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收购Telelogic,从去年6月11日宣布收购要约开始,到今年4月3日完成收购,在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欧盟委员会从开始的一查再查,到最后大开绿灯,其中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终IBM如愿以偿,却花了8.45亿美元,比当初的收购价多出了整整1亿美元。据说,惠普也曾有意收购Telelogic,但被IBM抬高价格挤走,可见IBM对Telelogic是志在必得。

其实早在2002年,IBM就对Telelogic动过念头,但因为IBM的Balance(平衡)和Telelogic的Aggressive(激进)两种文化的差异性,让IBM没有选择Telelogic。这一次是什么原因令IBM冲破重重阻挠,终把Telelogic收入麾下?Telelogic究竟藏了什么宝贝引得欧盟、IBM和惠普这些江湖顶尖高手为它轮番过招?

表面上,Telelogic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和它的非IT大客户市场是IBM收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IBM对外宣陈的收购动机,但它们只是阿里巴巴宝库外面的两扇大门,IBM花了8.45亿美元念了一句“芝麻开门”,要的是门后边无价的宝藏。

这个宝藏就是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开发工具,一种集硬件、软件和项目为一个整体的开发工具,这样的工具将为企业开发出一个产品家族,而不只是单个产品。这将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信息时代,我们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PC进入千家万户,以及由PC连接的互联网的影响,因此在过去10几年内主要集中在PC软件的开发。但现在非PC设备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硬件与软件联姻,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移动电话的使用,比如苹果的iPhone,就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发展机会。这也包括航空航天、电信、汽车、医疗仪器和机器人等领域的系统开发。这就不单是一个软件的开发,也不单是一个硬件的开发,而是上升到一个系统级别的开发了。

目前我们软件、硬件与项目的开发工具和流程是各异的,这给系统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空中客车的A380飞机设计是由法国和德国两个分布式的团队开发的,他们运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兼容,导致这个项目的一再延误,导致上亿美金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新的开发工具更注重整合、协作、需求管理、时间管理与系统建模。进入UML 2.0之后,建模工具方面Telelogic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以后,Telelogic屡获大奖的需求管理产品线Doors,开发环境Rhapsody,变更和配置管理工具Synergy和建模工具Tau都将融入IBM Rational的大家族中,这就为IBM建设针对系统开发的一整套开发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

IBM的Rational主要是针对IT系统软件开发的工具,加入Telelogic后,它们可能会被整合到IBM所鼓吹的JAZZ下一代新技术框架中去。JAZZ的目的是使不同的开发团队可以很好地在一起进行实时的协作,对于它的更多的信息需在2008年6月4日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举行的IBM Rational软件开发高峰论坛上了解。

所以,IBM收购Telelogic,不单是Telelogic拥有IBM没有的核心技术与市场,更因为Telelogic恰好是IBM大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与IBM现有的技术能被很好地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IBM在收购伊始就大肆宣扬收购的特别战略意义以及它将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

通过这些年一系列的收购和自有技术的整合,IBM在一步一步地把其CEO帕米萨诺于2002年抛出的“随需应变”计划变成现实。IBM能否最终完成由一家以硬件为主的厂商向以软件、服务为先导的厂商的转型,能否为客户带来集软件、硬件、服务于一体的整合“解决方案”,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