每当做完一个计划时,我们就会变得无比踏实。等到最后期限时,回头一看,发现计划并没有完成。
为什么做的计划总是完不成,那怎么样的计划能被完成而不会被拖延呢?
01 大脑在制定计划时的运转机制
1.预演了未来
走通了最好的一条路——如果你是一个围棋高手,你大脑里面至少向前演习了5步、近1000种可能性。所以创业拉投资时,都会做好一个好的BP,一个足够好的BP能让看的人也热血沸腾,因为在大脑里面,你已经预演了未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逛街、逛某宝并且想象自己要买,就已经有强烈快感了。
2.释放了焦虑
计划完,大脑觉得:“哦,这事做完了,放松下。”你可以空出脑子想下一步事情了。
理财、存款、按照计划行动——即使还差得远,但能很好地释放焦虑。
3.提高了信心
当真实做的时候,大脑会觉得:“嗯,这个感觉又很熟悉,我很有信心。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预演过成功,你会感觉比较有信心完成。
计划能很好地提高行动的自信心。当然也有反作用—— 一旦计划变化,你的自信心会迅速降低——你需要重新快速制定一个新的计划,并且逐渐适应。
4.扩大了掌控范围
当做完又达成的时候,你对自己说:“我定的计划都完成了!”你的自我效能会向未来延伸,敢于制定更大更多的计划。
未完成的事情,《格式塔》心理治疗技术的原理,在格式塔里叫做“未完成事件”,这个未完成事件会成为某个人内心一个结。我们的大脑一般都会记住未完成的事情。
若做计划时让大脑觉得完成了以上四个步骤得到了满足,执行时会不会分配相关的执行动力,自然就把精力放在他处了。
02 制定更有效的计划
有时候一件困难的事想得太多,会拖延,原因在于在大脑预演的过程中把未来的恐惧都压到当下了。不做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做完以后会有其他什么连带效应?考虑到这些,大脑会选择性关机、拖延。
制定了计划却无法实现的历程如下:遇到一件事恐慌时 —— 详细地计划消解焦虑、积聚动力 —— 执行 —— 变化or冲突 —— 死机 —— 打鸡血重新计划 —— 变化or冲突 —— 死机的循环。
原因在于计划没有弹性以及完美主义,遇到变化的时候整个计划打乱,就开始拖延逃避解决问题。就算复盘的时候也没能真正解决主要矛盾。
1.先定计划,无论靠谱不靠谱
大脑会预演完成计划后的快感。实际情况下,计划会赶不上变化,甚至一遇到变化,很多人虽然没有意识到,他们脑子里开始上演“恐慌故事”——我做砸了以后怎么办?我如果失手怎么办?
这些预演的负效果很吓人,他把未来发生的恐惧全部压在了当下。你可能有ABCD四种路径,分别有10%、20%、30%、40%失败率。但是一旦你陷入“恐慌计划”,你在当下承担的就是 10+20+30+40 = 100%的失败率——谁受得了?
对外表达出来就是 “做这个呢……有这个问题,做那个呢……有这个问题……哎呀,我好痛苦!”
其实,定计划本身是降低焦虑的好方式——遇到任何让你焦虑的事情,尽可能多、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列出一个最低线目标,并写下尽可能详细的步骤。简单来说,你可以制定一个“最糟糕结果的行动计划”——恐慌计划。
写的时候,可以不用管这个步骤靠不靠谱,步骤前后顺序是不是对,也不要内心评价。先让自己尽可能详细地写下来。一定需要把任务细分细分,分解成20-30个步骤,形成个大列表。
写得越多,你会发现在你这个最糟糕计划上,慢慢迭代出真正靠谱的计划。
因此定计划没有用的第一个理由是, 你的恐慌计划定得不够详细,没有详细到大脑愿意把焦虑排空清除。
当制定计划有压力时,让思想飞一会,把纸张放在起床的路上,晚上临睡前想一想,有什么想法就记录下来,往往能解决问题。
2.定计划把投入和时间乘以1.5倍
大脑在预算未来时会比真实情况轻松多。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定的计划往往不能及时完成,当然工作任务除外,会比计划的时间要长。
计划是一个预演未来的方式,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所以,记得1.5定律—— 把你的投入和时间乘以1.5倍。
3.目标有压力,下一步行动无压力
定计划的障碍,有时候就是定计划本身。
有些定计划爱好者,不管遇到什么事,先制定一个特别详尽的计划,就贴在显眼的地方。这样焦虑锐减,但因没有了基本的焦虑,也就不行动了。
事情肯定会变糟糕,怎么办?再定一个计划呗!——因为在脑子里走一圈的能量和真实的走一圈相比,前者实在舒服太多啦。
所以,计划要高,第一步要小。每次定计划、或者开会决议以后,一定要有一个有压力的目标,以及一个无压力的“下一步行动”,让这个压力从行动释放出去,才有可能引发更多的行动。
最后搭配woop的详细执行意图,并刻意执行,计划效果会更好。
小结,了解了大脑对计划的运作机制后,在做计划时详细地列出每一个执行步骤列表,和在原本计划时长上乘以1.5倍,让大脑把焦虑排除。计划执行小到无压力时,“下一步行动”才更容易着手。
今日精进
你的计划执行不下去,一直拖延主要是因为什么?下一步你会为了落地计划,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