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介绍一下 自己的使用 unix的 经历吧:
   
                  很多书上说的是  solaris 默认是八个分区
                  可能是 系统架构不同吧
            
          下面 我的经历是 Solaris 10 运行环境是 X86的环境下
 
          添加一个 硬盘 好说: 直接添加一个硬盘
          但是 如何让系统 识别:
              第一种方法: 
                                           cd /->touch reconfigure  这样下次启动的时候  系统加载的时候 就自动 去重写检测 硬件设备
              第二种办法: 
                                         只需要一个命令: devfsadm
         完了 以后 就直接 format 命令 你看 已经有了两个硬盘 分别为: c0d0和c0d1
   在/dev/dsk目录下面 你可能会发现 有这几个字母 我们介绍一下: C D T S P
   c:controller 控制器号
  d:硬盘号
  t:目标号(IDE没有 只有sicis硬盘有)
  s:slice 分片号
  p:partition  分区号码
        进入 了 编辑状态通过 ?可以看到命令 选择 fdisk 选择否 进行 手动 分区
 这里说到分区:
      我的实验是: solaris x86环境下 分区可以分为四个分区 ,然后 没个分区 可以有15个片 没个分区可以装一个系统
     MBR 分区一 分区二 分区三 分区四
              分片一....... 分片15
       我们还简单介绍一下MBR (引导代码,分区表(61个字节),两个字节的 标志)
  暂时采用默认状态吧 先 分区
然后 partition ->print
   显示分片信息
  选择 0->home->3(0 1 2都被占用了)->20个柱面吧 
  选择完后 要进行 标记
  label->yes
  现在 你再通过 p就可以 看到了
 这里介绍 一下 怎么来算 容量:
         sylinder(柱面)  sector(扇区)  head(磁头)  track(磁道)
 首先 必须建立起 一个 立体的 感觉:
         一个最小单元就是sector 一个数据块 (512字节) 0.5k
       通常:一个磁道 有63个 扇区
                一个柱面有 255个磁道
所以 一个柱面的容量=255*63*0.5 /1024 M
 
   现在 区分好啦 片也建立好了
  进行简历文件 系统
  newfs /dev/dsk/c0d1s0 
mount /dev/dsk/c0d1c0 /home 将第一个分片挂载道到/home目录下面
 这样 就可以 使用了 ^_^
哈哈
但是 你会发现每次 启动的时候 都需要 手动挂在
 
 
你可以 修改/etc/vfstab 然后设置为yes 
 
  看这里  最后 几行
  因为添加了四个硬盘 c0d1s0 是第二个硬盘 第一个分区 的第一个分片 我挂载/seconddisk/root
                                            c1d1s0 是第三个硬盘 第一个分区 的第一个分片 我挂载到了/thirddisk/root
... 一次 第四个 硬盘 也是那么挂载的 注意到了没有: 有个c2t0... 目标号码 因为是scsi硬盘
OK 到这里就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