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漏洞原理简单分析

继 ShellShock漏洞之后,Linux又爆出一重大漏洞。网上各种关于漏洞检查和修复的文章,但很难找到一篇讲述这个漏洞原理的。在阅读网上流传的测试代码后,写一下个人对这个漏洞的简单分析。

这应该是漏洞发布的网址,里面有最详细的解释,本人才疏学浅,只看了少部分,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直接阅读,如本文有错误,请指正。

http://www.openwall.com/lists/oss-security/2015/01/27/9

漏洞简介:

GHOST是Linux glibc库上的一个安全漏洞,CVE编号为CVE-2015-0235。这是一个缓冲区溢出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它远程执行代码。第一个受影响的版本是GNU C库的glibc-2.2。

其实这个漏洞很早就被发现,在2013年5月21号(在glibc-2.17和glibc-2.18发布之间)已经修复,只是一直没被重视,。目前Qualys公司的安全人员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针对Exim邮件服务器的攻击PoC,测试中发现可以绕过所有现有保护 ( ASLR,PIE和NX )。且可以攻破32位和64位的机器。这个漏洞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所以,如果你的系统采用新的glibc是没有这个漏洞,比如fedora20。之所以现在漏洞被重视,是因为很多系统都没使用新版本的glibc,服务器系统稳定性高于一切,不会很积极把组建升级到新版本,特别是glibc这种基础库。

漏洞原理:

什么是缓冲区溢出:

缓冲区溢出是c程序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比如遍历数组时没有控制范围,就会出现段错误。这就是缓冲区溢出,显示段错误是因为系统拦截了越界的操作。

但是,如果系统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拦截越界操作,那就可能成为一个漏洞。心脏流血就是一个类似的漏洞,但是它是越界读。如果是越界写,就可能覆盖掉不该覆盖的内存段。如果这块内存是数据,那就会造成数据错误。如果这块内存是一个代码,那就可能引起执行错误,精心设计引起的溢出会让系统执行攻击者的代码

漏洞在哪里产生:

漏洞是glibc中的__nss_hostname_digits_dot()函数导致的,漏洞可以通过gethostbyname *()函数来触发,本地和远程均可行。

gethostbyname*()函数的作用是解析域名。事实上这类函数已经被淘汰。但是很多代码依然依赖这些函数。

我们分析一下网上的这个检测代码:

01#include <netdb.h>
02#include <stdio.h>
03#include <stdlib.h>
04#include <string.h>
05#include <errno.h>
06   
07#define CANARY "in_the_coal_mine"
08   
09 struct {           //测试的结构体 
10   char buffer[1024];           //缓冲区 
11   char canary[sizeof(CANARY)];       //内存区,通常紧接着buffer。 
12 } temp = { "buffer", CANARY };
13   
14 int main(void) {
15   struct hostent resbuf;           //主机信息的结构体 
16   struct hostent *result;
17   int herrno;
18   int retval;
19   
20   /*** strlen (name) = size_needed - sizeof (*host_addr) - sizeof (*h_addr_ptrs) - 1; ***/
21   //对于这个公式还有些疑问
22   size_t len = sizeof(temp.buffer) - 16*sizeof(unsigned char) - 2*sizeof(char *) - 1;
23   char name[sizeof(temp.buffer)];
24   memset(name, '0', len);
25   name[len] = '\0';
26   
27   retval = gethostbyname_r(name, &resbuf, temp.buffer, sizeof(temp.buffer), &result, &herrno);
28   
29   if (strcmp(temp.canary, CANARY) != 0) {     //如果tmp.carry被覆盖了,说明溢出成功。 
30     puts("vulnerable");
31     exit(EXIT_SUCCESS);
32   }
33   if (retval == ERANGE) {                     //函数返回了失败,说明指针越界后被拦截并返回错误码 
34     puts("not vulnerable");
35     exit(EXIT_SUCCESS);
36   }
37   puts("should not happen");           //未溢出,这是不可能的。
38   exit(EXIT_FAILURE);
39}

这里要先讲一下gethostbyname_r函数,它的参数比较特别。

resbuf是个hostent结构体,结构体中有好几个指针,指向写着主机信息的内存区。而这个内存区就是代码中的tmp.buffer

name 是要查询的域名,它会被发送到DNS来查询IP等信息。但是这样并不容易引起溢出

还有一个坑是如果name输入的是IP地址,则不会去DNS查询,而是直接写入到hostent指向的内存区中。这里因为没有进行合法性判断,所以输入奇怪的IP,比如检测代码中的一串0。它会被直接写入tmp.buffer,一同写入的还包括解析的主机信息。所以就很容易超过tmp.buffer的长度,造成溢出。

通过gethostbyname()函数或gethostbyname2()函数,将可能产生一个堆上的缓冲区溢出。经由gethostbyname_r()或gethostbyname2_r(),则会触发调用者提供的缓冲区溢出(理论上说,调用者提供的缓冲区可位于堆,栈,.data节和.bss节等。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测试代码就是用的gethostbyname_r()。

因为有对IP的判断,所以溢出的内容(name)有一些限制。

  1. 它的第一个字符必须是一个数字。
  2. 它的最后一个字符不能是”.”(点)。
  3. 它必须只包含数字和点(我们称之为“digits-and-dots”要求)。
  4. 它必须足够长,以至于缓冲区溢出。例如,不可重入gethostbyname *()函数最初分配缓冲的调用malloc(1024)(“1 kb”的要求)。
  5. 它必须被成功解析为一个IPv4地址inet_aton(),或作为一个IPv6地址inet_pton()方法。

对此,这个溢出可以对内存块写数字( ‘0 ‘…’ 9′) ,点( “.”) ,和一个终止空字符(‘\0’ ) 。

看上去这个溢出还是有不少限制的,不知道安全人员会通过怎么样巧妙的方式来攻击。

总结:

缓冲区溢出是Linux乃至C类语言很忌惮的东西,它引起的结果其实是让系统把数据当成代码执行。这和SQL注入差不多,但是实现方式不同:

  • SQL注入是因为SQL语言分析的问题,语法中就没把数据和代码分离好。
  • 缓冲区溢出是因为操作内存代码的漏洞。

转载请注明:旅途@KryptosX » GHOST漏洞原理简单分析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