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为了解放双手,我买了一个“铁头”扫地机器人,扫地全靠撞,一路走一路撞,还经常会失联,卡在想不到的角落出不来,买来即吃灰,成为了家中最后悔购买的电器。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看着扫地机器人越来越好用,才知道扫地机器人要带“规划”的才好用。一直就心痒痒想换个新的,朝着“清洁不用手”的终极目标迈进...
这次入手了追觅的首款扫地机器人,追觅品牌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作为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来头可不小:核心研发团队来自航空航天领域,吸尘器、吹风机等产品都广受好评,让人刮目相看,毕竟核心的技术“无刷电机”是通用的。
下面来看看追觅慧目F9扫拖机器人开箱吧:

产品的包装,是全白色的,非常简洁,dreame的字体设计富有设计感。
盒内配件的主机摆放的非常紧凑合理,把盒子塞的满满当当的,以至于难以还原...

先来看看主机,主机的颜色是白色,采用了磨砂+光亮的组合设计,手感好,外观线条非常简洁有设计感。

正面除了3个圆形(2个按键1个视觉传感器),几乎就是一个平面

和现在比较流行的扫地机器人相比,追觅慧目F9没有搭载激光雷达,因此,没有顶部凸出的一块,让扫地机器人的整体高度大幅减小,工作时高度仅8cm,通过性大大提高。

主机的2个侧面,都细心的用海绵填充,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震动。
机器人的正面黑色方框内,带有8组红外线障碍识别传感器。

打开上盖,是扫地机器人的集尘盒。还有一把用来清洁的刷子。
刷子上带有刀片设计,可以轻易切断毛发等缠绕物。

集尘盒上没有常用的单向挡板,直接和滚筒刷联通。考虑可能是由于开口设计在了斜坡上,灰尘不易掉下来。
盒子上标注了醒目的橘色三角,让第一次使用的人也能轻易的打开集尘盒。

在连接处,主机和尘盒都有胶圈材质的密封圈,确保尘盒与机体连接紧密。

集尘盒的一侧是可水洗的HEPA高效滤网,减少了耗材更换的成本。

集成盒的本体上,也自带了一个滤网,起到初道过滤的作用,不然HEPA滤网的负担太大,容易影响使用寿命,堵住后吸力也会显著减小。

把机器翻过来,机器底部的设计就相对复杂了许多。
外侧4枚边缘感应器可以防止摔落。

边刷只有一侧有,那是为什么呢?

原来左侧的孔洞不是装饰,而是一枚用来导航的传感器-光流传感器。

光流传感器可以辅助视觉导航更精准的锁定坐标信息。辅助校正路线。

地刷用的是非常醒目的橘色,毛刷质地柔软,不易损伤地板。

另一侧是2个金属接触点,用于连接拖地水箱。

底座采用金属接触式设计,而电源线设计在一侧,便于贴墙摆放。如果能够把电线的收纳功能考虑进去就更好了。

拖地水箱采用了电控技术,让水可以按照设定的速度均匀、匀速洒出。并且,在不使用的时候,也能控制住,不渗漏,防止地板浸水。

水箱的背面是可以替换的拖布,便于清洁和替换。
借助拖地模块,让扫地和拖地的工作可以一次性完成,更加方便省力,还不用担心水箱的水量不足。水箱的容量在200ml左右,可以提供90分钟的拖地时间,在扫地机上是非常大的。
再来说说使用的体验吧:

因为是小米生态链的产品,不再需要安装专门的app,只要使用米家就可以了,操作起来驾轻就熟,非常方便。

操作之前的引导画面也是非常简洁明了,让操作的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做为接入米家设备,各类智能家居的联动非常方便,让使用体验更上一层楼。

简单的设置以后,扫地机器人就能工作了,并且根据工作的区域,一点一点的构建地图。地图与屋内的实际构造还是比较接近的。视觉传感器建图的效果和激光传感器相比似乎没有差别。

并且,在完成地图学习以后,还会自动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实际房间的布局基本一致。
而且随着扫地次数的增加,机器人对地图的学习会更加精准,完善。

各类个性化的设置基本都可以在app中设置,例如吸力的大小、水的喷洒速度,连耗材的使用时间也已有详细的记录

从扫地的效果来看,机器的吸力高达2500Pa的吸力,执行日常的清扫毫无压力,一次清扫,所有灰尘全部吸光光。

卫生间的地垫、洗衣机下的边缘也能轻松通过,边边角角也能吸干净

客厅与餐厅之间的移门门槛轻松越过。

小朋友的爬行垫也能轻松爬过。
在续航上,由于搭载了高达5200mAh的锂电池,提供长达150分钟的续航。(折合约250平米的清扫面积)
最后是产品的总结:
追觅慧目F9做为追觅的第一款扫地机器人,完成度非常高,设计上考虑比较周到,凭借丝毫不输市面上的主流产品。
尤其是在扫地机器人的关键能力“规划”和“清洁”上,都具有非常扎实的能力。在没用雷达的前提下,规划能力完全不输旗舰级产品,而且吸力和续航都是让人满意。
在智能上,借助米家平台,用户体验也已经很完善了,相信随着产品的软件算法进一步优化,体验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