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此处所提到的活动计划书撰写是指在活动大概框架已存在的情况下撰写活动计划以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2007年10月通过面试加入学生会,2008年10月通过“竞选”成为学生会干部,2009年10月留任。

2010年3月引咎辞去学生会干部,2010年4月与其它5位同学共同创办以IT技术为主的学社团体。

到今天为止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以前很多迷惑逐步清晰。回想起当年有位我很敬佩的师哥为了自己创办的社团不惜被某些“领导”冠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帽子!今天换做我,我相信也必将奋勇向前,只因为希望自己一手创办的社团茁壮成长!但冷静下来考虑出现这种问题原因何在?

一、活动目的/主旨/意义

我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将活动目的考虑周详,没有照顾到两大“利益集团”的需求。我想用“利益集团”这样的词组来形容当前我们面临的活动对象最为恰当。

第一大“利益集团”是学生,因为我一直将准备举办的活动视作一件特殊“商品”,作为活动的举办者最大的想法想必就是希望尽量多的目标对象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这与将某种商品卖给更多的人相似,活动举办者最大的收益就是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力,活动参与者最大的收益就是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历,甚至仅仅是凑凑热闹。

第二大“利益集团”是老师,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也一样!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老师是校园活动实际控制者。因为作为一项校园活动,任何一位老师都有可能通过种种方式阻止其进行。甚至有时候没有老师的支持,活动就只能停滞。作为老师希望从学生组织的某项活动中获得的想必是很现实的“政绩”甚至仅仅是为了求稳,而作为负责活动组织的学生干部们往往都满怀一份美好的希望,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为特定的某些同学带来一定的“收益”,看似十分美好的愿望但却往往胎死腹中。

所以平衡两大利益集团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是关系到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希望A先生拿出100元来支持我做一场活动,如果我以一种乞求的态度希望A先生为我投资,尽管很虔诚但却难度很大,因为A先生的收益用什么保证?如果我告诉A先生,您投资我100元,将来会给您带来5元的收益,想必会更容易获得这笔投资。

在考虑活动目的时,就必须考虑给两大利益集团一个“投资”的理由。

那么首先考虑的我认为应该是学生的利益,因为毕竟活动受众是他们,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这一利益集团的需求做一个周详的考虑,我想这一点不难做到,大家都仍旧是学生,站在学生角度考虑现在大家需要什么?作为我们这样的学生团体能够提供什么?我们能够有多大的力量满足什么程度的需求?等这些问题了然于胸之后,将这些想法告诉自己的团队中的其他人,征求大家意见。反复多次想法必然会逐步成熟。

在想法成熟后需要为另一利益团体寻找支持的理由。无论社会有多现实,高校毕竟还是学校,大学老师毕竟还是老师,所以一般情况只要真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且组织难度、工作量、财力支持都不大的情况下,还是不会遇到太大阻力。我将这样的活动称之为常规活动。

但是往往还是会遇到一些只有少部分同学支持,老师,甚至是部分同学均不支持。即便能够进行,做完之后无论成功与失败,组织者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样的情况我遇到过几次,最后都是不欢而散。例如我曾经试图举办一个活动,希望联系其它几个社团,其中一个社团的负责人在我叙述完我的想法后,第一个疑问是此项活动支持的老师是否在学校有话语权,当时让我惊愕不已,官本位的思想让我没有任何与他谈下去的必要。因为我始终认为至少我们还在学校,至少我们还年轻,至少我们还应该有一些理想,至少我们还是需要懂的修齐治平的道理!这次失败就是因为我没有考虑不够全面,没有估计到将面对的困难,所以只能以失败告终。

如果对当前情况做充分估计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例如我们当初希望成立IT技术类的社团时,第一次与老师接触就被告知我们系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事实上在大家的努力下,学社成立了而且已经正常的在运转。

所以面临这样的活动,就需要考虑更多的内容,这些准备不仅仅是能在一个活动目的当中能够体现的,更需要活动具体内容,步骤当中体现,甚至需要其他补充材料来说明活动对于学生,老师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表明活动组织者们有能力驾驭这项工作。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撰写活动计划书并不是坐下来写就可以,而是需要与相关者做到充分的沟通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的道理想必很浅显。

综上所述,将以上内容考虑之后写出活动目的/主旨/意义。当形成书面材料后,对于活动组织者只为后续活动内容构成,具体操作步骤等项目起到指引性作用;对于投资方是谈判的最大筹码,因为这部分能够最直观体现活动对自己所属的利益集团是否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