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4年的韩国电影《我脑中的橡皮擦》吗?讲述女主角罹患阿兹海默症,丈夫一直守护在旁的感人故事。尽管故事相当感人,但实际上这是对整个家庭负担非常大的疾病,因为照顾阿兹海默症患者通常非常困难。这篇文章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阿兹海默症跟如何预防吧。
1 什么是阿兹海默症它是一种大脑疾病,为失智症的一种(失智症中约有6到8成是属于阿兹海默症),是一种不正常的老化现象也不是精神疾病。该病会导致记忆、思考与行为问题,初期以侵犯海马回为主,并随时间恶化,最终导致死亡,因病过世的患者脑解剖可发现异常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纠结。[1][2]
发病机制[3]成年人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分支有超过一千兆个连结点,而神经元正是阿兹海默症破坏的主要对象。
两神经细胞间倚靠突触释放神经传递物质,藉以传递信号。但突触除释放神经传递物质外,也会释放一种有害的β淀粉样蛋白的小肽。在代谢正常的情况下,此蛋白能被清理掉,但若释放过多β淀粉样蛋白或来不及清理,就会凝结成一起形成蛋白质小块进而累积成斑块。
形成的蛋白质小块会刺激免疫细胞导致发炎并吞食已丧失功能的细胞,使得突触被破坏。此外,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也会形成扭曲的神经纤维缠结,从内部阻塞神经元致使营养物质无法传送,最后使得细胞凋亡。
由于脑神经细胞的死亡与脑组织的损失,因此,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脑部会逐渐萎缩以致影响所有的功能。
阿兹海默症的发病原因仍不明,但有一些可能原因被提出来尝试解释。[1][4][5]
遗传因素:虽然基因遗传会增加患病风险,但因带有此基因的患者相当少,因此并无法完全解释病因。
乙酰胆碱假说:最早被提出的假说。观点为大脑系统减少神经传导物质乙酰胆碱所造成,现今多数阿兹海默症药物也是依此理论来研发。但由于疗效有限,并没受到广泛支持。
β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假说:由前述的发病机制而提出。
氧化压力:为人体促氧化力与抗氧化力平衡失调,所引起一系列损害细胞蛋白质、脂类与DNA的反应。此作用被认为与60种退化性疾病有关,其中也包含阿兹海默症。
其他风险因素如:
头部创伤:阿兹海默症与头部受创可能有极大的关联。有研究指出美式足球因经常使头部遭受撞击,因此职业美式足球运动员的脑部相较于一般人退化更快速。
心脏问题:越来越多证据证明大脑健康与心脏健康存在关联,因每次心跳会有约20%~25%的血液泵入头部,供给脑部所需的氧气与养分。当然在不断思考及动脑筋时,脑部会消耗血液中高达50%的氧气与养分。因此,心脏与血管受损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如心脏疾病、脑卒中、糖尿病与高胆固醇。
减少脑部使用:若突然减少脑部使用,也容易造成退化。
抽烟为阿兹海默症的显著危险因子,此外,空气污染也可能是阿兹海默症发展的促进因素。
阿兹海默症患者脑部的退变:[3]
早期:脑部退化可能在20年或更早前就开始。最初为影响大脑的学习与记忆、思考与策划区域。
轻至中度:记忆、思考与策划区已形成较多斑块与缠结,导致明显记忆力与思考力退化,并妨碍到日常工作与社交生活。此时,斑块与缠结也会逐渐蔓延到说话与语言理解、自身与周遭对象相关性区域,可能出现性格与行为上的改变。
重度:大部分脑部皮层被严重破坏,患者会失去沟通能力、辨认家人与自我照顾能力等。
因此在生活中,若有出现下列10个警讯,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6]
影响日常生活的记忆力改变
计划事情或解决问题有困难
完成熟悉的工作有困难
对时间或地点感到困惑
对了解视觉影像和空间关系有困难
说话或写作的用字上出现新困难
对象放错地方且失去回头寻找和重做的能力
判断力变差或减弱
退出工作或是社交活动
情绪和个性的改变
虽然阿兹海默症较常见于65岁以上的老人,但由于脑部的退化可能早在20年或更早前就开始,且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应从年轻时着手,而非等到察觉到有症状才寻求治疗。预防措施有:
健康饮食在预防阿兹海默症上,最被推荐的饮食模式非地中海饮食莫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地中海饮食组与较不遵守地中海饮食组相比,阿兹海默症风险可降低68%。另外,对于有轻微认知功能丧失族群,地中海饮食也可降低48%进展为阿兹海默症的风险。而地中海饮食备受推荐的原因也是因为此类饮食中含有较多的Omega-3 (DHA与EPA)脂肪酸与抗氧化物质,在一项针对65岁以上的长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摄取较多的Omega-3,血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浓度较低。[7]
地中海饮食是以大量橄榄油、豆科植物、天然谷物、蔬菜与水果、适量鱼、乳制品与少量肉制品为主要特色。下图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多位专家所提出的健康饮食金字塔。
不同于我们主食常吃的精致淀粉如白米饭及面条,健康饮食推广的是以全谷物为主,并摄取新鲜的蔬果,这两类的搭配较能确保每日摄取到足量的纤维素(25克~35克),与较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抗氧化物质。在用油上则要选用健康的油如橄榄油、菜籽油等来代替动物油。
肉类以海鲜与鸡肉等白肉为主,另外也要确保每日摄取1~2份奶制品补充钙质,若无法补充奶制品则需利用钙/维D补充剂来补足每日所需的钙。
而多数人习惯吃的白米饭与红肉在此金字塔的建议来说则需尽量少吃,另外也尽量避免喝含糖饮料与甜食。
比较特别的是,此金字塔也建议多数人应每日补充综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确保获取我们人体每日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因为在现代农作物耕作方式与土壤贫瘠的情况下,食物所含的微量元素已大不如前。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的饮食习惯上,Omega-3是相对摄取量比较少的。在Omega-3与Omega-6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下(理想为1:4~6,但实际为1:20~),也导致身体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的状态。因此,在日常饮食无法调整至地中海饮食的情况下,适当利用Omega-3补充剂来补充是有益的,且利用优质的营养补充剂也不用担心吃到海鲜中的重金属与有毒污染物。
此外,有研究指出每天食用2又1/4杯葡萄能帮助预防阿兹海默症[8]。若无法每天吃到这个量,也可以额外补充葡萄籽精华素,它所含的多酚类物质除被证实是强效的抗氧化剂外,也可非常容易地穿越脑血屏障,为大脑理想的抗氧化物质。
良好睡眠β淀粉样蛋白是突触在传递讯息时的产物之一,一篇刊登于《科学》期刊的研究表明,当人在进入深度睡眠时,血液会流出大脑,而脑脊液会流入大脑内清除毒素。但若只有浅眠是不行的,在没进入深度睡眠的状况下,不管睡多久,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仍无法被清除。因此,长期深度睡眠不足的人,罹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会大大提升。[11]
而在睡眠时间上,研究指出每晚睡6至7小时可降低认知障碍发生风险,且10点前入睡效果最好。此外,若白天经常精神不好、夜间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均会增加认知障碍发生风险。[12]
因此,别再熬夜啦。长期熬夜加班、看剧或玩游戏,最后换来个阿兹海默症是相当不值得的喔。
规律运动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对大脑有益,尤其是已退化的大脑。如Okonkwo团队的研究显示在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起完全不运动的人来说,大脑出现阿兹海默症病理的状况明显减少,且恶化速度也会变缓。另外,运动也能保持心血管健康,进而减缓发病的病程。[9]
于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刘蓉博士团队所进行的研究也有相同结果,对于已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受试者进行运动管理,结果显示有助于减缓大脑萎缩的幅度。[10]
因此,前述健康饮食金字塔的最下面一层,保持每日运动是有道理的,但要注意选择尽量避免会使头部受到冲击的运动。而且保持规律运动除能有助于睡眠外,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减少胰岛素抵抗,对于身体是有相当大的益处。
提高认知储备利用神经可塑性增加突触的数量。每当学习新事物时大脑会增加新的神经连结产生新突触,创造新通路,因此,即使有部分突触因斑块被破坏,但仍有其他通路能确保原来的认知正常运行,减少认知退化的症状。[13]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养成学习、阅读的习惯不只能获得新知还能预防阿兹海默症。
当然,除了上述的预防方法之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抽烟酗酒,避免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等也都是相当重要的喔。
即早预防,才能开心地享受老年生活。
END

引用文章:
[1] 阿兹海默症协会,什么是阿兹海默症?https://www.alz.org/asian/about/what_is_alzheimers.asp?nL=ZH&dL=ZH
[2] 台湾失智症协会,失智人口知多少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3] 阿兹海默症协会,大脑内部 https://www.alz.org/asian/about/inside_the_brain.asp?nL=ZH&dL=ZH
[4] 维基百科,阿兹海默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兹海默症
[5] 叶怡宁(2014),阿兹海默症(一):致病成因新知介绍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kYO.htm
[6] 阿兹海默症协会,10个警讯 https://www.alz.org/asian/signs/10_warning_signs.asp?nL=ZH&dL=ZH
[7] 陈羽璇等人(2017),地中海饮食
[8] Can grapes help protect against alzheimer's deline? (2020) http://www.clearpathhomehealth.com/can-grapes-help-protect-against-alzheimers-decline
[9] Alice park (2019),运动可降低「神经退化」与「阿兹海默症」疾病风险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24059
[10] 柯俊铭 (2019),勤做有氧运动,美研究:有助推迟阿兹海默症病程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9916
[11] Fultz, N. E. et al. (2019), Coupled Electrophysiological, Hemodynamic,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scillations in Human Sleep.
[12] Xu W. et al. (2020), Sleep Characteristic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in Cognitively Intact Older Adults: The CABLE Study.
[13] TED演讲,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来预防老年痴呆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SzMHSOkbE
图片: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