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私有云计划-12

 嗯,今天早上来,出了点问题,紧急处理了一下,现在才有点空,咱们接着来。

可能细心的网友注意到了,我这段时间关于传输讲得很多,这还是有一点原因的。

云计算,我的理解,至少是一个服务器集群,即多个服务器组合构成的对外的一个综合数据计算服务体,现在很多云的讨论,虚拟化啊,大规模啊,其实都在论述这个话题。

为什么要大?我的感觉啊,不一定准确,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人和自然界搏斗的过程中呢,个人的力量总是很渺小的,所以人们组成社会,试图以全社会所有人的力量,来办成一件什么事儿。

古时候的长城、金字塔,嗯,现在的三峡大坝,前两天看的矮寨大桥,这在个人的力量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办成了。

所以我理解,人类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即一门技术,一个办法,刚开始个体的时候很渺小,但是我们不管,埋着头努力去做,做到一定程度,做到一定规模,经过某个关键的节点,它能起的作用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我理解之所以大家从一开始的服务器,服务器集群,最后进化到云这个概念,一定是顺理成章的,其实就是希望用量变引起质变这个自然规律,通过一定计算资源的积累,最终实现改变人们生活的这么一个大目标。

嗯,由感而发,不一定准确啊,欢迎探讨。

OK啦,既然是走社会化合作路线,那我认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模型来推导云的构架和技术呢?我觉得是可以的。

我没学多少社会学知识,知道得很浅,不过我认为起码有如下一些规律可能可以套用。

首先就是沟通渠道的统一,我们国家建国后,推广简体字,普通话,嗯,这个见仁见智啊,骂的好像也不少,但我认为有用,为啥,一个国家如果连说的话,写的字都不统一,怎么看都不像个国家。

只有首先大家都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了,写同一种文字了,大家才可能沟通嘛,不然,鸡同鸭讲,谁也不理解谁,那社会合作根本不可能,也就不符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秦始皇那会儿,我认为他至少做了一件好事,车同辙、书同文,即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在他之前,北方各国,都在抵抗匈奴,结果呢,时不时被人偷油。秦始皇一来,嗯,先解决沟通问题,再解决标准问题,然后,开干,长城出来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认为,长城哪,三峡哪,原子弹哪,这些个大工程,大事情,没有个统一的社会沟通环境,人文环境,甚至文化环境,其实要做起来基本不靠谱。

云也一样,这世界上不止一家厂商生产计算机的,PC也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计算机,Windows也不是唯一的操作系统,Unix也不是嘛。

任何一个企业的服务器集群,肯定不是一天,在同一个厂商,下同一个单子采购的,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OK,所以我认为,“要想构建云,传输要先行”,只有在云里面的计算机,都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了,都能理解彼此对方了,这个云才能叫做云,才能形成合力,对外实现整体性服务。

TCP/UDP都是很好的协议,我认为没有这种已经成为事实标准的协议支撑,云其实是空谈,为啥?缺乏沟通标准,咱先别批评协议的好坏,好歹它是标准,世界上大多数计算机支持,这就好比英语一样,我也讨厌,但是它是世界上的沟通标准,咱要想和国际接轨,有时候就得学点,你说是不是?

但是TCP有局限,IPV4下网段小,IPV6都不行,别看IP地址多,但是出于信息安全的目的,我推测,即使是IPV6下,NAT设备、路由器、防火墙不会减少,可能还更多,因为大家至少需要围出一个小圈子,保护自己这个小团体内部的信息安全。

但是,911事件之后呢,各个企业都慌了,异地容灾这个大话题第一次被大家重视,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所有的数据服务器都在当时的世贸大厦上,嗯,估计只有倒闭了。

所以后来提出全球部署,异地容灾计划。

这个呢,我觉得有好有坏,好处是数据安全了,坏处是数据访问不便利了,毕竟灾难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们还是以使用数据为主。

所以我认为,以后的云如果不能实现高安全级别的跨网段自由访问,其实是空谈。也就是说,云应该是个逻辑概念,它可能被定为、部署为覆盖多个网段,远距离的n个服务器乃至服务器集群的一个统称。

所以我在前面一直讨论传输,讨论P2P+***传输模式,我潜意识里面,都在为这个至少是我理解的未来运维模型做准备,我想会有一天用上的。嗯,大家觉得呢?

好,第一个话题说完,我来说第二个。

第二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社会规律就是社会分工。

一个云的建设成本是很高的,我想没有哪个建设者会希望这个云只做一件事儿,哪怕他再有钱。

肯定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多赚啦。

因此,云可能会被定义为各种各样的用途,存储密集型计算我认为只是云的初级阶段,事实上,在我现在的工作领域,我们已经更多地在关注数据挖掘等数据应用方向了,因为数据存储对我们已经不是问题了。

所以我的理解,云里面也不应该只定义一类计算机,一种业务,一个优化方向,它应该是根据用户应用,可以弹性扩展的,包容多种类型计算特长的计算机的组合。有数据存储方向,有计算密集方向,嗯,可能还有网络密集方向,等等。

所以,我定义这个私有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只买一台计算机,只做一笔业务,所以我不选NAS,所以我选择AMD的E350这类ATOM级别的CPU做我的第一台服务器。

满足我给它定义的应用需求就好了,不指望它面面俱到,这个服务器集群里面以后会有新成员,每人负责一摊子事儿,自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上做到最好,就够了,因为云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服务的,看起来还是一家子。

所以我强调私有云的服务器里面根据业务细分,分别量身定制化采购。

第三,对于这个私有云的规模呢,我也有考虑,作为实验性系统,能满足我一些小规模家庭应用的基础就够啦,也不准备多投,但是,这个试验计划至少要做到一点,就是实现平行扩容的可能性,即有一天我需要的时候,也有足够投资的时候,我可以轻易把它扩得很大,无非是买计算机而已,技术上不要有什么难点,这样它的计算能力就是弹性的,有扩容性的,是有实际使用意义的。这就是我的目标。

目前我可能更多地关注的是数据仓库,即数据存储问题,随后我可能会继续关注的数据计算,数据发布,数据使用问题。

数据发布和使用其实带来另外一个话题,即能够从云中获取数据,以普通用户习惯的方式展示数据的平台算不算云的一份子?

我在10年的演讲中表示,云端计算,离不开一个端,我想,也算也不算,可能保持一种弹性更好。

比如以后的平板电脑,手机,它在和云交互的时候,就是云的一份子,是云的触角,而打电话的时候,就是单机设备。

嗯,其实可能也不是单机设备,事实上,我认为它是另外一朵云,电信语音云的触角,一份子,所以,以后可能是这样一种模型,计算空间中存在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多种云,终端与云分离,但保持每个云的访问能力,一切按需出发,用户需要哪种服务了,就和哪朵云建立联系,开始服务,服务完毕退出,我想以后的终端更多是这样一种身份。即“云访问器”。

网络速度其实并不是我考虑的重点,为啥,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都不是问题。现在我是个人,财力小,咱就小着玩,以后有机会了,咱多投点钱,买就是了嘛,所以我没太担心,这不是我关心的重点。

嗯,第四,还有个很重要的思考,云合作。

大家有没有想过,云与云之上,还有什么模型?这个我思考了一点点。

我想,无论是定义“云组”也好,定义“大云”也罢,无非是概念问题,虽然云的建设目标是很大的,但是,没有人可以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以后的云,也会有其创始人特征,有它的擅长方向,那么,云和云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

所以我设计这个私有云的时候,一开始就把朋友的家庭纳入考量的。我希望寻找一种可复制的模型,让有兴趣的朋友们自己在家里也建设,然后我来解决云间数据合作问题,这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也许,有一天云真的在家里就能建设,形成一种松散型的“大云”。

就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许我们以后真的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也不需要按月给某个运营商交昂贵的使用费,就可以享受到海量数据,高性能计算服务等云优势。

我期待这么一天。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