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网络连通性定义_清华团队在国土空间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9825d1ddb41f8f77189605345ef936f7.png

大太行区域荒野地网络规划的多情景分析。清华大学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近日,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教授团队在国土空间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提出了一种荒野地网络规划的新方法,能够在物种数据缺乏、需要快速评估的背景下高效地构建生态网络,有助于景观破碎化区域中的自然保护。该工作为生态网络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在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然栖息地的破碎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中,通过构建生态网络来保护和恢复景观的连通性,已经成为当前自然保护中一项最核心的策略。然而,以往多数的连通性建模是基于焦点物种的方法,存在着物种数据难以获得、在大尺度上计算成本较高等局限性。

据悉,本研究则从“景观自然度”和“生态完整性”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一种荒野地网络规划的方法,使用荒野度的数据代替物种数据,使用荒野地图的结果数据作为连通性建模的输入数据,应用最小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模型,采用Linkage Mapper和Circuitscape软件,将荒野地作为“源斑块”,基于荒野度生成“阻力值”,从而构建荒野地之间的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同时可以识别生态廊道中的关键瓶颈点,以作为生态修复的目标区域。

本研究提出的荒野地网络规划方法,有潜力应用于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规划和构建区域尺度生态网络的一种新方法,能够快速模拟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廊道中的关键瓶颈点。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有助于完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减少栖息地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为可持续人居环境提供生态保障。由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也有潜力推广应用于世界各国的破碎化景观之中。

该研究成果以“连接荒野制图与连通性建模:一种荒野地网络规划的方法论框架”为题发表在保护科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曹越,通讯作者为杨锐教授,论文合作者为英国利兹大学地理学院荒野研究中心主任斯蒂夫·卡佛(Steve Carver)博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