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数学竞赛,不少同学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堆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和漫天飞的希腊字母,是数学专业同学的秀场。其实不然,作为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学科竞赛,数学竞赛的参赛门槛并不高。今天,小竞便和大家细细聊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相信看完文章的你,一定会跃跃欲试!
一、竞赛介绍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TheChinese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 (简称CMC)于2009年开始举办。作为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学基本功和数学思维的舞台,为发现和选拔优秀数学人才并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数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调研素材。
【赛程安排】
初赛:2020年11月28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
决赛:预计于2021年4月或5月在吉林大学举行,具体时间地点将在2月份通知
【参赛对象】
大学本科二年级或二年级以上的在校大学生。竞赛分为非数学专业组和数学专业组(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数学专业学生不得参加非数学专业组的竞赛,金融数学、统计学等专业学生不受限制。
【竞赛内容】
非数学专业组:
初赛考试内容:高等数学
决赛考试内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所占总分的比例分别为80%、20%左右)。
数学专业组:
初赛考试内容: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所占总分的比例分别为50%、35%及15%左右)。
决赛试卷分为两类:
大二学生(低年级组):在预赛所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常微分方程(所占总分的比例约为15%)。
大三及大四学生(高年级组):在大二学生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抽象代数、数值分析、微分几何、概率论等内容,由考生选做其中三门课程的考题。增加的内容所占总分的比例不超过50%。
以上考题所涉及的各科内容,均不超出数学专业本科或理工科本科相应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奖项设置】
竞赛设初赛(以省、市、自治区作为赛区,军队院校为一个独立赛区)奖与决赛奖。
初赛奖。按照数学类专业(分 A 类和 B 类)与非数学类专业的实际参赛人数分别评奖。 每个赛区的获奖总名额不超过总参赛人数的 35%(其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人数分别占各类获奖总人数的 20%、30%、50%)。
决赛奖。参加全国决赛的总人数为 600 名(其中数学类、非数学类学生各 300名)。决赛阶段的评奖等级按绝对分数评奖。
【推荐理由】
大赛题目难度不高,均是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内容,且按照数学专业、非数学专业区分竞赛内容,降低了参赛门槛,非数学专业的同学只要上过高等数学课程即可参赛。
竞赛设初赛奖和决赛奖,初赛奖获奖比例较高,同学们复习好上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比较容易获奖。
除此之外,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对今后需要考研的同学也很有帮助,比如2019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就有大题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的原题,而且有了全国初赛题的求解思路与方法,对于研究生招生考试可以说就得心应手了。
二、往期决赛情况
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全国共有31个赛区138832人报名参加预赛,从中选拔出539人进入决赛,其中,数学专业组220人,非数学专业组319人。
经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工作小组评定,授予:北京大学卢维潇等26人数学专业组(高年级)一等奖,同济大学陈艳旗等35人数学专业组(高年级)二等奖,广西大学顾浩楠等41人数学专业组(高年级)三等奖;武汉大学白杨等20人数学专业组(低年级)一等奖,武汉大学冯健等28人数学专业组(低年级)二等奖,厦门大学罗涛等41人数学专业组(低年级)三等奖;武汉大学罗健洲等63人非数学专业组一等奖,清华大学倪赞林等99人非数学专业组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李雨豪等137人非数学专业组三等奖。
三、小竞有话说
同学们在报名时注意啦,从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开始,在数学专业组,分数学专业(A类)和数学专业(B类)。限定双一流建设高校(含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的学生报考数学专业(A类);非双一流高校的考生不做此限制。
四、备赛指南
1.复习大学数学课程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那些以为很简单的定义,不要轻视了定义的重要性,许多题目都依托于定义,经过各种变形、转化而成,掌握好定义才能打好基础。小竞为同学们准备了大学高等数学课程精讲视频,文末查看获取方式。
2. 参考竞赛相关辅导资料
这类辅导书对大赛的特点、内容、形式等作出了阐述,公布权威考试大纲及题型和分值设置,对各个题型进行详尽细致的解读分析,如果能够吃透辅导书中的内容,就能够在竞赛中得心应手。
3. 多刷真题,模拟实战
在对知识点有较为全面、深入的把握后,可以通过刷历年竞赛的真题找找题感,通过限时训练、模拟实战,保证自己在赛场上也能有稳定的发挥!小竞收集了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决赛的试题及题解,快来刷题吧!
4. tips
注重总结:每做错一道题,认真分析一下做错的原因,是粗心,还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没有遇到过的新题型?总结出原因、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做题不贪多、贪难:做题一味求多,却不停下来总结思考,就难以得到收获;一味求难,可能会忽视在初赛中会考察的简单知识点,还是把太难的题放到备考决赛的过程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