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可用:
入口层:
通常指Nginx和Apache等层面的东西,负责应用(不管是Web应用还是移动应用)的服务入口。我们通常会将服务定位在一个IP,如果这个IP对应的服务器当机了,那么用户的访问肯定会中断。
此时,可以用keepalived来实现入口层的高可用。
例如,机器A 的IP是 1.2.3.4,机器 B 的 IP 是 1.2.3.5, 那么再申请一个 IP 1.2.3.6(称为心跳IP), 平时绑定在机器A上,如果A当机,IP会自动绑定在机器B上;
如果B宕机,IP会自动绑定在机器A上。对于这种形式,我们将DNS绑定到心跳IP上,即可实现入口层的高可用。


业务层:
业务层通常是由Java等写的逻辑代码构成的,需要依赖于后台数据库及一些缓存层面的东西。如何实现业务层的高可用呢?最核心的就是,业务层不要有状态,将状态分散到缓存层和数据库。
1.Session:用户登录相关的数据,但好的做法是将session放在数据库里,或者一个比较稳定的缓存系统中。
2.缓存:在访问数据库时,如果一个查询很慢,就希望将这些结果暂时放到进程里,下次再做查询时就不用再访问数据库了。
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业务层不要有状态。在业务层没有状态时,一台业务层服务器宕掉了之后,Nginx/Apache会自动将所有的请求打到另外一台业务层的服务器上。由于没有状态,两台服务器没有任何差异,所以用户完全感受不到。
如果把session放在业务层里面的话,那么面临的问题是,这个用户以前是登录在一台机器上的,这个进程死掉后,用户就会被登出了。


缓存层:
非常简单的架构里是没有缓存这个概念的。如果系统的访问量较大,就可以考虑用缓存层来挡住绝大部分服务请求,提升系统整体的容量。
缓存层做高可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将缓存层分得细一点儿。
缓存层就一台机器的话,那么这台机器当了以后,所有应用层的压力就会往数据库里压,数据库扛不住的话,整个网站(或应用)就会随之当掉。
而如果缓存层分在四台机器上的话,每台只有四分之一,这台机器宕掉了以后,也只有总访问量的四分之一会压在数据库上面,数据库能扛住的话,网站就能很稳定地等到缓存层重新起来。


数据库层:
在数据库层面实现高可用,通常是在软件层面来做。例如,MySQL有主从模式(Master-Slave),还有主主模式(Master-Master)都能满足需求。MongoDB也有ReplicaSet的概念,基本都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总之,要想实现高可用,需要做到这几点:入口层做心跳,业务层服务器无状态,缓存层减小粒度,数据库做一个主从模式。


2.可伸缩性:
入口层:
在入口层实现伸缩性,可以通过直接水平扩机器,然后DNS加IP来实现。



业务层:
业务层的伸缩性如何实现?与做高可用时的解决方案一样,要实现业务层的伸缩性,保证无状态是很好的手段。此外,加机器继续水平部署即可。



缓存层
比较麻烦的是缓存层的伸缩性,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什么呢?趁着半夜量比较低的时候,把整个缓存层全部下线,然后上线新的缓存层。
新的缓存层启动起来之后,再等这些缓存慢慢预热。当然这里一个要求,你的数据库能抗住低估期的请求量。如果扛不住呢?取决于缓存类型,下面我们先可以将缓存的类型区分一下。


数据库
在数据库层面实现伸缩,方法很多,文档也很多,此处不做过多赘述。大致方法为:水平拆分、垂直拆分和定期滚动。


总之,我们可以在入口层、业务层面、缓存层和数据库层四个层面,使用刚才介绍的方法和技术实现系统高可用和可伸缩性。
具体为:在入口层用心跳来做到高可用,用平行部署来伸缩;在业务层做到服务无状态;在缓存层,可以减小一些粒度,以方便实现高可用,使用一致性Hash将有助于实现缓存层的伸缩性;
数据库层的主从模式能解决高可用问题,拆分和滚动能解决可伸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