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暴露性格



热的夏季,来一口冰激凌是再舒服不过的事,但是你知道吗,有研究者发现,我们对冰激凌口味的选择竟然与性格相关。


比如说,喜欢香草口味的人,大多是易冲动的理想主义者,不但情绪表达能力佳,而且人际关系也不错;草莓口味爱好者则大多属于内向的逻辑思考家,常常拥有寻常人没有的各种想法;活泼可爱的人大多喜欢巧克力口味;如果你喜欢咖啡口味,那么你一定是个喜欢活在当下的人,对于未来不会做出太多的精打细算,性格浪漫又温和。


除了冰激凌之外,连喝咖啡都会“暴露性格”。曾有研究发现,黑咖啡爱好者常是完美主义者,而喜欢喝卡布奇诺的人则控制欲较强。


如果你觉得上面提到的“口味测试”纯属娱乐的话,也有不少相对严谨的学术×××新鲜出炉。不久前,一份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指出,偏爱苦味的人可能性格冷漠。


无独有偶,《Nature(自然)》杂志子刊《科学报告》最近也发表了一项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布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味道的水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酸味更容易让人冒险,甜味和鲜味让人更加保守行事,而咸味和苦味似乎对人们的行为性格等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说来,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的时候,是否需要一点酸味的食物来“调剂心理”呢?或许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对食物口味的喜厌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个人口味偏好的形成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如果在童年的时候,常常接受父母以某种食物作为的奖励,又或者曾在逆境中被某种食物所安慰,那么这种口味或许会成为我们的一生所爱。” 


就拿苦味食物来说,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喝黑咖啡、汤力水、苦瓜汁、黑巧克力等带苦味的食物,那么在他的潜意识中可能隐藏着“黑暗性格”。这种说法并非戏言,而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1000名参与者进行实验后所得出的结论。


其实,食物和心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关系,这一点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显露端倪。为什么在悲伤难过的时候会“食之无味”,又为什么在欢欣雀跃的时候连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这通通都与我们的心理暗示相关。而食物之所以也能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其中一个原因是食物本身就含有一些特殊的物质。


“比如说,辣椒中含有一种令味蕾感觉到辣的‘辣椒素’,这种特殊物质会将味蕾与肾上腺素联系在一起,通过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令我们产生一种在危险边缘试探的刺激感。”


如果站在神经学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掌管我们情绪的大脑区域会发生变化,继而味觉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当大脑负荷高时,人们会偏好口味较重、浓郁的东西;相反,在心态相对平和的状态下,人们就会对粗茶淡饭心向往之。


有趣的是,还有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等语言里,都能看到从味觉领域向人格领域的映射。例如“辣”,在不同的语言中常被用来隐喻脾气暴躁易怒;而“甜”和“苦”这两种味道也常被延伸至情绪的表达之中。


无论酸甜苦辣,吃进嘴里的食物不但能够填饱肚子,还能慰藉心灵,甚至还会催生不同的行为。然而,随着近年来VR技术的发展,能够让我们产生不同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的介质,将不再依赖于“食物”本身。


众所周知,只需要一副头戴式VR眼镜,就能将我们置身于看起来极其真实的虚拟环境中,四顾左右便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将制造场景和声音,还将制造不同食物的味道和气味。


换句话说,那些虚拟的味道和气味能让我们的大脑感觉到在吃东西,但实际上却没有。


无论过程如何,科学家所期待的结果都是一致的:希望在未来可以用虚拟技术改变食物或饮品的味道,这样我们将有机会吃到更多有益健康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