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可能启动全面降息 到底听谁的

核心提示:央行可能以多种手段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扩大定向降息范围,在必要时启动全面降息。

 

《中国证券报》(中证报)评论预计,三季度数据将显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需求不足持续甚至加重、仍未解决企业融资难且贵的问题,央行可能以多种手段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扩大定向降息范围,甚至在必要时启动全面降息。

 

该评论指出,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提到当前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这一表述较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更为强调当前经济复杂程度。三季度GDP情况不容乐观,四季度压力依然较大。最为突出的是,目前实体经济实际利率较高。

央行数据显示,6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6%。考虑到当前PPI长期运行在负值区间,企业融资成本普遍在8%以上,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更高,甚至可达10%以上。

上述评论认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稳增长重要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为可能将体现三大特点:

 

1、利率水平仍有下行空间。

9月CPI同比涨幅可能会出现较大回落,重新回到2%以下,PPI比涨幅显示制造业存在着持续通缩,四季度CPI同比涨幅预计将都在低位。欧洲央行再次加大货币宽松力度,也有利于中国拓展货币政策运用空间,引导实际利率下行。

 

2、未来可能继续定向降息。

9月30日央行推出房贷新政,降低居民首套房和改善型需求购房成本,促进房地产消费。房贷新政将产生在房地产领域定向降息的效果。未来可在更多领域和行业,实施更大范围定向降息政策。而长远看定向操作非治本之策。

3、如果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稳增长面临较大挑战,不排除可能全面降息。

 

一方面,如长期使用定向操作,难免造成银行资金成本差异,甚至直接影响利润,与打造市场化行为主体和价格形成机制相背,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推行。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通过贴息、减税等手段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用更为明显。可目前财政政策难以大发力,引导全社会利率下行或许还需央行调节基准利率。

到底听谁的?人民网评论: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

这厢政策是否真的宽松还未下定结论,那厢两大官媒的评论对峙已然让人昏了头脑。新华社昨天称,期待降息是对改革的不信任;人民网又刊登评论称,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

 

究竟该听谁的?

就在国内经济复苏艰难、屡屡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市场上关于是否要降息的争论甚嚣尘上。昨天晚间,新华社发表社评称:

认 为中国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路口”,预测年终经济增长目标不达标,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的悲观论调,伴随着8月份若干经济数据的公布再次抬头。回望 过去几个月,几乎每个月度和季度的经济数据公布后,海内外总有这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一方面是他们并未看清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一方 面也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不信任。

 

然而人民网发布财经评论表示:

……反对(降息)的意见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对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实,市场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没有必然关系。未来,在不改变货币政策大方向的同时,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定向宽松不等于全面宽松。

以下为人民网评论全文:

国内三季度宏观经济公布后,市场对于央行降息、降准的预期再度升温。在国内工业增加值超预期下滑、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回落、GDP增速降至接近7%的局面下,对于要不要降息的争论甚嚣尘上。反对意见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对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 实,笔者认为市场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没有必然关系。中国经济“新常态”本身就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在不同阶段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是普遍共识,是否降 息、降准都应该取决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未来,在不改变货币政策大方向的同时,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降息不是改革的对 立面。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采取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既不会改变改革的目标,也不会改变改革的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积极促改革、调结 构、惠民生。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经济已经成为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意愿。据新华社消息,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和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在 当前的市场氛围下,即便实行定向宽松,中国经济也绝无可能回到政府主导大型投资项目,强行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相反,在调结构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向 “三农”、“小微企业”、“新兴经济”领域进行“定向降准”或者“定向降息”反而有利于缓解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后 进行了两次“定向降准”用意正是如此。

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经济腾笼换鸟也需要流动性的支持,21世纪初,美国互联网经济能够在去泡沫化 的震荡中成功转型,与美联储连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目前,一些舆论之所以将降息与改革对立起来,主要是担心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大拆大建的增长思路上 来,而这恰恰是对改革缺乏信心的体现。

 

国家统计局9月13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1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5%,比1-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延续下行趋势。在政策引导之下,市场重拾对于发展新兴经济的热情,国内资本市场活跃的题材正从基建逐渐过渡到新能源汽车、核电、TMT等高科技领域。

定向宽松不等于全面宽松,谨慎评估上述变化,适时引导资金推进产业升级、引导区域均衡发展、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改革的成果。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今晨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对经济政策解读不要政治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政策就应当适时适度调整。“不应该把降息与改革对立起来”。降息升息是相机抉择的政策选择,不要“上纲上线”,“上纲上线”会绑架政策选择,失去时间窗口会后悔莫及。

他强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包括降息)在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中对必要性有系统表述,有利于实体经济稳中求进。降低融资成本有许多方面可以创新,本身也是改革,如利率市场化不可走回头路。

数 据显示,8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0%,涨幅较7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创下4个月以来新低,通胀压力处于可控状态。而中国工业增长放缓已经从局部行 业延伸到关键领域、关键行业的普遍放缓。多家机构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大于通胀风险。在坚持改革大局的前提下,如何为走在十字路口中国经济注入活 力,是严峻而迫切的问题。

不过需要铭记,改革为增长创造制度条件,而增长来自于市场。

 中央不救地方债是真降息

降息,是大家都熟悉的央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操作手段。一种传统的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利率高低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改变总支出(特别是投资),从而与影响经济最终产出(GDP).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降息的刺激效果已经失效。而如果地方债改革能够成功,效果则远超降息。

存贷款利率不再是“主流利率”

为什么说地方债的改革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大于降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从降息的利息本身说起。

经济体中的利率不止一个,而是有很多层次,包括短期到长期利率、行政到市场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债券利率等。具体到需要调整的利率该如何选择呢?央行通常会选择调整最有代表性、影响力、又最容易控制的利率,以此影响其他利率。

由于我国长期是以银行融资为主的国家,因此调整存贷款利率成了自然选择。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降息,就是指通过行政手段调整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从而影响其他利率。在一些金融体系发达国家,则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市场利率。

从存量的角度讲,存贷款利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增量上讲,尤其是在银行表外市场、资本市场和民间融资市场发展之后,存贷款利率已经很难成为影响投资行为的主流利率了。以城投债、信托、理财产品为代表的产品提供的无风险利率,成为影响市场上投融资双方行为的主流利率。

 

政府隐性担保抬高无风险利率

无风险利率提供者通常是国家,如国债或银行存款。国债利率是债券市场标准的无风险利率,因为有国家信用担保,在债券中利率定价也是最低的。

但另一种无风险利率在近几年成为主流,这就是和地方政府投资相关的一系列融资产品利率。如政府相关企业发行的债券(城投债)、投资政府项目的银行理财、房地产信托产品利率等,他们的利率往往远超存款利率。

之所以称之为无风险利率,是由于这些产品中大部分都和政府项目相关,体现了政府信用。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因此也就体现了国家信用。

地方政府对城投债等提供了隐性担保,在理财产品或信托行业则称之为刚性兑付。一些和政府项目无关的信托产品,受到政府的示范作用的影响压力,也都会各种形式的无条件兜底,或被投资者理解为刚性兑付。

社会上的融资者和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开动一个项目或投资一个项目之前,都需要参考无风险利率。如果项目回报率超过要求的无风险利率,那项目就可以融资,也会有人愿意投资,反之也不行。

如果无风险利率不合理的高,就意味着许多合理的投资项目无法上马,在价格上挤出了其他的投资,比如民间项目的融资。

 

不救助才是真降息

可以看到,传统的降息,也即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影响人们投资行为的主流利率,从而影响经济总产出的无风险利率的传递链条,中间有一个断层。简单说来,就是本文导语中所言,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降息的传导性受到阻碍,货币政策的刺激效果已经失效。

所以,打破地方政府对城投债的隐形担保,打破理财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降低社会的无风险利率,从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才是真正的降息。

不仅如此,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中,风险-收益关系是被扭曲的。打破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将重塑金融体系的逻辑。

例 如,某民间项目投资预期回报率为17%,投资者要求回报率为“无风险利率+10%风险溢价”。若参考国债利率,投资者要求回报率为4%+10%=14%, 项目可以获得融资。但现在参照的新的无风险利率,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变成了10%+10%=20%。这时候,项目要么融资失败,要么强行承受20%的利 率,增加违约风险,无论如何对于社会都是损失。

另一方面,若有一个预期回报只有10%的项目,甚至预期回报率更低、风险极高的项目,由于有政府隐性担保,投资者只要求无风险利率,故可以得到顺利融资。

所以,打破过高的无风险利率,将修正金融体系的风险-收益关系,资金的配置可以更加健康。因此,我国金融体系的潜力是很大的,能做到许多降息无法做到的事。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中央明确了原则上不救助地方债务。虽然基于政体、发债权责不对等的很多理由,到地方政府真正需要救助的时候,中央不得不帮,但至少在形式上走出了良好的一步。在地方发债规范性等细节的安排和趋势上,也体现了往前走的姿态。

结语:不管央行在未来如何调整货币政策,政府都无法忽视一点,金融体系的短板,不在降息。调整金融市场的风险-收益关系,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东方财富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