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喜爱的九位历史人物”项目里,我一共列出了九位中国历史上我最喜爱的人物。他们是:管仲、范蠡、曹操、李白、杜甫、苏轼、袁崇焕、曾国藩和×××。这九位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也演出了他们不同凡响的人生悲喜剧。
    然而,如果让我从这九位人物中选择出一位我最喜爱的,那么这个答案一定是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 - 赤壁怀古》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典诗词之魁首。这首词,写出了苏东坡先生一身的豪情与大气,同时又是他一生政治不得志的真实反映。
    今天,我要记述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可敬,可爱,可叹的一位千古风流人物。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他的正直、他的才识、他的率真、他的风趣,无不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上留下了最闪亮的印迹。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喜欢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位人物的最根本的特点。那么,对于苏东坡先生,我的概括是:一位不通权变的大英雄。
    首先,作为一位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人物,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他成为世界名人的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苏轼之成名,得于其文。现代的人,一听到苏东坡这个名子,都会想到一位生于北宋年间的大文豪。那么,苏轼的文学成就到底有多大?
    他是中国历代文人留下诗歌篇数最多的一个人。
    自古以来,后世对于苏轼的评价就非常高。而且,即使在当世,苏东坡也是文满天下。
    苏轼中进士那一年,主考官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他在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大加赞赏,当即就要点为头名。后来他怕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于是就点了第二名,结果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欧阳修对于苏轼的评价非常高,他自己曾对人说过:“我应该回避了,放他出人投地。你们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谈起我。”
    还有一个故事,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垂帘理政。有一次,辽国的使臣来到朝上,出了一个对子:“三光日月星”,许多大臣都不能对上。当时,苏轼正遭到小人排挤,几个小人觉得这是个打击苏轼的机会,于是便向高太后推荐由苏轼入对。后来,苏轼来到堂,请辽国使臣亮对,辽使说:“三光日月星”。没想到苏轼听后哈哈大笑道:“敝国三岁蒙童也能对出,满朝文武只是不懈跟你对罢了。”辽国使臣一听,以为是苏轼对不上来,故意说大话,便催他快对。或苏轼笑笑说,“敝国蒙童即读《诗经》,难道不知道有‘四书风雅颂’吗?”此语一出,全场愕然。苏轼又紧接着说,贵国这种对子,我信手拈来即得,什么“一宫清慎廉”“一阵风雷语”“半桶泥涂浆”... 弄得辽国使臣羞愧万分,狼狈而去。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苏轼的一生是很坎坷的。然而,这种在仕途上的坎坷,又是根源于他的人品的正直。北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风流人物辈出的时代,可以说是朝朝得贤相、代代有名将。但是北宋一直不能大治,我个人认为其原因在于政令不和。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大臣之间,不能做到政令统一,齐心协力,更不用说萧规曹随了。王安石与司马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保守旧制,两个人争得水火不容,而中间又夹了一个举棋不定的宋神宗。苏轼在他们中间,即批评王安石变法过力过猛,失于休栖;又批评司马光阻挠新法是保守顽固。结果,王司两边不讨好。好在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君子,不会因政见的不和做人身***。但是他们手下的小人们,便开始排斥打击苏轼,而苏轼的坎坷人生,也就由此而始。
    说苏轼不通权变,不是说他迂腐,而是说他不肯以道义来换取功名。苏轼一生的不得志,并不是他个人的遭遇,而是北宋朝廷的昏暗。

    这样一个不通权变的大文学家,却又非常的风趣幽默,豁达洒脱。
    有一次,苏轼劝说司马光不要太保守守制,应该看到王安石新法的优点,后来两个人吵了起来。苏轼回到家里就大骂司马光是“司马牛”。吃完饭后,苏轼摸着肚子问他的家人,“这里面是什么?”有人说是文章,有人说是满腹机关,苏轼都摇头,结果还是爱妾王朝云笑着说“当朝老学究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大笑到,“知我者,朝云也。”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惠州,在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他还写了下这样的一首诗: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木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苏轼的一生,绝无机心,不通权变,因此他仕途坎坷。但是也正是如此,他才能成为今天我们心中那位伟大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