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15日第64届《欧洲歌唱大赛》(Eurovision Song Contest)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本届比赛的主题口号的放胆逐梦(Dare to Dream),荷兰参赛的新人歌手邓肯·劳伦斯凭借一曲情歌《Arcade》最终获得冠军。《欧歌赛》是由欧洲广播联盟(EBU)组织举办的年度国际性歌唱比赛,参赛者主要为欧洲国家,每个参赛国家需要提交一首原创歌曲在电视进行现场表演,然后观众可以对其他国家的歌曲进行投票,但不可以为自己国家的选手投票,最终结合专业评审的评分评选出年度冠军,冠军所代表的国家将成为下届比赛的主场。《欧歌赛》不仅是欧洲一年一度的音乐盛宴,向世界歌坛输送了众多优秀的流行歌手与原创歌曲,此外《欧歌赛》也凭借其独具匠心的数字舞美设计惊艳着全球的电视观众。电视文艺晚会的舞美设计包括场景场景设置、灯光设计、服装化妆、特殊效果、道具与整体视效包装等,是电视文艺晚会这门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活动既有对节目思想取向和风格样式的从属性,用时又具有艺术创作上的相对独立性。”①《欧歌赛》舞美所呈现出的艺术境界主要体现在其设计中的简约感、灵动感、和谐感与时尚感。
一、简约感:复杂技术支撑下的风格化呈现
《欧歌赛》始终注重晚会舞台视觉造型元素的形式美感,以及各元素之间组合关系的形式意味。虽然《欧歌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舞美器材与技术,却不以炫技炫目为创作追求,而是在先进、丰富的技术手段支撑下,极力呈现其高度凝练的简约美学风格。西方艺术设计中的简约主义思潮并不代表纯粹地否定、排除,也不仅仅是单纯地摒弃装饰,其实质是以复杂而高度发达的技术为前提对艺术的概括、凝练以及超越,是设计的升华。这一点与中国古代艺术精神所追求的洗练之风、自然之美不谋而合。电视晚会的舞台造型与视效呈现不断地删繁就简,去掉繁文缛节的萦绕与多余元素的阻隔,把最直观、细凿的设计呈现给观众。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对被过于繁杂绚烂的视觉画面分散注意,还可以提升电视晚会整体视觉设计的审美格调,营造出一种质朴、天然的意境之美。
2018年《欧歌赛》就曾在舞台设计中大胆尝试不使用任何的LED屏幕,仅用灯光效果与舞台道具构建出整台晚会的视觉造型基础。2019年《欧歌赛》依旧延续其简约风格,在舞台造型方面,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以色列国家最具代表性地文化符号大卫之星,设计师弗洛里安·威德将三角形作为舞台造型的符号主题并通过与灯光、道具等方面的配合创新出了多维度的艺术效果。此外,突出线条感与锋利角度的三角形主舞台与130个LED像素条形成的三角形吊顶相互呼应,并且在主舞台外还搭建了两条12米的延伸舞台,通过与主舞台安装的4个可升降的锥形景片也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立体舞台结构。在灯光设计上,这种简约感体现在整体设计的层次感,利用顺光、逆光、侧光等不同的角度塑造出具有层次感的光感效果。在LED背景屏与背屏的设计上,用简单的意象代替完全写实的具象,同样可以化繁为简,带来简约清新的视觉效果。在整体舞美的色彩造型上,则应该讲究主次分明,不要过分花哨。


二、灵动感:节奏与韵律在秩序中的统一
英国美学家帕特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趋向于音乐的状态。”因为各种艺术都需要节奏与韵律。电视晚会的舞美设计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与时空艺术,也应该注重设计内在的韵律与神气,以及生命气息在作品中的充盈灵动,而这种灵动感主要来源于设计中节奏与韵律在秩序中的统一。数字舞美与传统舞美背景相比,最突出的特性应该是它的互动性,尤其在其“动”上。“动”是舞美的功能体现由被动转为主动。②舞美设计的节奏主要通过视觉元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间隔的反复而被感知,包括组成部分的数量、形式、大小等增加或减少的有规律的变化,即是一种“时空秩序”。而韵律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则由是构成舞美整体系统的各视觉元素有组织地重复性变化的抑扬关系所带来的。所有舞美元素的变化必须与音乐的节奏与韵律相契合,因此二者必须服从于视听综合呈现对位和谐的秩序性。在呈现电视晚会舞美灵动感上,2019年《欧歌赛》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舞台装置的灵活变化。为了配合选手表演与创造更为流动的视觉效果,设计师在主舞台安装了12个可旋转180度的LED屏幕,他们可以相互分离与运动,还可以拼合为一个宽36米,高12米的主背景屏。舞台顶部的由130个LED像素条组成的三角形团同样可以实现升降与倾斜,每个选手上台前,这些LED像素条会用不同颜色组合呈现出选手国家的国旗图案。除此之外主舞台还安置了四个可升降锥形景片,配合主舞台形成锥形的舞台结构,还可以配合选手的表演进行升降变换造型。这些运动装置的运动为电视晚会舞美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呈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操控性,同时又为晚会提供了一个流动可变的活动空间。
二是舞台灯光与视频背景的节奏变化。音乐的情绪与节奏决定了灯光与视频背景的基调与节奏,灯光与视频背景的时值、强弱、颜色和类别的变化还可以体现音符的音长、音强、音高和音色的变化。在瑞典歌手约翰·伦德维克表演的《Too Late For Love》的舞美设计根据歌曲的情感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主歌段落,歌手全黑的服装与舞台配合简单的一个吊起的LED灯与一面镜子、同时配合烟雾制造出孤独、悲伤的情绪氛围。LED等由一开始的微小闪烁到全部点亮。依靠逆光呈现出富于戏剧张力和孤独情绪的舞台效果,而顶光则把歌手形象中的粗犷、阳刚、个性的特质凸显地淋漓尽致。后一部分,则利用地屏和背屏上图案的变化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对位呈现出一种和谐秩序感,将整个表演的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完美统一,给人带来富有冲击力又有均衡感的审美体验。


三是舞美设计配合电视语言的丰富变化。一场视觉灵动的电视晚会不仅需要舞美的多样变化,更要电视化的视听语言与舞美设计相互配合。一般在电视晚会的画面转播上想要呈现动势感与节奏感,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不同景别的交替变化。尤其是利用特写与远景、大远景等极端镜头制造视觉的跳跃感正成为一种趋势;二是不同镜头视角的切换。欧歌赛观众区的灯光设计始终是和主舞台舞美设计相互搭配的,再加上地屏、背屏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扩展了舞台表现空间的范围与角度,因此配合背屏的大俯角、配合舞台顶部LED装置的远景大仰角镜头,对制造视觉冲击力有着极佳的效果。三是运动镜头的大量使用。摄像的推、拉、摇、移等不同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速度与方向对调动观众参与感与制造特殊视觉效果有着的作用。在上一届冠军以色列歌手内塔·巴齐莱的歌曲《NaNa Banana》表演中,歌手站在一个可移动的餐桌上,餐桌在黑白交错的背屏上顺时针旋转。镜头以俯瞰的角度不断推向歌手,前后分别与侧俯大远景与平拍全景相连接,整体镜头变化丰富,调度运动流畅。

四是作为形式元素的画幅的变化与分屏镜头的运用。与电影中分屏镜头服务于叙事或制造某种隐喻效果不同的是,电视晚会中的分屏镜头与画幅的变化更多的是营造视觉上的运动节奏感,由此形成特殊的形式美感。在瑞士歌手卢卡·海尼的《She Got Me》表演中,舞台灯光与画幅变化的配合就是很好的设计范例。红色为主色的灯光与视频背景,辅之以黑、白色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配合不同景别、画幅的切换,赋予整个节目很强的现代感。



而在来自捷克的马拉维湖乐队的歌曲《Friend of a Friend》中舞台背景在粉、黄、蓝中快速变换,同时配合分屏镜头呈现出新奇的视觉效果。



三、和谐感:音乐与画面在审美中的统一
与中国舞美造型观念中“节目的主体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文艺节目,背景只是陪衬。”③的主流观点不同的是,《欧歌赛》往往对舞美效果格外重视,节目表演与舞美视效被认为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决定了整个“秀”的艺术水准。因而选手们的团队可以根据演唱歌曲的内容与风格向大赛团队提供自己创作的视频背景素材,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具体节目舞美创意的讨论当中去。“电视美术设计的精髓,是为节目营造一个可由视觉感知的特定境界。”④作为综合艺术的电视晚会,综合性和有机性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参与晚会艺术构成的各门类艺术互相依赖、渗透、协助,构成了电视晚会艺术整体存在的审美价值。此外舞美、灯光、服装、道具、舞蹈、视频、摄影、画面切换等各种视觉艺术形式与音乐等听觉艺术形式在审美过程中还会给观众带来自身独特、直观、多维的审美形象。尽管如此,综合艺术中各艺术门类还是存在着绝对的从属关系,像《欧歌赛》这样的电视歌会,所有的视觉形式就应服从配合选手的演唱表演,不能过分地彰显自身,要使画面与音画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感,在此前提下再给予观众更多的视觉审美体验。《欧歌赛》视听呈现效果的和谐感主要来源于画面配合音乐营造气氛与交代信息两个方面。
在营造氛围方面,《欧歌赛》舞美的整体基调决定于音乐的主题情感,此外舞美非物理结构上的变化也可以反映音乐各个段落的情感差异。在俄罗斯歌手谢尔盖·拉扎列夫表演的歌曲《Scream》是一首失恋题材的伤感情歌,因而节目整体的舞美设计也配合音乐营造出了凄惨、冷淡的情绪氛围。配合歌词中最主要的意象泪水,场景设计师在舞台上安置了一个流水墙。歌手在墙内的表演与舞美设计相得益彰,将音乐情绪中的封闭、无奈、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交代信息方面,《欧歌赛》主要依靠LED背景屏的图片或视频来辅助歌曲的呈现。适当的在舞美中加入写实的元素可以让节目更具现实质感,虚实结合的舞美视觉效果也是一种独特的舞美风格。法国歌手比拉尔·哈萨尼表演的歌曲《Roi》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正如歌词讲的那样“我就是我,即使微不足道也要坚持自己。”这首歌主要表达的是人们要敢于追求个人的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两位伴舞女生都是社会中经常被嘲笑和忽视的典型形象,一位是经常因臃肿身形而被嘲笑的肥胖女孩,另一位是拥有言语障碍的聋哑女孩。在伴舞演员出场时,背景LED屏以杂志页面的排版设计形式交代演员信息与相关标语,辅助整体节目的演绎。
四、时尚感:技术与艺术在创意中的统一
电视文艺时尚性中的不确定和可能性中包含着变量因素,恰恰是吸引观众的一种悬念,它给会观众带来的一种期待感。这种时尚性有时表现为形式,有时表现为内容,有时通过时尚的形式传达时尚的内容。⑤就目前来看新的技术形式所带来节目全新的视觉效果,以及技术对节目内容的变化是电视晚会最重要的的创新突破点,随着演艺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作用力将更加突出。但一种新奇的技术形式如果缺乏生动的艺术内涵,其新奇性几乎立刻就会成为新的俗套。如果不能将新的技术与音乐、舞蹈、电视化的呈现手段相结合,便无法实现电视晚会的艺术创新。新的数字技术形式正在不断地突破原有晚会艺术的固化模式,但对于这些新的技术形式,创作者不能只停留于“猎奇”与制造“奇观”的低级阶段,应该将技术与艺术在创意中实现完美的整合统一,制造更为高级的审美时尚感。毕竟“感官刺激本身就是一种局限。它在带来局部审美快感的同时,也会遮蔽艺术品的魅力。”⑥
视频叠加技术的大量使用是2019年《欧歌赛》视效呈现的一大亮点,该技术通过在导播系统中增加一路信号用于播放带透明通道的视频。与AR增强现实技术将预做好的虚拟影像素材,通过即时电脑合成应用到直播时的电视晚会画面中的技术手段相比,视频叠加技术要更为轻便省力, 但与AR同样的是,它需要现场摄像、演员位置和虚拟合成素材的精确配合,这样才能使观众看到完美的图像效果。对此,《欧歌赛》从2013年开始采用全新的导播控制系统CuePilot,以此实现操纵或自动化控制切换台完成画面同步切换。导播们可以把所有节目的脚本放在系统软件中,在控制视觉的监视器中看到重精确的导播脚本信息的模拟状态,通过实时预演现场的导播镜头切换看到不同效果以选择最优方案。澳大利亚歌手凯特·米勒-海德克在“零重力”的状态下演唱歌曲《Zero Gravity》,由中国设计团队DNT进行创意视觉设计的,节目以装置、舞台视觉设计和overlay技术带来零重力漂浮于地球之上的现场观感。通过装置将歌手与舞蹈演员悬浮在空中,地球与背景屏无限宇宙的场景配合,设计飘浮于地球之上的“零重力”创意。

地屏裸眼3D视觉技术在塞尔维亚歌手内维娜·波若维奇的歌曲《Kruna》中也呈现出了极为亮眼的视觉效果。场景化的舞美设计与歌曲的叙事与情感发展紧密联系,不同背景造型的变化将视觉情绪的层层递进。最开始设计师运用了半透明加环境反射材质模拟冰面质感,以冰封的碎片质感营造封闭、阴郁的氛围,然后随着地屏冰面的分裂,能量开始汇集起来。副歌部分歌手的手势与通过视频叠加技术预设的金色粒子漩涡、舞台上的干冰在鼓风机作用下形成的烟雾旋涡、背屏与地屏的漩涡图案相互联动,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

引用注释:
①刘宜勤:《中国电视美术》,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田敬改: 《新技术条件下电视晚会舞台创作的新观念》,《现代传播》2015年第4期。
③郭亮:《电视舞美运用LED视频显示技术的思考》,《演艺科技》2011年第5期。
④叶建新:《电视美术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⑤关玲:《论电视文艺的时尚性》,《电视研究》2000年第6期。
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走出奢华的迷失—对电视文艺晚会舞美的忧与思》,《中国电视》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