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译(1--导读) 
《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译
(读《孙子兵法》,悟管理、营销之道)

按:本文基本摘编于互联网及手头相关书籍,文中难免有谬误之处,特别是译文部分不见得能够真实再现原作的实质真谛(注:非本人译),权作抛砖引玉吧。
 
《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兵法》一书史籍记载甚早。在先秦时期,《战国策 ·齐策》、《吕氏春秋 ·上德》、《韩非子 ·五蠹》等篇就对该书有所记录。最早对该书进行整理是在西汉初年《汉书 ·艺文志》中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汉武帝时,军政杨仆又“捃摭遗逸,纪奏兵录”,进一步整理该书。东汉末年,曹操得《孙子》佳本,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所感染,云“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于是发奋注释,成为今天现存的最古注释本。唐宋时注家很多,出现多种单注本、集注本,《崇文总目》著录的有萧吉、贾林、何延锡等家;《郡斋读书志》记录的有李筌、杜牧等家。其中梅尧臣、何去非等三家注释的为单行本。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是《十一家注》本和《武经七书》本。明清时期,考据风兴盛,注释《孙子兵法》者更多,有刘寅、赵本学、邓廷罗、顾福堂、孙星衍等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寅《武经七书直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和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据有人统计,在孙武以后的2000多年里,研究《孙子兵法》而留下姓氏者有200余家,著作500余部,真可谓汗牛充栋!
 
一、推荐理由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独到,逻辑缜密严谨,文才典雅绚丽。问世以来,对中国古典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它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作战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现存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著作,全书共十三篇,仅仅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是古代兵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部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兵学著作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孙子兵法》中许多核心内容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泽,启迪着人们的智慧。它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而且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技、外交谈判等社会活动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孙子兵法》不愧为经典中的经典。
 
二、创作背景
《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前515~前512)。《孙子兵法》的诞生,与孙武所生活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安、诸侯之间战争频繁、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春秋末年的特殊时代紧密联系。春秋末期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已经和一个小诸侯国不相上下,不但不能再向各诸侯国正常的发号施令,而且在军事上、经济上甚至政治上不得不依赖一些比较有势力的诸侯国。各诸侯国借助周王室的地位纷纷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做诸侯的霸主,出现了群雄争霸的混战局面。争霸局面的出现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是政治上的,一方面是军事上的。在政治上,各诸侯国为壮大自身实力,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在军事上则导致了个诸侯国之间激烈的军事冲突。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权威来稳定秩序和控制局面,进一步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频繁和激烈。据《中国通史》第一册鲁史《春秋》的统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里面,列国的军事行动,凡四百八十三次。”这些战争即包括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也包括周王室、诸侯国和各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的冲突和摩擦。频繁的军事行动,即使军事经验得到积累,也使得对军事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的需要更加迫切。在战争频繁的同时,各种思想也空前的活跃,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思想家,专门总结军事经验、研究军事技术的兵家在这个时候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派。经典的作者孙武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具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孙武的曾祖父,祖父等都曾领兵作战,他从小可能受到过这方面的家庭熏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肯定是少不了军事只是的耳濡目染,再加上齐国姜太公、管仲等人那里流传下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经验的影响。孙武成为一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并不是偶然的。《孙子兵法》的产生也并非偶然:
(1)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的产生根源。
(2)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政》,《军志》与《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巅峰的理论基石。
(3)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
(4)崇武尚志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奇葩的沃土。
(5)孙武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
 
三、作者概况
孙武,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字长卿。他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生卒年月已无法详细考证,大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略晚,主要活动在吴王阖闾时期和吴王夫差前期。孙武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齐国度过的,据有关史书记载,孙武的祖父叫田书,后有功于齐景公,被赐姓孙氏,并将乐安之地封于田书。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兵学传统的家族之中,孙武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为他日后建立不世之功,著述兵学著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约前520年,为逃避“田、鲍四族谋为乱”的重大风波,孙武便南下吴国。辗转来到吴国之后定居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附近,前516年,公子光发动政变——专诸刺吴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后经好友伍子胥推荐孙武携带兵法十三篇晋见阖闾,并最终得其赏识,被任命为将军。随后便参加指挥了吴国征伐徐国和钟吾国的作战,并很快灭掉两国,断了楚国的羽翼,后采用“疲楚”战术立下大功。前506年冬,吴军遵循孙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作战指导思想,于当年十一月底攻克郢都,柏举之战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北威齐晋,显明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是孙武后来的写照。孙武晚年史载不详,《越绝书》曾记载,“吴县东门外有孙子冢”,这说明孙武后来很可能是客死吴地了。
 
四、思想内容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就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书中的战略思想主要包括慎战的基本态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重视战前的“庙算”以及提倡速战速决等几方面。“慎战思想”并不对战争做出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慎战思想”的基本依据是战争自身的残暴性以及战争对国家和民众的重要影响。整个《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都是在肯定开篇所提出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基本认识前提的条件下展开的。这种战争观与当时复杂的战略环境相关。在当时,任何一方战略竞争行为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个战略格局的失衡。因此,孙武选择“慎战”作为战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具有高超的判断能力和过人的战略眼光的。即使尖锐斗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孙武也认为应首先考虑“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策略,即追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孙子兵法》中的战术思想,在战争中必须善于运用计谋,即“诡道”和“诈”,还要奇正结合,因地制宜,借助地势,讲究阵法。此外,书中还包含了火攻和用间的战法。战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兵以诈立”。运用“诡”和“诈”和敌人作斗争。
第二,“我专敌分”。善于运用或创造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
第三,“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兵×××,以奇兵制胜,奇正结合。
第四,“避实击虚”。避开实力强大的敌人,打击虚弱的敌人。
第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作战原则。
第六,“求之于势”。“势”就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第七,“阵法不乱”。作战中强调组织、列制,以及相互间的团结和协同作战。
第八,“火攻”。要注意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最佳时间。
第九,“用间”。用间谍侦察敌人的情报,有效打击敌人。
《孙子兵法》中的治军思想。
强调将帅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帅必须具有“智、信、仁、勇、严”五种基本素质,竭力避免“五危”,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此五项均有过分之意)。在治军中,法令和赏罚必不可少,孙武提出将领素质的“信”和“严”,都与此有关。他还强调要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
《孙子兵法》中的政治思想(修道保法)
在第一篇《计篇》中将“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强调要有好的政治局面和整治措施,这样才能使上下同心。“修道”赢取民心,“保法”使国家各项事业和军队建设有强硬的制度保障。《孙子兵法》中的保国安民思想。书中虽没有对战争做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但在作者看来,国家在做重要决策时,要考虑与保国安民的思想有没有冲突。孙武保国安民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是春秋末年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产物,这种条件下作为军事思想家的孙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虽然与孔子、老子不同,但它的军事思想的背后,也是保国安民的政治价值取向。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中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主张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而这些条件都是可以认识和应当认识的。在认识的方法上,孙武特别强调通过现象看本质,并在指挥行军打仗中对此进行坚决的贯彻和充分的发挥;主张实事求是的对事物进行分析,孙武不相信鬼神作用,强调认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先知者,不可取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篇》)孙子强调人的因素,认为任何失败和错误只能从人的因素找原因;以科学的认识作为指挥军事实践的依据,《孙子兵法》中处处体现着他的“知”为“胜”服务的思想,《计篇》、《军事篇》、《地形篇》中均有体现;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在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论指导的基础上,孙武充分认识到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天”、“地”以及物资储备等条件,都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中的矛盾思想和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非常出色,书中提出了几十条相互对立的范畴,通过对这些对立范畴的分析,孙武对事物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考察始终贯穿着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往往是相互转化的,能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可以成为用兵如神。《孙子兵法》中的唯心史观。书中过于强调贤君良将的作用,贬低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创造力。
 
五、艺术特色
《孙子兵法》全书共约五千九百多字,虽然言语不多,但却是一部论述军事斗争领域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的兵书杰作。全书显现出高屋建瓴的气势及博大精深的内容,书中充满了对伟大智慧的弘扬,饱含着对统治者昏聩的鞭挞,显示出对君主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以孙武为代表的伟大军事思想家对军事哲理的探索,以及他们对用兵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一部从战略的高度论述军事问题的经典之作,它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的魅力。它所承载着的人类伟大智慧不曾伴随着时光的流失而退去它迷人的光彩,它所提出的多种核心理论,至今还被我们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竞技等方面,它的风采依然为我们所目睹。
《孙子兵法》不仅在军事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又通过严谨的逻辑结构,简洁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及透彻的说理技巧,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将文学形式同武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承载和表达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孙子兵法》开创了说理散文启用标题的先河,文章内容中心突出,论述结构十分严密,而且系统完整。作者用简洁凝练和悦耳上口的语言形式将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深刻的哲理表达的淋漓尽致。大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格的运用,再加上文学想象和情感的映衬,更使《孙子兵法》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魅力独具。
 
六、研读方法
首先,读者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读《孙子兵法》这本军事著作,至少应该把握大的时代特征,即春秋末期,社会发生大的动荡,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而相互征战,就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才产生了这部不朽的军事著作。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书中的内容和理论,我建议读者对当属各国的历史略加研究,最好是结合当时的著名战例,从而为吃透书中的精神做好准备。
其次,读者应对作者的人生历程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能够将作者的人生经历用一条简洁的连串连在一起。在把握作者生命历程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和书中所体现的思想作对照。对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进行反思,以求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第三,读者读书时,应该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想象成为一个军事将领,而不能单单停留在一个学生的角色上。我认为这个样更能使读者认真地对书中的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等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不至于读书时半途而废。
第四,为了使读者能够加深对战略战术的理解和记忆,我建议读者去搜索一些与之有关的著名战例,并仔细揣度当时作战双方将领的心理特征,结合当时的具体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战争有如此结果的深刻原因做出解析,并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败方将领自己将怎样挽回败局,我想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读者对书中内容的印象。
第五,在读这部兵学著作时,应该重点把握作者在书中所阐发的主要战略思想和战争观,兵书的成书是与这些战略思想和战争观密不可分的,并紧紧的和当时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在一起。把握了这些内容以便将这些战略战术加以灵活应用。
第六,应该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为我们增加和别人谈天说地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使社会有所受益。
《孙子兵法》全文目录
计  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形  篇(第四)
势  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