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云游记》——君山七十二螺
                                                                     李斫岩
 
        洞庭月夜,波光潋滟,君山帆影,映衬七十二螺。烟雨朦胧,一片寂静,遥望岳阳楼,灯火犹存。暮色苍霭,烟波荡漾,凉月高悬,清辉欲吐,似碧空凝悬玉盘,现出几点疏星。天际间偶见一两道流星掠过,眨眼即逝。
        月白天青,林木蓊翳烟然,农家田园丘垄,四面清波浩瀚,风樯阵阵,此起彼浮,橹声欸乃,间以渔歌。侧顾君山,夜色沉静。天空地旷,波澜壮阔,别具一番清丽的景致。舟中三五知己,同乡好友环坐言笑,烹茗清谈,临湖煮酒对酌,谈古论今。
        相传古早时候,洞庭湖居有七十二仙螺少女,她们均已修炼数千年,美貌堪比月宫嫦娥。有一年,八百里洞庭湖洪水泛滥,天灾降临。水涨浪急,冲溃堤垸,淹没房屋,灾民男女老少,流离失所。七十二仙螺少女为救苍生,迅速施法,忍住钻心疼痛,纷纷把螺壳脱下,变成七十二条大船连在一起,扯起风帆,救上来无数百姓生命。船上灾民虽然死里逃生,但也饥饿无比,七十二仙螺少女再次施法,顷刻之间,湖面出现一座小岛,岛上竟有七十二座山峰,高低错落,峰峰不同。七十二仙螺少女,各将自己头上一绺青丝,撒在七十二个山峰之上,刹那间变成了松涛竹海,麦浪果田。她们又将自己霓裳衣裙撕碎,抛在七十二山峰顶上,变成了花海锦簇,她们的汗水滴在山上,点点聚在一起,逐渐汇成了晶晶溪流。这个小小的湖心岛被她们打扮得十分美丽。被救的灾民百姓,从此就在这座山上耕耘生活,繁衍生息了。这座小山后来就叫“洞庭山”,而这七十二个山峰,也一直保留着“翠螺峰”、“碧螺峰”、“黛螺峰”这些美丽的名字。
        一轮红日远浮天际,霞光倒映在湖面之上,瞬间幻出万顷金鳞。湖口水云掩映,波光浩荡,轻舟一叶疾同箭射,略一转侧,便往斜刺里君山一面驶去,没了踪影痕迹。
        洞庭山四周环水,景色旖旎。烟波浩渺,如巨大乳色丝绸静静抖动。湖中影影绰绰七十二山峰横亘湖面,似睡意未醒,披裹薄纱蝉翼雾气,如见七十二仙螺少女,脉脉含情,凝眸皓齿。登岳阳楼,间或三十里水路,泛舟前往,波涌浪摇,望七十二螺山峰,神秘莫测,娟秀玲珑,别有风韵。遥瞰洞庭水,宛如银盘中一颗温润翠玉。正是古人刘禹锡《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之景。
        弃舟登岸,琅环翠屿,茶树层生。登上七十二螺山峰,在这面积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古木参天,巨石巍峨。茂林修竹,异草丛生,金龟灵现。湖岛四周环水,气候温和,雾雨蒙蒙,云雾缭绕,泥土肥沃,宜生竹茶。有罗汉竹,斑竹,方竹,实心竹,紫竹,龙竹,梅花竹,连理竹等多数种类。鸟雀竹林鸣啼,金色蜂蝶花间飞舞。山上枝叶间琉璃瓦时隐时现,亭台楼阁。时而湖边沙洲巉崖,鱼鹰逐浪,渔船穿行,马达声鸣。
        传说四千多年前,相传尧帝为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尧不仅选舜为其继承人,更将其二女娥皇和女英许配与他。娥皇、女英和大舜成婚以后,非常恩爱,而且还以聪明智慧帮助大舜度过了许多难关。大舜的父亲瞽叟和他的小儿子象好几次要谋害大舜,都被娥皇、女英所击败。有一次,他们先让大舜上屋顶去修补粮仓,然后取走×××,接着放火焚烧仓库。但是娥皇、女英事先给大舜穿上了带有飞鸟翅膀的衣服,使危急时刻,能从屋顶上飞下来。还有一次,瞽叟和象又叫大舜去淘井,趁舜在井下时机,把井口的通道堵塞,娥皇和女英事先给大舜穿上有龙形的衣服,可以潜出井底,免于这次灾难。大舜即位之后,又称虞帝,象尧一样巡行四方挑选贤人,治理民事,非常忙碌,每天在四方巡视,难得回家。在一次南巡时,不幸亡于苍梧九疑山下,二妃娥皇和女英见夫君久出未归,就四处寻找,船到洞庭被风浪打翻,湖上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后聚成君山。二妃娥皇、女英站在洞庭山上日夜期盼,噩耗传来,舜帝已死,望着水云弥漫的洞庭湖,路断涛横,招魂无处,不禁令二妃肝肠寸断,悲恸欲绝,日夜以泪洗面,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血泪染竹成斑,后人称为湘妃斑竹。二妃伤心绝望,忧伤成疾,不久也双双病故,后合葬于山上。因舜帝二妃又称君妃,故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君山”。娥皇,女英即为湘水女神,在屈原《九歌》中有《湘君》和《湘夫人》篇。从龙口下船,沿竹林蜿蜒石径,东行数百米,便是二妃墓。古墓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墓前二十米处有一对引柱,上面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墓的周围,湘妃斑竹莹润秀拔,竹上点点雅丽紫斑,宛如泪痕。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足至绵软沙洲,穿梭于泪痕斑竹丛中,寻觅舜帝二妃足迹,孰谁能不为她们动情呢。浩气连远古,衷肠诉神州。神奇而多情的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丛丛簇簇,婆娑多姿,每一枝斑竹拇指粗细,呈赭×××,黑褐色泪斑遍布竹身,密密麻麻,二妃“斑竹一枝千滴泪”,成了后世爱情忠贞的永恒象征。凡到君山游览的老人,都对斑竹偏爱有佳,或购一支拐杖,或买一副钓竿。还拿它来做折扇的扇骨。更为有趣的是,斑竹不能离开君山载种,一旦迁移别处,泪斑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与普通竹子无异。
        君山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其人文背景更是博大精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览岳阳楼华丽胜景,沐洞庭湖辉光奇韵,吞噬巫山云雨,锦簇衡岳霓裳,隐隐约约水云间洞府,八百里风光旖旎,数千年古迹昭彰,历代文人墨客赞君山奇古幽思,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特别是唐宋明清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墨客名人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其中更有李白的“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最为著名佳篇。君山四时,景色各异,风光秀美,春赏奇花虉草,夏观白玉银盘,秋戏林中仙虫,冬观洞庭湖鸟。
        君山碧水名天下,直把山光美色侵。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原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庙、五井、四台等众多名胜古迹,现已修复的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有“江南第一祠”之美誉的湘妃祠。有秦始皇封山印,有汉武帝射蛟台和酒香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柳毅下龙宫入口处柳毅井,有宋代农民起义的杨幺寨,飞来钟,有中国发现历史上最早的摩岩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有张之洞把人物、故事、风景、名诗词融为一体的天下第一长联,君山湘妃祠联堪称联中奇绝。唐朝诗人程贺诗云:“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新建洞庭山庄,茶楼酒店,玲珑雅致,别具一格。
        君山银针名茶,君山金龟,洞庭银鱼,被称为君山三宝。层层茶园如条条碧绿玉带缠绕于七十二螺山峰之间,其中最为著名的碧螺春茶用春季从茶树上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每公斤碧螺春干茶则需要茶芽约十五万个。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其茶汤色清澈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一点五厘米,每五百克约有六七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君山银针是我国黄茶珍品,产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青螺岛,自古便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多茸,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呈金×××,外层白毫显露完整,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故得其名。冲泡时芽尖向水面悬空竖立,一分钟后继而徐徐下沉,往返循环,三起三落。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似皓雪纷堕,最后一根根立于壶底,玉透薄襟,好似落笋叠翠,瑞雪甘霖,香馥深沁。品饮之时,颇趣赏玩。
        “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自唐代就定为贡品,专供帝王饮用。后唐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现出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着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九霄青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李嗣源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故。侍臣回答说“这乃是君山的白鹤泉柳毅井之水,冲泡黄翎毛银针茶之缘故。”明宗李嗣源心里十分高兴,当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自此君山银针名扬天下。
        相传古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有一位碧螺姑娘,东洞庭山上住有一个阿祥少年。二人心心相爱。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恶龙凶暴残忍,扬言要夺走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夜晚,阿祥手持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阿祥昏倒在血泊之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情,亲自照料阿祥伤病。可是阿祥伤势一天天恶化,使碧螺姑娘心急如焚。清明这一天,碧螺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势极好,还生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中一块沉重的巨石也落了地。而就在此时,碧螺姑娘却在不断的采茶时反而身中恶龙毒涎,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阿祥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也以女子发髻描写君山的形象。皮日休《缥缈峰》描写月夜中的青螺山形象更妙:“似将青螺髻,撤在明月中”。宋代黄庭坚《雨中登岳阳群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来写君山山影重叠。任渊又注:“君山状如十二螺髻。”宋词中均把此山比作女子螺髻。苏东坡《蝶恋花》:“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更有《减字木兰花》“云鬟倾倒”写行船时山态。在君山龙口东侧,从二妃墓右侧拾阶而下的临湖岸上,便是两颗秦始皇的“封山印”了。传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文人学士为避官兵杀戮,纷纷南逃至君山岛。秦始皇南巡游云梦驾船至君山附近,忽闻山上读书之声,勃然大怒,下令杀了所有文人,还放火烧毁全部寺院。这件事激怒湘君女神,一时突现风浪,八百里洞庭湖水骤然猛涨,滚滚狂涛扑向君山,吓得秦始皇仓皇逃命,绝望之中,侍臣告知秦始皇此洪水为湘君女神所为。秦始皇急忙掏出九龙镶金的天子玉玺,对准岩石用力盖去,留印封山,这才止住洪水,保全性命,后来每到雨季,“封山印”前逐浪翻腾,撞击山壁。撼心水吼,悲怆愤怒。人们都说那是湘君女神为冤死的文人学士们鸣不平!可见,秦始皇以威也未能制服湘君女神,最后也不得不跪求朝拜,只是那“封山印”却永久地留在了石壁上。 
        在洞庭湖上的君山之上,还有柳毅传书的故事。柳毅井和传书亭,是君山的名胜。这个神话故事被唐朝文人李朝威记载下来,就是《唐人小说》中的《柳毅传》。话说唐朝仪凤年间,有个书生叫柳毅到京城长安去赶考,但是没有考取功名,失魂落魄归来,路过陕西泾阳,看见有个牧羊姑娘满脸泪痕,正在哭泣。柳毅问她为什么悲伤,她说自己乃是洞庭湖龙王的女儿,远嫁给泾阳君,受到夫家的种种残暴虐待,后命她在此牧羊。龙女委托柳毅带一封家信捎回洞庭湖娘家,柳毅欣然应允了。他步行千里,来到洞庭湖中的君山,找到龙女所说的那口枯井,在井边的枯树上敲击三下,守门的巡海神带他一起分开水面,将他接进了龙宫。龙王看到女儿的信,勃然大怒,而后又十分悲伤。龙王的弟弟钱塘君性格十分暴虐,马上化作百丈赤龙,飞到泾阳,化为一场暴雨,淹灭掉了泾阳君一族,然后救出龙女,返回洞庭湖。龙王为了报答柳毅传书的恩德,就提出要把龙女嫁给柳毅。但柳毅说自己是为了救人,并不是出于私心,而且家中还有一位结发妻子,就婉言拒绝了。但是柳毅回到家中之后,妻子不久病故了。龙女就化名姓卢,请人作媒,嫁给柳毅。柳毅洞房新婚一看,原来就是自己搭救过的龙女。于是夫妻恩爱,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后人为了纪念柳毅传书,改枯井为柳毅井,并在井旁建有柳毅传书亭。只见柳毅传书亭是由两个长方形亭子相互交错而组成的多面形建筑,由十根柱架支撑亭顶,高约六米,上覆绿色琉璃瓦。六个饰有鳌鱼的翘首,在两旁连为一体,组成双顶鸳鸯结构,古朴幽雅。据说柳毅井也有不少神奇之处。柳毅井与洞庭湖边只有咫尺之隔,站在井边都能听到洞庭湖阵阵浪涛之声。可是井水面却比湖水面还高出十多尺,但井中之水任你怎样汲取,水面总能保持那么深,令游人们啧啧称奇。
        在君山龙口左侧山峰上,有一座朗吟亭古香古色。相传这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吟诗的地方。它与对岸的岳阳楼和三醉亭相隔三十里湖面,遥相互望,风光绮丽如画。亭后有古松,姿态雄奇,葱郁掩映,与朗吟亭相映成趣。步上朗吟亭二楼,只见传说中的吕洞宾身穿道袍,脚踩波浪,腰挎青蛇宝剑,身背“洞庭秋”酒葫芦,左手端酒杯,右手拿拂尘,面带微笑。仙风道骨,饮酒吟诗,神态超然。
        君山上还有一座酒香山。传说从前一群金翅大鹏鸟,从山东蓬莱岛仙境飞来,衔来几千颗珍珠种子,撒在君山山峰之上。不久就长出满山的酒香藤,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酒香。山上有一个老翁用它为原料,酿制出一坛坛美酒,邀请几位好友前来共饮,想不到这些人喝了这些美酒,全都返老还童了。这一消息奇闻传到了国都长安城,汉武帝正想长生不老,就命人到君山去酿酒,酿成两坛,送到皇宫。汉武帝正欲举杯饮酒,不料被他身边的文学大侍臣东方朔一把夺过去,先给饮了下去。汉武帝大怒,要杀掉东方朔。东方朔从容镇静地对皇帝说:“假使你把我杀死了,就证明这酒是假的,你喝了也不能长生。如果这酒的确是真的,那你就杀也杀不死我了。”汉武帝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把他给放了。
        乘船西渡,驶离这座茫茫巨浸中的绿色小岛。再次登临千古名胜岳阳楼,放眼远眺,君山如同一叶轻舟,漂浮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中。北宋年间,一代名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又委托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修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其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真可谓匠心独具,堪称绝笔。《岳阳楼记》全文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斯文一出,广为传诵:
        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们都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其中有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人都曾来此把酒临风,登楼吟咏。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从古至今广为人们传诵。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
 
 
(本文为 李斫岩根据还珠楼主《蜀山》《青城》等著作诗景描写以及各州府地方志游记文献与
  民间传说内容编辑整理) 
                                                             200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