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3)

By 高焕堂  misoo.tw@qq.com

wKiom1OWshTikc9kAACg0Igcpzc082.jpg

歡迎閱讀:高煥堂的新書

請先閱讀:创新创新再创新(1)


溯因推理与科学家

----传统上,科学逻辑推理都基于两种主要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邏辑学家皮尔斯(Peirce,1839-1914)提出第三种逻辑推理方法,他认为将这三种推理结合起來运用,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以获得真理。皮尔斯提出的溯因逻辑推理(Abductivereasoning, AR)是从有待解释的观察事实出发,利用背景知識和试探性构想,溯本求源,由结果去推测原因;以寻求和选择最有可能成立的假說的一种推理方法。溯因推理是从结果來追溯原因的过程,是一种逆向的邏辑推理方式。

----皮尔斯认为溯因推理是:”从所观察的现象,寻求如何构思、假设,以创新的思维來解释问题与观察的现象,因而获得概念学习、增进科学新知的歷程”(Peirce, 1903;Hanson, 1958)。如果没有溯因邏辑推理,几乎无法产生新的科学知識;只有在溯因推理得到结果之后,用严谨的检验去伪存真,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家几乎都是以溯因的方式在科学研究上获得创新。然而,直到1950年代,汉森(Hanson,1958)在《发现的模式》中,以刻卜勒发现行星椭圆形运动轨道的推理过程为例,充分展示了皮尔斯所說的溯因推理过程,于是,溯因推理在新观念的产生和科学发现中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了。


溯因推理的过程

1.新的事实Q被观察到,

2.如果H为真,Q就是当然的事情,

3.因此,有理由猜测H是真的。


Step-1. 观察。观察客观现象。

Step-2. 假定。通过溯因推理提出一个可能假设,以解释事实为什么发生。

Step-2. 解释。从假设(大前提)演绎出新结論。

Step-3. 检验。用归纳和实验对新结論进行检验。


----人们在遭遇到一个新现象时,会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溯因推理,來描述或解释这一现象,在科学思考和创新中占有关键的地位。溯因推理是由观察现象(结果)到原因的猜测推导过程,沿着现象的特征往回追溯产生该现象之原因;它是除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之外的第三种逻辑推理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猜测现象的可能原因,受逻辑规则制约的程度较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

推理R:停在斑马线上的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P:这些车子停在斑马线
Q:这些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归纳推理

P:这些车子都停在斑马线上
Q:这些车子都被开了罚单
(可能性)推理R:停在斑马线上的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溯因推理

Q:这些车子都被开了罚单
(假定性)推理H:停在斑马线上的车子都会被开罚单
(可能性)P:这些车子都停在斑马线上

  在这个溯因推理方法中,假定性推理(Hypothesis)的内容就是:若P(车子停在斑马线上),则Q(车子会被开罚单)。一般而言,要去正面性实证这项假定性推理,可能大费周章;然而,却能轻易地从反面去”否证”它。刚才说过,这个假定性推理的内容就是:<若P则Q>。当这个<若P则Q>是真时,就表示<若~Q则~P>的推理也是真。基于Q是已知的事实,我们可以观察~Q的现象,然后从中寻觅其中之一是P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只要找到其中之一,就足以否证了这项假定性推理。这也就是俗称的”假定-否证”思维方法。例如,停在斑马线上的车子,发现了其中一辆或多辆车子没被罚,就否定掉该项假定性推理了。


溯因推理与设计师

----皮尔斯对于新构想的来源很感兴趣。他认为,新构想不是来自于传统的逻辑推理,因为不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无法从过去的资料来证明新构想。传统的逻辑推理在于宣告某个结论”是否”为真。而溯因推理的目的在推论那些”可能”为真。当思考者观察到与现有模型不相符合的数据时,新构想就会产生。他也说:推理的第一步不是(深入)观察,而是思索为什么。

----多伦多大学教授马丁(R.Martin)在他的《设计思考就是这么一回事!》一书里写到:为了推进知识,设计思考者必须很习惯探索谜题,设法找到新事物,或是从不同的观点切入事情。不论设计师是否注意到,他们其实生活在皮尔斯的溯因世界里,他们积极寻找新想法和数据,挑战人们所接受的解释,并推想可能存在的新世界。溯因推理是设计师和商业规画的命脉,少了推论"未来可能结果"的逻辑,企业只能钻研现有的模式,却任凭竞争者的摆布。


溯因推理与大策略家

   ★ 溯因推理是去猜测现象的可能原因,具有高度灵活性,是具创造性的推理方法

   ★ 溯因逻辑是<假定-否证>的逻辑,透过检验方式,发现走不通的路,就删除之(减法)
   ★ 熟悉溯因思考,就能拥有诸葛亮(孔明)的高度创意(如三分天下和空城计)
   ★ 将 {溯因, 减法,创造} 组合运用,就像麦肯锡公司一样,展现高度的商业价值

孔明的溯因推理范例

範例版本(一)

目标:刘备想当皇帝
(假定性)推理H_1:直接北伐曹操(一分天下)是可行的手段
否证:”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原文)
(假定性)推理H_2:先取孙权(二分天下)是可行的手段
否证:”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原文)
(假定性)推理H_3:先取益州刘璋(三分天下)是可行的手段
否证:(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

上述的叙述(版本一),并没有凸显出<目的-手段>的关系,于是将其更改为新版本,如下:


範例版本(二)
目标(Goal):刘备想当皇帝

手段(How-to)_1:采 ”一分天下” 策略(直接北伐曹操)
假定(Hypothesis)_1:有能力打败曹操
否证:”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原文)

手段(How-to)_2:采先 ”二分天下” 策略(先攻打孙权)
假定(Hypothesis)_2:有能力打败孙权
否证:”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原文)

手段(How-to)_3:采先 ”三分天下” 策略(先进益州)
假定(Hypothesis)_3:有能力进益州
否证:(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

  这能明显地看出来,有三种可能的手段来实现刘备的目标。但起背后都有一个假设(Assumption)或称假定(Hypothesis):有能力执行该手段。如果能找到证据去否定该项假设或假定,就等于否定了该项手段。


溯因推理与IT架构(设计)师

----在IT企業裡,架构设计分为A段和B段架构设计:

  • A段:是指“投资决策”或”签订开发合同”之前的产品或项目的规划阶段。

  • B段:则是指上述”投资决策”或”签订开发合同”之后的开发建置阶段。


----架构师经常必须涵盖和掌控A段(决策前)和B段(决策后)的产品相关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在A段里,面对环境迅速变迁下的产品策略规划;在B段则面对团队的实践策略、执行能力和技术变迁。

  位于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架构师,在思维或视角上,有许多不同(而且经常是互补)。例如,A段架构师偏于获利思维,而B段架构师则偏于成本思维。除了金钱方面,A和B段有获利与成本考虑的差异之外,还有多项明显的差异。例如:

  • A段获利思维,B段成本思维

  • A段算计敌人,B段设计自己

  • A段预见失败,B段势如破竹。


----这可以看出来,其实两者之间是非常互补的。对于A段架构师而言,「知彼」往往比「知己」还重要;所以,A段的架构设计往往不是去设计自己,而是去”算计”敌人(竞争者)。由于商场如战场,就像大雾弥漫的丛林一般,机会与陷阱并存。因此,A段架构师需要熟练溯因推理,擅用推论"未来可能结果"的逻辑,寻觅新的获利机会、掌握竞争者的策略、预见可能失败,将可带来更成功。


** 請繼續閱讀:创新创新再创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