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高老师的博客网页


高焕堂:MISOO(大数据.大思考)联盟.台北中心和东京(日本)分社.总教练

034349424.png034429923.png

EE                                                                        EE

软硬整合商业思维与架构设计_答问集


** 高煥堂老師 回答 **

#1

问:软硬整合与差异化的价值。

答:其原理很简单:例如,一台电视机增加一颗"手势3D"硬件模块,假设其成本是1元,量产1千万台就增加成本1千万元;如果再增加一个软件模块,假设其开发成本是100万元,但为每一台增值2元,量产结果净赚(1千万 - 100万)元,这就是软件人员的贡献价值。

#2

问:软件的特性之一是:开发第1份时需要成本,而复制第2份 .... 第n份都不需成本,但继续维持其价值。这种无本生意,什么样的心境能充分发挥这个特性而获大利呢?

答:有一位农夫每天挑水浇花,满山遍野百花齐放,吸引来了满天飞舞的众多蜜蜂,也吸引来的许多大、小熊来吃多余的蜂蜜,更吸引来了一大群的绵羊。于是农夫的老婆就开设了理发厅,帮众多绵羊免费修剪和疏理毛发,日复一日,农夫逐渐成为大富翁了。你说农夫的夫妇两人是如何赚大钱的呢?

#3

问:对于一家Pad生产商而言,到底是"卖硬件送软件" 还是 "卖软件送硬件",那一种模式比较划算呢? 哪一种模式比较容易成功呢?

答:软硬整合的极致就是开发软件去"赠送"给硬件厂,替硬件增值,让硬件大卖,让硬件替软件争战八方,拓展地盘,如成吉斯汗般的伟大,无远弗届,称霸天下。

#4

问:软硬整合的实践过程是先自己开发软件再找硬件去搭配吗?

答:这要看产业的优势而定了。例如海峡两岸应该是:针对硬件而开发软件去替它增值。由于海峡两岸的软件产业弱,创意低,拿硬件去搭配它,赔了夫人又折兵。反之,两岸是全球硬件业中心,创意多,拿弱的去配合强的,才是软硬整合的"合"之型。

#5

问:像Android这种平台框架开发,应该力求简单又具有通用性吗?

答:有许多人相信:平台框架(Framework)要简单且通用;我则不采取这样的观点。我喜欢把框架比喻为×××长城,它是用来框住塞外(App)的***行为,旨在表达关内居民(系统服务、硬件驱动等)的特殊(即差异化)需求,它的设计可能追求简单,但并不追求通用。

#6

问:应用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与平台(Platform)有何区别呢?

答:很多软件人员把"应用框架"称为”平台”(Platform),让非软件专业人员就常误解:应用框架不含应用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于是,如银行领域的应用软件就全部写成App软件了。于是,就窄化了"应用"框架的真义了。

因为这项误解,许多公司将开发人员分为两大团队:1. 具备客户和应用领域知识的"App开发"团队;2. 不具备应用领域知识的"平台开发"团队。这样就没有人负责开发"应用框架"了。应用框架用来支撑App开发,不属于App团队的范围,却含纳大部分的应用领域知识,也不适合归到平台开发的范围。

#7

问:那么,应用领域知识应该写在应用框架里,还是App软件里呢?

答:大多数专业软件人员都知道:"应用框架"与"App软件"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类似麦当劳餐厅的"食谱" 与"点菜单"之关系。大厨师的智慧大部分都写在食谱里,而不在点菜单里。所以,应用领域知识应该大部分写在应用框架里,而不是App软件里。例如,拿Android环境来说, Android大部分应用框架都是Google团队开发的;而App软件则由第三方开发者担任。微软的.Net Framework也是如此。所以,应用框架与App软件分别归于不同团队。同理,银行、证券等商业领域的应用框架与App软件也应该归于不同团队。

#8

问:在Android软硬整合开发里,软件厂商高层领导最百思不解的谜题是:为什么"应用框架"与"App软件"要分离呢? 其答案是什么?

答:这是简单的"分合"问题。上帝为何要分为"男女"呢? 这样才能"合"(结婚)。古人为何要"庖丁解牛"(分)呢? 也是为了"合"。软件开发也不神秘,一样的简单的"分"与"合"。

#9

问:App软件是软硬整合的主角吗?

答:"App软件"不是软硬整合的主角,而是软硬整合效益的放大者。例如,众多App软件放大了"htc sense"的软硬整合效益。App软件只是个媒介,让软硬整合效益在用户心中产生共鸣。App软件是"白",软硬整合效益是"红",在用户心中呈现"白里透红"的美丽共鸣。

#10

问:软硬产品整合与开发团队有何关系呢?

答:软硬整合,以软整合硬。将硬件功能视为一种服务(Hardware as a Service),整合于平台软件中。此外,还有互联网上的网络服务、内容提供者,也要视为服务整合进来。软硬整合不仅是软件和硬件团队的整合,还要与服务、内容相关人员的整合。产品、团队整合运作的成熟与否,攸关产品上市的成败。软硬整合是一种团队技艺,是一种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就如同拍电影或打棒球、踢足球。演员或球员会互相补位。例如,有演员受伤了,电影剧本可能会修改,演员技艺重迭性高,也常常必须拥有多种技艺。例如,在Android平台上,软硬整合工程师必须同时具备Java、C、C++等多种语言能力。[歡迎光臨高煥堂的博客首頁:http://www.cnblogs.com/myEIT/ ]。

#11

问:为什么许多人误认为<软硬整合>的目的是:”让形形×××App软件跑在稳定平台(平台软件 + 硬件)上”呢?

答:一般人希望平台稳定,误以为这样才容易开发上层的App应用软件。将<软硬整合>误认为:让形形×××App软件跑在稳定平台(平台软件 + 硬件)上。其实不然,正确<软硬整合>是:在维持上层稳定的前提下,精巧修改平台软件来吸收、包容底层硬件差异化创新;并以软件加值来平衡差异化成本的提升,拉高利润空间。

#12

问:<软硬结合>与<软硬整合>有何区别呢?

答:一位普通插花者把花插在花瓶上,会挑选有质量、特色和美感的花瓶。一位插花大师,则会要求造一个与花的特色相配的花瓶。前者达到<白 + 红>;而后者达到<白里透红> 。前者是<软硬结合>;后者是<软硬整合>。

#13

问:有一群人试图使用Android平台软件去<屏蔽>掉底层硬件的差异化,让上层App应用软件能<跨平台>。也有一群人致力于修改Android平台软件去<呈现>出底层硬件的创新差异化,以便创造高质量、高利润。那么:上述两群人何者方向比较正确呢?

答:有些硬件厂会生产<低价、同质化、一般质量>的设备来支持前者。有些硬件厂则会支持后者,即<高价、差异化、高质量>的设备。因此,在Android平台上,低、中、高价产品会并存。在过去的Feature Phone环境里,由于Turnkey Solution带来极大量产机会,出现<低价、高质量>的产品,吃掉了<高价、差异化、高质量>的市场,因而低、中、高价不会并存。

   在PC的时代里,Windows发挥了优越的<屏蔽>效果,同质化、量产、低价的IBM PC胜过了Apple的Mac。在智能手机的时代里,<硬件特色+网络内容>的个性化、差异化占了上风。今天的Android开源开放减低屏蔽力道,也是促成软硬整合、凸显硬件差异化成为当今的产业主流的因素之一。

#14

问:透过<屏蔽>底层差异化的手段,来追求软件<跨平台>的目标;有何不对呢?

答:追求软件<跨平台>是合理的目标;但是大家常常以<屏蔽>底层差异化为手段。这有犯了<以简单手段处理复杂问题>之嫌。软件人员必须采取精致、艺术、高雅的<包容>手段来实践跨平台。当我们以<屏蔽>手段来追求跨平台时,心中是讨厌差异化的,将通用部分与差异部分切分开来,心中真的想把差异部分丢进垃圾桶,只拥抱通用性部分。但是,<软硬整合>则相反,虽然也是将通用部分与差异部分切分开来,但是心中却将差异部分视为价值连城之宝,极为珍惜之。

#15

问:软硬整合工作与App开发工作有何区别呢?

答:例如,如何将语音辨识(如科大讯飞的语音云)服务整合进去Android环境里呢? 如何<包容>或<屏蔽>掉不同语音云平台的语音辨识服务API呢? 这项工作不属于App应用软件开发者,也不属于硬件开发者,而是属于大多数人极为陌生的软硬整合工程师,这种架构设计技能和人才,也是目前业界亟需的。再如,软硬整合范例(2):有一家软件厂开发<2D条形码扫瞄与解析>软件模块,它该使用Java撰写成<跨平台>模块,还是以C/C++撰写成本地(Native)模块呢? 如果它选择前者,以Java撰写成JAR模块,它又如何提供新版本给第三方App开发者去更新呢(可能分布于全世界)? 这不是App开发的事,也非硬件的事,而是软硬整合。

#16

问:软硬整合幕后的获利思维是什么?

答:软硬整合思维:软件是<战略>,硬件是<战术>;而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和服务则是<战略资源>。唯有会赢的战术才能在战场上获利。所以软件必须整合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和服务,来支持硬件,发挥硬件特色(创意和差异化),将内容和服务表现得气象万千。

#17

问:为什么洋人喜欢做平台(&App)框架软件(如Android、iOS、.NET等)呢?

答: (传统)OS是引擎,Framework(现代OS)是飞机,都属于软件本业(飞机本业)。应用软件是信息化产业(航空业)的一环,对于软件本业而言它是边疆,它是极为重要的,但不是最值钱的。

   洋人企业比较懂得投资,只做最值钱的,把不值钱的丢给别人做。因为,从屋内主人(硬件)往外看,Android是围墙(及院子);从街道行人(应用软件)看来,Android是四合院。OS支持(管理)主人的生活起居次"序"(Order);Framework框住外人,让行人不要有***的失序行为。

#18

问:对于一家内容(服务)厂商而言,到底是"卖硬件送内容(服务)" 还是 "卖内容(服务)送硬件",那一种模式比较划算呢? 哪一种模式比较容易成功呢?

答:第一阶段:"卖硬件送软件和内容(服务)",先取短期的收益和获(小)利。然后,才"卖内容(服务)送硬件"。这发挥了软硬整合的两个特性:1)硬件能扩大软件的地盘(随硬件而大量复制);但反之不然,软件无法扩大硬件的地盘。2)软件能提高硬件的售价;但反之不然,硬件无法提高软件的售价,反而提高了成本。

#19

问:有一家手机厂年产量1000万支Android手机;也有一家电信公司有1000万个用户(使用上述Android手机)。还有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替该手机开发一套软件可让用户感受到价值1000元的软件。这软件公司正思考:与该手机厂捆绑销售,或者与该电信公司捆绑销售。那么,这家软件公司该选择与谁捆绑呢?

答:基于软硬整合的两个特性:1)硬件能扩大软件的地盘(随硬件而大量复制);但反之不然,软件无法扩大硬件的地盘。2)软件能提高硬件的售价;但反之不然,硬件无法提高软件的售价,反而提高了成本。最佳策略是:优先寻求与手机厂捆绑销售的机会;发挥了软硬整合的效果,才有更多筹码来与电信公司谈捆绑销售,创造更大的综效,让三方都获得更大利益。以上是基于软件厂商的视角。如果换成硬件厂商视角,则软硬整合也是手段,不是目的。硬件业透过"软硬整合"而取得较多筹码,来进一步与内容业者结盟。苹果Jobs采取此策略。

#20

问:软硬整合实践中,有那些值得留意的要点呢?

答:软硬整合的要点是:1) 软件(Software)与内容(Content)分离;2) 应用软件App(Application)与应用框架(Framework)分离,由应用框架提供Open API;3) 从应用框架连结到硬件驱动(Hardware Driver)。千万留意:软硬整合的"软"不是指应用软件App,而是指"应用框架+平台软件+驱动软件"。软硬件整合方程式:(硬件 + (驱动软件 + 平台软件 + 框架API)) + (App软件 + 内容))。

#21

问:<内容差异化>创新与<硬件差异化>创新两者有何关系?

答:这是一项软硬整合的议题:内容差异化创新是我们的右手;终端(IT)硬件差异化创新是我们的左手。当内容开发者(和互联网服务者)都想去"屏蔽"掉硬件的差异化创新时,我们就变成独臂刀王了。例如,当软件开发者只朝着与互联网结合,只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应用"议题,没有软硬整合的强力支撑,就如同失根的兰花;而软件开发者(如程序员)就如漂流浮萍,到处漂流、心浮气躁。

   苹果的成功方程式是: (((((硬件) + iOS) + App软件) + 内容) + 通信)也是俄罗斯套娃法。以此拟订策略,先软硬整合,再忽悠内容提供商×××,然后逼迫电信运营商每卖一只手机还要倒贴50元美金。同理,在Android平台上写App就是做芝麻,它本来就是附在汉堡来送人的。它的香味让汉堡能提高售价。我一直主张要(软硬整合 + 内容)才能获利。常见的获利模式是:推出两道菜,一道收费,另一道免费;而App几乎都是那道免费的菜。藉由送人来扩大地盘,自然容易获利。 [歡迎光臨高煥堂的博客首頁:http://www.cnblogs.com/myEIT/ ]。

#22

问:为什么您(高焕堂)主张 -- ((软硬整合 + 内容) + 通讯)合作模式呢?

答:((软硬整合 + 内容) + 通讯)模式有助于让<端、云、管>三个产业共赢、均衡发展,具有世界竞争力。过去常见的((通讯 + 内容 + App软件) + (硬件 + 平台软件)) 方程式独尊运营商的跨产业架构,不利于终端和内容提供商的世界竞争力。

   ((软硬整合 + 内容) + 通讯)模式可以促进运营商以更开放的心境支持差异化、多样化的智能终端和内容云端。当运营商不再要求软件开发商去<屏蔽>终端的差异化时,终端就有了肥沃环境去开发优质的设备,更精致地呈现内容,也大幅促进运营商的业务,创造了三赢局面。

#23

问:有许多硬件厂帮运营商或内容提供终端产品;也有许多软件公司帮运营商或内容提供终端应用软件。但是,我很少看到这些硬件厂与软件公司有密切来往或合作,不知这是否为业界实况?

答:我认为Android 可以促进两者合作,创造更多精致的软硬整合终端,对运营商也是有利的。

#24

问:为什么, Android是软硬整合的好舞台呢?

答:软硬整合的真谛是,创造<软件与硬件>两者的和谐相依。强势的软件(虚)必须包容弱势的硬件(实)的<创新多变>;强势的基类(虚)必须包容弱势的子类(实)的<创新多变>。在 Android平台上,上述两项机制兼备,是软硬整合的好舞台。软件产业一直缺乏对硬件产业的爱心。优先让硬件产业获利是<软硬整合>成功的要素。所以我一直主张:让硬件产业优先实现<没钱就改版,改版就有钱>。例如,Android平台的HAL驱动框架就实现了硬件<没钱就改版,改版就有钱>。因而取得HTC、MOTO、三星等硬件厂的支持,才有今天的荣景。如此,软件开发者就能抓住成为巨富的机会。

#25

问:<狭义的>与<广义的>软硬整合,两者有何差别呢?

答:狭义的<软硬整合>,是以软件包容硬件创新的差异化服务(Local Service)。广义的<软硬整合>则是,除了硬件之外,还包容云端内容的差异化服务(Remote Service)。以框架基类来包容,呈现于框架 API上。软硬整合思潮正冲击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如最近的Q+、WeChat平台的 API策略。再如,同样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就像创造了杨州炒饭的"新炒法",但材料没变。"软硬整合"的创新则是创造"新材料"(如磨菇、香菇等),因而会形成一系列的"磨菇杨州炒饭"、"香菇扬州炒饭"等新名词。

  大家知道Android平台软件是开源的、可修改的。或许大家担心修改平台软件之后会导致上层App软件无法执行,大家就不太支持去修改Android平台软件,并进行软硬整合。其实,只要我们把Android平台软件视为一张<桌子>,而修改平台软件就等于修改<桌脚>,可以不更动<桌面>,于是桌上的App软件并不受影响。

~ End~

DDD&& 參考文章(请点选)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DDDDDDDDDDDDDDDDD

1. 智能家庭的软硬整合<A段架构设计>_案例解说

2. <家庭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衔接的案例&实践代码

3. 智能&大数据时代,架构师思维的十个步骤和演练

4. 基于框架(Framework)的平台开发技术_百篇文章

5. 高焕堂的9eBooks(可下载)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