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开创后现代民俗的面人李

    擂主:李光

    年龄:30岁

    绝活:个性面塑

    个性宣言:“想事,做事,做成事!”



看,钟馗的表情多传神!



后现代风格的面塑是李光首创



“李白饮酒”足现风骨



这样的小猴在传统面塑中是见不到的



如此精细的工具是李光亲手磨制的
    ■记者 陈菡/报道 景泽/摄


  2005年,本报副刊“功夫”版面曾专门报道过惠连生的绝活“面上功夫”。惠老先生号称“面人惠”,师从民间面塑大师汤有益,东北地区很多热爱这门艺术的年轻人都是惠连生的徒弟。虽然这篇报道已经刊出了两年时间,但是惠老先生的面人作品却深刻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至今回忆起来还像在眼前。正因为如此,上周一下午我接到李光电话的时候,当他说想展示一下面塑绝活时,我头脑中立刻跳出了“惠连生”这个名字。不过,李光既朴实又谦逊地表示,他并非惠先生的徒弟,更不是来挑战的,只是想展示另外一种风格的面塑艺术,更热切希望身怀绝技的民间面塑艺人能够给他指点。

    开先河

    传统面塑捏出个后现代小猴

  虽说电话中我答应李光可以先看看他的作品,再考虑是否能在报纸上做展示,不过坦白讲我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忧:言语中透露出他对面塑充满了热爱和自信,万一他的作品没有独到之处,超越不了前人,岂不是要让他失望而归?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先从网上入手,打开李光在搜狐的博客试图“窥探”一下虚实。万万没想到,这一看真让我惊讶万分,博客上有1 0来件面塑作品照片,件件看上去巧夺天工,哪里像一个自学面塑的厨师能做出来的呢?干脆,看看他的手艺再说,没准儿他有更独到的绝活呢!

  刚刚忙过饭时的李光在他所工作的大型饭店雅间与我们见面了,头戴厨师帽、身穿白色上衣的他看起来整洁利落,几句话下来更加感觉到他的热情与实在。我们提出要看看他最有个性的作品,究竟够不够得上绝活,他想了想说:“好,你们稍等!”几分钟过后,他搬了四五件面塑出来,正是网上看见的那些,实物比照片更加精美十倍!

  李光看我们对他的作品大加称赞也很高兴,他掏出了做面塑的一套工具,现场给我们演示开来。一块块带颜色的面团就像是软硬适中的橡皮泥,他没有选用艳丽的颜色,单把黑色和肉色挑了出来。“这么单一的颜色能做什么呀?”我心里暗暗琢磨。就在我们和他同事的注视下,李光动作娴熟地开始取面、做造型,一会儿将面揉成细条,一会儿用小刀细细地切着什么。2分钟过后,一对儿黑色的胳膊捏好了,上面还有细微到毫米的手指呢。接下来就是身体和腿,最后才是作品的头部。我万分诧异地看到,李光捏的是只小猴,不过这可不是民间常见的猴子形象,而是虬髯浓重叼着烟卷的猴子。一边做他一边说,这是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用传统的面塑体现反潮流的后现代风格,这是种能够让外国友人接受并喜爱的结合,也是将面塑艺术推向国际的有效途径。

    反传统

    谁说钟馗的面目一定是狰狞的?

  常见的民间艺人都是继承传统,能够秉承艺术手法合理打破传统的才是高手。其实,李光非常擅长表现传统的民间艺术题材,如“福”、“禄”、“寿”三星,“李白饮酒”,“钟馗纳蝠(福)”等等,古典名著人物如“金陵十二钗”他也一样能做得很好。不过,这些作品的特点除了造型逼真、保存时间长久、细致入微以外,最能体现他特点的就是人物面部表情丰富,而且不拘一格打破常规。

  李光给我们介绍,“钟馗纳蝠(福)”这件作品在刚刚闭幕的高手云集的第七届关东美食节上斩获奖项,并非只是凭借作品继承了古老的面塑艺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钟馗的造型比以往常见的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威严中含有慈善,仿佛能够将善与恶区别对待。这样的钟馗即便是小孩子见了也会喜欢,因为他更有亲和力,也会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民间传说典故。细看上去,“钟馗纳蝠(福)”果真如李光所说,钟馗姿态威武地坐在那里,面色赤红,眼神凌厉,虽有足够的威慑却又不失和蔼,真的是把钟馗的形象重新树立于人间。

  再看作品“李白饮酒”,以往一些面塑大师也有涉足,可是与李光的风格也有不同。很多人都在艺术作品中将李白塑造成弱不禁风的诗人形象,只有彬彬有礼的一面,体现不出他的一副傲骨。而李光的作品则不然,李白那桀骜不驯的风骨完全展现在他举杯刹那,虽然作品凭借的是想像,却好像照片一样将真实凝固。

    讲纯粹

    就连制作工具都是他亲手磨的

  再好的手艺没有合适的工具也没办法体现。当着我们的面,李光把他最宝贵的一套面塑工具也拿出来了,用这十件寸把长的小工具,他可以把任何一件作品的细节展现出来。最让我惊讶的是,这套工具看上去那么精致,可以与商场出售的任何一套修剪指甲工具相媲美,可是它却出自李光的手工磨制。玻璃钢的材质做成这么细致的工具,这本身就是绝活呀!

  这套工具除了能买到的镊子和小钳子,其他的8件工具都是出自李光的手。这些工具的造型都很奇特,有着不规则的形状,有的带有尖头,有的就是一把切面的小刀。工具没有统一的名称,李光说都是他仿照天津的面塑大师用的东西自己琢磨做的。我拿起其中一件来看,果然细处还能依稀看到磨痕,除此之外再看不出是手工制作的。

  我还是有些疑问,为什么工具要自己做呢?难道是为了节省开支?李光笑笑说:“不是的,这种面塑工具市面根本买不到,通常民间艺人又不肯外传,只能自己做!”原来,李光从2004年年末开始,为了学习和研究民间面塑几乎倾注了他全部心思。民间艺术与其他手艺不同,根本没有地方让人专门学习,即便前辈愿意指点,也是云里雾里让人听得不很明白。就是这样,给李光制造了很多困难,他遍访全国的民间面塑大师,经过自己一番潜心研究,最后才做出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作品。

  李光感慨地说,他学会了面塑感受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些实事来把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并发扬下去,让有心学习它的人能够少走弯路。为此,他准备成立“东北面人李工作室”,让想学、想看、想收藏的人都能得到方便。

  

   

  
 
新闻来源:城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