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很多妈妈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囤货,有用没用的用品或玩具买了一堆,但去过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家长都会对教室的环境印象深刻,教具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教具),同样是给孩子玩的,我们买的玩具和蒙台梭利教室里的教具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每个家长在给孩子买玩具方面都有一堆的抱怨。有的家长会抱怨孩子容易“喜新厌旧”,才买的新玩具,很快就不玩了,明明家里玩具堆成山,但每次经过玩具店,还会赖着不走。
有的家长常会担心买回来的玩具上松动的零件、毛绒玩具上未粘牢的眼睛和鼻子、玩具上掉落的纽扣、小汽车轮子等,这些小零件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窒息。
更有一些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玩具,幼儿长期使用,会让他们产生依赖感,对传统的图文教学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幼儿视力保护。

随着蒙台梭利的教育传入我国大陆,并在本世纪初,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了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是由20世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依据其教育思想所发明设计。每个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自的教具进行“工作”, 享受着完全投入到这个工作所带来的乐趣当中,形成自然地学习、自然地做事的状态,从而使创造力与专注力等得到充分培养。

见过蒙台梭利教具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木制为主,设计简约大方。再深入了解一下都会懂得:
蒙台梭利教具是给幼儿提供了一种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对幼儿的认真观察与仔细思考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每一件教具的设计与制作都独具匠心。
蒙台梭利教具不是供老师授课使用的工具,而是提供给幼儿做“成长工作”时所使用的“材料”;
它们并不是辅助老师上课的物品,而是让幼儿进行自主教育、自我探索的媒介。
蒙台梭利教具和普通的玩具是截然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目的不同
玩具是以迎合儿童的喜好为目的,不具备教育意义,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
蒙台梭利教具能够帮助儿童生命的自然成长、心智的自我建构,实现系统的感官训练,并促进肌肉功能的协调发展,让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精神营养,实现自主教育,发展个体的潜能。

例如,感官教具里面的红棒,它是由十根长短不同的红色木棒组成。它在操作的过程中既让孩子认识了长短的概念,又让孩子学会了排序,而且还暗藏了十进制的概念,为后面数棒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孩子在拿长棒的时候要用双手握住长棒的两端,来感受不同长棒的长短变化,这样的拿取方式可以锻炼孩子身体的平衡力和协调性,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时还促进了他们生理方面的发展。
形式不同
普通玩具是以模仿现实为主,材质和大小都与真实物件相差甚远,且在设计上没有统一的标准,颜色与形状纷杂。特别是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一些电动玩具融入了不适合幼儿的光、电、声等特技效果,令儿童眼花缭乱,天马行空,注意力分散。
蒙台梭利教具大都源于生活中孩子熟悉的东西,无论是材质还是造型,都能给孩子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界的界限与完美。教具的尺寸设计以适合儿童使用为准,充分尊重了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征与进程。

例如,日常生活区的洗桌子的工作,不论是木质的桌子、棉布毛巾、还是瓷质小碟、玻璃小水壶等材料,都是孩子在教室和家庭中会看到和接触到的真实物品,这些东西的尺寸设计适合孩子的需要,他在清洗桌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打泡泡的快乐,还可以培养独立性、手眼协调能力、动作协调性、大肌肉的发展,以及照顾环境的意识。

特征不同
普通玩具本身就没有系统性可言,它的操作方法更是随意和简单,不可能给予孩子系统的训练,也就很难帮助孩子稳步地发展智能,实现自我构建。
蒙台梭利教具的设计以顺应幼儿的敏感期为基础,充分考虑了适用的年龄和范围,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主地实现潜能开发,并达到循序渐进发展的目的。
同时,在同类教具间也有明显的过渡,即系统性很强,只有在幼儿熟练掌握了上一阶段的教具操作的基础上,才能步入下一阶段,这样能够帮助幼儿相关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比如,日常生活练习为感觉教育打基础,而感觉教育又不仅以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为目的,它还是更高层次的数学、语言、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
蒙台梭利教具正是根据孩子的敏感期而设,它是系统而完整的,符合人类心智发展的规律。它可以确保幼儿教育系统而完善地实施,这是玩具或其它教育法无法做到的。
正如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所言:“我们的教具使自主教育成为可能,而且允许进行系统的感觉训练,这种训练不是依靠教师的能力,而是依靠教具系统。教具首先提供了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质实体,同时也包含了合理的刺激等级"。

例如,日常生活区的插花工作,它是一个程序性的工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又锻炼了他们动作的控制和协调能力,而且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培养了美感,提升了孩子的艺术修养,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效果不同
普通玩具不具有“错误控制”的功能,一般也没有规范的操作步骤可循,只能靠儿童的想象力,但是,这种由玩具而引发的想象力是杂乱无章的,没有明确的教育的目的,因而效果也就无法显现。
同时,由于玩具在其应用过程中,儿童可以随心所欲、随其所好地随便使用或抛弃,这非常不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感与纪律性的培养。
蒙台梭利教具有“错误控制”的功能,这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自行地发现错误,进行更正。不需要大人在旁边喋喋不休地指导和照看,从而确保幼儿自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教具提供的刺激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专注力。
同时,由于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规则性强,要求幼儿必须尊重教具,这不自觉地就提高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感和纪律性的意识,帮助儿童实现了自我认知。
蒙台梭利将错误控制设计到了她的教具当中,错误控制是一种最高程度的智力活动,它将引导儿童正确地使用教具,并能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说:“通过材料控制错误,可以使儿童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不断发展的区分能力”。

比如,插座圆柱体组,这组教具有四块带有圆穴的木块,每个木块中有十个连着小圆柄的圆柱体,每一组的圆柱体与圆穴的大小及高度都有一定规则的变化。在教具操作过程当中,幼儿通常会找相应的圆穴与圆柱体相对应。在配对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很明显,一旦有一个圆柱体插错了,则后面的圆柱体无法对应。

幼儿得到来自于教具的错误控制,完全可以自己观察,自己比较,自己实践,改正错误,而不需要老师在一旁指点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通过自己反复操作教具,幼儿逐渐总结经验,最终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意义不同
普通玩具或玩具游戏都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做。孩子在使用之后,往往会很随便地将所有的零部件混装在一起,有的会让父母代替他收拾。
普通玩具所缺乏的正是无法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特性,进而破坏了儿童做事的计划性、系统性、纪律感与社会性。
蒙台梭利教具操作能培养孩子内在和外在的秩序感,这种功能不仅体现在教具本身,也关系到外围的一切。
在教具的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秩序地归位,尊重它和维护它。如果两个小朋友都来选择同一件教具,那么其中一位就必须耐心等候别人用完之后再使用,不能争抢。
这些规则的建立有助于孩子形成尊重、忍耐、礼让等人格,以及与人共存所需要的社会性的培养。
另外,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并非总是一个人单独进行,有时是需要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才能进行,那么,孩子在与他人合作去完成工作时,他的社会性品格,比如,顾及他人的感受、自制力、独立性、协调能力、待人友善、助人为乐等也会由此养成。
比如,蒙台梭利数学区的银行游戏,教师为幼儿准备好一套数字卡片、托盘(数量和幼儿数量保持一致)等,邀请幼儿参与,依照幼儿兴趣分配角色,例如有的幼儿担任银行小姐或者银行先生,有的幼儿担任换钱小姐或换钱先生。教师从各个位数中取不定量的金黄串珠放在幼儿的托盘里。然后,老师指导幼儿从个位开始数,每清点出10个停顿,把整十的串珠颗粒集中放到小碟子里,然后拿到银行去兑换成相应的金黄串珠棒。之后继续清点,逢十进位,每数完一个位数立即去取相应的数字卡片,然后放在数好的数量的下方。最后,所有数量清点完毕,将数字卡片叠放,请幼儿读出数量。此项工作除了可以强化幼儿对数字和数量的练习,为四则运算做好准备,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发展幼儿精确和专注的工作态度。

为了实现儿童内在构建的目的,教具必须符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就意味着每一件教具,必须在儿童发展的最恰当的时机呈现给儿童。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教具,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教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但无论教具有多好,它依然处于协助启导的地位,而只有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教育真正的关键,对孩子的影响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