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二层,三层的区别和寻址过程

二 三层地址
-ip网络到网络
-MAC主机到主机

 

交换机与HUB

HUB
HUB又称集线器,是物理层的设备,是一层设备,连二层设备都算不上,二层设备指能识别mac地址的设备,三层设备指能识别ip地址的设备。
作用:把连接所有主机的网线连接到一个网络设备上,设备只起对电信号转发作用,不对电信号进行另外处理。

它的功能具体的说就是全端口转发,这就是很致命的安全问题,所有要发出去的数据包和接收的数据包,HUB都会给所有连接设备的主机,这种网络环境是不安全的,网络环境内别的主机如果想侦听数据包的内容,就能对其进行侦听,HUB默认工作在非混杂模式,网络环境的主机会对mac地址和ip进行比对,如果不是匹配的主机就会丢弃数据包,但是如果你在网络环境内的一台主机安装抓包工具,抓包工具可以把网卡制录为混杂模式,既然是混杂模式,网络环境内的任一主机就能对数据包进行监听。

使用HUB会造成网络环境内的主机的性能下降,为什么呢,前面我们已经知道,HUB默认工作在非混杂模式下,就算本机没有多少的网络请求,但是你要对网络环境里每一个的主机发送接收数据包进行mac地址和ip比对,你要判断这是不是发给你的数据包,你该接收的数据包,会占用系统资源。


交换机
交换机是二层设备
交换机根据学习地址转发
在交换机的网络环境里,网络环境的任一主机开机,就会向网络环境里所有的设备发送一个免费的arp,里面包含了自己的MAC地址。 交换机的每一个网络接口里面有一小块内存,它会保存它接口下主机第一次发送数据包里的源MAC地址,交换机会将所有的MAC地址记录在一起,构成一个列表,这样你在二层寻址就会方便很多,另外交换机只会对广播包全端口转发,如果是单播的话,只会发给目标端口,在HUB里面所有主机共享带宽,在交换机双方可以独享带宽。

 

 

二层局域网寻址过程

  • 1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前 言 虽然存储区域网络(SAN)为日益增长的信息存储和管理提供了光明的前景,但在这迅速变化的市场上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案却令人苦恼。很少公司有内部专家能够从这些纷繁的产品中择其所需。Marc Farley的这本书从各个集成组件出发,为读者理解和评价存储网络提供了一个综合指导。 存储的传统、趋势及未来 传统的存储和管理方法主要强调限制花费和信息的访问。因此,使用传统的存储管理原则,信息存储量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存储的积累数据量不超过百天;同时,信息的访问也局限于单个的服务器。 近来的记录技术发展很快,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实现大量的存储。网络时代正在产生新的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型,它们不仅要求信息在公司内部共享,也要求在其合作伙伴及用户之间共享。这种挑战已经不再是存储信息的花费,而是寻求合算的管理巨量存储资源的方案,以及使可供访问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 随着存储量的持续增长,熟练的存储管理员也变得越来越短缺。因而,传统的存储与管理方案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数据、信息访问的需求以及管理人才缺乏的挑战,这促进了存储区域网络的发展。这个方案将提供对最广泛的服务器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的支持,事实上,在容量、连接性、性能和可用性等方面,它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存储价格:容量增长的催化剂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言:若按磁盘的每兆字节价格计算,在2003年之前,磁盘存储系统的价格平均每年将下降40%。事实上,不考虑其他的因素,仅考虑新的硬盘驱动器一项,就能得出上述结论,因为磁盘的记录密度每12~18个月就增加一倍。这些价格的下降使公司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商业需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销售自动化、数据仓库、数据市场等。同时,存储价格的下降也加速了信息的数字化,而在过去,许多信息仅能以模拟形式或书写的形式存在,如出版物以及从各种视频和音频应用产生的输出。这些变化导致每年需要新增存储容量达到90%。既然所有这些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享用它们。 网络世界的商业 现在,几乎没有人对网络互联的价值提出什么疑问了,可是在几年前,公司都牢牢地控制存储信息的容量及其访问范围。Internet的出现增强了公司的联网意识,也使公司认识到采取信息保护主义态度的危险,同时,Internet和电子商务模型也带来了不可预测的挑战。 Internet决定了交易时间和地点由顾客决定。在Internet世界中,存储总是开放的,而且商业的拥有者完全不能控制潜在的顾客数量,Internet已经成为客户服务的越来越重要的通信手段,受到新增用户极大的青睐,而传统的电话却被大为冷落。 除此之外,Internet也消除了阻挡用户选择供应商的许多壁垒,地理距离的远近概念正在消失。竞争者们容易发现,他们之间的惟一差别就是应用的可用性,因此,应用显示出新的重要意义。 集成方法驱动数据共享 可连接性的大规模增长是发生在公司信息系统中的最重大变化之一。越来越多的传统计帐系统正与销售定单处理、库存系统和账单系统连接起来,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支持急剧增长的事务处理量,使系统之间的数据移动和共享的需要巨增。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公司与其供应商及客户间的集成和连接大规模地增加。历史上,公司尽力限制对系统的访问和保护有价值的信息。但现在公司认识到如果不能提供范围更广阔的系统和信息的访问,将更加危险。 在Internet世界中,过去花费数年建设的基础设施现在必须一夜之间完成,对于那些正在加入Internet、电子商务策略的公司,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它们要么紧密地将Internet与传统的系统连接在一起,要么就有倒闭的危险。 存储增长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存储的爆炸性增长使存储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应用和服务器要求更多的数据,因而,也需要更多的存储。每一个应用可能需要不同的存储要求。存储管理员必须面临管理各种不同存储方案的挑战。随着重要应用的扩展,管理这些环境的熟练IT资源却很短缺;事实上,今天对于CIO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发现和留住熟练的IT员工。 然而,主要的存储供应商正不断向市场推出新的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提供存储的基础设施,由此实现多服务器和多应用间的共享,也使在分立的应用间移动和共享数据更容易。通过集中化的管理,管理的花费将大幅度下降,同时,它也提供对容量和性能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使用企业级的存储管理方案,公司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员工。通过新方案的智能化,可以解放员工,以至于他们能集中精力处理应用价值的策略问题,而不是数据可用性、容量计划、性能管理等繁琐和重复性的问题。 建设存储区域网络 存储区域网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能够为今天的IT管理带来快速的效益。存储区域网络能够提供存储和服务器的统一,以及不受干扰的备份,同时也消除了传统技术的距离限制。此外,与许多传统技术比较,SAN还能大大地改善应用的性能。 1999年末,已经出现几个企业级的SAN方案。现在,各工业组织正在努力消除早期SAN实现存在的互操作性问题,希望提供更广泛的SAN存储和信息管理应用。企业SAN方案必须能够简化繁杂的和重复性的存储管理任务,或者使这些工作完全自动化。至少,这些解决方案必须支持广泛的服务器平台,包括传统的支持办公用的服务器,因此,把存储管理员从兼容性的担忧中解放出来。 方案也必须在容量、性能和可用性方面具有可扩展性。虽然每个用户都可能说,他们需要最高级的可用性和性能,但却没有一个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方案必须灵活地提供多种服务。 SAN方案必须提供自管理能力,尤其在错误恢复、数据可用性以及性能管理方面,纠错和失败恢复也是企业存储的关键问题,RAID使存储管理员从由于硬盘失败而引起的数据丢失的担心中解脱出来。自动的负载平衡减轻了对存储管理员的管理要求。 数据复制和数据移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数据复制、数据共享和数据移动,企业SAN方案也必须在分立的应用之间容易地交换信息。为了提供花费适中的应用恢复和容灾,企业的SAN必须提供存储系统间数据拷贝的能力,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远程的;既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最后,由于备份、应用测试以及其他经安排的或未经安排的活动等影响,使应用、系统和数据可用性的持续性的最终目标受到冲击,因此,企业SAN方案必须具有接近即时的瞬间数据拷贝,以减少应用的停止时间。 最后的思考 今天,各公司正面临着信息管理和存储爆炸的挑战,而传统的存储管理方案只能支持单一的应用、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仅适合公司最为静态的部分。由于电子商务和变化的客户需求,公司正在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有效的信息管理,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方案。企业存储系统能够支持多个应用、服务器和操作系统,是一个完备的信息管理解决方案,代表了未来10年支持公司需求的有效方案。SAN满足公司的信息传输需求,提供了网络时代理想的存储与管理方案。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网络存储介绍 第1章 网络存储概述 1 1.1 作为商用价值数据角色的改变 1 1.1.1 建立数据的相对价值 2 1.1.2 大量的流体数据 4 1.2 传统存储方法概述 8 1.2.1 开放系统客户/服务器存储 8 1.2.2 开放系统服务器的数据存储 10 1.2.3 大型机系统中的数据 12 1.3 SCSI:开放系统服务器的主要I/O路径 技术 14 1.3.1 I/O路径 14 1.3.2 SCSI的起源 15 1.3.3 SCSI的局限性 15 1.4 扩展I/O路径的新的存储连接 16 1.4.1 网络连接存储 17 1.4.2 光纤路径 19 1.4.3 存储区域网络 20 1.5 小结 23 第2章 建立存储I/O路径 24 2.1 认识物理I/O构件 24 2.1.1 系统内存总线 24 2.1.2 主机I/O总线 26 2.1.3 主机I/O控制器 30 2.1.4 I/O总线和网络连接 34 2.1.5 存储设备和子系统 36 2.1.6 介质 40 2.2 SCSI总线集成的可变因素 40 2.3 I/O路径的逻辑成分 44 2.3.1 应用软件 45 2.3.2 操作系统 45 2.3.3 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46 2.3.4 卷管理器 47 2.3.5 设备驱动程序 49 2.4 组合硬件和软件的I/O“栈” 49 2.5 小结 50 第3章 图解客户/服务器网络中从应用到 存储的I/O路径 52 3.1 本地存储的I/O路径 52 3.1.1 工作站的本地I/O 52 3.1.2 本地I/O路径详解 53 3.1.3 网络服务器的本地I/O 60 3.1.4 本地I/O路径的讨论及变化 62 3.2 客户/服务器I/O 65 3.2.1 I/O重定向 65 3.2.2 服务器端的网络I/O 67 3.3 在I/O路径中实现设备虚拟化 70 3.4 小结 73 第二部分 建立网络存储应用 第4章 数据保护、可用性及性能的磁盘 镜像 75 4.1 用磁盘镜像保护数据 75 4.2 选择磁盘镜像方案 79 4.2.1 软件镜像 79 4.2.2 外部磁盘子系统中的镜像 81 4.2.3 主机I/O控制器镜像 82 4.2.4 使用双主机I/O控制器增强数据保护 83 4.3 使用磁盘镜像获得最大的性能 84 4.3.1 磁带驱动器和磁盘镜像混用时避免 性能问题 85 4.3.2 使用磁盘镜像增加I/O性能 87 4.3.3 安排镜像配置 90 4.4 镜像外部磁盘子系统 91 4.4.1 数据快照 91 4.4.2 校园环境的镜像 94 4.4.3 广域网环境的镜像 96 4.5 存储和网络速度的比较 99 4.6 小结 100 第5章 使用高速缓存及其他技术增 强性能 101 5.1 缓存的更多讨论 101 5.1.1 缓存命中和缓存未命中 102 5.1.2 缓存与缓冲间的差异 103 5.1.3 磁盘缓存的性能估计 104 5.1.4 磁盘缓存的算法 105 5.1.5 磁盘缓存的组件 111 5.1.6 通过定位优化磁盘缓存 112 5.1.7 存储网络中的独立缓存 117 5.1.8 配置缓存 118 5.2 固态磁盘 119 5.2.1 SSD的优越性及使用 119 5.2.2 SSD的局限性 120 5.2.3 非易失SSD 120 5.3 标记命令排队 120 5.3.1 在磁盘驱动器中使用智能处理器 121 5.3.2 标记命令排队的效果 122 5.4 I/O路径对系统性能提高的重要性 122 5.5 小结 126 第6章 使用RAID和磁盘子系统增强 可用性和性能 127 6.1 使用RAID的三个原因 127 6.2 RAID的容量和可管理性 128 6.2.1 容量的扩展 128 6.2.2 RAID在管理上的优势 129 6.3 RAID带来的性能增长 130 6.4 RAID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优势 133 6.4.1 通过冗余提高数据可靠性 133 6.4.2 电源保护 135 6.4.3 热备用和热交换 138 6.4.4 RAID子系统中的内部I/O路径 139 6.5 组织RAID阵列中的数据:分区、分块 和分条 142 6.6 校验分块数据 146 6.6.1 使用XOR函数建立校验数据 146 6.6.2 并行访问RAID的校验 149 6.6.3 独立访问RAID的校验 149 6.7 各级RAID的比较 152 6.7.1 RAID咨询委员会 152 6.7.2 RAID 0:分块 153 6.7.3 RAID 1:镜像 154 6.7.4 RAID 2:专有磁盘的并行访问 154 6.7.5 RAID 3:使用专有校验磁盘的 同步访问 154 6.7.6 RAID 4:使用专用校验磁盘的 独立访问 155 6.7.7 RAID 5:使用分布式校验的 独立访问 156 6.7.8 RAID 6:使用双校验的独立访问 158 6.7.9 组合不同级的RAID 160 6.7.10 多层RAID阵列的目标 160 6.7.11 分块和镜像的组合—RAID 0+ 1/RAID 10 161 6.8 RAID功能在I/O路径上的位置 163 6.9 小结 165 第7章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的基础 166 7.1 网络备份构成的分析 166 7.1.1 硬件 166 7.1.2 介质 171 7.1.3 软件 175 7.2 备份 182 7.2.1 备份操作类型 182 7.2.2 备份运行中的系统 183 7.2.3 映像备份特例 185 7.3 数据恢复 186 7.3.1 恢复与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的集成 186 7.3.2 恢复操作类型 187 7.3.3 介质管理对恢复的重要性 188 7.4 备份和恢复安全数据 189 7.5 磁带循环 194 7.5.1 磁带循环的必要性 194 7.5.2 常用的磁带循环模型 195 7.6 备份和恢复存在的问题 199 7.6.1 备份失败的六个原因 199 7.6.2 恢复失败的六个原因 200 7.6.3 管理备份的挑战 201 7.6.4 备份可测问题 202 7.7 小结 204 第三部分 网络存储的访问技术 第8章 SAN和NAS技术的比较 205 8.1 自由的I/O 205 8.2 NAS和SAN的差异 207 8.2.1 文件系统处的分隔 207 8.2.2 NAS 和SAN的软件模型 208 8.2.3 NSA和SAN的硬件差异 209 8.2.4 NAS和SAN的协议差异 209 8.2.5 存储网络中的多协议应用 212 8.3 NAS和SAN的实现 213 8.4 术语SAN的使用 215 8.5 小结 216 第9章 SAN设计 217 9.1 开放系统存储技术回顾 217 9.2 基于总线连接的被动存储 218 9.3 SAN 的结构和拓扑 227 9.3.1 点到点SAN 227 9.3.2 交换式SAN 228 9.3.3 环状SAN 229 9.3.4 在I/O路径中放置SAN 229 9.3.5 基本SAN结构的变化 232 9.3.6 使用SAN创建可靠的管理系统 235 9.3.7 SAN的主要应用 236 9.3.8 备份 236 9.3.9 存储池 237 9.3.10 数据共享 239 9.3.11 I/O 寻径 240 9.3.12 数据移动器 247 9.3.13 远程存储 248 9.4 建造SAN面临的挑战 249 9.4.1 访问SAN存储所面临的混乱状态 249 9.4.2 兼容性 250 9.5 小结 250 第10章 用SAN实现更好的备份系统 252 10.1 SCSI总线连接备份面临的问题 252 10.2 使用SAN进行备份 254 10.3 SAN备份发展的3个阶段 255 10.3.1 第一阶段:LAN-free,虚拟专有 备份网络 255 10.3.2 第二阶段:集成存储介质 和设备 261 10.3.3 第三阶段:无服务器备份 264 10.3.4 在集成SAN备份中使用无服务器 技术 268 10.4 子系统端备份 269 10.5 虚拟磁带 270 10.5.1 虚拟磁带和物理磁带 271 10.5.2 存储网络备份的前景 272 10.6 小结 273 第11章 SAN网络中的光纤路径网络 技术 274 11.1 区别SAN和光纤路径网络 274 11.1.1 再谈SAN 274 11.1.2 光纤路径的历史 275 11.2 物理光纤路径网络 275 11.2.1 光纤路径网络中端口的地位 276 11.2.2 线缆连接 276 11.3 光纤路径的协议 278 11.4 光纤路径网络的结构 279 11.4.1 光纤路径网络的拓扑结构 279 11.4.2 光纤路径通信的句法 283 11.4.3 节点和端口 284 11.5 服务类型 292 11.5.1 类型1服务 292 11.5.2 类型2服务 293 11.5.3 类型3服务 293 11.6 光纤路径中的寻址和命名 294 11.6.1 光纤路径中的网络名字和地址 元素 295 11.6.2 环初始化 296 11.6.3 光纤路径交换机中的分区 297 11.7 光纤路径中的协议层和串行SCSI 298 11.7.1 FCP映射的独立性 298 11.7.2 以太网上的存储I/O 299 11.8 小结 300 第四部分 NAS设备及其他高级话题 第12章 支持即插即用的存储技术 ——NAS 303 12.1 NAS的起源 303 12.2 专用于存储的设备 303 12.2.1 NAS产品的特性 304 12.2.2 NAS技术的应用 307 12.2.3 NAS装置的实现 309 12.2.4 NAS产品潜在的局限性 312 12.3 网络文件系统和协议 318 12.3.1 桌面客户系统的作用 318 12.3.2 NFS与CIFS访问的比较 319 12.3.3 NFS服务器的CIFS仿真 321 12.4 网络存储的新技术:NASD与OBS 323 12.4.1 OBS 323 12.4.2 NASD 324 12.5 小结 325 第13章 SAN中的智能分布与数据 共享 327 13.1 集成在智能存储子系统中的处理 能力 327 13.1.1 存储池和卷管理 328 13.1.2 智能后端存储子系统中的数据 共享 328 13.2 数据共享的价值 330 13.3 数据共享的空间分配 331 13.4 解决锁定和语义差异 334 13.5 对共享数据使用缓存 336 13.6 可安装的文件系统 338 13.7 小结 346 第14章 从SAN上存取IBM S/390 MVS 大型机数据 347 14.1 大型机I/O系统总图 347 14.1.1 大型机I/O处理 347 14.1.2 ESCON: S/390存储网络 351 14.1.3 从ESCON到FICON 353 14.2 开放系统与大型机存储网络之间的 互联 353 14.3 大型机与开放系统间的数据传输 357 14.4 跨平台数据共享的未来 361 14.5 小结 363 第15章 集群存储及I/O定向 364 15.1 集群服务 364 15.1.1 SAN的含义 364 15.1.2 集群的理由 364 15.1.3 集群的特点 365 15.2 集群通信 370 15.3 InfiniBand I/O路径的介绍 374 15.3.1 对InfiniBand技术的期望 374 15.3.2 InfiniBand与存储网络的集成 376 15.4 小结 377 第16章 在Internet上存储和检索数据 379 16.1 Internet基础存储 379 16.1.1 服务器端的存储需求 379 16.1.2 客户端的Web缓存 386 16.2 在Internet上存储数据 389 16.2.1 Internet存储增长的5个理由 389 16.2.2 存储与处处存储 391 16.2.3 与浏览无关的Internet存储 391 16.2.4 基于Web的存储 393 16.2.5 Internet文件传送技术的比较 396 16.2.6 Internet备份软件及服务 398 16.3 Internet与存储及I/O的集成 401 16.3.1 Internet存储集成的可能性 401 16.3.2 用于Internet存储集成的另一些 技术 403 16.4 小结 405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设计 1.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 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上网经验和网络知识。但是,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 网上聊天、BBS论坛、网络游戏以及有限的资料收集,没有一个系统了解网络的构成及相 应的软硬件知识,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因此,在本节内容中要学 生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并为下面的网络信息收集打下基础。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网络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三要素及作用,网络的分类以及因 特网的诞生和发展。 3.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分类 2. 难点:网络的分类 3、关键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依据:因为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是整节课的主线,所以把它列为教 学重点和关键点,网络的分类比较贴近我们日常生活,所以也把它列为重点。在讲解网 络的分类时,教师是根据两方面来讲解,针对初一的学生,这个内容对他们来说有点多 ,难于区分,所以把它列为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三要素及作用、分类以及因特网的基本知识。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引出网络的概念及作用,继而进入本节 课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的学习态度。 5. 课时安排:1课时 6.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较多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讲解相关的概念 时应该有相关的实例进行说明,并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进行层层分解,引出三要素及作 用,并且反复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正确与否,强化认知。对于因特网的诞 生和发展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计算机更新换代的事实(尤其是有过电脑升级经历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谈谈升级的过程和感受),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个感性的认识。 7. 教学过程设计 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作用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提问:我们大家都通过什么 手段来进行信息交流、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在以前我们通过写信的方法进行信息交 流要几天的时间,现在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只需短短几分钟时间,而利用QQ这些聊天工 具更是能够及时性地交流信息。以前我们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影音传媒等获取信息,量 少杂乱,现在我们通过因特网能够快速便捷的获取大量实用的信息。可见,计算机网络 为信息交流和获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 络又有什么作用呢?(给学生互相讨论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反问、设问 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计算机网络概念: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 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一定的几何结构互相连接起来,在一定 通信协议的控制下,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3.根据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网络通信设备 传输介质 通信协议。 4.根据网络的概念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网络功能,能够很容易的得出网络的目的 和作用: 资源共享 信息交换。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可大可小,小到两台电脑直接用线缆连接起来的直联网,到几十台电脑相连的网络 课室,到校园网,到几千几百甚至是几千万台电脑的互联网。 1、按照网络覆盖范围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距离可以分成: 局域网 城域网 广域网 局域网(LAN),通常是一个房间或一栋楼或一个单位内部的网络,相距较近,覆盖范围 较小。比如我们上课的网络室、校园网都是局域网。 城域网(MAN),通常是指一个城市范围的网络,也可以把其归纳到广域网中。 广域网(WAN),一般距离10公里以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可以是数个城市,国家甚至 全世界相连接。而我们经常说的因特网(Internet)就是目前最大的一个广域网。 提问:我们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属于哪类? 设计目的:对所学知识及时应用。 2、按网络拓朴结构可分为总线型、环型、星型。 拓扑结构是网络中各节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地理分布和互连关系的几何结构。 画出各种拓扑结构的几何图,归纳各线型的优缺点。 1)总线型: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可扩展性强,但容易造成信息堵塞,通信线路较长 2)环型:网络首尾相连,形成循环结构,减少了通信周期,但一个节点损坏会影响整个 网络的运行 3)星型:各节点通过中心节点相连,具有强大的扩展性,快捷的寻址,大部分局域网都 是采用这种结构。 网络应用中可以将几种结构组合,构成复合结构网络。 3. 因特网(Internet)的诞生和发展 因特网的前身是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
试 题:《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设计任务和考查内容包含以下四部分。 一、数据抓包和网络协议分析(要求写出抓包的主要截图、数据传输的分析过程及关键实验操作步骤) 1、 捕获ARP请求,ARP应答数据包,分析其组成特征。总结ARP协议运行的基本过程。 2、 捕获ICMP数据包,对其进行分析研究。(icmp请求数据包,icmp应答数据包) 3、 捕获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数据包并分析;捕获TCP“2次两次握手”释放连接的数据包并分析。 a) tcp连接的建立 b) tcp连接的释放 4、 捕获HTTP,DNS,DHCP数据包,分析其构成。 a) http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 b) DNS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 5、 通过捕捉smtp协议包分析邮箱密码,并分析其工作过程。 提示:有些邮箱直接登录操作无法捕捉,如qq、163邮箱等。需要Web页面登录我的网易或QQ等邮箱,捕获数据并分析出密码。也可采用命令方式收发邮件状态下抓取账号密码数据。 二、网络编程设计(以下三题选择完成一个即可,要求有程序代码和运行结果) 1、 数据包的分析程序设计(不需图形界面,结果输出在命令行下)。 2、 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包括服务器端程序,客户端程序,能实现客户端到服务器的主动连接,发送信息,服务器能否对信息做一次回应)。 3、 编写一个程序,能够根据输入的原始数据,及所选择的多项式,自动生成CRC校验码。 三、网络设备配置 从“CCNA 实验手册201806.doc”中自选两个项目,在机架或模拟器上完成,并写出主要的配置过程、实验数据、 相关截图和结论。其中所选实验要求包含交换机的Vlan配置和路由器的RIP、OSPF配置部分。 四、网络系统工程方案设计 以文华学院为背景,了解文华学院现有校园网络的构成。主要从网速提高,网络安全,无线网络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设计出更优的校园网络工程方案。 1、需求分析 以文华学院为背景,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文华学院的组织结构、网络建设的背景,对文华学院的网络工程有一个全面的感性的认识。建设文华学院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校园网,在前面了解的知识背景之上,明确网络需求和网络性能的评价标准。具体地,包括网络建设的目的与原则、投资规模、现有网络的问题与不足等;网络系统中所包含的信息点的数量、分布及信息流量、应用程序的类型及对QoS的要求、是否需要提供广域网接入和网络安全上的考虑因素等。需求分析完成后需要提交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2、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以层次化的网络设计方法,选择合适的网络技术,设计一个性能价格比相对优化的网络解决方案,网络要提供尽可能高的可靠性、有效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设计内容包括、网络拓扑设计、IP寻址模式、路由规划、安全设计、网络管理、服务器相关配置等。 3、方案文档的撰写 撰写一个网络设计方案的书面文档,在该文档中要包括需求分析概述、网络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技术选择与技术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投资预算和设备清单等。 4、说明:完成此部分课程设计,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下列网络术语,并尽可能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你的设计之中;并按实验指导资料,完成校园网模拟配置实验。例如包括: 交换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VLAN、第三层交换技术、防火墙、无线局域网、DMZ技术等设备技术的选型配置 网络拓扑设计和地址规划等 接入层:交换机堆叠、交换机端口安全、ACL(访问控制列表)、802.1x 汇聚层:链路聚合、动态主机配置 核心层:骨干路由设备、服务器等 出口:NAT、防火墙等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