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微控制器USB DMA功能的源代码项目:旺通达-POWER2011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该项目提供了一个针对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源代码集合,重点在于实现USB直接内存访问(DMA)功能,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源代码涵盖了LPC1766和LPC1768型号,展示了如何通过微控制器内部的DMA控制器实现数据传输,以及如何配置USB DMA控制寄存器和中断处理程序。此外,还包括了PC端的测试程序,用于与LPC1700系列设备通信。代码涉及USB协议栈实现,支持整个LPC1700系列,包括高级型号LPC1766和LPC1768。 旺通达-POWER2011-sourcecode

1. 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USB DMA功能详解

1.1 LPC1700系列USB DMA功能概述

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是NXP公司推出的一款集成了USB接口和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器的高性能32位微控制器。其中,USB DMA功能可以让数据在USB接口与存储器之间直接传输,无需CPU的参与。这种直接数据传输的方式,可以有效减轻CPU的工作负担,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1.2 LPC1700系列USB DMA功能工作原理

USB DMA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内部的DMA控制器。当USB设备接收到数据或者需要发送数据时,DMA控制器会在内存和USB接口之间建立一个直接的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可以在没有CPU参与的情况下,直接在内存和USB接口之间进行传输。

1.3 LPC1700系列USB DMA功能的优势

USB DMA功能的主要优势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减轻了CPU的工作负担,使得CPU可以更专注于处理其他任务。此外,USB DMA功能还可以减少系统的功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USB DMA功能,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USB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2. ARM Cortex-M3内核性能与特点深入探究

2.1 ARM Cortex-M3内核架构原理

2.1.1 Cortex-M3处理器核心组成

ARM Cortex-M3内核是ARM公司设计的32位RISC处理器内核,广泛应用于微控制器(MCU)领域。Cortex-M3内核拥有一个冯·诺依曼架构,其核心组件包括CPU核心、系统控制块(System Control Block)、内置存储器和总线接口等。CPU核心主要负责指令的执行,而系统控制块则处理系统级别的操作,如中断、电源管理和时钟控制。此外,内置存储器为程序和数据提供本地存储空间,而总线接口则负责与外设的高效通信。

2.1.2 内核性能指标分析

Cortex-M3内核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处理速度、能耗效率、中断响应时间和内存保护单元。在处理速度方面,Cortex-M3内核能够在高达85DMIPS的性能下运行,这意味着每秒可以执行85百万条指令。Cortex-M3的节能特性使其成为便携式设备的理想选择,其睡眠模式下的功耗极低。中断响应时间小于12个时钟周期,这让实时响应成为可能。内存保护单元(MPU)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在多任务环境中防止相互干扰。

2.2 Cortex-M3内核在LPC1700系列中的应用

2.2.1 内核与外设的交互机制

在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中,Cortex-M3内核通过总线接口与各种外设进行高效交互。LPC1700系列采用AMBA AHB总线架构,确保了CPU与外设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内存和外设访问通过AMBA AHB-Lite总线进行仲裁,以便优化访问速度和效率。LPC1700系列提供了丰富的外设接口,包括UART、I2C、SPI等,这些外设通过专用的DMA通道与Cortex-M3内核集成,极大地减少了主处理器的负担。

2.2.2 性能优势在实际案例中的体现

Cortex-M3内核在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中的性能优势可以通过多个实际案例来体现。例如,在需要快速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应用中,Cortex-M3的高效指令执行能力和MPU的安全特性能够确保数据的实时处理和系统的稳定性。在无线通信领域,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能够利用Cortex-M3内核实现快速的数据吞吐和低功耗通信,适用于智能家居和工业自动化的无线传感节点。

2.3 Cortex-M3内核的优化策略与调试技巧

2.3.1 常见性能瓶颈分析及解决

针对Cortex-M3内核可能遇到的性能瓶颈,开发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优化。首先,代码优化是提高性能的直接手段,包括减少分支预测错误、优化循环结构和减少不必要的内存访问。其次,合理配置和使用MPU可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任务间冲突。最后,通过优化中断处理程序,可以缩短中断响应时间,提高实时性。

2.3.2 调试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调试Cortex-M3内核时,选择合适的调试工具至关重要。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支持多种调试接口,如SWD(Serial Wire Debug)接口,支持JTAG调试器和一些低成本的SWD调试器。使用这些调试器,开发者可以进行源码级调试,实时查看寄存器和内存状态。高级调试工具如ARM的RealView MDK-ARM提供了集成的开发环境(IDE),支持性能分析、代码覆盖和逻辑分析等高级调试功能。

在本章节中,深入探讨了ARM Cortex-M3内核的架构原理及其在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中的应用。通过详细分析了内核性能指标,以及在实际应用案例中的性能优势。同时,提供了针对Cortex-M3内核的优化策略和调试技巧,为开发者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指导。下一章节,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USB协议栈的实现与优化,以及如何在LPC1700系列中高效管理DMA通道。

3. 固件代码编写:USB协议栈和DMA通道管理实践

3.1 USB协议栈的实现与优化

3.1.1 USB协议栈的基本原理与架构

USB协议栈是实现USB设备通信的核心组件,它负责处理USB通信中的各种协议细节,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封装、错误检测、流量控制等。USB协议栈通常包含主机控制器驱动、设备驱动以及USB核心层。在硬件层面,主机控制器负责与USB设备进行物理连接,而设备驱动则负责特定USB设备的功能实现。USB核心层则位于两者之间,对上提供统一的API接口,对下负责与主机控制器通信。

在实现USB协议栈时,开发者需要了解USB的不同传输类型,如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同步传输。每种传输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传输特性,开发者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类型。

3.1.2 LPC1700系列中的USB协议栈优化实践

在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中,USB协议栈的优化通常涉及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降低CPU占用率以及提升系统的稳定性。由于USB协议栈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优化工作主要集中于减少协议栈的CPU处理开销和提升传输效率。

例如,在批量数据传输中,可以利用DMA(直接内存访问)技术,减少CPU在数据拷贝上的干预,从而降低CPU的负担。此外,通过对USB协议栈进行深度分析,开发者可以对数据包的处理流程进行优化,例如,在接收数据前先分配好内存池,避免动态内存分配的开销。

代码块示例:

/* LPC USB 控制器初始化代码 */
void USB0_Init(void) {
    // 省略初始化代码 ...
    USB0_Type *pUSB = (USB0_Type *)USB0_BASEADDR;
    /* 配置USB主机控制器 */
    pUSB->USBCMD = /* 初始化命令 */;
    pUSB->USBMODE = /* 设置工作模式 */;
    /* 其他初始化步骤 */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对LPC1700系列中的USB控制器进行初始化配置。通过设置USB控制器的相关寄存器,可以使得USB设备准备就绪以执行各种传输任务。在初始化过程中,正确配置每个寄存器的值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USB设备的通信性能和稳定性。

3.2 DMA通道管理的策略与实现

3.2.1 DMA通道管理理论基础

DMA技术允许外部设备直接读写系统内存,而无需CPU介入,从而大幅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在固件编程中,DMA通道管理是核心任务之一,它涉及到DMA通道的初始化、数据传输控制、错误处理以及通道的释放等。

在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中,DMA通道管理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首先,要确保在数据传输前正确地初始化DMA通道,包括设置数据源地址、目标地址、传输大小以及传输类型等。其次,要合理配置DMA传输完成中断,以便在数据传输完成后能够及时地进行处理。最后,还要在数据传输结束后释放DMA通道,避免资源泄露。

3.2.2 LPC1700系列中的DMA通道管理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开发者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合理选择DMA通道,并且配置相应的传输参数。例如,在进行大量数据的视频流传输时,可以分配多个DMA通道,通过合理的任务调度来提升数据传输的吞吐量。

代码块示例:

/* LPC1700系列DMA初始化与数据传输示例 */
void DMA_Init(uint32_t srcAddr, uint32_t destAddr, uint32_t bytes) {
    /* 假设DMA通道已经配置 */
    // 设置源地址、目的地址以及传输字节数
    // 设置传输方向为内存到内存
    // 配置传输类型为单一传输
    // 启动DMA传输
}

void DMA_TransferCompleteHandler() {
    /* DMA传输完成处理 */
    // 清除DMA传输完成标志
    // 释放DMA通道
}

通过以上示例代码,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在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上进行DMA通道的初始化和数据传输管理。初始化函数 DMA_Init 负责设置传输参数和启动DMA传输,而 DMA_TransferCompleteHandler 函数则用于处理DMA传输完成后的情况。

3.3 固件代码编写技巧与最佳实践

3.3.1 高效代码编写方法论

编写固件代码时,开发者需要遵循一些高效编程的原则和方法论。首先,应当追求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这包括使用清晰的命名规则、合理的代码注释以及模块化设计。其次,代码优化也十分关键,例如在循环中避免不必要的计算、使用内联函数优化调用开销、利用编译器优化选项等。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代码的调试和测试,开发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调试工具和模拟器进行代码的验证。此外,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也是确保代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尽早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

3.3.2 LPC1700系列固件编写案例分析

在编写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固件代码时,开发者可以借鉴许多优秀的编程案例和模式。例如,在处理中断服务程序时,应当尽量减少中断服务程序的执行时间,将数据处理等复杂操作放在中断服务程序之外完成。

表格展示固件编写中的性能优化技巧:

| 技巧类型 | 描述 | 示例应用 | |----------------|------------------------------------------------------------|--------------------------------------| | 代码内联优化 | 使用编译器内联功能,减少函数调用开销。 | 使用 inline 关键字优化小函数调用。 | | 循环优化 | 在循环中预先计算常量表达式,减少循环内的计算量。 | 循环中使用预先计算好的数组索引。 | | 中断服务例程优化 | 减少ISR中的处理时间,将复杂操作放在ISR之外的线程中执行。 | 在ISR中仅更新状态寄存器,后续处理在主循环中完成。 | | 内存管理优化 | 优化内存分配策略,避免内存碎片。 | 使用内存池管理大量小对象的内存分配。 |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固件编写性能优化技巧。这些技巧在实际的固件编程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开发者编写出既高效又稳定的代码。

此外,考虑到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资源限制,开发者还需要在代码中注重资源的管理,例如及时关闭未使用的外设,减少不必要的功耗,并合理安排任务的优先级,确保关键任务的执行。

通过第三章的深入讨论,我们从USB协议栈和DMA通道管理的实现与优化,再到固件代码编写技巧与最佳实践,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案例分析。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转向PC端测试程序的开发,关注USB驱动程序的开发要点和用户界面设计的细节。

4. PC端测试程序开发:USB驱动程序和用户界面设计

4.1 PC端USB驱动程序开发要点

4.1.1 驱动程序设计思路

开发PC端USB驱动程序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操作系统兼容性、驱动程序的稳定性和性能,以及用户在安装和使用驱动程序时的体验。设计思路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 设备识别与初始化: 驱动程序必须能识别连接到PC的USB设备,并正确初始化,包括加载必要的硬件资源、设置设备工作模式。
  • 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数据交换: 设计数据传输机制,确保用户空间程序与内核空间驱动之间高效、安全的数据交换。
  • 错误处理与恢复: 驱动程序必须能够妥善处理USB设备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并提供恢复机制。
  • 安全性与权限管理: 考虑安全性问题,驱动程序应支持操作系统的安全特性,如用户权限管理。

4.1.2 LPC1700系列USB驱动程序实现细节

基于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PC端USB驱动程序开发,需要了解和实现特定的USB通信协议。以下是实现细节的概要:

  • 设备描述符配置: 驱动程序需要根据LPC1700系列的硬件特性定义相应的设备描述符。
  • 接口与端点管理: 根据USB协议配置合适的接口和端点,以满足不同数据传输的需求。
  • 固件下载与升级: 驱动程序应支持向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下载新固件,以便于设备的远程升级和维护。
  • 驱动程序安装与更新: 设计安装向导和驱动更新机制,确保用户可以轻松安装和更新驱动程序。

代码块示例与解释

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下面是一个简单的USB驱动程序的初始化代码段:

BOOL InitializeUSBDriver()
{
    // 初始化驱动程序所需的资源
    // ...

    // 注册设备接口
    HDEVINFO deviceInfo = SetupDiGetClassDevs(&GUID_DEVINTERFACE_USB_DEVICE, NULL, NULL, DIGCF_PRESENT | DIGCF_DEVICEINTERFACE);
    if (deviceInfo == INVALID_HANDLE_VALUE)
    {
        // 错误处理:无法获取设备信息
        return FALSE;
    }

    // 在设备信息集中搜索LPC1700系列设备
    SP_DEVINFO_DATA deviceInfoData;
    deviceInfoData.cbSize = sizeof(SP_DEVINFO_DATA);
    for (DWORD i = 0; SetupDiEnumDeviceInfo(deviceInfo, i, &deviceInfoData); i++)
    {
        // 获取设备描述符等信息
        // ...
    }

    // 完成设备信息枚举后,释放设备信息集句柄
    SetupDiDestroyDeviceInfoList(deviceInfo);

    // 初始化成功
    return TRUE;
}

上述代码中, SetupDiGetClassDevs 用于获取USB设备的设备信息集, SetupDiEnumDeviceInfo 用于枚举设备信息集中的每个设备实例,最后 SetupDiDestroyDeviceInfoList 用于销毁设备信息集。

4.2 用户界面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4.2.1 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用户界面是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的直接桥梁,一个优秀的用户界面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简洁性: 界面应该简洁直观,减少用户的理解负担。
  • 一致性: 界面元素和操作逻辑应该保持一致,方便用户学习和记忆。
  • 响应性: 用户操作后系统应快速响应,以提升用户体验。
  • 可用性: 界面元素应当易于操作,并具备必要的辅助功能,例如快捷键和帮助文档。

4.2.2 LPC1700系列测试程序界面设计案例

以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测试程序为例,用户界面设计应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 设备管理: 用于显示已连接的设备列表,以及连接和断开设备的操作按钮。
  • 数据监控: 显示从USB接口传输来的数据,可以是实时更新的图表或列表。
  • 命令控制: 提供发送指令到微控制器的界面,如固件下载、参数设置等。
  • 性能测试: 测试程序应能运行一系列性能测试,并展示结果,如吞吐量、延迟等指标。

表格示例

在用户界面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使用表格来规划测试程序界面各个组件的功能和布局:

| 功能区域 | 组件 | 描述 | |----------|------|------| | 设备管理区 | 设备列表 | 列出当前识别到的LPC1700系列设备 | | | 连接按钮 | 连接到选择的设备 | | | 断开按钮 | 断开当前连接的设备 | | 数据监控区 | 数据视图 | 展示从设备接收到的数据 | | | 实时图表 | 以图表形式展示数据流或传输状态 | | 命令控制区 | 发送指令框 | 用户输入并发送特定指令到微控制器 | | | 固件升级按钮 | 启动固件下载和升级流程 | | 性能测试区 | 性能指标显示 | 展示测试结果,如传输速率和错误率 | | | 测试结果图表 | 以图表形式展示性能测试结果 |

表格中列出了用户界面各部分的具体功能组件,并对每个组件进行了描述,有助于设计者和开发者明确需求并实现相应的功能。

4.3 集成测试与性能调优

4.3.1 测试策略与性能评估

集成测试是指将独立的软件模块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后,对其进行的测试。对于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PC端测试程序,集成测试策略包括以下步骤:

  • 模块测试: 测试单独的软件模块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接口测试: 确保各个模块间的接口能够正确交互。
  • 系统测试: 将所有模块集成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进行测试,以检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
  • 性能评估: 分析测试结果,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数据传输速度、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等指标。

4.3.2 基于LPC1700系列的集成测试案例

以一个典型的性能测试案例为例,可以使用以下流程:

  • 测试环境准备: 准备硬件设备(包括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安装好PC端测试程序,并配置网络环境。
  • 功能验证: 使用测试程序向微控制器发送标准测试指令,验证其基本功能是否正常。
  • 性能测试: 设计不同的测试场景,如持续读写操作、大数据传输等,记录测试数据和结果。
  • 数据分析: 分析测试数据,比较实际性能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并调整系统配置进行优化。

流程图示例

为了更好地展示集成测试的过程,我们可以使用流程图来表示:

flowchart LR
    A[测试环境准备] --> B[功能验证]
    B --> C[性能测试]
    C --> D[数据分析]
    D --> E[系统优化调整]
    E --> F[重新进行集成测试]
    F --> G[性能评估]
    G -->|通过| H[测试结束]
    G -->|未通过| I[问题定位与修复]
    I --> F

上述流程图使用mermaid语法编写,描述了从测试环境准备到性能评估的整个集成测试过程,以及在发现性能未通过评估时的迭代优化过程。

为了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可以使用专门的测试软件,如LabVIEW或Visual Studio进行自动化测试。同时,应记录每次测试的详细日志,以便问题定位和后续的分析改进。

代码块示例与解释

一个性能测试的示例代码,可以用于评估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USB传输性能:

void TestUSBTransferSpeed(LPC1700_Device* device)
{
    char* buffer = (char*)malloc(TRANSFER_BUFFER_SIZE);
    if (!buffer) return; // 错误处理:内存分配失败

    LARGE_INTEGER start, end, freq;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freq);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art);

    // 进行数据传输
    for (int i = 0; i < TRANSFER_LOOP_COUNT; ++i)
    {
        // 发送数据到LPC1700系列设备
        // ...
        // 从设备接收数据
        // ...
    }

    QueryPerformanceCounter(&end);
    double timeTaken = (end.QuadPart - start.QuadPart) / (double)freq.QuadPart;
    double speed = TRANSFER_BUFFER_SIZE * TRANSFER_LOOP_COUNT / timeTaken;

    // 输出结果到日志文件
    FILE* logFile = fopen("USB_Transfer_Test.log", "a");
    if (logFile)
    {
        fprintf(logFile, "Tested at %f seconds, speed: %f MB/s\n", timeTaken, speed);
        fclose(logFile);
    }

    free(buffer);
}

这段代码首先初始化一个用于USB传输的缓冲区,然后使用高精度计时器记录数据传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通过计算得出传输速度,并将结果记录到日志文件中。在测试实际应用中,应当多次运行测试以获取更准确的平均性能数据。

5. LPC1766和LPC1768高级型号特性与优势解读

5.1 LPC1766和LPC1768型号对比分析

5.1.1 硬件规格差异对比

LPC1766和LPC1768作为NXP推出的LPC1700系列中的高级型号,它们在硬件规格上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在不同应用场合下的性能表现和功能选择。

LPC1766基于Cortex-M3内核,具有最高64KB的SRAM、512KB的Flash以及丰富的外设接口,如CAN、USB、Ethernet等。而LPC1768在规格上更进一步,配备了高达256KB的SRAM和512KB的Flash,以及更多的外设接口和高级通信接口。

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对比这两个型号的具体硬件规格差异:

| 规格特性 | LPC1766 | LPC1768 | | -------------- | --------------------- | --------------------- | | Cortex-M3内核 | √ | √ | | 最大SRAM | 64KB | 256KB | | 最大Flash | 512KB | 512KB | | USB接口 | Full-speed | Full-speed | | Ethernet | 10/100M | 10/100M | | CAN接口 | 2 | 2 | | ADC通道数 | 8 | 8 | | DAC | 1 | 1 | | RTC | √ | √ | | 外设接口数量 | 32 | >32 | | 性能提升选项 | 无 | 可选以太网PHY接口 |

5.1.2 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差异

在对比了硬件规格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在不同应用场合中的性能差异。

例如,在需要大容量内存的工业控制应用中,LPC1768因其更大的SRAM和Flash,能够实现更复杂的控制算法和数据存储功能,而LPC1766可能更适合于内存需求较低的应用。在同样需要高带宽通信接口的应用中,LPC1768提供的外设接口数量更多,可以并行处理更复杂的数据通信任务。

5.2 高级型号的性能优化与应用

5.2.1 高级型号的性能优势分析

性能优化是高级型号设计中的重要目标。LPC1768利用其更大的内存容量和更多的外设接口,可以优化运行速度和提高系统效率。例如,它可以通过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减少任务执行时间,从而提升整体性能。

5.2.2 高级型号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LPC1768提供了多通道ADC和DAC转换,可以同时控制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这对于精确的环境监测和复杂的机械控制尤为重要。例如,在工厂自动化中,使用LPC1768可以实现更为精确的温度、压力等参数监测,以及复杂机械臂的精细控制。

5.3 LPC1700系列源代码兼容性与抽象化设计

5.3.1 源代码兼容性策略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源代码的兼容性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利用抽象化设计实现了源代码的向上兼容性。这意味着LPC1768和LPC1766的源代码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无须修改或仅需要很小的调整便可在另一个型号上编译和运行。

5.3.2 抽象化设计在固件升级中的作用

通过抽象化设计,开发者可以在一个型号上进行固件开发,并且在推出新的硬件型号时,仅需要在抽象层进行适当的调整,而无需从头开始开发。这极大地节省了开发时间和资源。例如,在LPC1766的基础上开发了某种通信协议栈后,当转向LPC1768时,只需对抽象层中涉及内存和外设接口的部分进行修改,而核心协议逻辑可以保持不变。

为了展示这一抽象化设计的过程,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

// LPC1700系列抽象层接口定义
// LPC1766和LPC1768可能有不同的实现

// 闪存操作抽象层
void flash_write(int address, const void* data, size_t size) {
    #if defined(LPC1766)
    // LPC1766闪存写入实现
    #elif defined(LPC1768)
    // LPC1768闪存写入实现
    #endif
}

// SRAM操作抽象层
void sram_read(int address, void* data, size_t size) {
    #if defined(LPC1766)
    // LPC1766 SRAM读取实现
    #elif defined(LPC1768)
    // LPC1768 SRAM读取实现
    #endif
}

通过这种抽象化设计,代码可以针对不同的硬件型号进行模块化管理,从而实现高效的固件升级和维护。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该项目提供了一个针对LPC1700系列微控制器的源代码集合,重点在于实现USB直接内存访问(DMA)功能,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源代码涵盖了LPC1766和LPC1768型号,展示了如何通过微控制器内部的DMA控制器实现数据传输,以及如何配置USB DMA控制寄存器和中断处理程序。此外,还包括了PC端的测试程序,用于与LPC1700系列设备通信。代码涉及USB协议栈实现,支持整个LPC1700系列,包括高级型号LPC1766和LPC1768。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