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初识笔记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形而上学,竟然不包含认识论的内容。

原来以为的西方古哲学与东方古哲学等同的看法受到了冲击?

其实没有。

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很大意义上与亚氏的“第一哲学”是相似的。虽然“第一哲学”本身并不是一本真正的“书”,但思想摆在那里)。即,两者都没有对“物”本身即用来思考的工具------“语言”本身进行过思考。或者说,当我们讲“反思”的时候,反思的目标总是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没想到“反思”本身还需要进行“反思”。

后面的笛卡尔虽然在某个层次上的确跳出了语言本身的框框。但是牢笼里面还有牢笼,地狱下面还有地狱。如果说逻辑的基础是语言,那么语言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及其子孙们在这上面犯下了非常大的错误。我们不想延续他的错误!

语言的基础也许很多,但至少应该包含感官在内。这个是经验主义的看法。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如其反对者理性主义声称的,你没看到的,不代表它不存在。于是经验主义很容易就被推翻了。因为“不信?我可以带你去看!”,但是现在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认识论,而是“思考”行为本身的正确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通篇的切入角度其实并不是围绕着“我”展开的,而是围绕“我在不在”展开的。看上去象是“我”已经经过了或位于他的考量之中,但他的整个思考重心其实并不在“我”上面。而是“我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展开的。也即,他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本身是什么东西?这个“我”是怎么来的?由什么组成?它跟语言是什么关系?“我”的真实对照又是什么?也即,他是首先承认了“我”,然后才去讨论“我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这显然构成了循环论证,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论证过程(根据皮浪的怀疑论说,所有的认识世界的尝试都是无意义的------我不支持这个。因为非黑即白显然是错误的观点------我是工具主义者)!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digerl/blog/12865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