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 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不算学前教育,一个本科毕业生到毕业时要接受16年学校教育,现在却不得不将自己定位成草根,这是学生的悲哀,家长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不知道这位负责人同志在说这样一番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过去了。

16年,学生、家长和国家要投入多少的时间和金钱呢?这笔账恐怕没有人能算得清,花得多的和花得少的至少要差上10倍。但是不管怎么讲,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学到了什么呢?有多少东西能够在未来工作的过程中得以应用呢?这个也实在不好讲,反正大学生也好,中专生也罢,都得参加岗前培训。专家们总是振振有词,说这16年是基础教育,呵呵,这基础够牢的,要打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