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y:
一个月前,那篇文章在博客发表后引起了挺大反响。现在把完整版与朋友们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
今天是腊月初十,你高中的第一学期马上结束了,我的大学也马上要结束了。和你聊学习与未来,这个时机再好不过了。
关于学习,以前和你在QQ上聊过不少次,在电话里也聊过几次。但我觉得还是不够,不系统,通过QQ或电话很多想法也不能完全表达。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坐下来好好地和你聊聊,我知道很多道理你都懂,但我经历了高中和大学整个过程,其中的道理你未必比我理解的深刻。我说的不一定对,但希望你能认真读这封信,好好体会我对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的看法。你不同意的地方没关系,欢迎来信,哥期待和你探讨。如果可以,希望你能保管好,当你不想学习、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时拿出来读读。
当然,学习之外,哥还想和你聊点别的,比如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等等。我是咱家第一个读到大学的孩子,这一切是我应尽的责任。前段时间还在遗憾为什么没有从大一就开始每学年结束之后回家去封信,附上几张照片,向爷奶、爸妈、叔婶、大伯和咱娘咱姑讲讲大学有趣的事情、大学是什么样子。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读过甚至没见过大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并不是为我自己在读大学,我应该代表着咱们这一大家来读大学。但我没有做到,以前没有这个意识和觉悟,希望你能咬咬牙走过高中这三年,顺利进入大学,来做这样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一)关于高中
你高一刚上完一个学期,这时你肯定非常讨厌高中的这种学习,厌恶每月无数次的考试,烦透了那堆积如山的试卷,一想到高中还要这样学习三年,或许你会恐惧和郁闷。和你聊天我也感觉到了你的感受,但是你要知道,你并不孤独,哥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你今天的一切郁闷、迷茫、失落甚至绝望,我都能理解。面对你爸妈的期望、不理解或失望,内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无奈,我也能深刻体会。何况这一切你要独自一个人默默承受。
相比于你,我那时的状况要好很多。可能因为我从小在家表现的就比较听话、懂事的缘故吧,爸妈虽然也会给予我很多期望,但是我可以和他们很好的沟通,我可以和你大伯聊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
还记得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每到放假或开学,你大伯经常骑自行车接送我,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他聊发生在学校有趣的事。到了三中读高中时,我最期待的是每月回家和他一起去地里,聊我的学习,聊我们未来各自的打算。呵呵,有时背着你娘他喜欢抱怨她话多,我也跟着抱怨说我妈的不是。现在想想,小时候有时太不懂事了,现在一切都好多了啊,我也能体会你娘的不易了,相信你大伯经过这些年也有所体会了。
而你可能就有很大的不同,我知道你和你爸妈沟通的一直不是很好,叔婶对你都很严厉我也是知道的,特别是你初中的表现,没少伤你爸的心。你高中入学的事,好几次我在电话中问你爸,他都说:我不管她了,想怎样怎样吧。你说你爸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得有多伤心吧。而你妈对你情况要好点,她多次希望我在电话中能给你做“思想工作”。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问题首先在你身上,如果你在学校努力学习,即便成绩不好,爸妈也不会说什么。但是你可能确实没有认真学习,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没关系,这一学期没有好好学习也没关系,只要你听得进我说的这些,都不晚,只要你还想进入大学追求你的兴趣和爱好,都不晚。初中和高中你都是沿着我的路走的,我们上的是相同的学校。但是对于大学,我绝对不希望你重复我走过的路,你的大学应该朝更美好的方向走,关于学习晚会儿再跟你聊。
现在,我想对你说,××,不管怎样,以后不要因为这些而对父母有任何记恨或其他想法。你要知道,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会这样苛求我们,即便有时他们方法确实不太对,但我们要理解父母,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我推荐给你的《学习改变命运》那本书的新版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即使是一个厕所清洁工也在努力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相信随着你年龄的增长,这些你都会有自己的体会。这两年,你渐渐通过QQ和我聊你的学习,看到你长大了,我很开心。我渐渐了解到你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尤其是对爷奶的感情方面。虽然嘴上可能很少说,但内心对亲人的那份情感难以言表,也许这就是咱们的传统吧,咱们要好好继承下去。
现在开始聊高中的学习,读过大学四年,我对高考感悟尤其深刻,对高考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我想多花些篇幅和你聊这些,因为改变对高考的态度和认识比学习本身要重要得多,只有端正了对高考的认识,才能更无怨无悔地去学习知识本身,而不是一边学一边怀疑学的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别说我当年高一时对高考的感受和你一样,就连进入大学两年之后仍然对高考存有不满。可以这样说,如果我在高三时明白对高考的认识,通过某种方式读到今天这些对我有启迪的文字和思想,那么我所走的可能会是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现在来看,当时我并没有发挥全力的原因正是在学习中的困惑,想的太多,没有明白学习的目的,正是一边学习一边怀疑有没有用才害我一步一步下滑,最终进入这所学校。但我不后悔,因为无论何时你哥我都没放弃努力。
我给你推荐那本《学习改变命运》,这里我不再褒扬它的好。虽然多次强调让你认真读几遍,但我知道你肯定没读好,因为我也是经历这一年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读书。虽然我断断续续读了应该有两三遍,但我也还没有读好。如果可以,寒假我愿意和你一起再认真把它读一遍。对高考的认识我不可能比作者李晓鹏写的好,想的比他更深刻。因此,在这里,我想借用他的一些话,带你一起给予高考和高中学习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我们来看这本书的第37页“高考是知识的考试”
高考是知识的考试,没有什么疑问。但这些知识有没有用,则疑问很大。高中的知识,无论文科理科,大家普遍的感觉是学来没什么用。我读高中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我辛辛苦苦学了十二年,从六岁到十八岁,成绩也算很不错了,但如果现在让我工作,我能够做什么?想来想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都不能做。政治历史这些东西不用说。数学能够排得上用场的无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这些小学就会了,什么立体几何、圆锥曲线拿来有何用处?语文学了十几年,读书看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写作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发表的程度(我大四之前没有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任何文章,连高中时学校编的本校学生优秀作文选都没我的份)。英语学了六年,只能读懂高考的阅读理解和《英语学习报》,英文原版的报刊完全看不懂,至于收听英语广播、与外国人交谈更是门都没有。这些东西不仅没用,还花了那么多钱,耽误了学别的本事,肩不能挑背不能扛,给人下苦力最多能领别人一半的工钱。真正“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咱们再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回答这些疑惑的:
高中学的、高考考的实际上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并非实用知识,如果你高中读完不再继续学习,这些东西确实没有多大用处。但这些知识进一步深化,就非常有实用价值了:
进入大学以后细分专业,学机械学建筑的,以高中物理知识为基础,四年之后就可以设计图纸用来造机械造房屋了;学医药学生物,以高中化学为基础,毕业之后就可以治病救人甚至研发新药了;学地质的,以高中地理知识为基础,四年之后就可以探索矿藏,为国家勘探煤炭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学英语的,大学毕业后日常的读、写、说便没有什么问题了;学法律、经济、工商管理的,以高中的文科知识以及数学知识为基础,大学毕业以后便可以代理诉讼、为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反之,如果没有高中的知识为基础,要能够在四年内做到这些是不可能的。我的第一本书《最高命运》是我大四毕业时写的,16万字7个政治人物的传记,内容涉及五个国家不同时代的历史,高三毕业的时候,无论文字功底、历史功底、政治学功底都差的远,写出来的东西甚至够不上在校级刊物发表的资格。但如果没有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的基础,没有高中政治关于国体政体方面的知识,没有高中语文的遣词造句(看似简单实则玄妙无穷)、古文阅读方面的训练,再过四年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书来。
哥补充一句:如果没有高中的知识为基础,这封信我不一定写得出来……
还有人爱用“国学大师、著名作家钱钟书考清华数学考了0分,语文考了满分”来论证现行高考制度不合理。其实这也可以用“高考考试形式与考试目的”的观点来反驳:高考考的是基础知识,为社会挑选合格的人才,而不负责发现天才——天才不应也不能通过考试筛选。现代教育是一种“平民化教育”而非“精英化教育”,中国历史上出了多少钱钟书似的大文豪,但真正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难道是靠这样几个文化精英吗?显然不是,而是靠全民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啊。
而且,钱钟书数学考了0分,语文考了满分,是不是说凡是数学考0分语文考满分的人就能成为钱钟书?显然不是。钱钟书最后进入了清华,是不是说如果他不进清华就不能取得后来的成就?我觉得象他这样的天才人物,在哪里都是一样,说不定因为考试落榜受了刺激,从此更加发奋治学,成就更高也未可知。总之,要找几个天才的例子来反对高考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只是这样的例外实际上毫无意义。
言归正传。高考与科举最根本的差异在于:高考不存在考试形式与考试目的严重错位的情况。它选的是“可塑之才”,而非“可用之才”,所以考的是“基础知识”,而非“实用技能”。高中学的知识有用,高考考的东西也有用,只是这个“用”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在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希望大家能够相信,我们不仅是在“为了考试而考试”,同时也在学习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高中的学习不论从“高考取胜”还是“学以致用”方面来讲,都是很有价值的。
二、继续:看44页“高考是能力的考试”
有一种说法十分的流行,就是说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读书的时候考试肯定不能前三名,或者说前三名都成不了大事。我不知道是谁先总结出来的“规律”,总之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谬种流传、祸害匪浅,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两个例子,一个是克林顿,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校的前三名,什么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优秀学生的评选等没有一次捺下过。还有一个是叶利钦,他在自传中就说自己的成绩一进十分优秀,从小学到中学只有一次考试有一门课不是拿的5分,还是因为和老师闹矛盾被故意扣的,现在想起来都懊悔不已。他后来这样教育成绩优秀的孙子:“只要不是5分就不能算是好成绩。”既然拿了那么多满分,那至少也是并列第一吧。这两个人,两个总统,两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最有权力男人,都是学习的时候名列前三名的人,不知他们在私下会唔的时候有没交流过“学习心得”。普京是不是前三名难以考证,但他确实是圣彼得堡大学的高材生。在苏联时代,只有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都最优秀的大学生才可能被选入克格勃。被克格勃录用以后,还没毕业就直接分了一套房一辆车。
插一句:这种荒谬的观点竟然有的大学教授也常常提及!甚至成为了不努力学习同学的借口和嘲笑名次靠前的同学的依据。我在大学就受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大一两学期考试都专业第一,后来渐渐有点算是故意不考第一的成分存在吧,后来确实很少考第一了。好,接着看作者怎么说:
与前面的论调相比,还有一个引起了更加严重误解的说法,叫“高分低能”。
咱们的汉语表达讲究简明精练,不像英语那么讲究语法和句子结构,很多连接词为了追求对偶或音韵而省去。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要是按照英语的语法,就必须说成“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因果关系连接词被省掉了,但意思不变,读起来很舒服。不过优势与劣势总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省略的过了头,往往会产生歧异。“高分低能”的原意本是“虽然高分但是低能”,是转折关系,表明这种情况有悖常理;但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高分而且低能”,成了并列关系,低能成了正常情况,分数和能力高低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有人干脆理解为“因为高分所以低能”,成了因果关系,要想高分就得低能,只有低能才能高分,这就谬以千里了。语言学家或社会学家要研究语言表达方式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这可是一个经典案例。
……
那么,“分数”和“能力”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单纯死读书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后,除了知识基础扎实外,还隐藏着以下这些才能:
1.专心致志,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
2.持之以恒
3.有较高的自制力
4.能够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众多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
6.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7.在面对考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态平稳
我认为,以上任何一个能力都比剥鸡蛋或削苹果的能力更重要。除了少数特殊人才外,也比画画、唱歌、踢球、操作电脑的能力重要,实际上,你要想在画画、唱歌、踢球、操作电脑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不具备以上七种能力也是不可能的。更进一步说,一个人想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不具备以上七种能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反之,一个人具备了这七种能力之后,在任何方面想有所成就都应该不会太难。
当然,直到现在我的计算机水平仍然很低,但对我这样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讲,肯定是够用了。至于我上大学以后埋头苦读,遍览政治、法律、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虽然都不够深入,但终于独立写出颇受欢迎的《最高命运——获取最高权利的瞬间》;以及参加辩论,而后演讲,巡回中国,写成本书,更是自信写作与演讲水平,在全国同龄人中亦属一流。从我高中时的表现来看,并非在这些方面有什么特殊的天才,实在是因为在大学里能够将备战高考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决心、毅力、专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用于这两个方面的锻炼而已。
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在高中或高中以前多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在某些方面,具有了某些超过同班同学的才能,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除了极少数天才外,你在高中掌握的那点“特殊才能”根本吃不开,只能作为课余爱好而已,真正重要的是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锻炼“掌握才能的才能”。有了这样的基础和能力,即使你高中的时候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差,高考之后,只要你原意努力去弥补,很快就会比别人做的更好。
三、50页“高考能给我们什么”
我认识一个广西的理科状元,比我高一级。她跟我说她读高中的时候有个男生非常喜欢生物,读了很多课外书,在生物竞赛中拿过全市一等奖,但学习成绩不太好。她也喜欢生物,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当时“3+2”不考生物,她就没怎么学,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数理化中去。后来高考她考进了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而那个同学却只上了一个一般本科,同样的专业。四年过去了,她考了TOFEL、GRE,分数都很高,在大学也跟着老师做了很多项目,所以被加州理工大学生物系录取,硕博连读五年,每年6.4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即将成为“留美生物学博士”。而那个同学则在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在一家国企工作,具体做什么工作她也不太清楚,但肯定不是研发工作。大家看看,到底是谁最后成为了生物方面的人才呢?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本书前面提到的所有重点:
1.高考成绩非常重要。
因为高考成功可以让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清华大学的生物学导师、生物实验室、图书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跟老师做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机会、更容易被国外大学录取的机会、更容易获得出国信息的机会、甚至出国后在加州理工也有更多的清华师兄师姐给你的帮助和照顾等等)。而考入一般本科的那个同学就无法享有这些资源,这些资源对人的发展可能是决定性的。
2.考试能力非常重要。
她不仅跟着老师做了很多项目,在TOFEL和GRE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个同学生物学的好,但考试水平不高,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过TOFEL和GRE,反正他考研没有考上,只能找工作。当然如果他真的有决心有毅力,立志成为生物专家,也并非完全没有希望,但显然付出的努力必须超过他在加州理工念书的同学十倍以上。因为他要忙于工作,要天天为住房、吃饭的问题费心,要花大量时间来寻找学习资源,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得到,自然和每年拿6.4万美金呆在名校校园里专心学习不可同日而语。
3.高中学习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尽管高考没有考生物,但她数理化基础好,进入清华后高中生物的知识很快就补起来了。而且毫无疑问,良好的数理化基础对于在生物领域做深入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良好的英语基础也是在TOFEL和GRE中胜出必不可少的因素。
4.在高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七种能力更重要。
什么东西使她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清华?什么东西使她在各种考试中胜出?什么东西使她具有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什么东西使她在跟老师做项目中表现出色,使其简历能够为苛刻的美国教授们欣赏?就是靠的这七种能力。她在和我一起外出演讲的路上,睁着眼睛把梧桐说成洋槐,把韭菜说成莴笋,我大为惊讶:“你是学生物的啊!”她笑着答道:“我学的是分子生物,跟化学离的比较近,跟植物学和动物学联系不大。”她比我大两岁,我得叫她师姐,但于人情世故什么都不懂,说话办事完全象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说她“高分低能”的证明,因为她已经具备了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最稀缺的才能。而她所缺乏的能力,有了当然更好,没有也无伤大雅,或者说尽管现在缺乏,但以她的能力和才智,只要愿意,很快就可以补上来。套用高中哲学的话来说,就叫“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对他的这些观点都极为认同,但不知道你现在能理解多少,这几段话希望你能多读,好好体会。对高考你如果能认识到这种程度已经足够了,不要再管别人怎么看。对高考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学习又是一个问题。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以后好好学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努力,没有其它的办法。是的,无论任何阶段的学习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都需要一定的付出和汗水才可能有好的结果。在没有努力之前,是不可能会有成绩的提高的。考研跟你现在的学习是一个道理。
你总是说你们学的课程你学不会,我想问问最简单的上课认真听课你有没有做到。我跟你说说我初一时的情况吧,那时我在初一(2)班,班主任是咱二姑村的×××。教室是一楼角落里的那个,所以我们早上可以起的很早去教室,我清楚的记得每到月考时我们宿舍同学起的都很早,最早是有次不到四点就到教室了。我也不知道那时的动力是哪来的,反正就是很勤奋。当然,现在想想完全没有必要起那么早。
还是给你讲高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那次考试吧!以前也跟你说过,高一我成绩一直不是很好,进入班级前十都很困难,徘徊在20名是常事,物理化学学的真是一团糟,我清晰的记得,那时基本记不起一个稍微复杂点的化学方程式,真的,我没骗你。可能因为我在背记的东西上花时间多,所以成绩不算很差。高二时选的是理科,上学期仍然是学不会,只会一些简单的。我觉得再学理科我是没救了,没办法,我找到了那时的副校长××,跟他说我想转文科,他说让我回家和父母商量。回家父母肯定都支持我的选择,但是到了学校他又不同意让我转了。只有继续学理科,高二上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那次考试偏偏又比较难,我在班上排名40多名吧,那次真的崩溃了,从来没有那么靠后过。但我这人有个特点,不管情况再怎么糟糕都会认真看待,用乐观的态度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寒假回家就调整好了,新学期开学又充满了能量。你知道的,每次月考都会有部分以前做过试卷的原题,还有部分经过改编的,所以一次考试有60-80%左右的基础题。那时懂得了这个道理,第一个月我就把每科老师讲过的试卷整理好,把做错的题弄懂,不会的问老师。那个月学起来非常轻松,没有什么压力,慢慢地弄懂不少题心里也有满足感,所以心态好了很多。高二下的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上第一,年级14,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从初中开始我就没有在班上考过第一。前段时间翻我的牛津中阶词典,第一页还记有我当时的成绩。
现在有必要说说对排名的看法了,我并不是希望你非得排名多么靠前,你排多少名我一点不关心,我真正关心的是希望你能通过高考进入好的大学,这个才是最关键的。可以说,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非常大,这影响可能是一生的。这一点,你哥体会太深刻了!如何进入好的大学呢?高考取得好成绩。你如果想要实现你内心的梦想,好的大学是条捷径。曾经看过一句话:这辈子能通过读几本书就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两次,高考是一次,考研是一次。不要去理会谁谁没读大学照样怎么怎么样,谁谁大学退学了又怎么怎么样。关于大学晚会再跟你聊。
我给你推荐的另一本书《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也非常棒!考研前两周几个一起复习的朋友说状态不太好,我拿这本书给他们看,他们都抱怨怎么不早点给他们看。我们都是大四面临毕业的学生能给予这样的评价,书怎么样就不多说了。他里面的方法你要尝试着去实践,会对你一生的学习都有帮助。
(二)关于梦想
聊高中聊好多了,在和你聊大学之前先聊聊梦想。
我觉得梦想没有大小贵践之分。你的梦想无论是成为演员、作家、记者、主持人、教师,还是嫁个好老公和爸妈一起开开心心地生活,都很好,我都支持。并且只要努力梦想很有可能会变为现实。现在你可能会觉得梦想总是虚无飘渺,但是,你要相信,大学尤其是一流的大学是你实现梦想的通道。只要肯努力,大学可以提供更大的舞台(注意,这里有个前提:只要肯努力)。
另外,随着你知识面的拓展,很可能会发现梦想在不断的改变,尤其是到了大学之后,会有更多的选择,你可能还会拥有以前从未有过的梦想。我知道,在高中对各种职业了解的非常非常少,处在农村也不可能了解太多。以前我也是这样,甚至根本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不知道将来自己能干什么。
你说你现在喜欢读文学作品,快把三毛的作品读完了,非常不错!如果你有个作家梦,或者简单点的就是写文章的梦,请不要忘记,就算你作文被老师批的一文不值,也要记得你有这个梦想。谁敢说你不会是下一个三毛呢?但是梦想要怎么实现呢?是现在就开始大量阅读经典,大量写作吗?我想不是的。的确,蒋方舟9岁就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韩寒17岁时开始写小说《三重门》,但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周围的环境不同。所以不可能去学他们,你想想如果让你现在就退学你怎么去实现梦想?我们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再去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当然我们不是为梦想而活,那样岂不是太累了,我们可以也应该去享受生活。我知道,你肯定有不想继续读高中的想法,但是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不读高中或者高中毕业不读大学的生活。无非就是去超市、纱场找个工作,或是自己开个什么店做两年,或者在油站两年,然后呢?该结婚生子了,找个人嫁了,好一点他自己能有个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几年买个轿车在县城买栋房。再然后呢?打打牌逛逛街,享受生活。但是,你的作家梦呢?你说过的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旅游呢?你说过的要去看刘忻的演唱会呢?你说过的要拉着老公的手逛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新天地呢?当然,我并无意引导你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我也不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只是告诉你外边有更不同的世界,这些对于咱们这辈人也并不是没有可能。说的更远一点,读不读大学可以给后代的教育也许会完全不同。
你要知道,我们爷奶、父母生活的年代有多么不易。爷爷奶奶是经历过抗日战争、42年河南大饥荒、59至62年三年饥荒、66至76年文化大革命的,我爸生在60年,他6岁时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有机会读高中就已经算是幸运了。你爸应该是70后吧,他小时候生活肯定也苦。所以,无论今天父母给我们什么我们也不应有任何抱怨,他们能为我们提供今天这样的学习条件就足够我们感激一辈子的了。他们何偿不希望我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些相信你慢慢地会有体会。
对于我们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实现梦想的最好方法就是读大学。有人感叹高考是应试教育,应取消,如果取消高考,那么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我们中国人多,没办法实行美国那样的教育。取消高考通过学生申请或者教授推荐,那么大学招生会有更多的以权谋私,会有更多的腐败。我们农村的孩子还靠什么进入大学?因此我们要珍惜高考这个机会,努力学习先跨过这道槛。
说到这,应该怎么做其实已经很明朗了,现在不是读你喜欢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因为凭它很难进入大学,现在要紧的是学好各门课程,进入大学之后再读你喜欢读的书。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让你读,只是说你现在的学习状况还不应多读,如果这些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你学好了,那想读当然没问题。
我再带你一起来看看李晓鹏是怎么讲的,他在《学习改变命运》一书的第91页这样写道:
我们常常说,年轻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其实,年轻人最不缺乏的就是远大的抱负,往往是因为抱负太远大,所以不愿意把精力真正集中到摆在面前的任务上来。他希望成为科学家,所以各种科普杂志他都看,却忘了专心致志把物理化学生物学好;他希望成为文学家,什么作家的文章他都看,却不肯专心致志把语文学好,把最基本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打扎实。别人若夸他歌唱的好,他就认真练习唱几首流行歌曲;夸他字写的好,他就肯花上课的时间在作业本背面乱画;夸他足球踢的好,他就天天抱着足球猛踹……这些东西作为课余爱好不错,但因此分散了精力,不能专心于学习,最后必然输的很惨。有几个人真正的能把这些本事练到足以以此谋生的地步呢?很少。我们这个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人才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就算你真的在某方面很有天赋,进入大学以后再练习难道就为时已晚了吗?那个时候,你的机会也更多一些、层次也更高一些,所以把现阶段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才是最佳的选择。不要天真的想:我既要把学习学好,好要把足球踢好,还要把计算机学好。历史上有很多“通才”,其实正如前面爱迪生的例子,他们的“通”并非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是在某一阶段专心致志的做好某一件事情,好几个阶段加起来,才显得“通”。如果你也希望能在好几个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那么,现在就请完全专注于其中一个方面,直到把它做好了再去专注于另一个方面。
到188页,再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处理的吧:
多读课外书固然好处多,也不能过度,必须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如若打着“看书”的幌子,心安理得地不精读课本、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那就舍本逐末了对初三或高三毕业班的同学来说,在复习冲刺阶段应该尽量少读或不读课外书。我整个高三只读两本课外书——《余秋雨散文》和《余光中散文》,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语言作文的写作水平。人的一生有很多时间看书,为什么非要用这决定命运的一年来看呢?我虽然高三只看了两本课外书,但这种放弃阅读享受的结果是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图书馆藏书上百万册,一个图书证一次可以借五本书,期限一个月,四年的时间里我利用这一资源,读了好几百本书,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历史、哲学等。大家算一笔账,高三加上本科的四年里,第一种做法:我从高三紧张的复习中抽空多读几本书,最后考入一个比较差的大学,在一个比较差的大学继续读书。第二种做法:基本不读课外书,而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全心读书。哪一种做法可以使我四年的读书量更多、质量更高?显然是第二种。在江津这样的县级市,我能获取的图书资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书店,卖的都是一些档次不高的畅销书,就算我高三一年根本不学习,全用来看各种课外书,我又能多看多少好书呢?把这本账算清楚了,你就知道如何取舍了。
他后面还有一段是说低年级的多读课外书就很必要了,我赞成,但是他指的是把基础知识学好,然后才是开阔知识面。但据我所知,你的基础极为不好,所以,建议你现在还是应该先把基础赶上。他这些观点我也应该好好反思、好好学习,比如我考研,就没有弄清哪个更重要,基础没打好就想要拓展知识面,指定教材没掌握好就想看其它教材。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三)关于大学
终于要写到大学了,累的半死,后面还有一个部分,关于爱情。
关于大学,想说的很多。首先,好的大学和一般的大学相差太远太远,大学不只是自己学习那么简单的事,更重要的是各个领域大师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普通的大学误人子弟的老师不少,更别说大师了,就我们学校而言,放眼望去,哪有什么大师啊!少一些不知进取得过且过的老师就是万事大吉了。我们学校在二本院校中还算是不错的学校,更别说那么多三本、大专了。但是,一流的学校就完全不同,提供的资源,见识到的人物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当然,在中国即使再好的学校,仍然不会像想像中的那么完美,都会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这点有必要和你说清,免得到你读大学后感觉大学哪有说的那么好,说你哥骗你。
第二,大学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有更大的舞台,可以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看自己是怎么过,自己怎么看。正如我前面所讲:只要肯努力,大学可以提供更大的舞台。这里的前提是自己要珍惜机会,勤奋努力。大学不是像高中老师说的那样,进入大学就可以好好玩,可以好好享受。那只是老师要激励我们高中好好学习,考入个好的大学,大学不是想像的那样轻松和美好,仍然需要好好努力。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
第三,很多人的大学是浪费掉的。包括我,虽然大学前三年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励,但是到了大学最后一年我把之前所有取得的成绩都否定了,也就是说我的大学某种程度上说是浪费了。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思考过,原因部分在我,部分在存在问题的教育。我算是好的了,我跟你讲个现象:有次我去到一个宿舍,全宿舍就一个同学,其它同学去干啥了?集体去网吧上网!宿舍可以上网为什么要去网吧?宿舍电脑打游戏不过瘾!那宿舍那一位同学在干啥呢?打游戏!这就是部分人的大学。在前面两部分,我给你讲了太多大学好的地方,在这里,有必要告诉你大学真实的一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读大学,读还是要读的,并且尽量要读好的,同样的大学到底怎么度过还取决于自己。
大学离你还有点远,先不聊太多,以后你准备进入大学时我再写信和你好好聊。
(四)关于爱情
如果没记错的话,你比我小6岁,现在谈这个话题也不算太早了。但由于我没这方面经验,就简单聊聊我的看法吧。
高中我不赞成你谈恋爱,原因很多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我觉得高中谈恋爱的男生都不可靠。女生也很难从高中的恋爱中获得幸福。将来到了大学,如果缘分到了,两个人在一起有共同话题,两人在一起开心,能相互鼓励,共同进步。那很好,可以谈。即使毕业后两人因各种原因不能走在一起,也没关系,经历就是一种成长嘛。我也只能说这么多了,只要你愿意,以后遇到情感的问题哥也很高兴和你聊。
呵呵,本来想着最后这两部分会写很多呢,没想到最后竟写的这么短。以后,有机会再聊吧。最后,××,我想对你说,我最敬佩的女生是家庭条件好,自己条件好,而又非常努力的女生,在这些年读书过程中我也见到过很多这种女生。前两条你满足了,但是最后一条,暂时还不满足。
以后,有机会聊。
2013年1月21日 22:30
××:
今天是腊月十四。上次给你的信写完之后同时发表在了空间,不少同学和朋友都给予了肯定,也有几个好友就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探讨。感谢他们,因为这引起了我更进一步的思考,才有了这个续篇,算是对上封信的补充。
其实上封信最主要的出发点,是希望你在读完高中之后能够继续读一个像样的大学。因为在家里,读完高中就毕业甚至高中没读完就退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也是我在上封信中反复对比和强调高中与大学差别的原因,想借此让你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如果能读大学,一定要读;能读好点的,就尽量好点的;不能好点的,咱就读普通的,这就是哥所希望的。
在这个“续”中我想谈谈我对于学习和兴趣的思考,其实整封信从头至尾都未离开学习,但这里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教科书的学习,可能要到更高的层面了。因为无论将来干什么,学习都是一生的事。哥知道你现在一谈到“学习”就想吐,但此“学习”非彼“学习”,你的“学习”与我的“学习”有所不同。相信我,这里的“学习”有你感兴趣的,请认真读下去。
(五)关于学习
我知道你从小成绩就不好,基础不好可能是你现在学习的最大障碍。英语基本的音标、单词和词组就不懂;数学更别提了,从来没听懂过;物理、化学、生物提不起一点兴趣;政治、历史勉强说得过去……
这没关系,千万不要因为以前没好好学听不懂,就枉然下结论说我不是读书的料。以前是以前,一点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同样也是这样。大学四年没有好好学无关紧要,从一生的角度来看,大学也仅仅是个开始,浪费了四年又如何?何况你现在才高一,关键是从现在开始,你准备怎么样?我也常常问自己: What will be happened if I study harder? 所以,没有努力过,不应否定自己。
我知道你每次坐下来看书都会心烦意乱,静不下心,感觉痛苦。怎么会这样?我哥不是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吗?为什么我一点都体会不到?××,当你有这种感觉时,要记住,你并不孤独,哥以前读高中时也是这样,甚至到现在也常常会有这种感觉。上封信中已经说过,任何阶段的学习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对学习的看法需要岁月去沉淀,千万不能因为现在对它存有偏见而放弃。有多少人就是在中学时忍受不了他们眼中的痛苦而失去了享受整个人生学习的快乐的机会啊?
我想这些也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阐述的道理。基础不好怎么办?以勤为径;学习太苦怎么办?苦中求乐。慢慢尝试改变对学习的态度,体会学习的快乐。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当你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时候,说明你对学习的认识已经有了升华,我相信会有那一天。
我们一起来看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两段话:
“我认为一个青年是否是读书之材,在二十五岁之前难以肯定,我二十三岁才算认真开始读书,七年之后就获得长滩大学的最佳教授奖,但在二十三岁之前,没有谁说我是读书的料。不要以为我是例外,我起码见过四个中学时读书不成的学生,到了大学突飞猛进,变得神乎其神。”
“父母的‘家教’,朋友的影响,社会某种气氛的感染,老师的墨守成规,考试的心理威胁,学校的教育制度——这一切,对学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比学生本身的往往不知大多少倍)。数不尽的天才被抹杀了。”
这两段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当我萎靡不振时总喜欢拿出来读一读。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所说的“面对现实”之类的鬼话,因为我心中有个信念,虽然这信念也许一直会变,也许还不太清晰、不太完善,但它一直都在。
我说这些是希望你在成长的道路中慢慢地寻找内心那个信念,当一个人随着知识的增多、视野的开阔,信念可以变,但无论如何不能在外人(包括父母)的否定中改变自己的信念,这种改变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知道你一直是刘忻的粉丝,假如说(是说假如啊)你有当歌手的愿望,那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能站在舞台上就是你的信念,就算你现在唱歌再难听,也要坚信。不能因为爸妈说你完全是做梦、朋友劝你还是实际点、教练打击你完全不是这块料,而放弃这个信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假如哪一天你发现你喜欢陪小孩子玩,想做幼儿老师,这时你的信念就变为希望你的小朋友们跟你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转变是可以的,也很正常。没有必要因为你放弃了以前的信念而感到羞愧,正相反,这恰恰说明你的成长。
(六)再谈学习
再举几个例子吧,这些例子都是与我有关的。
第一,是关于写作。最近写了两篇文章发在空间,有朋友评论文笔还可以。很好不敢说,但多少有些心得,可以和你聊一下。
在大二下学期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但是大二心血来潮写了一个多月博客,每写完一篇就一遍遍地修改。那时晚上常常写到很晚,宿舍已不能联网,只有到第二天急切地起床发表。我突然发现竟然有些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可是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啊。
从那之后,无论写什么,我都反复修改,注意每一个词语的表达,标点符号的使用。说出来很多人可能难以相信,就填个人信息表自我介绍一栏,我都要修改很多很多遍,没有任何人要求我那样做,但我就是喜欢改。一切满意之后还会再读好多遍,那种感觉很美。
给你的上封信,从写完到第二天我读了应该有十遍吧。第二天还一齐打印了一些照片,打印出来一个人坐在操场边又详细地读了一遍,因为有些累,难以集中精力,就站起来读出声。你说这是为什么?我也想过这个问题,首先是阅读自己文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然,其次是通过自己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发现其中的不足,看看结构是否合理,表达是否通顺,标点是否用得不恰当,等等。从我写的这两封信中你可以注意到很少出现错别字,因为在我心中有个标准。如果不是真的对写作有感觉是不可能这样的。
×月初×是你大伯生日,初七晚上我写了一篇《父亲》。写完之后也是读了再读,对这篇文章很满意。第一段简单明了,写明文章的来意。跟着三段分别用简短朴实的语言讲三次唱《父亲》这首歌的故事,使人感觉温馨和美好,但这时真正与父亲有关的文字还没有出现。再两段才抖出了父亲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并抒发情感,我认为这两段是文章的高潮。最后是《父亲》这首歌的歌词,虽是歌词但寓意深刻。最后一句:爸,生日快乐!虽然简短,但铿锵有力。
呵呵,这当然是事后的分析了,写时可没想这么多,只想着怎样表达更好、能写出更真的东西。其实我的这篇《父亲》在有意无意模仿张五常《我的父亲》一文,写的过程中我也多用短句。当然,这不是我内心所想和所能控制的,其实现在读他的文章也会担心,会不会受他影响太重而形不成自己的风格(不仅仅指文章)。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点,遇到好的东西,我在主动学习,这是令人欣慰的地方。
(注:张五常《我的父亲》一文写于1991年1月25日,整整22年前!这是怎样的巧合啊。这篇文章感人至深,个人认为好于朱自清的《背影》。关于这篇文章的详细分析见李俊惠《旧文重发:作为散文家的张五常——以《我的父亲》为例》一文)
通过这些哥想告诉你什么呢?
(1)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课本。
(2)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有付出,都不容易。
(3)现在不喜欢的不意味永远不会喜欢,可能是因为时机未到,也可能只是因为还没真正尝试过。前两点不再多说,关于第三点,到下一部分关于兴趣再细谈吧。
第二,是关于独立思考。我认为,思想上的学习要比书本上的学习难,也比书本的学习重要得多。
独立思考?这个词我还真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想必有必要稍作解释。比如说,你们现在面临着文理分科,你在纠结。到底选文还是选理呢?这时你妈说选文,因为不想让女儿太苦;你哥我说选理,因为无论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有很大帮助,想学文可以自学;你班主任说选理,因为文科不好就业;你闺蜜说选文,因为她也选文,以后有共同语言。这时你该听谁的?是个问题。当你获得了很多不同的信息之后,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做出决定或思考就叫独立思考。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当你学习更多之后可以追寻这个词更加科学的解释。
考虑到你现在才高一,理解这些其实已经可以了。最后,记住几句话还是有必要的:第一句是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第二句是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三句是60年代张五常教授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求学时的老师赫舒拉发所说的:不同意见对科学进步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我想稍作改变送给你:1、不同意见对社会进步是十分必要的;2、不同意见对个人思想的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七)关于兴趣
××,你现在可能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相信我,这没关系。至于兴趣,哥还是要举个自己的例子来阐述,这个例子与政治和哲学有关。
为什么说与政治和哲学有关?高中时我比较讨厌政治,到了大学我们学过什么马哲之类的课程,老师讲得很激情,但我仍然没有任何兴趣。我以为这辈子与哲学都不会有任何关系,哲学那么枯燥的东西有什么用?但我错了,几个月前我翻了本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那时我才意识到以前认为哲学就像政治课那样的观点是多么天真和无知。通过这本书我才慢慢地在图书馆翻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这是西方哲学,当然最后又慢慢地注意到东方哲学,即国学。注意,我这里的用词是“翻”、“注意”,还没看过,只是我知道,图书馆哲学书架上放有我喜欢的书籍,看与不看,只是时间的问题。
除了哲学,我还发现了对历史、散文、教育(史)也有那么点兴趣,呵呵,是真的兴趣哦,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是相通的吧。但所有这些在一年前,我是难以想象的。我从来不会认为自己会对哲学感兴趣,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主动看历史书籍,从来不曾关注教育(史)……
还记得上封信中关于梦想那部分我说的“随着你知识面的拓展,很可能会发现梦想在不断的改变,尤其是到了大学之后,会有更多的选择,你可能还会拥有以前从未有过的梦想”吗?知道我为什么说这句话了吧!大学前三年我并不对哲学、历史、文学感兴趣,但现在我开始感兴趣了,渐渐地做一位客观的教育史研究者变为我的梦想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对于你,也同样如此,到了大学可能才会发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但是不经历大学,想要发现全新的自己,难上加难。
关于兴趣,到此为止。
你经常说你们的课难,学不会。只要用心去学,我想应该会有进步的。
最后再举个我的例子吧!我在看一本专业课的书时,有一节是证明。第一次看到那里之后看不懂,书扔到一边有半个月没碰。第二次还是看不懂,第三次还是看不懂,每次看到那里心里都发怵!我在书上写了一句话:“反复推演,不要怕!”。我们学校没经济学专业,其他同学也少有用这本教材,由于某些原因也不便问老师,那种无助和绝望你是无法体会的。
××,到这里这个续就要结束了,你现在需要的是打心底相信前边你哥所说的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的关系,明白了这些,你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去学习。看完这封信,下个学期你只要努力了哥就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最后,让我用今天看到的张小娴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个“续”吧: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同样的工作,却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写的多好!
2013年1月25日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