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硬盘的一切!(结构-发展-参数-维护-修复)一:目录如下
二:浅谈硬盘发展史
三: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四: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
五:跳出硬盘认识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六:硬盘常见参数讲解与常见误区
七:硬盘的结构
八:看图轻松学会硬盘安装方法
九:硬盘损坏的种类
十:高手:挽救硬盘的几个方法
十一:厂家维修硬盘的方法
十二:第三方软件的修复原理
十三:学会三招恢复硬盘活力
十四:硬盘使用误区点点通
十五:预防软件引发硬盘六大“硬伤”
十六:Windows系统中如何修复磁盘坏道
十七:硬盘软故障的检查办法
十八:十大硬盘故障解决办法
十九:系统不认硬盘的常规处理方法
二十:硬盘出现坏道后的解决办法
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
二十二:挑战故障硬盘故障软件(补)
二:浅谈硬盘发展史
既然是说长道短“闲话”硬盘,那么就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硬盘发展的历程吧。
大家都知道,目前占主流的硬盘接口有IDE和SCSI两种,?那么这两种接口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二者之中历史资历更深的是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的前身是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
承认的SASI(Shugart?Associates?System?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而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集成设备电路)则源于CDC(Control?Data?Corporation,数据控制公司)、康柏(COMPAQ)、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以下简称WD)共同开发的磁盘控制接口,?并于1989年由ANSI认可为ATA(AT?Attachment,AT附加装置)标准。
CDC的特点是不需大量追加设备即可构成电脑方的主控线路,?这也正是它在个人电脑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早期的硬盘容量不过10MB到数十MB,甚至连今天的内存容量都不如而且价格极其昂贵,很少有个人用户有幸拥有硬盘。当时的硬盘所采用的磁头大多是高铁酸盐磁头或MIG(MetalIn?Gap,金属隔离)磁头。
进入90年代以来,硬盘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批量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导致硬盘零售价大幅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有幸接触到硬盘。在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早期的SCSI-2产品(通称Fast?SCSI)?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为10MB/s,后来又出现了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原本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与此相对应,原有的8位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SCSI。而在1994年,?增强型的IDE接口E-IDE(Enhanced?IDE)也问世了,?它解决了IDE接口无法支持高于528MB的硬盘的问题并使一个接口能同时连接两个设备,还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率。
E-IDE由ANSI认可为ATA-2。
与此同时,用于连接光驱、磁带机等非硬盘设备ATAPI(ATA?PacketInterface)接口也诞生了。可以说,正是E-IDE接口的诞生,带来了今天IDE接口存储设备的普及。
到了1995年,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其正式的称谓是SCSI-3?Fast-20?ParallelInterface。顾名思义,就是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数据传输率的技术。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正是在这个时期,“追求高性能惟有挑选SCSI”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当然SCSI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数据传输率快这么简单)。
但到了1997年,状况又有了改变,IDE阵营推出了Ultra?ATA规格展开新一轮对抗。当使用Ultra?ATA?DMA?Mode?2(俗称Ultra?DMA/33)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最高可以达到33.3MB/s。这一速度比Narrow传输模式下的UltraSCSI还要快。现在流通的IDE硬盘已经全部对应了Ultra?ATA模式。并且,随着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MR(Magneto-Resistive,?磁阻型)磁头和提高磁盘记录密度的新规格得以普及。
为了对抗Ultra?ATA,SCSI阵营也于1997年推出了新的Ultra?2?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2?SCSI。?不过,采用LVD(Low?Voltage?Differential,低电压微分)传输的Ultra?2?SCSI难以与原有的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使用的还是Ultra(Wide)SCSI。
另外,在1998年9月,更为高速的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m?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
在IDE阵营方面,1998年2月由昆腾(Quantum)公司牵头推出了支持66MB/s数据传输率的Ultra?ATA?/66标准。尽管支持它的控制芯片组迟迟未见问世(现在已经有SIS的兼容芯片出现),WD已经于去年12月率先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硬盘产品,不过产品在出厂时将Ultra?ATA/66模式设为Disable,用户想要激活这一模式必须使用专用的工具软件设定(当时并没有支持Ultra?ATA/66的主板,所以这一措施可谓妥当)。现在昆腾、IBM等也已经先后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最新产品.
"給愛讓步,就是為幸福開路啊!儅伱的愛情因爲瑣碎的細節喨起紅燈時,伱不妨放下架子讓一步,幸福就站在對面等這伱
没囿爱的衬托╭﹊哪囿恨的來源
相識需要囿緣来碰 相知需要囿情来縴
相惜需要囿心来讀 相伴需要囿愛来結"
三: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
在Windows系统中,一个文件的大小(字节数)和它在硬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所占的空间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文件的“所占空间”会发生变化。
1.“文件大小”与“所占空间”的差别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1:找到D盘上的Ersave2.dat文件,用鼠标右键单击该文件,选择“属性”,即可打开对话框,我们可以看到,Ersave2.dat的实际大小为655,628
Byte(字节),但它所占用的空间却为688,128 Byte,两者整整相差了32KB。
例2:同样是该文件,如果将它复制到A盘,你会发现该文件实际大小和所占空间基本一致,同为640KB,但字节数稍有差别。再将它复制到C盘,查看其属性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大小和所占空间的差别又不相同了!
显然,在这三种情况中,文件的实际大小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的磁盘上它所占的空间却都有变化。事实上,只要我们理解了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机制后,就不难理解上述的三种情况了。文件的大小其实就是文件内容实际具有的字节数,它以Byte为衡量单位,只要文件内容和格式不发生变化,文件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但文件在磁盘上的所占空间却不是以Byte为衡量单位的,它最小的计量单位是“簇(Cluster)”。
小知识:什么是簇?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与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当操作系统请求从硬盘里读取一个文件时,会请求相应的文件系统(FAT
16/32/NTFS)打开文件。扇区是磁盘最小的物理存储单元,但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每个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个扇区。显然,簇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所以,一般情况下文件所占空间要略大于文件的实际大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即文件的实际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数倍时,文件的实际大小才会与所占空间完全一致。
2.分区格式与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个文件在不同磁盘分区上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小,这是由于不同磁盘簇的大小不一样导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盘的分区格式和容量大小来决定,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笔者的软盘采用FAT分区,容量1.44MB,簇大小为512 Byte(一个扇区);C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4.87GB,簇大小为8KB;D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32.3GB,簇大小为32KB。计算文件所占空间时,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数=取整(文件大小/簇大小)+1
所占空间=簇数×磁盘簇大小
公式中文件大小和簇大小应以Byte为单位,否则可能会产生误差。如果要以KB为单位,将字节数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ersave2.dat文件的实际占用空间,如表2所示。
3.轻松查看簇大小
①用Chkdsk查看簇大小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查看硬盘分区的簇大小。例如我们要在Windows
XP下查看C盘的簇大小,可以单击“开始→运行”,键入“CMD”后回车,再键入“C:”后回车,然后输入“Chkdsk”后回车,稍候片刻从它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就可以得到C盘的簇大小,不过它把簇称之为“分配单元”或者“Allocation
unit”。
②用PQ Magic等磁盘工具来检测
很多磁盘工具都具备磁盘信息显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选择要查看的磁盘分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高级→调整簇大小”功能,即可从显示的对话框中可以看到该磁盘当前设置的簇大小。
③手工查看
手动创建一个100字节以下的文本文档。然后将该文件复制到欲查看簇大小的磁盘分区中,在Windows下显示该文件的属性,其中“所占空间”处显示的数值就是簇大小。
四:新手学堂之识硬盘
硬盘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存储着大量的用户资料和信息。如今的硬盘容量动辄就是10GB以上,型号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盘的基本知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认清所需要的硬盘。
从接口上看,硬盘主要分为IDE接口和SCSI接口两种。由于价格原因,普通用户通常只能接触到IDE接口的硬盘,因此下面我们也以IDE硬盘为主进行讲解。
1.缓存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缓存,其实就和内存条上的内存颗粒一样,是一片SDRAM。缓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盘内部交换数据,我们平时所说的内部传输率其实也就是缓存和硬盘内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2.电源接口 和光驱一样,硬盘的电源接口也是由4针组成。其中,红线所对应的+5V电压输入,黄线对应输出的是+12V电压。现在的硬盘电源接口都是梯形,不会因为插反方向而使硬盘烧毁。
3.跳线 跳线的作用是使IDE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一致。当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设备时,就需要设置跳线为“主盘”或者“从盘”,具体的设置可以参考硬盘上的说明。
4.IDE接口 硬盘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我们通常说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缓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外部数据传输率)为33.3MB/s,目前的接口规范已经从UDMA/33发展到UDMA/66和UDMA/100。但是由于内部传输率的限制,实际上外部传输率达不到理论上的那么高。
为了使数据传输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针的数据传输线,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传输的数据不致出错。在UDMA/66线的使用中还要注意,其兰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盘上。
5.电容 硬盘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传输时的安全,需要高质量的电容使电路稳定。这种×××的钽电容质量稳定,属于优质元件,但价格较贵,所以一般用量都比较少,只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使用。
6.控制芯片 硬盘的主要控制芯片,负责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是硬盘的核心部件之一。硬盘的电路板可以互相换(当然要同型号的),在硬盘不能读出数据的时候,只要硬盘本身没有物理损坏且能够加电,我们就可以通过更换电路板的方式来使硬盘“起死回生”。
五:跳出硬盘认识的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1.硬盘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物理坏道不可修复。实际情况是,坏道并不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不知道谁发明这两个概念,反正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中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倒是分为按逻辑地址记录的坏扇区和按物理地址记录的坏扇区。
2.硬盘出厂时没有坏道,用户发现坏道就意味着硬盘进入危险状态。实际情况是,每个硬盘出厂前都记录有一定数量的坏道,有些数量甚至达到数千上万个坏扇区,相比之下,用户发现一两个坏道算多大危险?
3.硬盘不认盘就没救,0磁道坏可以用分区方法来解决。实际情况是,有相当部分不认的硬盘也可以修好,而0磁道坏时很难分区。
Bad sector (坏扇区)
在硬盘中无法被正常访问或不能被正确读写的扇区都称为Bad sector。一个扇区能存储512Bytes的数据,如果在某个扇区中有任何一个字节不能被正确读写,则这个扇区为Bad sector。除了存储512Bytes外,每个扇区还有数十个Bytes信息,包括标识(ID)、校验值和其它信息。这些信息任何一个字节出错都会导致该扇区变“Bad”。例如,在低级格式化的过程中每个扇区都分配有一个编号,写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错就会导致这个扇区无法被访问到,则这个扇区属于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够通过低级格式化重写这些信息来纠正。
Bad cluster (坏簇)
在用户对硬盘分区并进行高级格式化后,每个区都会建立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记录有该区内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况和相互的链接关系。如果在高级格式化(或工具软件的扫描)过程中发现某个cluster使用的扇区包括有坏扇区,则在FAT中记录该cluster为Bad cluster,并在以后存放文件时不再使用该cluster,以避免数据丢失。有时病毒或恶意软件也可能在FAT中将无坏扇区的正常cluster标记为Bad cluster, 导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cluster包括若干个扇区,只要其中存在一个坏扇区,则整个cluster中的其余扇区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盘内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称为Defect。 如果某个磁头状态不好,则这个磁头为Defect head。 如果盘面上某个Track(磁道)不能被正常访问,则这Track为Defect Track. 如果某个扇区不能被正常访问或不能正确记录数据,则该扇区也称为Defect Sector. 可以认为Bad sector 等同于 Defect sector. 从总的来说,某个硬盘只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称这个硬盘为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现在的硬盘密度越来越高,单张盘片上存储的数据量超过40Gbytes. 硬盘厂家在生产盘片过程极其精密,但也极难做到100%的完美,硬盘盘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厂家在硬盘出厂前把所有的硬盘都进行低级格式化,在低级格式化过程中将自动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记录在P-list中。并且在对所有磁道和扇区的编号过程中,将skip(跳过)这些缺陷部分,让用户永远不能用到它们。这样,用户在分区、格式化、检查刚购买的新硬盘时,很难发现有问题。一般的硬盘都在P-list中记录有一定数量的defect, 少则数百,多则数以万计。如果是SCSI硬盘的话可以找到多种通用软件查看到P-list,因为各种牌子的SCSI硬盘使用兼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号的IDE硬盘,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查看其P-list要用针对性的专业软件。
G-list (增长缺陷表)
用户在使用硬盘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规定,只要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商家就应该为用户换或修。现在大容量的硬盘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概率实在很大,这样的话硬盘商家就要为售后服务忙碌不已了。于是,硬盘厂商设计了一个自动修复机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数型号的硬盘都有这样的功能:在对硬盘的读写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defect sector,则自动分配一个备用扇区替换该扇区,并将该扇区及其替换情况记录在G-list中。这样一来,少量的defect sector对用户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
也有一些硬盘自动修复机制的激发条件要严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软件来判断defect sector,并通过某个端口(据说是50h)调用自动修复机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数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运行过后消除了一些“坏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Automatic Reallcation(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简单地概括这些“坏道”是什么“逻辑坏道”或“假坏道”。 如果哪位被误导中毒太深的读者不相信这个事实,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专业工具后就知道,这些工具运行过后,G-list将会增加多少记录!“逻辑坏道”或“假坏道”有必要记录在G-list中并用其它扇区替换么?
当然,G-list的记录不会无限制,所有的硬盘都会限定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钻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数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过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这就是为何少量的“坏道”可以通过上述工具修复(有人就概括为:“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坏道多了不能通过这些工具修复(又有人概括为:“物理坏道”不可以修复)。
Bad track (坏道)
这个概念源于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盘(100M以下),当时的硬盘在外壳上都贴有一张小表格,上面列出该硬盘中有缺陷的磁道位置(新硬盘也有)。在对这个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时(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过程中跳过这些磁道。现在的大容量硬盘在结构上与那些小容量硬盘相差极大,这个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盘上有点牵强。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正常情况下,硬盘在接通电源之后,都要进行“初始化”过程(也可以称为“自检”)。这时,会发出一阵子自检声音,这些声音长短和规律视不同牌子硬盘而各不一样,但同型号的正常硬盘的自检声音是一样的。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自检声音是由于硬盘内部的磁头寻道及归位动作而发出的。为什么硬盘刚通电就需要执行这么多动作呢?简单地说,是硬盘在读取的记录在盘片中的初始化参数。
一般熟悉硬盘的人都知道,硬盘有一系列基本参数,包括:牌子、型号、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系列号、缓存大小、转速、S.M.A.R.T值等。其中一部分参数就写在硬盘的标签上,有些则要通过软件才能测出来。这些参数仅仅是初始化参数的一小部分,盘片中记录的初始化参数有数十甚至数百个!硬盘的CPU在通电后自动寻找BIOS中的启动程序,然后根据启动程序的要求,依次在盘片中指定的位置读取相应的参数。如果某一项重要参数找不到或出错,启动程序无法完成启动过程,硬盘就进入保护模式。在保护模式下,用户可能看不到硬盘的型号与容量等参数,或者无法进入任何读写操作。近来有些系列的硬盘就是这个原因而出现类似的通病,如:FUJITSU MPG系列自检声正常却不认盘,MAXTOR美钻系列认不出正确型号及自检后停转,WD BB EB系列能正常认盘却拒绝读写操作等。
不同牌子不同型号的硬盘有不同的初始化参数集,以较熟悉的Fujitsu硬盘为例,高朋简要地讲解其中一部分参数,以便读者理解内部初始化参数的原理。
通过专用的程序控制硬盘的CPU,根据BIOS程序的需要,依次读出初始化参数集,按模块分别存放为69个不同的文件,文件名也与BIOS程序中调用到的参数名称一致。其中部分参数模块的简要说明如下:
DM硬盘内部的基本管理程序
- PL永久缺陷表
- TS缺陷磁道表
- HS实际物理磁头数及排列顺序
- SM最高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 SU用户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 CI 硬件信息,包括所用的CPU型号,BIOS版本,磁头种类,磁盘碟片种类等
- FI生产厂家信息
- WE写错误记录表
- RE读错误记录表
- SI容量设定,指定允许用户使用的最大容量(MAX LBA),转换为外部逻辑磁头数(一般为16)和逻辑每磁道扇区数(一般为63)
- ZP区域分配信息,将每面盘片划分为十五个区域,各个区域上分配的不同的扇区数量,从而计算出最大的物理容量。
这些参数一般存放在普通用户访问不到的位置,有些是在物理零磁道以前,可以认为是在负磁道的位置。可能每个参数占用一个模块,也可能几个参数占用同一模块。模块大小不一样,有些模块才一个字节,有些则达到64K字节。这些参数并不是连续存放的,而是各有各的固定位置。
读出内部初始化参数表后,就可以分析出每个模块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当然,也可以修正这些参数,重新写回盘片中指定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把一些因为参数错乱而无法正常使用的硬盘“修复”回正常状态。
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研究,不妨将硬盘电路板上的ROM芯片取下,用写码机读出其中的BIOS程序,可以在程序段中找到以上所列出的参数名称。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熟悉硬盘的人都知道,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硬盘做“低级格式化”(下面简称“低格”)。进行低格所使用的工具也有多种:有用厂家专用设备做的低格,有用厂家提供的软件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M工具做的低格,有用主板BIOS中的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ebug工具做的低格,还有用专业软件做低格……
不同的工具所做的低格对硬盘的作用各不一样。有些人觉得低格可以修复一部分硬盘,有些人则觉得低格十分危险,会严重损害硬盘。用过多种低格工具,认为低格是修复硬盘的一个有效手段。下面总结一些关于低格的看法,与广大网友交流。
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低格过程到底对硬盘进行了什么操作?”实践表明低格过程有可能进行下列几项工作,不同的硬盘的低格过程相差很大,不同的软件的低格过程也相差很大。
A. 对扇区清零和重写校验值
低格过程中将每个扇区的所有字节全部置零,并将每个扇区的校验值也写回初始值,这样可以将部分缺陷纠正过来。譬如,由于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不对应,通常就被报告为校验错误(ECC Error)。如果并非由于磁介质损伤,清零后就很有可能将扇区数据与该扇区的校验值重新对应起来,而达到“修复”该扇区的功效。这是每种低格工具和每种硬盘的低格过程最基本的操作内容,同时这也是为什么通过低格能“修复大量坏道”的基本原因。另外,DM中的Zero Fill(清零)操作与IBM DFT工具中的Erase操作,也有同样的功效。
B. 对扇区的标识信息重写
在多年以前使用的老式硬盘(如采用ST506接口的硬盘),需要在低格过程中重写每个扇区的标识(ID)信息和某些保留磁道的其他一些信息,当时低格工具都必须有这样的功能。但现在的硬盘结构已经大不一样,如果再使用多年前的工具来做低格会导致许多令人痛苦的意外。难怪经常有人在痛苦地高呼:“危险!切勿低格硬盘!我的硬盘已经毁于低格!”
C. 对扇区进行读写检查,并尝试替换缺陷扇区
有些低格工具会对每个扇区进行读写检查,如果发现在读过程或写过程出错,就认为该扇区为缺陷扇区。然后,调用通用的自动替换扇区(Automatic reallocation sector)指令,尝试对该扇区进行替换,也可以达到“修复”的功效。
D. 对所有物理扇区进行重新编号
编号的依据是P-list中的记录及区段分配参数(该参数决定各个磁道划分的扇区数),经过编号后,每个扇区都分配到一个特定的标识信息(ID)。编号时,会自动跳过P-list中所记录的缺陷扇区,使用户无法访问到那些缺陷扇区(用户不必在乎永远用不到的地方的好坏)。如果这个过程半途而废,有可能导致部分甚至所有扇区被报告为标识不对(Sector ID not found, IDNF)。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编号过程是根据真正的物理参数来进行的,如果某些低格工具按逻辑参数(以 16heads 63sector为最典型)来进行低格,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操作。
E. 写磁道伺服信息,对所有磁道进行重新编号
有些硬盘允许将每个磁道的伺服信息重写,并给磁道重新赋予一个编号。编号依据P-list或TS记录来跳过缺陷磁道(defect track),使用户无法访问(即永远不必使用)这些缺陷磁道。这个操作也是根据真正的物理参数来进行。
F. 写状态参数,并修改特定参数
有些硬盘会有一个状态参数,记录着低格过程是否正常结束,如果不是正常结束低格,会导致整个硬盘拒绝读写操作,这个参数以富士通IDE硬盘和希捷SCSI硬盘为典型。有些硬盘还可能根据低格过程的记录改写某些参数。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低格工具做了些什么操作:
1. DM中的Low level format
速度较快,极少损坏硬盘,但修复效果不明显。
2. Lformat
由于同时进行了读写检查,操作速度较慢,可以替换部分缺陷扇区。但其使用的是逻辑参数,所以不可能进行D、E和F的操作。遇到IDNF错误或伺服错误时很难通过,半途会中断。
3. SCSI卡中的低格工具
由于大部SCSI硬盘指令集通用,该工具可以对部分SCSI硬盘进行A、B、C、D、F操作,对一部分SCSI硬盘(如希捷)修复作用明显。遇到缺陷磁道无法通过。同时也由于自动替换功能,检查到的缺陷数量超过G-list限度时将半途结束,硬盘进入拒绝读写状态。
4. 专业的低格工具
通常配合伺服测试功能(找出缺陷磁道记入TS),介质测试功能(找出缺陷扇区记入P-list),使用的是厂家设定的低格程序(通常存放在BIOS或某一个特定参数模块中),自动调用相关参数进行低格。一般不对缺陷扇区进行替换操作。低格完成后会将许多性能参数设定为刚出厂的状态。
问1:低格能不能修复硬盘?
答1:合适的低格工具能在很大程度上修复硬盘缺陷。
问2:低格会不会损伤硬盘?
答2:正确的低格过程绝不会在物理上损伤硬盘。用不正确的低格工具则可能严重破坏硬盘的信息,而导致硬盘不能正常使用。
问3:什么时候需要对硬盘进行低格?
答3:在修改硬盘的某些参数后必须进行低格,如添加P-list记录或TS记录,调整区段参数,调整磁头排列等。另外, 每个用户都可以用适当低格工具修复硬盘缺陷,注意:必须是适当的低格工具。
问4:什么样的低格工具才可以称为专业低格工具?
答4:能调用特定型号的记录在硬盘内部的厂家低格程序,并能调用到正确参数集对硬盘进行低格,这样的低格工具均可称为专业低格工具。
六:硬盘常见参数讲解与常见误区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
在我们平时选购硬盘时,经常会了解硬盘的一些参数,而且很多杂志的相关文章也对此进行了不少的解释。不过,很多情况下,这种介绍并不细致甚至会带有一些误导的成分。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方面的话题,希望能对硬盘选购者提供应有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硬盘的内部结构,它将有助于理解本文的相关内容
工作时,磁盘在中轴马达的带动下,高速旋转,而磁头臂在音圈马达的控制下,在磁盘上方进行径向的移动进行寻址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
1、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数据传输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
七:硬盘的结构
硬盘的结构
关于硬盘结构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不过真正要说清楚的话,就算专门出一本书也说不完,因此这里就不再从头细细讲述了。只是要讲明白一点,到目前为止,在很多文章、技术资料甚至教科书里面讲述的硬盘结构模式,已经是非常老式的硬盘结构了。对于现在的新硬盘来说,都已经全部不采用这样的结构,而是采用了更为复杂、也更加科学的结构方式。
在老式硬盘中,采用的都是比较古老的CHS (Cylinder/Head/Sector)结构体系。因为很久以前,在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硬盘盘片的每一条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区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3D参数(Disk Geometry),即是磁头数(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3D寻址方式。
其中:磁头数表示硬盘总共有几个磁头,也就是有几面盘片,最大为255(用8个二进制位存储);柱面数表示硬盘每一面盘片上有几条磁道,最大为1023(用10个二进制位存储);扇区数表示每一条磁道上有几个扇区,最大为63(用6个二进制位存储);每个扇区一般是512个字节,理论上讲你可以取任何一个你喜欢的数值,但好像至今还没有发现取别的值的。
所以磁盘最大容量为:255×1023×63×512/1048576=8024MB(1M=1048576Bytes)
或硬盘厂商常用的单位:255×1023×63×512/1000000=8414MB(1M=1000000Bytes)
由于在老式硬盘的CHS结构体系中,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因此会浪费很多磁盘空间(软盘也是一样)。为了进一步提高硬盘容量,现在硬盘厂商都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这也就是说,每个扇区的磁道长度相等,外圈磁道的扇区比内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3D参数,寻址方式也改为线性寻址,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而为了与使用3D寻址的老软件兼容(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软件),厂商通常在硬盘控制器内部安装了一个地址翻译器,由它负责将老式3D参数翻译成新的线性参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硬盘的3D参数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对应不同的3D参数,如LBA、LARGE、NORMAL)。而随着磁盘密度的增加、机构的进一步复杂、功能和速度上的提高,如今的硬盘都会在磁盘里面划分出一个容量比较大的,称为“系统保留区”的区域,用来储存硬盘的各种信息、参数和控制程序,有的甚至把硬盘的Fireware也做到了系统保留区里面(原来这些信息都是储存在硬盘控制电路板的芯片上的)。这样虽然可以进一步简化生产的流程,加快生产速度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另一方面,却又大大增加了硬盘出现致命性损坏的几率和缩短了硬盘的使用寿命。我十几年前的200MB硬盘和8年前的1.2GB硬盘到现在还用得非常好,别说是坏道,连运行时的声音都是没有的,但是到后来的4.3GB、6.4GB、10GB、20GB硬盘,都没有能用超过4年的,全部坏掉了。
八:硬盘安装方法
计算机DIYER的朋友们一定都经常拆自己的电脑吧,那些初学电脑的朋友们看到这些高手“修理”这些电脑是不是心生羡慕呢,这里像大家介绍一些电脑中几种硬盘的安装方法,希望在大家DIR中有所帮助!
第一:IDE硬盘的安装
硬盘的硬件安装工作跟电脑中其它配件的安装方法一样,用户只须有一点硬件安装经验,一般都可以顺利安装硬盘。单硬盘安装是很简单的,笔者总结出如下四步曲。
1、准备工作。安装硬盘,工具是必需的,所以螺丝刀一定要准备一把。另外,最好事先将身上的静电放掉,只需用手接触一下金属体即可(例如水管、机箱等)。
2、跳线设置。硬盘在出厂时,一般都将其默认设置为主盘,跳线连接在“Master”的位置,如果你的计算机上已经有了一个作为主盘的硬盘,现在要连接一个作为从盘。那么,就需要将跳线连接到“Slave”的位置。上面介绍的这种主从设置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时也会有特殊情况。如果用户有两块硬盘,那最好参照硬盘面板或参考手册上的图例说明进行跳线。
3、硬盘固定。连好线后,就可以用螺丝将硬盘固定在机箱上,注意有接线端口的那一个侧面向里,另一头朝向机箱面板。一般硬盘面板朝上,而有电路板的那个面朝下。
4、正确连线。硬盘连线包括电源线与数据线两条,两者谁先谁后无所谓。对于电源的连接,注意上图中电源接口上的小缺口,在电源接头上也有类似的缺口,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电源插头插反了。至于数据线,现在有两种,早期的数据线都是40针40芯的电缆,而自ATA/66就改用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如上图所示。连接时,一般将电缆红线的一端插入硬盘数据线插槽上标有“1”的一端,另一端插入主板IDE口上也标记有“1”的那端。数据线插反不要紧,如果开机硬盘不转的话(听不到硬盘自举的响声),多半插反了,将其旋转180度后插入即可。
第二:多个IDE硬盘安装与设置
主板上一个IDE 接口可以接两块硬盘(即主从盘),而主板有两个IDE口即IDE1和IDE2,所以理论上,一台个人电脑可以连接四块硬盘。如果你使用适配卡,那就可以连接更多硬盘。对于多硬盘的安装,归根到底就是双硬盘安装,因为IDE1与IDE2上的硬盘安装是完全一样的。下面笔者重点介绍双硬盘的安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一般来说,双硬盘安装有如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在开始安装双硬盘前,用户需要先考虑几个问题。首先是机箱内空间是否充足,因为机箱托架上能安装的配件非常有限,如果你又安装了双光驱或者一光驱一刻录机,那想再安排第二块硬盘的空间就有些困难。其次是电源功率是否够用,如果电脑运行时,电源功率不足,经常会导致硬盘磁头连续复位,这样对硬盘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长期电源功率不足,对电脑其它配件的正常运行也非常不利。
2、主从设置。主从设置虽然很简单,但可以说是双硬盘安装中最关键的。一般来说,性能好的硬盘优先选择作为主盘,而将性能较差的硬盘挂作从盘。例如两块硬盘,一块是7200RPM,另一块是5400RPM,那么最好方案就是将7200RPM的硬盘设置为主,5400RPM的硬盘设置为从。现在市场上的硬盘正面或反正一般都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lave)及由电缆选择(Cable Select)的跳线方法,按照图示就能正确进行硬盘跳线,假如你的硬盘上没有主从设置图例,那可以查相关资料得到跳线方法(例如到该品牌硬盘厂商的官方网站查找)。
3、硬盘固定。接下来,也是最后一步,用十字螺丝刀打开机箱,在空闲插槽中挂上已经设置好主、从盘跳线的硬盘,并将硬盘用螺丝钉固定牢固。
4、硬盘连线。双硬盘安装中的硬盘连接方法与单硬盘完全一样,即正确连接电源线、数据线即可。如果硬盘是支持ATA/66以上的接口类型,那就需要40针80芯的专用接口电缆。
经过上面介绍的四个步骤,双硬盘即可正确安装。在双硬盘的连接时,这里再提一些注意事项。第一、最好将两块硬盘分别接在主板上的两个IDE口上,而不要同时串在一个IDE口上,此时就不需要进行主从盘设置,不过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双硬盘盘符交错问题,具体解决方案在稍后的章节中将作详细介绍。第二、如果用户还有如光驱、刻录机等设备,那最好连将两块硬盘连接在同一根硬盘线上,这样的做法是不让光驱的慢速影响到快速的硬盘。
第三:SCSI硬盘的安装
相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来说,SCSI可以称得上历史悠久。从技术角度来说,SCSI和IDE非常相近,只是系统对两种技术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已。不过,SCSI具有一些IDE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其更加适合于那些对快速访问大批量数据有较高要求的服务器系统
过去,速度是SCSI技术的一大卖点,但是随着IDE接口类型的发展,SCSI的速度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但是,SCSI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而且相对于同等数量的IDE设备来说,系统资源的占用量更小。需要注意的是,除非系统主板自带SCSI控制器,否则我们需要专门购买和安装一块SCSI控制卡才能使用SCSI硬盘。关于SCSI硬盘的安装,有一些比较特别之处。
1、SCSI无主从之分
SCSI硬盘的跳线与IDE截然不同,它没有主从盘之分,而只有ID号。硬盘ID号的设置使用的是二进制数字。缺省状态下SCSI控制器的ID号为7。虽然我们可以更改该设置,但是建议保留默认值。对于各种SCSI硬盘ID号的设置并没有任何严格的规定。虽然没有任何限制,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合理的分配ID号。绝大多数SCSI硬盘在出厂前ID号都被预先设置为6,这里建议将系统启动盘的ID号定为6,然后随着硬盘的增加,依次递减设为5,4,3等等。
2、设置SCSI硬盘ID
SCSI硬盘使用3个跳线设置ID,其中的每一个针脚各自对应一个二进制数,依次为1、10和100,即1、2和4。
我们已经提到过绝大多数SCSI硬盘的ID都被预先设为6,也就是使用第2和第3个针脚进行跳线。这是因为第3个针脚的对应值为4而第二个针脚的对应值为2,所以跳线值为6。如果我们需要把一块硬盘的ID号设为5,可以将1、3针脚跳线,从而得到1+4=5。不过关于针脚的设置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商的规定,因此我们一定要首先查看一下硬盘上的说明。
除了上面这两点要特别注意之外,它的硬件安装与IDE硬盘基本相似,这里笔者不再熬述。不过SCSI硬盘的接口类型比较多,而其数据线的种类也比较多,有68针的、也有80针的。用户在安装时要看清自己硬盘支持何种接口,使用什么样的接口电缆,如果接口与电缆不相吻合,可以使用转换口将它们串起来。
第四:安装USB硬盘
USB设备素来以热插拔、安装方便著称,但是这不是说不需要安装驱动。对于USB硬盘的安装,硬件安装方法就不必多说了,购买硬盘时肯定会附带一根USB电缆,使用该电缆连接USB硬盘与电脑主机即可。而对于USB硬盘驱动的安装,跟安装其它普通设备的驱动也完全一样,只需你有一定的操作经验,一般都能顺利完成安装工作。下面再简单提一下驱动的安装过程。
将USB硬盘连接到电脑主机后,系统即会提示发现新硬件,然后按照系统提示,一步一步往下,必要时放入驱动程序盘,并且指定驱动程序所在目录,最后,系统即可正常识别出USB设备。
安装完成后,在“我的电脑”内,就会显示出移动硬盘的盘符,接着用户就可以跟操作本地硬盘一样使用USB移动硬盘。
活动硬盘的连接
现代社会,数据交换已成了十分常见的事情。以前我们通常使用普通软盘,但它因传输速度太慢而且极容易损坏,所以对我们交换数据带来诸多麻烦。使用新式的Zip、微型硬盘等固然是一种非常完善的解决方案,可是却要求对方也有一致的驱动器,这样才能在对方的机器上将数据读出,而且这类产品的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相对来说,外置式活动硬盘使用起来则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是否组装,活动硬盘可以分为正规型活动硬盘和组装式活动硬盘,这类似于品牌机和兼容机的区别。前者有正规品牌,有单独可以方便取出的活动硬盘,这有如软驱中软盘般使用灵活。而后者则是通过购买活动硬盘盒和IDE硬盘组合,特点是价格便宜,并且能根据用户需求自由选择产品容量。
活动硬盘的安装也十分简单,一般来说,活动硬盘外盒上有两个接口,输出到电脑的并行口和转接到打印机的输出口。把硬盘盒螺丝拧开,打开盖,将IDE硬盘放入盒中,然后把硬盘盒内的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到硬盘上,接着固定硬盘,合上盒子,这样就组装完了。使用时,把硬盘盒的并行口连接到电脑的并行口上,然后将打印机连接到硬盘盒的打印机的输出口上。最后,电源线的连接肯定不能忘记。
九:硬盘损坏的种类
硬盘损坏的种类
一般来说,硬盘的损坏按大类可以分为硬损坏和软损坏。
硬损坏包括磁头组件损坏、控制电路损坏、综合性损坏和扇区物理性损坏(一般人称之为物理坏道)四种。
磁头组件损坏:主要指硬盘中磁头组件的某部分被损坏,造成部分或全部磁头无法正常读写的情况。磁头组件损坏的方式和可能性非常多,主要包括磁头脏、磁头磨损、磁头悬臂变形、磁线圈受损、移位等。
控制电路损坏:是指硬盘的电子线路板中的某一部分线路断路或短路,或者某些电气元件或IC芯片损坏等等,导致硬盘在通电后盘片不能正常起转,或者起转后磁头不能正确寻道等。
综合性损坏:主要是指因为一些微小的变化使硬盘产生的种种问题。有些是硬盘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发热或者其他关系导致部分芯片老化;有些是硬盘在受到震动后,外壳或盘面或马达主轴产生了微小的变化或位移;有些是硬盘本身在设计方面就在散热、摩擦或结构上存在缺陷。种种的原因导致硬盘不稳定,经常丢数据或者出现逻辑错误,工作噪音大,读写速度慢,有时能正常工作但有时又不能正常工作等。
扇区物理性损坏:是指因为碰撞、磁头摩擦或其他原因导致磁盘盘面出现的物理性损坏,譬如划伤、掉磁等。
软损坏包括磁道伺服信息出错、系统信息区出错和扇区逻辑错误(一般又被称为逻辑坏道)。
磁道伺服信息出错:是指因为某个物理磁道的伺服信息受损或失效,导致该物理磁道无法被访问。
系统信息区出错:是指硬盘的系统信息区(硬盘内部的一个系统保留区,里面又分成若干模块,保存了许多硬盘出厂的参数、设置信息和内部控制程序)在通电自检时读不出某些模块的信息或者校验不正常,导致硬盘无法进入准备状态。
扇区逻辑错误:是指因为校验错误(ECC错误和CRC错误)、扇区标志错误(IDNF错误)、地址信息错误(AMNF错误)、坏块标记错误(BBM)等原因导致该扇区失效。
一般来说,修复硬盘的软损坏是可能的,很多硬盘厂商发布的硬盘管理和维护软件(DM)都具备修复硬盘软损坏的能力。像扇区逻辑错误这样的问题,即使是一般的低级格式化软件,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不过在所有的软损坏当中,系统信息区出错属于比较难以修复的种类,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厂商同一种型号的硬盘,系统信息区也不一定相同;而且硬盘厂商对于自己产品的系统信息区内容和读取的指令代码,一般是不公开的。但是对于IBM和日立的硬盘用户来说就比较幸运了,日立的DFT和IBM的DDD-SI软件对系统信息区出错还是有比较高的修复成功率的。这两个软件可是真真正正由硬盘的生产厂商发布的硬盘维修软件啊(DFT还是免费的),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效率和可靠性比起那些要价过万的第三方编写的软件都要高很多,可惜只对IBM和日立的产品有效。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修复软损坏,一个原厂的DM软件就可以完成90%以上的任务了,根本不需要购买上万元的所谓专业软件,而现在HDD Regenerator、MHDD、PC-3000和效率源等等这些软件,在宣传上就说明了他们所针对的不仅仅是软损坏,而且连硬损坏里面的物理坏道甚至是一些IC的损坏都可以修复!
不能说他们这样的宣传很夸张,因为理论上这确实是可能的。我们的硬盘如果在质保期内坏了,交给厂家的话,他们同样要对这个硬盘进行维修。那么,我们现在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厂家对硬盘的维修方法和过程,看看厂家是怎么样维修的,跟纯粹的软件维修有没有什么不同。
十:高手:挽救硬盘的几个方法
1、系统不承认硬盘
此类故障比较常见,即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口端口上,硬盘本身的故障率很少,可通过重新插拔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可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不承认,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条线,如果硬盘接在ide的主盘位置,则硬盘必须跳为主盘状,跳线错误一般无法检测到硬盘
2、cmos引起的故障
cmos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这里主要指其中的硬盘类型。好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auto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连接新的硬盘或者更换新的硬盘后都要通过此功能重新进行设置类型。当然,现在有的类型的主板可自动识别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他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物理地质的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3、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的最为敏感的一个部件,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区或光区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3.x到目前有windos95的dos,所以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另外,像kv300等其他工具软件也具有此功能。
4、分区表错误引导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错误的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区或光区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区类型改为05则无法启动系统,并且不能读写其中的数据。如果把06改为dos不识别的类型如efh,则dos认为改分区不是dos分区,当然无法读写。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分区表中还有其他数据用于纪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一般无法进行手工恢复,唯一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他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否则将导致其他的数据永久的丢失。在对主引导扇区进行操作时,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的方便,可直接对硬盘主引导扇区进行读写或编辑。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5、分区有效标志错误引起的硬盘故障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h,此字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区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标志时从硬盘启动将转入rombasic或提示放入软盘。从软盘启动时无法转入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dos引导扇区仍有这样的标志存在,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issingoperatingsystem\"。其修复的方法可采用的主引导扇区修复方法,只是地址不同,更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6、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他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在windows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但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之后使用sysc: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7。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FAT表纪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组连接的FAT链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损坏意味着文件内容的丢失。庆幸的是dos系统本身提供了两个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损坏,可用第二个进行覆盖修复。但由于不同规格的磁盘其FAT表的长度及第二个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复时必须正确查找其正确位置,由一些工具软件如nu等本身具有这样的修复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采用debug也可实现这种操作,即采用其m命令把第二个FAT表移到第一个表处即可。如果第二个FAT表也损坏了,则也无法把硬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放在硬盘的数据区中,可采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进行修复,最终得到*.chk文件,这便是丢失FAT链的扇区数据。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可从中提取并可合并完整的文件,如果是二进制的数据文件,则很难恢复出完整的文件。
8。目录表损坏引起的引导故障
目录表纪录着硬盘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该文件的起始簇号,目录表由于没有自动备份功能,所以如果目录损坏将丢失大量的文件。一种减少损失的方法也是采用上面的chkdsk或scandisk程序的方法,从硬盘中搜索出chk文件,由目录表损坏时是首簇号丢失,在FAT为损坏的情况下所形成的chk文件一般都比较完整的文件数据,每一个chk文件即是一个完整的文件,把其改为原来的名字可恢复大多数文件。
9。误删除分区时数据的恢复
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现象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可仿造上述的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即想办法恢复分区表数据即可恢复原来的分区即数据,但这只限于除分区或重建分区之后。如果已经对分区用format格式化,在先恢复分区后,在按下面的方法恢复分区数据。10。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在dos高版本状态下,格式化操作format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样通过运行‘unformatc:’即可恢复原来的文件分配表及目录表,从而完成硬盘信息的恢复。另外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纪录当前的磁盘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
十一:厂家维修硬盘的方法
这里其实可以向大家先说明一点,即使是从厂家出来的全新硬盘,它们的盘片也不是一点瑕疵也没有的。由于磁盘的盘片比较精密,对于生产环境和移动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即使是一粒灰尘、一次很轻微的碰撞,都会产生从几个到数以百计的坏扇区。所以,一般地,按照现在硬盘120GB的容量,全新的盘片即使有几千个坏扇区也不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硬盘厂商会使用专门的设备去扫描盘片,把那些坏的扇区和磁介质不稳定的扇区都记录下来,做成一个硬盘缺陷列表,写进系统保留区,通过控制程序把这些扇区封闭起来,而硬盘的控制程序在读取硬盘的时候是不会读取这些区域的。现今的硬盘由于功能和参数复杂,写进系统保留区的信息非常多。这样,由于在底层控制的层面就已经把有问题的扇区封闭掉了,所以用户无论用什么格式化和分区软件都不会看到这部分的信息,看起来就像真的完全没有坏道一样。同时,硬盘里面还有另外一种封闭区域,又称为保留容量,它们其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好的盘面,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被封闭起来了。譬如说一个硬盘是60GB,而磁碟的单碟容量为40GB,那么由两片磁碟构成的硬盘就必须封闭掉20GB的容量(磁碟的生产线都是一定的,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都只会生产一种容量的磁碟,通过封闭不同容量的区域来获得不同的实际硬盘容量)。
弄清楚了硬盘的生产原理,那么厂商如何维修硬盘就很好理解了。对于控制电路、磁头等的损坏,就是应用最简单的替换法,换上新的零件就可以了。对于IC芯片的损坏,可以通过重写IC芯片的信息或者干脆替换IC芯片来修理。对于磁盘盘片的问题,情况就比较复杂。首先,厂商会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硬盘的磁碟表面按照实际的物理地址重新进行全面的扫描,检查出所有坏的、不稳定的扇区,形成一个新的硬盘缺陷列表,然后把它写进硬盘的系统信息区,替换掉原来旧的硬盘缺陷列表。然后调用内部低级格式化程序,对硬盘进行内部格式化。程序会根据新的系统信息区信息,重新对所有的磁道和扇区进行编号、清零,重写磁道伺服信息和扇区信息。经过这样的处理,返修的硬盘就又可以像新的硬盘一样了。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有新的坏扇区加进系统保留区去了,那么硬盘的容量应该减少才对啊。其实这是不必担心的,我们上面提到过有另外一种被封闭区域,它们其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好的盘面。厂商的设备既然可以封闭新出现的坏扇区,当然也可以从被封闭的完好盘面上提取出相应的扇区容量来替代被封闭的坏扇区。现今的硬盘一般都有非常可观的保留容量,最少的也有好几个GB,大的可以达到20~30GB甚至更多。
那么,是不是返修过的硬盘跟新的硬盘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呢?这里牵涉到一个工艺学的问题——损伤的内敛性和发散性的区别,我打算留到后面说,这里先说说那些第三方软件修复硬盘的原理。
[编注:拥有比其他同类软件更强大功能的PC-3000引发了国内论坛的强烈争论,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不但普通的电脑用户可以修硬盘,而且业务稍与硬盘相关的公司都可能打出硬盘修理的招牌,从而令硬盘修理行业重新大洗牌,最难过的是那些依靠修理硬盘为生的专业人士,他们数年的经验优势在PC-3000面前所剩无几!有人甚至认为“一款软件不可能支持整个产业,但PC-3000绝对可以”。
十二:第三方软件的修复原理
这里说的第三方软件修复硬盘,主要讨论的都是修理硬盘扇区的物理性损坏——逻辑坏道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修复并不难。目前,第三方软件修复硬盘扇区的物理性损坏一般有两个主要方式:反向磁化和修改硬盘缺陷列表。
反向磁化是最先被应用的一种修复硬盘扇区物理性损坏的方式。一般地,硬盘的磁头只能负责读取和写入信号,而读取、写入数据信号所需要的电平信号跟磁盘表面的磁介质本身是不一样的。而反向磁化就是通过用软件指令迫使磁头产生于磁介质本身相应的高低电平信号,通过多次的往复运动对损坏或者失去磁性的扇区进行反复加磁,使这些扇区的磁介质重新获得磁能力。HDD Regenerator就是最先采用这种方式的软件,后来有一些软件通过分析它的算法和指令,也掌握了反向磁化的信号,采用跟它相同或者相似的引擎进行反向磁化。要注意的是,现在市面上有不少所谓的专业硬盘维修公司发布了一些自称可以维修硬盘坏道的软件,一般也要300元左右,其实他们只是通过Ultra Edit、Pctools等二进制编辑工具对HDD Regenerator的界面信息进行改写;或者对HDD Regenerator进行脱壳,换上自己编写的外壳界面摇身一变而成的。说白了就是盗版的HDD Regenerator,这请大家务必区分清楚。进行反向磁化最大的缺点是速度慢,对一个磁介质不稳定或者失去磁能力的扇区进行磁化,磁头很可能要往复成百上千次,如果硬盘只有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坏扇区的话,慢慢熬也是可以的。但是现今硬盘动辄上百GB的容量,有上万个坏扇区也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时候如果用这种方法去修,大概还没有修到10%,磁头就会因为疲劳过度变形了,本来通过隐藏分区后还可以用的硬盘就会彻底报废。而且这些扇区的磁介质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即使磁化了,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使用,但随时有重新失去磁能力的危险,硬盘其实并不稳定。同时,这种方法并不能修复物理划伤这种硬损坏。
修改硬盘缺陷列表的方式就是对反向磁化的改进,这种方法和上面说的硬盘厂商的维修方式非常相似。前面说过了,硬盘厂商对于自己硬盘产品的系统信息区的信息内容和读取的指令代码,一般是不公开的,但是一些技术人员通过分析和逆向工程,破解了厂商的指令代码甚至Fireware,使得他们可以编制出程序软件,自由地读取、修改和写入硬盘系统信息区的信息。这样,他们同样可以像硬盘厂商一样,编写程序对磁盘盘面按照物理地址进行扫描,重新构造出新的缺陷扇区列表写进系统保留区来替换原有的列表。经过这样的软件维修的硬盘,理论上说是跟硬盘厂商维修的硬盘是没有差别的。这种软件因为有了这个功能,所以价格非常昂贵,PC-3000要上万元,效率源专业版(零售版只能修复ECC错误和CRC错误,其实什么也干不了)也要六百多,而且他们是不包括以后的升级技术支持的,因为这些软件有着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毕竟他们是通过破解获得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非法的。不同的硬盘厂商、甚至同一厂商不同型号的硬盘,对于系统保留区的控制代码都是不一样的,Fireware也不同,为了让软件有通用性,他们必须通过不断地破解新的硬盘型号才能使软件支持更多的硬盘。而如果因为你购买了一套软件他们就要不断给予升级支持的话他们是绝对不干的,为了要修更多的新的硬盘型号,你就必须不断地支付升级费用。在另一方面,对硬盘的系统信息区信息,如果破解得好还可以,如果破解得不好,把信息修改写进去以后,轻的会让硬盘在读写时频频出现错误,不稳定;重的就会报销掉这个硬盘了。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其实返修盘和全新的硬盘还是有差别的,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很简单,在全新的硬盘中,扇区的物理损坏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需要返修的硬盘,扇区物理损坏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而不同的物理损坏产生环境,直接影响到这个损坏的破坏力大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电镀的过程做例子,虽然不一定完全是这样的,但这确实是材料学和工艺学的范畴,即使是磁盘盘面的加工也逃不出这个范围。如果电镀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的镀层过薄或者根本没有镀上,那么这一部分就是缺陷部分,它会很容易氧化生锈。这部分的生锈会蔓延和扩展到原来镀得好、没有缺陷的部分,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慢的,因为这个缺陷是在生产过程中跟镀层一起同时形成的,镀层的边缘还封闭得非常好,所以这个缺陷是内敛性的,它的蔓延和扩展会比较慢。而如果原来的镀层是完好的,后来你用刀子刮去一部分镀层,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发散性的缺陷。因为在这个缺陷中,你不但破坏了缺陷表面的镀层,而且连完好部分的镀层的边缘也被破坏掉。在这种缺陷中,氧化生锈的蔓延和扩展非常快,很快就可以在完好的部分中产生出一大片氧化生锈的区域。
硬盘盘片的生产原理也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坏的扇区是会蔓延的,即使封闭了这部分扇区不进行读写,它们同样会在盘面上蔓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坏扇区,周围的磁介质晶体仍然是均匀的和致密的,物理性质仍然相当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坏扇区的蔓延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恐怕即使硬盘的使用寿命到了它还没有蔓延出多远。而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碰撞、划伤而产生的坏扇区,周围的磁介质晶体是处于破碎和疏松的状态,这样,这个坏扇区的蔓延就会非常快,很可能你刚刚封闭了它不久,它就又蔓延到没有封闭的完好区域去了。由于有这样的潜在不稳定性,所以在北美,一般返修的硬盘都会打上返修标签,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出售(大概只有市价的1/2到1/3),甚至有一些公司就干脆把返修盘全部拿到亚洲或者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去卖了。
对于已经返修的硬盘,由硬盘厂商返修和给外面的维修人员通过软件修复,虽然在理论上是基于同样的原理,但是实际效果还是不一样的。用软件修复,需要硬盘的磁头不断读写每个扇区,以确定此扇区是否确实失去磁能力,这个读写过程可能要循环上百次甚至更多。这样一个个扇区不断地读写下去,花费的时间非常长,譬如MHDD,在默认参数下,随便对一个3.2GB的硬盘作扫描,很可能就需要48小时甚至5天的时间(根据坏盘情况的不同,时间有很大区别),而且必须连续工作不间断。这样对硬盘磁头和盘片本身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本来就已经不是好盘了,再经过这样的折腾,就算是修好了,你敢用来装一些有用的数据吗?
如果在硬盘厂商那里返修,他们会使用专门的机器,那些机器采用的是光学原理来对盘片表面查错(具体细节比较巧妙,就不说了,物理或者电子专业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而不是用磁头真正地读写盘片的表面。在这种机器里面,当不同种类的扇区——完好的和有缺陷的:如盘面划伤、磁介质有杂质、磁介质疏松、磁性能不稳定等,通过检测点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光信号,机器会根据反馈的光信号记录下全部有缺陷的扇区记录和相应的扇区位置,编成硬盘缺陷列表。因为不是通过物理磁头读写,所以不但扫描检查的速度飞快,而且对硬盘的盘片伤害会小很多很多。
看了这里,我们是不是已经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了呢?相信各位读者都可以自己作出断。我丝毫不怀疑写出这些硬盘维修工具程序的人是天才,甚至破解别人程序引擎的人也是天才,但是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会以某些人过头的宣传和意志而转移。软件能实现很多功能,但是同样地,有一些功能是它们不能、也不可能实现的,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能治百病的仙丹,软件也一样。
现在硬盘的价格是越来越便宜了,80GB的硬盘只要600元,设计的使用寿命也就大概是3年左右。老实说,如果修理一个20GB的硬盘要100元或者买一个二手的20GB硬盘要150元以上,那我干脆就买一个新的算了——就算修好了硬盘或者买了一个二手硬盘,也是绝对不放心用这个盘去储存重要的数据的。
不过我也并不是完全排斥二手硬盘,毕竟它们比较便宜,对一些不需要很大容量,只需要基本功能和用途的用户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国内二手市场最发达的莫过于广州(只限于讨论正常渠道,有一些地方的非正常渠道非常发达,不过不在此次讨论的范围),番禺是二手计算机零配件和外设的最大集散地,内地很多二手硬盘的销售商都是通过广州的渠道进货然后发往内地的。对于单独一个零售的商户来说,每天二手硬盘的交易量也就是几个、十几个。但是对于那些二手硬盘的批发商来说,每天的交易进出量和单位价格不是用个来算,而是用吨计算的。在番禺,一个普通的批发店,平均每天的交易额就可能有几百甚至上千个硬盘。按照这个交易量,他们应该是不大可能会有这个时间用软件去扫描和修复硬盘的。同时,大家也许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把国外的二手电脑零配件或者整机运过来的,我这里可以简单说一说。在发达国家,是不允许把淘汰的电脑随便扔到垃圾箱里的,让路人或者邻居看到了报警的话会被罚很多钱。因此,在国外收二手电脑或者零配件,收购的人并不需要付任何费用,相反,那些需要淘汰电脑的公司和个人必须支付相当一笔费用给收电脑的人,让他们把电脑拉走。正因为这样,在国外收旧电脑可以说是无本生意,加上每个集装箱的运费也就1000美元左右(现在国家不允许进口洋垃圾,但很多二手的电脑零配件还是可以进来,加上商人们总有很多办法,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填报海关单据的方式来把进口税也逃掉),所以国内的进货价格之低是你们绝对不可以想像的。国内的硬盘批发商都是用自卸车一车一车拉回来,哗啦哗啦一下整车倒在地上。因为他们的批发价格已经非常低,根本不在乎破损率,不需要理会硬盘会因此而产生坏道和盘体变形,只需要快点出货,然后又快点进货。因此,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的硬盘,几乎100%都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的,如果是从本地公司或个人淘汰机器里面收购来的另当别论。各地的中间商都会把批发过来的硬盘先简单修理一下才发给零售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需要这种软件的多半是中间商和零售的商户,他们用比较低的价格进来了一批二手硬盘,但是每天出货的量不多,如果能够把硬盘的坏道全部屏蔽起来,恢复到好像没有坏道的样子,那么同样一个硬盘的零售价可以提高50到100元。这样的盘当然也是可以用的,但大家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用途和数据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是否购买和使用这些硬盘了。不过,我相信大家应该可以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怎么花自己的钱。
顺便说几句多余的话,有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现在使用的电脑型号比较老,不能辨认大硬盘而对购买新硬盘有所犹豫。那么我可以说请放心,连什么硬盘厂商的大硬盘支持程序都不需要的。如果你的主板BIOS是Award的,那么你只要下载一个叫BP的小程序(全称BIOS Patcher,可修改主板BIOS程序错误,打开被屏蔽的功能;目前只支持Award BIOS。下载地址:http://rom.by/Award/patcher/bp-4rc_C.rar),假设你的主板BIOS文件名是1.bin,那么你在纯DOS模式下输入命令:bp 1.bin,然后把这个文件刷回主板,一切就搞定了。现在,不管你的主板有多老(甚至是老奔、VX主板),它都可以支持到137GB的大硬盘啦。
十三:学会三招恢复硬盘活力
硬盘产生坏道(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可能是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硬盘坏道轻则让你的数据丢失、死机频繁,重则硬盘报废。那么,一旦硬盘产生坏道该怎么办呢?相信看了下面的介绍,你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一招:修复
若坏道不多且不太严重,在常规方法(如Scandisk、NDD等)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试一下HDD Regenerator Shell(简称HDD)。HDD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硬盘修复工具,它可以真正的修复硬盘表面的物理损坏。下载:http:\\www.onlinedown.net\。
安装后运行程序,执行regeneration→create dikette,程序会帮你创建一个带HDD的启动盘,用此盘启动电脑后HDD会自动运行。选择目标盘后回车(如果有多块硬盘的话),HDD就开始扫描硬盘,当HDD扫描到坏道后会在进度条上显示红色的“B”字符,随后会自动进行修复,修好的坏道用蓝色的“R”表示。一般情况下,修复后硬盘即可正常使用了。
第二招:隐藏
若硬盘坏道不多但比较严重,在修复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将其隐藏,以防止坏道的扩大。此类工具比较多,如大名鼎鼎的Pqmagic、Disk Genius等,但它们的操作较麻烦,这里推荐用专用的坏盘分区器——FBDisk(Fixed Bad Disk)。FBDisk体积小巧只有32KB大小。它可以自动扫描硬盘表面,将好的磁道设为可用分区而将坏磁道所在的空间设为隐藏分区,整个过程全自动化,非常方便。FBDisk只对物理1号盘起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须将要检查的硬盘设为主盘。在纯DOS下运行FBDisk,程序会扫描硬盘的所有扇区,同时会提供该硬盘的物理参数和实际容量。当扫描到坏道后,FBDisk会询问Write to disk (Y\N),按“Y”后程序会重新分区并自动隐藏坏道所在空间,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最为难能可贵的是FBDisk会以牺牲最少的硬盘空间来隐藏坏道所在扇区,为我们节约了宝贵的硬盘空间。
第三招:低格
若硬盘坏道较多且无法修复,可以考虑将其低格。工具可以用Maxtor的Lformat。虽然低格对硬盘有一定伤害,但它可以解决多数的硬盘坏道问题,使你的硬盘起死回生。把Lformat复制到启动盘中,用此盘启动到DOS下,输入Lformat后运行程序,在随后出现的界面下按“Y”开始,程序会要求你选择要低格的硬盘,由于Lformat支持多块硬盘,此时要格外小心,防止误操作。选择硬盘后回车,一段时间后,即可完成。重启后运行scandisk/all,坏道是不是没有了?
怎么?三招过后还有坏道!那只有用最后的绝招了——换块新硬盘。
十四:硬盘使用误区点点通
时下,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硬盘降价潮,大容量(80GB甚至120GB)、高转速(7200 rpm)硬盘的优秀性价比对新装机的朋友格外具有亲和力。并且,现在的新硬盘都加入了S.M.A.R.T的自动侦测技术,以便在硬盘发生致命故障前发出先兆让用户从容地备份重要的数据,有了这个“保护伞”好像我们使用硬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这都是针对正常使用硬盘的情况而设计的。现实中,新手们在硬盘的日常使用中往往存在各种误区,看似种种不经意的操作就可能严重影响硬盘的寿命,甚至使硬盘突然“牺牲”,宝贵的文件或数据毁于一旦。因此,新手朋友们非常有必要了解硬盘操作和使用的种种误区,正确的维护和管理硬盘,从而使其忠实的为我们“服役”。
非正常或频繁的开关机是硬盘的大敌
虽然现在的主板和电源都采用了ATX的板型设计支持程序软关机,但是软关机需要关闭一系列正在运行的程序操作,而由于各种操作系统与不同芯片组和主板的厂商设计之间往往存在兼容性和BUG,导致Windows 在执行软关机的时候经常出现死机。此时,新手经常出现的误操作是强行切断电源,这时工作中硬盘的复位动作尚未完成,这很可能会使磁头与盘片摩擦而造成硬盘的物理损伤,如出现不可修复的坏道。
正确做法:如果软关机出现死机故障,应该按下Reset键,待系统重启进入系统后再执行关机操作,虽烦琐一些但是保障了硬盘的安全复位。
另外就是系统出现一些小故障的时候频繁的开关机。比如由于内存或显卡未插牢而出现电脑开机无显示的时候,好多人就只埋头搞定看到的问题:频繁开关机,插拔各种板卡,根本没有顾及到一次次按下电源后硬盘的呻吟声——刚刚开机几秒钟,硬盘正在初始化,磁头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频繁开关机使硬盘在很短的时间内反复受到的电流的冲击,发生故障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正确做法:排除硬件故障时先拔下硬盘电源线,等故障修复后接回 。
恶劣的工作环境是硬盘的潜在“杀手”
灰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强磁场都对硬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首先,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在灰尘严重的使用环境中,硬盘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并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和元器件上,严重影响元器件的散热;而灰尘还会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易使硬盘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最大限度减少空气中的含尘量,关机后最好能罩上防尘罩。
其次,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硬盘也会有负面影响。随着硬盘转速的提高,硬盘自身产生的热量惊人;再加上过于紧张的机内空间、双硬盘或磁盘阵列的构建,硬盘间的“亲密接触”使硬盘散热问题不容忽视。而过低的温度又容易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造成短路。因此,采取购买体积较为宽松的立式机箱、适当加大两块硬盘的间距甚至加装硬盘散热风扇的措施,使硬盘保持在20~25℃是最为适宜的。
第三,过高的湿度会使电子元件表面上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造成数据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又会使硬盘产生大量的静电,导致CMOS电路被烧坏。基于此,如果电脑长期闲置不用时,应定期给系统加电,靠自身的发热将机内的水蒸气蒸发掉。最后,作为磁介质的硬盘对强磁场非常敏感,因而尽量不要让硬盘靠近音箱、喇叭、电机和手机等强磁场,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对分区进行的误操作易使硬盘“早亡”
由于Windows 版本的不同造成FAT16、FAT32、NTFS各种分区格式并存,不同的任务和系统使菜鸟们在转换分区格式面前蠢蠢欲动。更为可怕的是现在Ghost和PQ分区魔术师等软件能对分区进行随心所欲的操作——调整分区的大小、格式甚至隐藏分区;于是在没有弄懂一些基本概念前对硬盘的胡乱操作和不假思索的恢复,往往导致硬盘的分区表无法被任何工具识别。结果只好低格,如果也不懂行,很可能一块新硬盘就夭折在一位“无知而无畏”者的手里。
技巧提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无论是新手还是老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操作万无一失,尤其在对硬盘进行敏感操作时请一定先用第三方的软件或杀毒软件如KV2004备份好硬盘的分区表和引导区数据。
十五:预防软件引发硬盘六大“硬伤”
硬盘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介质,关于硬盘的维护保养,相信每个用过电脑的朋友都有所了解。
不过,随着宽带逐渐普及、大硬盘不断降价,硬盘的负荷也就更大了。
在我们看高清晰DVDRip影片、不间断地BT下载、使用Windows的系统还原功能等等的时候,这些软件的应用无形中也给硬盘带来了绝对的“硬伤”。
硬伤一:编码错误的DVDRip
现在网上由DVD转录压缩的DVDRip格式的影片一般只有700MB~1.3GB大小,影片清晰度和DVD相差无几,所以相当受人欢迎。不过,播放这种格式的影片时硬盘负荷也非常大。因为播放DVDRip就是一个不断解码解压缩,再输送到显示系统的过程。特别是在遇到有编码错误的DVDRip文件时,Windows会出现磁盘占用率非常高的现象,此时,硬盘灯会不断地闪烁,系统响应极慢,有时候甚至会死机。很多用户在此时非常不耐烦,直接按下机箱上的Reset键甚至是直接关闭计算机电源,在硬盘磁头没有正常复位的情况下,这种操作相当危险!
提示:在Windows XP中自动预览一些体积较大的ASF、WMV等文件时,如果出现系统速度突然变慢、硬盘灯不断闪烁等现象,罪魁祸首仍然是视频文件错误编码。
缓解方案:解决编码错误
遇到编码错误的视频文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正常途径向系统发出关机或重新启动指令,耐心等待系统自己处理完毕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上网搜索一些专门修复编码错误的软件来修复这些影片,再进行观看。
硬伤二:BT下载
BT下载是宽带时代新兴的P2P交换文件模式,各用户之间共享资源,互相当种子和中继站。由于每个用户的下载和上传几乎是同时进行,因此下载的速度非常快。不过,它会将下载的数据直接写进硬盘,因此对硬盘的占用率比FTP下载要大得多。
此外,BT下载事先要申请硬盘空间,在下载较大的文件的时候,一般会有2~3分钟时间整个系统优先权全部被申请空间的任务占用,其他任务反应极慢。有些人为了充分利用带宽,还会同时进行几个BT下载任务,此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由于磁盘占用率过高而导致的死机故障。
缓解方案:加大系统缓存
对于像BT这种线程没优化好、同时读取和写入硬盘的软件,如果一定要使用,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加大磁盘缓存,以减小硬盘读写的频率。以Windows XP为例:
单击“开始→运行”,键入Regedit后回车,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
MemoryManagement”分支,新建DWORD值,将它命名为“Iopagelocklimit”,并将其值设置为“4000”(十六进制,即16MB)或“8000”(即32MB),这样硬盘的读写频率会降低不少。对于BT造成的CPU占用率过高问题,可以通过调节任务的优先级来解决:在Windows 2000/XP下同时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选择“任务管理器”,然后单击“进程”选项卡,用鼠标右键单击“Btdownloadgui.exe”,选择“设置优先级”下低于“标准”的一个级别即可。
硬伤三:PQMagic转换的危险
PQMagic是大名鼎鼎的分区魔术师,能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自由调整分区大小及格式。不过,PQMagic刚刚推出的时候,一般用户的硬盘也就2GB左右,而现在60GB~80GB的硬盘已是随处可见,PQMagic早就力不从心了。在调整有数据的5GB以上的分区,通常都需要1小时以上。
除了容量因素影响外,PQMagic调整硬盘分区时,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上,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无损分区”是很难保证的:由于转换的速度很慢,耗时过长,转换调整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计算机断电、死机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这种损失通常是一个或数个分区丢失,或是容量变得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硬盘的数据无法读取。
缓解方案:加速PQMagic的操作
在PQMagic中打开“常规”选项下的“PartitionMagic优选设置”,将“忽略FAT上的OS/2 EA错误”和“跳过坏扇区检查”这两个选项均选中,忽略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的过程,自然会大大加快PQMagic的速度。当然,在使用PQMagic对分区进行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先用磁盘扫描工具检查和消除硬盘上的错误,然后再进行分区转换操作。
此外,最好不要用PQMagic调整带数据的分区,更不要在调整分区容量时进行分区格式转换。
硬伤四:硬盘保护软件造成的异常
容易造成硬盘异常的,还有硬盘保护软件。比如《还原精灵》,由于很多人不注意在重装系统或是重新分区前将它正常卸载,往往会发生系统无法完全安装等情况。此时再想安装并卸载《还原精灵》,却又提示软件已经安装,无法继续,陷入死循环中。这种故障是由于《还原精灵》接管了INT13中断,在操作系统之前就控制了硬盘的引导,用FDISK/MBR指令也无法解决。本来这只是软件的故障,但很多人经验不足,出了问题会找各种分区工具“试验”,甚至轻率地低级格式化,在这样的折腾之下,硬盘很可能提前夭折。
缓解方案:巧妙卸载《还原精灵》
如果你在重装系统前忘记了正确卸载《还原精灵》,导致无法分区及安装系统,那么可尝试使用以下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光驱中放入“还原精灵”安装光盘,找到卸载程序Uninst.exe并执行它,当出现“不能运行在……要重新启动计算机吗?”的提示时,单击“确定”,重新启动后再安装《还原精灵》,然后再将它卸载。此方法在《还原精灵》5.0、2002、2003等版本上均验证通过。
硬伤五:频繁地整理磁盘碎片
磁盘碎片整理和系统还原本来是Windows提供的正常功能,不过如果你频繁地做这些操作,对硬盘是有害无利的。磁盘整理要对硬盘进行底层分析,判断哪些数据可以移动、哪些数据不可以移动,再对文件进行分类排序。在正式安排好硬盘数据结构前,它会不断随机读取写入数据到其他簇,排好顺序后再把数据移回适当位置,这些操作都会占用大量的CPU和磁盘资源。
缓解方案:采用NTFS格式分区
由于NTFS分区本身的簇很小,不容易产生磁盘碎片,微软在文件分配表和目录索引上也作了特殊处理,万一出错后恢复文件也较容易。如果要保证系统兼容性,最好不要将引导分区设置为NTFS格式。
硬伤六:WinXP的自动重启
Windows XP的自动重启功能可以自动关闭无响应的进程,自动退出非法操作的程序,从而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不过,这个功能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会在自动重新启动前关闭硬盘电源,在重新启动机器的时候再打开硬盘电源。这样一来,硬盘在不到10秒的时间间隔内,受到电流两次冲击,很可能会发生突然“死亡”的故障。为了节省一些能源而设置成让系统自动关闭硬盘,对硬盘来说也是弊大于利的。
缓解方案:
1.禁用自动重启功能
在Windows XP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然后单击“高级”选项卡,单击“启动和故障恢复”按钮,在打开的界面中将“系统失败”下面的“自动重新启动”前的复选框清空。
2.关闭硬盘节能功能
先在BIOS中的电源选项中将硬盘节能全部设置为“DISABLED”,然后在Windows的“控制面板电源选项”中,将“电源方案”下面的“关闭硬盘”、“系统待机”设置为“从不”(要让系统关机和休眠,还是手工控制好一些)。
十六:Windows系统中如何修复磁盘坏道
计算机中最娇气的部件应该是硬盘了。虽然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一些硬盘厂家如昆腾也发布了相关的新技术,比如昆腾七×××始使用的为减少硬盘受到的冲击力而开发的SPS震动防护系统,以此指望硬盘的身体“强健”起来。但硬盘易坏的缺点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喜欢追新的个人电脑用户来说,硬盘的更新频率一般没有CPU或显示卡那么快--即使要买新硬盘,老硬盘也要挂在机箱里发挥余热,所以人们特别不愿意看到硬盘出故障,尤其是硬盘中保存了珍贵的数据资料时。硬盘属逻辑损坏倒也罢了,大不了重装软件,但物理损坏呢?其实只要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用一些方法处理,一般也能解决问题。
首先来看看硬盘有了物理损伤,也就是有了坏道后有哪些现象。
1.读取某个文件或运行某个软件时经常出错,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操作成功,其间硬盘不断读盘并发出刺耳的杂音,这种现象意味着硬盘上载有数据的某些扇区已坏。
2.开机时系统不能通过硬盘引导,软盘启动后可以转到硬盘盘符,但无法进入,用SYS命令传导系统也不能成功。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因为很有可能是硬盘的引导扇区出了问题。
3.正常使用计算机时频繁无故出现蓝屏。
对于前面3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有办法作或多或少地补救。以下提供了几种方法来对硬盘的坏道作修复,要注意的是,应该优先考虑排在前面的方法。
1.首先从最简单的方法入手。在Windows98的资源管理器中选择硬盘盘符,右击鼠标,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在“工具”项中对硬盘盘面作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作自动修正。对于以上第2种情况即不能进入Windows98的现象,则可以用Windows98的启动盘引导机器,然后在“A:>”提示符后键入“scandiskX:”来扫描硬盘,其中“X”是具体的硬盘盘符。对于坏簇,程序会以黑底红字的“B”(bad)标出。
2.实际上,第1种方法往往不能奏效,因为Windows98对“坏道”的自动修复很大程度上是对逻辑坏道而言,而不能自动修复物理坏道,所以有必要考虑对这些坏道作“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这些坏道上作标记,不去使用,惹不起还躲得起。记住第1种方法中坏道的位置,然后把硬盘高级格式化,将有坏道的区域划成一个区,以后就不要在这个区上存取文件了。要说明的是,不要为节约硬盘空间而把这个区划得过分“经济”,而应留有适当的余地,因为读取坏道周围的“好道”是不明智的--坏道具有蔓延性,如果动用与坏道靠得过分近的“好道”,那么过不了多久,硬盘上新的坏道又将出现。
3.用一些软件对硬盘作处理,其中最典型的是PartitionMagic了。这里以4.0版本为例:扫描硬盘可以直接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来完成,但该命令无自动修复功能,所以最好在PartitionMagic4中调用Windows98的相关程序来完成这个任务。标记了坏簇后,可以尝试着对它进行重新测试,方法是在Operations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SectorRetest”;把坏簇分成一个(或多个)区后,可以考虑把该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98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经过格式化而直接将有坏簇的分区隐藏的话,那么该分区的后续分区将由于盘符的变化而导致其中的一些与盘符有关的程序不能正确运行,比如一些软件在桌面上建立的快捷方式将找不到宿主程序,解决之道是利用Tools菜单下的DriveMapper菜单项,它会自动地收集快捷方式和注册表内的相关信息,并对它们作正确的修改。特别指出的是,在较新版的PartitionMagic5.0Pro中,DriveMapper也升级成了3.0版本,从而使该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简洁。另外,DiskManager这个软件也能做这个工作。隐藏了分区后,不要试图把坏道所在的分区的前后分区合并--那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两个分区在物理上并不连续。
4.对于硬盘0扇区损坏的情况,看起来比较棘手,但也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就行了,完成这项工作的理想软件是Pctools9.0,具体地说,是Pctools9.0中的DE工具,要注意的是,修改扇区完成后,只有对硬盘作格式化后才会把分区表的信息写入1扇区(现在作为0扇区了)。
5.不到万不得已,这一招最好不要用:即对硬盘作低格。因为对硬盘作低格至少有两点害处:一是磨损盘片,二是对有坏道的硬盘来说,低格还会加速坏道的扩散。
6.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主板BIOS的相关内容要设置得当,特别是对于一些TX芯片组级别以前的主板,由于没有自动识别硬盘规格的能力,往往会因设置不当而影响硬盘的使用,轻则硬盘不能物尽其用,重则损伤硬盘。
以上介绍的是硬盘有物理损伤时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是消极的,是以牺牲硬盘容量为代价的。硬盘有了坏道,如果不是因为老化问题,则说明平时在使用上有不妥之处,比如对硬盘过分频繁地整理碎片、内存太少以致应用软件对硬盘频频访问等。而忽略对硬盘的防尘处理也会导致硬盘磁头因为定位困难引发机械故障。另外,对CPU超频引起外频增高,迫使硬盘长时间在过高的电压下工作,也会引发故障,所以,平时对硬盘的使用还应以谨慎操作为上策。
十七:硬盘软故障的检查办法
由于计算机硬盘存储容量大,读写速度快,且安装在一个密闭腔体内,工作环境清洁、性能较稳定、使用方便,因此,在微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如果对硬盘使用不当或感染病毒后,容易引发故障。硬盘故障分为硬故障和软故障两大类,其中软故障出现较频繁。故障现象大都表现为硬盘不能自启动。当硬盘出现软故障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很重要,下面介绍的“三检”只是相对于最常见的故障情况而进行的检查、处理步骤。
●一、检查CMOS设置及处理方法:
CMOS系统设置错误所引起的硬盘软故障,现象表现不一。有的开机后屏幕无显示,有的仅显示一个死光标,有的显示“Non-System Disk Error”(非系统盘或盘出错)等提示。特别是在从A盘转入C盘时,屏幕出现“Invaild Driver Specification”(无效驱动器),令用户误以为硬盘“0”磁道坏或硬盘系统破坏等,从而采用低级格式化、重建DOS分区、重新拷入DOS系统和高级格式化等方法。虽然对硬盘初始化可以排除软故障,但硬盘数据却被破坏。所以,由于CMOS设置错误引发的软故障不用重新设置CMOS的办法去解决,必然有所损失。而且因CMOS设置错误引起的软故障较普遍,我们在检查软故障时最好第一步从检查CMOS系统设置入手。
检查和处理方法:
首先检查后备电池是否失效,如失效则更换电池,再进入CMOS设置。对于高档微机,可以开机后按Del、Esc键或Ctrl-Backspace、Ctrl-Alt-Esc等组合键进入CMOS设置状态。对于低档机,只能从A驱动器引导SETUP软件进入CMOS设置状态。CMOS检查中,重点检查CMOS系统设置中硬盘参数是否正确,特别是检查硬盘类型号(TYPE)与硬盘驱动器厂家提供的参数是否相一致。如果发现错误,将参数更改为以前备份好的正确参数,保存后退出CMOS设置再重新用硬盘引导系统。万一找不到备份参数,对于有些高档机器,可以采用CMOS设置中的功能选项“HDD AUTO DETECTION”(硬盘自动检测)来找到正确的硬盘参数。如果CMOS设置中无此选项,可以打开机器,硬盘表面一般都有一个标签对硬盘参数进行介绍。即使没有介绍,至少标明此类硬盘的名称,再根据硬盘名称查阅各类硬盘参数资料,就可以查到正确配置参数。另外,借助于DM等应用软件也可以检测到硬盘的参数(条件是A驱必须能自举)。
●二、检查病毒及处理方法:
硬盘出现软故障时,在启动后屏幕显示“Invaild Partition Table”(无效分区表),这时应该首先想到可能是病毒原因所造成,而且通常是致命性病毒将DOS分区或DOS引导记录破坏。
病毒的目的就在于破坏系统,尤其是操作系统型病毒,它以病毒区取代正常操作系统的引导部分。在系统启动时,病毒进入内存,一旦这类病毒直接或间接得以运行,必将破坏硬盘系统。硬盘出现了软故障,必须查找这方面的原因。用清毒盘检测硬盘,发现病毒应及时清除。重新用C盘引导系统,如不成功,可重新向C盘传送系统。如还不能正常启动,将备份DOS分区表拷入硬盘,如再不行,只能采取硬盘初始化。有些病毒用手中的清毒盘未必能检查出来,我们可以借助于DEBUG、PCTOOLS等工具进行检测和清除。
●三、检查转盘情况及处理方法:
1.A驱正常启动后转入C盘时失效,屏幕出现“Invaild Drive Specification”。
从提示看,系统不承认硬盘的存在。这时如果CMOS设置是正确的,通常认为是硬盘“0”磁道坏使磁盘中“0”柱面“1”扇区中分区表损坏。
处理方法:用A盘引导系统后,重建DOS分区,将引导分区改在1柱面,对磁盘进行高级格式化。
2.C驱自举失败,A盘启动后转入C盘成功。
笔者发现,有时CMOS中硬盘参数不正确,虽A盘启动可正常转入C盘,但C盘不能启动,读写不正常,有时只能列目录。如果CMOS参数正确,多数原因在于C盘DOS系统文件错误。故障现象为启动C盘后,屏幕会出现“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错误安装DOS)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DOS丢失,系统破坏)等提示。
处理方法:用干净系统盘(DOS版本与C盘一致)从A驱启动,删除C盘上的DOS系统文件,利用SYS命令传送系统到C盘。
通过“三检”之后如仍不能排除软故障,在确认无硬故障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对硬盘初始化的办法排除软故障。所谓硬盘初始化,指的是对硬盘低级格式化、分区、高级格式化。低级格式化可采取CMOS设置状态中的功能选项进行操作,也可以采用DM、DIAGS、SETUP等软件来完成;分区、高级格式化均可采取DOS命令完成(分区:A:\FDISK←;高级格式化:A:\formAT C:/S←)。
对故障进行检查、处理固然重要,但防范措施也很重要。如定期检测磁盘,尽量不使用外来盘,即使要使用,运行前先用病毒清洗盘进行检测,以预防病毒;定期检查、更换后备电池,正确配置CMOS参数;备份CMOS参数、DOS分区表和DOS引导记录等。这些工作平时做好了,可以有效地预防硬盘软故障的发生。即使出现了故障,也能迅速加以排除,保护好硬盘数据。
十八:十大硬盘故障解决办法
我们在使用硬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为了有效地保存硬盘中的数据,除了经常性地进行备份工作以外,还要学会在硬盘出现故障时如何救活硬盘,或者从坏的区域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在这里我就收集了硬盘常出现的故障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系统不认硬盘
系统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端口上,硬盘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过重新插接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就会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也不被接受,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跳线,如果一条IDE硬盘线上接两个硬盘设备,就要分清楚主从关系。
二、CMOS引起的故障
CMOS中的硬盘类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它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三、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主引导程序位于硬盘的主引导扇区,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驱或光驱启动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 3.x到Windos 95的DOS,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
四、分区表错误引发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的错误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驱或光驱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
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
分区表中还有其它数据用于记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可用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它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
恢复的工具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方便。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五、分区有效标志错误的故障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此字节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盘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六、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它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在Windows 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后使用SYS C:命令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七、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FAT表记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组FAT链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损坏意味着文件内容的丢失。庆幸的是DOS系统本身提供了两个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损坏,可用第二个进行覆盖修复。但由于不同规格的磁盘其FAT表的长度及第二个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复时必须正确查找其正确位置,一些工具软件如NU等本身具有这样的修复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采用DEBUG也可实现这种操作,即采用其m命令把第二个FAT表移到第一个表处即可。如果第二个FAT表也损坏了,则也无法把硬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放在硬盘的数据区中,可采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进行修复,最终得到*.CHK文件,这便是丢失FAT链的扇区数据。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可从中提取出完整的或部分的文件内容。
八、目录表损坏引起的引导故障
目录表记录着硬盘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该文件的起始簇号。目录表由于没有自动备份功能,所以如果目录损坏将丢失大量的文件。一种减少损失的方法也是采用CHKDSK或SCANDISK程序恢复的方法,从硬盘中搜索出.CHK文件,由于目录表损坏时仅是首簇号丢失,每一个..CHK文件即是一个完整的文件,把其改为原来的名字即可恢复大多数文件。
九、误删除分区时数据的恢复
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上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可仿照上述的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即想办法恢复分区表数据即可恢复原来的分区及数据。如果已经对分区格式化,在先恢复分区后,可按下面的方法恢复分区数据。
十、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在DOS高版本状态下,formAT格式化操作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样通过运行UNformAT命令即可恢复。另外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记录当前磁盘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
十九:系统不认硬盘的常规处理方法
系统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端口上,硬盘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过重新插接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就会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也不被接受,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跳线,如果一条IDE硬盘线上接两个硬盘设备,就要分清楚主从关系。
CMOS引起的故障
CMOS中的硬盘类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它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主引导程序位于硬盘的主引导扇区,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驱或光驱启动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 3.x到Windos 95的DOS,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
分区表错误引发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的错误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驱或光驱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
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 分区表中还有其它数据用于记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可用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它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
恢复的工具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方便。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分区有效标志错误的故障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此字节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盘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它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在Windows 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后使用SYS C:命令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FAT表记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组FAT链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损坏意味着文件内容的丢失。庆幸的是DOS系统本身提供了两个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损坏,可用第二个进行覆盖修复。但由于不同规格的磁盘其FAT表的长度及第二个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复时必须正确查找其正确位置,一些工具软件如NU等本身具有这样的修复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采用DEBUG也可实现这种操作,即采用其m命令把第二个FAT表移到第一个表处即可。如果第二个FAT表也损坏了,则也无法把硬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放在硬盘的数据区中,可采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进行修复,最终得到*.CHK文件,这便是丢失FAT链的扇区数据。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可从中提取出完整的或部分的文件内容。
目录表损坏引起的引导故障
目录表记录着硬盘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该文件的起始簇号。目录表由于没有自动备份功能,所以如果目录损坏将丢失大量的文件。一种减少损失的方法也是采用CHKDSK或SCANDISK程序恢复的方法,从硬盘中搜索出.CHK文件,由于目录表损坏时仅是首簇号丢失,每一个.CHK文件即是一个完整的文件,把其改为原来的名字即可恢复大多数文件。
误删除分区时数据的恢复
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上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可仿照上述的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即想办法恢复分区表数据即可恢复原来的分区及数据。如果已经对分区格式化,在先恢复分区后,可按下面的方法恢复分区数据。 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在DOS高版本状态下,formAT格式化操作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样通过运行UNformAT命令即可恢复。另外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记录当前磁盘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
二十:硬盘出现坏道后的解决办法
在计算机的配件中,最娇气也是用户最担心的恐怕就是硬盘了。的确如此,硬盘由于一开机就进入高速旋转状态,而且现在的软件越做越大,就致使对硬盘的读写也越来越频繁,由于用户的使用不当,所以很容易造成硬盘出现坏道。此时造成计算机不能启动等故障,给用户造成很大损失。
对于出现坏道的硬盘,一般的说法是,如果是逻辑坏道可以用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进行修复,如果不能修复就由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把坏道标出。而这些被标出的坏道一般就认为就是物理坏道了。按照现在广泛的说法,这种坏道最好把他们单独分成一区隐藏起来不去使用,防止坏道继续扩散。难道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不能修复的坏道就一定是物理坏道?答案是否定的。
笔者在98年购买了一块富士通4.3GB的硬盘,在使用了一年后突然出现了少量坏道,造成系统无法启动,当时用WINDOWS的分区格式化工具把坏道标出后也没有太在意,重新安装系统后又正常使用一个多月,谁知没了一个月以后又渐渐重新出现了坏道,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坏道越来越多,而且令人费解的是每次重新分区以后就会发现出现许多新的坏道,可是如果是物理坏道的话,为什么会因为重新分区以后马上就出现更多新的坏道呢?
跑到办公室打开计算机开始上网寻找答案,令我失望是网上除了建议低级格式化或者是把坏道单独分成一个区以外没有任何线索,既然网上没有什么线索只好自己想一想。于是开始在抽屉中寻找可能有效的工具软件,在抽屉里寻找着各种工具软件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几张软盘,对了就是这几张软盘,由于我对许多杀毒软件的加密非常感兴趣,于是找了许多解密工具,在进行解密的时候,在写入一些加密点数据时由于出现一些错误,而造成软盘无法读取或者出现许多的坏道,而这些坏道用格式化命令是无效的,根本无法进行格式化,系统总是提示软盘已经损坏,这时只有用“HDCOPY”等工具重新格式化后才可以使有,而重新格式化以后的软盘在进行磁盘扫描以后根本发现不了任何坏道,也就是说他们刚才的坏道其实是逻辑坏道。
我的硬盘也许也是逻辑坏道,最后我找来了DM这个工具软件,它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把整个硬盘清零。对!就用它试一试。
在BIOS中设置好硬盘参数,大硬盘请选用LBA方式(很重要!如果选成NORMAL等,在使用DM清零以后会造成使用LBA时不能正确识别容量的故障,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只要重新设好参数再清一遍零就可以了)。从软盘启动,插入软盘进入DM界面,选FILL ZERO选项执行就可以了,清零速度很快,只需一两分钟就可以了,清零以后就可以退出DM,重新启动计算机,分区格式化硬盘,如果硬盘真是逻辑坏道,此时你就会发现你的硬盘已经完好如初了,而且速度容量等均很正常。
经过一年多使用再也没有出现问题,看来我的硬盘可能是由于一些病毒的干扰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原因如震动,过热等而造成的逻辑坏道,而这些坏道FDISK、formAT等命令均无法修复,看上去很像物理坏道。
所以说WINDOWS下面的格式化工具不能修复的坏道不一定就是物理坏道,希望有同样遭遇的网友可以试一试。另外说一下,清零只不过是在硬盘上重写数据,不会对硬盘造成任何损伤
.
:
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
在电脑市场里最可怜的人要数那些将带有故障的电脑搬来搬去的人了。组装机与品牌机比起来虽然有她的长处,但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她的致命短处。
大部分电脑故障是软件故障,因此在未确定是硬件故障前没必要将整台机器搬来搬去。即使是硬件故障,也没必要将整台机器搬去,只须将出故障的部件拿去即可。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硬件故障的诊断和测试方法,以后电脑出了故障不用将整台机器都搬去了(当然最好是不出故障!)。
故障及对策
如果想对电脑故障做全面的分析,那恐怕要写一本书,且那也并非易事。关于软件的故障在各类报刊上介绍过很多,因此这里只介绍硬件故障的症状,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电脑启动过程
Ⅰ、首先来了解一下电脑的启动过程
1、贮存在ROM(只读存储器)中的Bootstrap Loader程序和自诊断程序移动到RAM(随机存储器)中。
2、随着Bootstrap Loader的运行,储存在辅助记忆装置中的操作系统将系统文件送到RAM中。
3、执行系统文件Io.sys和Msdos.sys。这时画面上出现"Starting Windowsn98……"的信息。
4、若有Config.sys则执行它。
5、执行系统文件的Command.com文件。
6、若有Autoexec.bat则执行它。
7、读取Windows的初始化文件"System.ini"和"Win.ini",再读取注册表文件。
8、启动结束,出现初始画面,运行操作系统。 这个过程中,在主板的ROM BIOS中监测硬件是否异常,包括硬件故障,接线情况,各类卡的安装等。如果发生错误,画面上什么也不出现,启动停止。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硬件故障。
Ⅱ、系统启动顺序
1、PC电源的ON--显示器,键盘,机箱上的灯闪烁。
2、检测显卡--画面上出现短暂的显卡信息。
3、检测内存--随着嘟嘟的声音画面上出现内存的容量信息。
4、执行BIOS--画面上出现简略的BIOS信息。
5、检测其他设备--出现其他设备的信息(CPU,HDD,MEM...)。
6、执行OS(操作系统)的初始化文件-Starting Windows 98等。
Ⅲ、在启动时主板中发出声音,通过这个声音可以判断是何种错误
根据主板形式的不同,声音的表示也有所不同.
AMI BIOS: 1短:内存刷新失败 2短:内存校验错误 3短:基本内存错误 4短:系统时钟错误 5短:CPU错误 6短:键盘错误 7短:实模式错误 8短:内存显示错误 9短:ROM BIOS校验错误 1长3短:内存错误
WARD BIOS: 1短:启动正常 2短:非致命错误 1长1短:显示错误 1长2短:键盘错误其他BIOS可查阅相关资料,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二、易混淆的软件故障必须明确地区分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否则费了很大的力气将电脑搬到电脑市场,店主告诉你是软件故障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呢。特别是启动故障也有可能是软件故障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由软件故障造成的启动异常。
Ⅰ、CMOS Setup的错误 如果在CMOS Setup中的硬盘设置不正确的话,因为电脑无法识别硬盘,因此导致不能用硬盘中的操作系统(Windows)启动。出现画面但无法启动时应该检查CMOS Setup的内容。若要正确识别硬盘,可以使用CMOS Setup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选项。
Ⅱ、系统文件的错误 Windows启动时需要Command.com, Io.sys, Msdos.sys, Drvspace.bin 四个文件。如果这些文件遭破坏,即使识别了硬盘也不能启动。这时可以使用"Sys.com"文件恢复这些文件。用启动盘启动后,键入"Sys c:"即可。
Ⅲ、初始化文件的错误 Windows在启动时要读取"Autoexec.bat","Config.sys","System.ini","Win.ini","User.dat","System.dat"六个文件。但在读取时若其中有错误的信息将发生启动失败。而这些文件是很难恢复的,因此要使用Windows重新设置等方法。但这不是硬件故障,用不着把电脑抱到电脑市场去。
Ⅳ、Windows的错误Windows初始画面出现后的故障大部分是软件的故障。程序间的冲突或驱动程序的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翻阅书籍等方法自行解决。
三、不是故障的硬件故障 虽然不是故障,但时常发生用户组装不正确或插口松脱等现象。这时可以自己打开电脑检查接线,插口等的错误。在新购硬盘,CD-ROM等EIDE设备时要注意将连接在中间的装置设置为"SlaveE",将连接在边上的装置设置为"Master",如果设置得不正确,有可能无法启动或使用相应装置时发生错误。
测试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硬件故障的基本测试方法。显示器没有任何图像出现时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测试出故障的部件。
一、首先准备一个工作台。
二、将主板从机箱拔出,再把主板上的所有部件拔出,只留下CPU和RAM.然后把主板放到工作台上。
三、将稳压电源连接在主板上。
四、将显卡插入AGP插槽。当然如果是PCI显卡则插入PCI插槽中。插入时要注意将显卡镀金的部分完全地插入插槽中。
五、连接显示器电源插口后将显卡与显示器连接起来。
六、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接通机箱电源开关。然后用金属棒接触主板的电源开关。主板的电源开关是与机箱电源开关连接的部分,一般标记为"PWR SW"或"POWER SE"。
七、如果画面上出现BIOS的版本信息,画面没有异常的话,说明CPU,主板,RAM,显卡,电源都正常.通常,经常易出现故障的部件是"显卡","主板","硬盘"这个顺序。
八、然后连接硬盘和软区进行检测。接着连接CD-ROM检测,然后是声卡。Modem等一个一个的连接进行检测。如果不出现画面就说明后连接的那个部件有故障或是有兼容性问题。只须处理那个出故障的部件即可。
九、机箱的问题 有时将主板安装到机箱时发生问题,导致启动失败。因此如果在上面的部件检查中没有任何问题的话,可以将主板安装到机箱上测试。如果在测试中没有任何的错误,则说明是CMOS Setup错误,驱动程序等的软件问题
二十二:挑战故障 硬盘故障软件(补)
笔者最开始修理硬盘时,常常是什么软件都乱用一通,结果经常搞得硬盘连原厂的DM工具甚至BIOS都不认。现在我接到要修的硬盘一定会确认两件事,一是里面的数据重不重要,二是BIOS能不能认。如果数据比硬盘值钱,我会让该用户花钱找专业人员;如果BIOS都不认该硬盘那我就没办法啦。然后再上网,找找有关型号的资料(故障原因、处理办法、原厂工具)。最后才开始动手。
我处理的流程是:
第一,先用原厂的工具,例如DM等先对硬盘进行“清零”、“低格”等处理。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毕竟原厂的工具更安全,二是小问题DM都可能解决,三是有些硬盘修复软件会将硬盘搞得连原厂的工具都不认,到时才想起原厂的工具就太迟了。经上面处理过后再用其它软件,硬盘修复时间会大为缩短。因为有些软件、病毒或因不正常开关机而将硬盘的某些地方标上“坏”的标志,当这些坏簇连成一片时,直接用其它软件处理,其耗时可能超出你的想象。我曾遇到过一个硬盘,有10MB左右的坏簇是连在一起的,有上万个坏簇,而HDDREG、MHDD等一个小时才处理几百个,你算一算要花多长时间?用DM搞过后再用其它软件修复,这个区再也见不到坏簇,整个硬盘才几百个,修复起来快多了。
第二,用修复软件。HDDREG、MHDD、FB都很好找,也很好用。
HDDREG安装较烦,我用131版,是要安装在硬盘上。先从一些网站下载,安装时会让你再到官方网站下载一个新的安装程序,安装完后再制作一个软盘,然后就可以用它修复硬盘了。最好多复制几个软盘,因为软盘会经常读写,如果坏簇多、软盘读写次数会大大增加,很容易将软盘搞坏。该软件可以在Windows以及DOS下使用,你还可以决定从第几MB开始处理,不过不能决定在哪里结束。
MHDD、FB直接解压就可以用,但只可以在DOS下使用。你也可以将它俩COPY到软盘,总共才几百KB。在使用方面,FB、HDDREG都很容易使用,启动它们就会将电脑中的硬盘列出,你只要选定所要修的硬盘再回车它就自动完成。FB到结束时会自动将你的硬盘坏道隐藏,将好的进行分区,但最多挑出4块最大的给你用,询问你是否同意,你选“Y”,就相当于Fdisk一次,但重启电脑后还要格式化才可使用。(注意:当硬盘坏道较多较分散时你的硬盘容量会损失很大,我试过直接用它维修一个2.5GB和一个4.3GB的硬盘,结果一个只有1.8GB可用,一个只有800MB可用。)
MHDD的使用有点烦,但功能最多。启动时它会先将一些参数命令列出,然后就等你输入命令。按F2键是硬盘设定,按F4键是参数设定界面,默认全是OFF,即只扫描不修理,速度较快。你还可以设定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参数一般将REMAP(坏道映射)以及LOOP THE TEST/REPAIR(循环/修复,即修完一次再来一次,直到你叫停!)设为ON就可以了,再按F4键开始工作。中途还可以按键盘的箭头快进或后退。它工作时会有一个类似MS的SCANDISK的示意图给你看,很直观,使你对该硬盘的质量可以心中有数。
在使用这些软件前一定要先将BIOS的病毒功能、软硬盘写保护关闭。FB会损坏数据,MHDD与HDDREG则只会对坏区里的数据有损。它们之间还会“打架”,这个说OK,那个又说有错。上面几个软件很难说哪个最好。软件修复硬盘所费时间都很长,三两个小时是很平常的。如果硬盘不太重要且硬盘坏道较多时,我会在夜晚开机启动软件,然后关显示器,上床睡觉,明天早上醒来就差不多了。如果舍不得硬盘响几个钟头,可以每个把小时就退出(中途退出可以按“Ctrl+Break”组合键,但未完成的就退出,下次开机操作系统会报被修的硬盘有错,进行扫描,你大可不管按X键退出),并记住位置,关机,让它休息十来分钟再从停的地方继续修复,今天干不完还可以明天接着干(但FB好像没这功能)。如用FB分区觉得不满意可用DISKGENIUS或PQ等合并,但如果坏道多用DG会太烦,PQ也会报硬盘有错。如果容量损失不大,还是等FB自己弄好了。
附:
工作流程:
普通硬盘:DM(清零,低格)→FB,如可用容量超过50%就完工,否则再来:DM→HDDREG→MHDD→FB。HDDREG、MHDD在睡前开动,醒来“收货”。
重要硬盘:DM→HDDREG→MHDD→FB。用HDDREG、MHDD时最好每小时退出休息一下。
硬盘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
1.电源引起的硬盘不能正常起动
计算机电源输出的电压分别是+5V和+12V。硬盘启动需要+12V电压和4A的电流,硬盘工作时的电流为1.1A。软盘的启动仅需+10V左右的电压和1.3A电流,而工作电流为0.5A。计算机电源的输出电压不足+12V,则硬盘就不能启动和工作。处理这类故障,就要使电源输出恢复到+12V电压。
2.主板电池电压不足引起的硬盘无法启动
这是主板上的充电电池失效引起主机参数紊乱而产生的故障。主板上的充电电池(一般是锂电池)是当主机关机时用来保存机器时钟、日期,软盘驱动器的个数、类型,硬盘个数、类型,显示器方式,内存容量,扩展容量等系统参数的。当开机上电自检时,BIOS自动检测CMOS中的参数表,如果不匹配,则出现死机。锂电池的工作电压为+3V~+6V。如果电池电压不足+3V或电池失效,则硬盘无法被识别。
3.硬盘参数错误导致的硬盘不能启动
硬盘参数有硬盘容量大小、磁头数、磁道数、扇区数等多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硬盘,其参数值各不相同。如果硬盘参数值设置错误,则硬盘就启动不了。这时需要重新设置硬盘的磁头数、磁道数、扇区数等值。方法是:首先开机后待自检开始,按下DEL键,即可进入CMOS SETUP设置状态。然后,对COMS中的参数进行设置:选择STANDARD CMOS SETUP栏目中的TYPE项,填入正确的TYPE值。一般的主板都有硬盘自检测功能。进入CMOS SETUP设置菜单中,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即可。
4.硬盘0磁道被破坏引起的故障
DOS操作系统放在硬盘的0磁道上 如果硬盘的0磁道物理性损坏,硬盘便不工作。
一般采用的修复方法是:首先尽量把硬盘有用的文件、数据备份出来。由于硬盘0磁道的损坏,硬盘中的资料、文件已不能按正常备份方法备份,需用BIOS中断方法按扇区逐一备份;然后对整个硬盘做格式化,再用FDISK对硬盘重新分区,最后用formAT对硬盘作逻辑格式化,装上DOS操作系统和有关文件、数据即可。
若用上述方法修复无效,则先用KV300杀毒盘启动、杀毒,再用A:系统盘启动,运行SCANDISK扫描C盘,若在第一簇出现一个红色的“B”,表明零磁道损坏。然后用PCTOOLS 9.0中的DE(该软件能看到各个分区在硬盘的起始点),运行PCT90目录下的DE.EXE,报告现在运行在只读模式,选Op-tions菜单 →Configuration,按空格去掉Read Only前面的√,保存后退出。选主菜单Select→Drive;进入后在Drive type→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Tab键切换到Druves项,选中harddisk,然后选OK回车。此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on Table,选中之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分区的Beginning Cylinder的0改成1即可 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按Delete键进入CMOS设置,进行“IDE HDD AUTO DETECTIOND(也可以看到CYLS数变少)",保存后退出,此时再对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装上相应的软件即可。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13286852/21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