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智慧医疗如何助力医改
作者:IBM 中国区政府与公众事业四部总经理 刘洪
或许是技术和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或许是服务技能的形成机制和对此的保护,或许是利益的驱使,还是宏观布局的设计问题,总之,就象IBM 全球董事会主席兼 CEO 彭明盛先生在《一个新时代的降临》指出的那样,我们现有的医疗行业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许多问题,皆源于此。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系统的目的明确并对于达到目的有明确的路线。对于医疗卫生来说,保障在合理支出下的公众健康(兼顾质量、可及性和可持续)应当是整个体系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到,无论健康服务的各个阶段(从保健、健康教育,到诊断、治疗和康复),还是健康服务的各个提供者(从社区到基础医院、到中心医院),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彼此基本独立缺乏实质有效的沟通。即便是在同一个医院里,不同科室之间的诊断、检查,到治疗护理,也缺乏让患者对于服务一致性的感受。由于各个环节有不同的治理结构和局部利益,客观上削弱了系统的整体目的的实现能力。
第二,系统的要素必须联结起来。没有联结就没有协同,没有协同就没有系统。在医疗领域,从技术层面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还需要很多努力。而服务的联结和一致性更是缺乏。很多重复的检查和治疗,既是一种浪费,更有可能酝酿新的事故隐患。缺乏联结和共享,无助于形成一个信息丰富的、遵循证据的、可信赖的医疗体系。
第三,必须对于系统及关键组件的状态有持续的掌握。否则,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评估和改进。只有从端到端(如与健康行为有关的各个环节,与治疗有关的各个活动)理解和把握,才能从整体上控制费用及其效果。从业务和服务层面,由于卫生体系的各个要素(社区、疾病控制、体检、医院)不同的治理结构,如何形成一个针对居民的(而不是特定医疗卫生机构的)与健康有关的整体的(而不是某次特定的治疗过程)费用情况和满意度度量?又比如在医院内部,如何形成一个针对患者的(而不是各个科室的)与就医体验、服务质量和总体费用有关的(而不是单单针对某个服务环节)评价?
第四,系统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健康和医疗服务有着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仅仅对于局部的调整和改进,而缺乏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很难从整体上满足社会的主要需求。当下医改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人关注经济,希望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包括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化,包括拓展筹资渠道和更高比例的非个人支付,等等;有人关注技术层面,包括提升县级医院的综合能力,包括导入标准路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诊断治疗的差错率和病死率,等等。由于长期存在的“重高端,轻基层”和“重治疗,轻预防”的问题,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能低下,而中心医院却总是人满为患;使得与医院的医护人员相比,卫生系统对于居民的健康干预能力较低。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经济投入与服务水平产出的统一,增加了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改进并适应环境的难度。
智慧医疗:助力医改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诊断、检验、治疗、护理)与通信和计算技术的快速融合,信息技术能够整合医疗卫生各个职能并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IBM自去年发布“智慧的医疗”主张和一系列解决方案以来,致力于以信息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建设。实践表明,智慧医疗可以帮助优化区域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机构本身的运营绩效,使得医疗卫生服务真正成为一个“系统”,从而达到经济上投入与服务水平产出的统一。
比如,协同医疗 IDN,远程医疗(如 eICU 和 eOR 等),和共享(甚至集中运营)的影象和临床检验中心等,可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筑在大量的临床数据/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基础上,针对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健康管理(care management),可以有效地规范服务路径,并在健康保健、治疗、康复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分工和提交服务。以现代数字化医院技术为基础,整合各个部门和各个服务环节,确保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和运营费用的合理支出,信息技术可以服务临床路径(CP)和医院资源管理(HRP)。在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推进方面,信息技术可以监控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不同治疗方案的费用投入和服务水平,可以及时分析、预测与健康有关的群体事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和服务满意度。
以病人为中心,实现服务质量、服务成本和服务可及性三者平衡发展
简单来说,医疗改革中,所作的一切都是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并在又必须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的可及性之间取得三者的平衡。
服务的可及性是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实现惠民和可及。医改中强调了加快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信息技术将在以上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质量角度来看,医改中强调了所有医疗机构都需要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的管理,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在这些环节,政府需要借助IT技术来监管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信息互通。
在服务成本方面,医改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检验结果的互认。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借助 IT 手段,可以使医院系统进行信息整合并建立连续的医疗健康记录,让百姓在没有地域的限制下实现互联互通。
IBM 与多方携手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在新医改中的发展
在中国,IBM 一直致力于成为国家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并积极参与到助力医改的信息化建设事业。在医疗 IT 解决方案方面,IBM 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致力于推动以更好的技术,更低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
IBM 拥有业界非常优秀的技术,比如临床的数据资料管理,我们先进的系统级解决方案(XIV),能够产生整个医院层面上的影像和医疗档案共享的环境。IBM 的 Unix 服务器,因为它的稳定性、可靠性能够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IBM 的中间件软件、SOA 架构,能够让医院的信息平台更开放和更规范。
在 IBM 完成对普华永道的收购之后,今天 IBM 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组织之一。IBM 业务咨询服务部在全球超过 160个国家拥有 60,000名咨询顾问,为全球 20多个行业的企业、各国政府机构和非赢利性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其解决方案涵盖战略变革、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咨询和集成服务。IBM 业务咨询服务部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完善的实施方法给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在 2005年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 HealthLink,使 IBM 在医疗行业的服务能力更加强大。IBM 不仅为国外著名医院、卫生管理行政部门提供过实施和咨询服务,也为国内多所医院提供过成功的咨询和集成实施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临床服务路线优化、数字化医院服务等。
我们看到,为了确保公共资源投入和产出的统一,需要建设一个“系统”的医疗卫生体系。为此,医疗卫生信息化也需要开放的协作精神。IBM 愿意与包括医疗设备、IT 解决方案等应用开发商和服务商携起手来,共同以信息技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