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时代汉字发展例子,计算机时代的汉字文化情结

刘迎建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民族团结及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汉字记录方式——“纸+笔”,逐渐被“主机+键盘”所取代,而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载体——汉字,变成了2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人们只有不断敲击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才可以将汉字输入电脑,汉字书写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然而现实情况是怎样呢?

汉字是方块字,作为“舶来品”的键盘又全是英文字符,要操作键盘输入汉字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水平,这对于全民教育状况严重不平衡,且相对较低的中国来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被排斥在键盘输入之外,这就意味着他们几乎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绝缘”;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和信息化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在许多场合、许多行业、许多用户面前,传统的键盘输入方式就显得太不现实、太不方便了。事实上,信息化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输入问题,特别是对占世界人口1/5,使用的又是方块文字的中国,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输入过于依赖键盘的问题,从而真正扫除信息化的障碍,赶上全球信息化浪潮,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这样看来,能在自由书写汉字的同时,作为可被电脑识别的符号输入电脑成为终极解决之道,手写识别技术应运而生。手写识别技术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然而获得长足的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为什么手写识别产品这个市场的启动如此之慢,作为汉字手写识别技术的开创者,我是这么理解的,主要困难有两个:一是汉字识别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技术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不够成熟,难当应用重任;二是汉字识别技术的应用面过于狭窄,应用不够丰富,仅仅局限于扫描仪OCR软件、手写笔等几个有限的“圈子”里。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国内汉字识别技术应用的“慢启动”。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汉字手写识别技术和市场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电脑输入应用的同时,手写技术更是为一些小型化信息终端解决了输入瓶颈,如掌上电脑等,直接带动该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相关行业的带动和发展,电脑输入领域的手写技术也日益成熟。手写输入作为唯一一种既保持了汉字文化的同时,又能够很好地与电脑实现交互的输入方式,随着手写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以汉王科技为首的民族企业的不断努力,必将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全民电脑普及做出更大的贡献。

9c8ace2cef9d0c4a4b408850659e4d14.pn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