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机器人 王猛_人物特写:“去年一年,我就飞了160多次”——哈工大机器人集团“80后”执行总裁成长小记...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人物特写:“去年一年,我就飞了160多次”——哈工大机器人集团“80后”执行总裁成长小记

新华社记者 陈旭 盖博铭

“这台婴儿车大小的机器人可以喷60米长水柱,能替消防人员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等危险灾害事故现场。”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展区里,工作人员正介绍特种消防机器人。

此次大会上,排爆机器人、管道机器人、全向轮车底盘机器人等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特种机器人产品悉数亮相。这些特种机器人背后,有着怎样特殊的人呢?

“了解自己擅长什么、理想是什么,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这些特种机器人的项目带头人,竟然是一位“80后”、现任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执行总裁的王猛。

“我从一开始就想在智能制造方面有所建树。”不管读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王猛一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求学,目标感很强。

在学校期间,王猛带头完成了仿青蛙跳跃机器人等多个创新项目,还对被国外技术垄断的空间机器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研发新产品。”王猛说。

毕业后,王猛在某航天研究院工作五年,最终还是回到了他心有所属的机器人领域。

两年前,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后,他应聘在北京接管特种机器人事业部。当时整个部门只有他一个人。

“一个人的团队,刚开始什么都要自己做。”王猛介绍,光杆司令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小到桌子板凳,大到薪酬条例都要自己完成。

“刚开始招人的时候,连场地都没有,只好借用中介公司的会议室。”2015年5月18日,对于王猛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北京望京租来的场地刚装修完毕,他们的初创团队终于有集中办公的场所了。

开辟一项新事业,对团队的每个人来讲,都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王猛介绍,当时,创业团队的每个人都很拼,有位同事生病,手术登记的手环还没摘下来就去对接项目,忙完后继续回医院做手术。

“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2015年团队研制的爬壁机器人。”王猛说,团队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做出来四代产品,适用于从货车车厢狭小空间内检查车内是否有违禁物品,多应用于海关等场所。当时团队只有四个人,那段时光大家几乎都在办公室度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