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系统的管理
分区 sda0-7或者hda0-7 格式化就是设置文件系统

统计文件
df -h 查看分区文件系统,使用空间,挂载点 -a查看特殊文件系统/proc /sysfs 

du -h /目录名  分别列出子目录和子文件大小   -s只显示总用量
du -sh *看哪个文件夹最大,占得空间最多

df命令是从文件系统考虑的,统计的是文件、命令、运行程序、进程占用的空间  du是面向文件的,只统计文件

文件系统修复命令fsck -a或-y 自动修复 分区设备文件名sda2
dumpe2fs sda5 主要看分区超级块大小的,看一个分区中一个数据块大小
-------------------------------------------------------------------------------------------------------------------------------
挂载 windows就是分配盘符 linux是分配一个目录
mount 看目前挂载的
mount -a 依据/etc/fstab文件的内容,自动挂载
挂载时可以设定分区下可执行文件不让执行,挂载别人的硬盘时可以这样设置 -o noexec
光盘要么是/dev/cdrom(是sr0的软连接)要么是/dev/sr0
umount 设备文件名/dev/sr0或挂载点/mnt/cdrom 卸载 卸载前先退出目录
挂载U盘 先fdisk -l 看U盘设备文件名 
插U盘时要在虚拟机里,不然会被windows识别
先创建挂载点/mnt/usb 挂载mount -t vfat(fat32) /dev/sdb1 /mnt/usb/

linux默认不支持NTFS文件系统
下载NTFS-3G插件 移到linux中
解压缩 tar -zxvf ntfs-3g 
cd
./configure && make && make install
插入硬盘,fdisk -l 
mount -t ntfs-3g /dev/sdb1 /mnt/usb/
拔出前务必umount
 

ln 原文件 目标文件 硬链接 跟源文件同步更新 不可跨分区 不能针对目录使用 可用于备份,可把源文件分享给别人
-s软链接 跟Windows快捷方式一样 lrwxrwxrwx. 1 root root 9 Dec 15 16:08 first.txt -> first.txt   小写l开头 权限全有,文件很小,有指向源文件的箭头
如果软链接后面是红色的闪的,说明源文件删除了
三者通过节点区分
File 文件 查文件的具体信息,如果文件名字被改的乱七八糟的话 

rm -rf /tftpboot/ 不是删除链接,是删除目录下的东西。。。。。。。

rm -rf /tftpboot不加/才是删除链接

挂载

mount Windows会自动分配盘符,linux需要手动挂载目录
mount -t iso9660 /dev/sr0 /mnt/cdrom
iso9660是光盘的规格 sr0是设备文件名,系统默认的 后面是要放的目录,挂载就是把这个设备放在这个文件里 /dev/cdrom是一个软链接
umount /dev/sr0 卸载  linux真实机按弹出光盘不会弹出,必须先卸载。
另外不要在挂载点目录下卸载,先出去。跟Windows卸载u盘一样


新加硬盘


关机,插线,重启,

#fdisk -l

#fdisk /dev/hdb

进入 fdisk的界面,打命令 n新建一个分区。

然后提示选择e(扩展分区)或p(主分区),这时输入了e创建扩展分区。

然后提示让输入分区编号(1-4),输入了1

接下来按提示输入起始扇区号和结束扇区号,由于只打算分一个区,都选择了默认值

最后输入命令 w 保存退出。

程式出现以下提示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这样分区就完成了。

接下来格式化分区:

执行 mkfs.ext4 /dev/sdb1


//格式化出现问题:

# mkfs.ext4 /dev/sdb1

mke2fs 1.41.12 (17-May-2010)

mkfs.ext3: inode_size (128) * inodes_count (0) too big for a

filesystem with 0 blocks, specify higher inode_ratio (-i)

or lower inode count (-N).

//格式化扩展分区报错,扩展分区不能格式化,要扩展分区下的逻辑分区才能格式化。

//新建逻辑分区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l logical (5 or over)

p primary partition (1-4)

l

First cylinder (1-13054, default 1): 1

Last cylinder, +cylinders or +size{K,M,G} (1-13054, default 13054):

Using default value 13054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格式化ext3系统,挂载可以正常使用了

# mkfs.ext4 /dev/sdb5

然后挂在到你需要加的目录

mount /dev/sdb5 /data/new

设置硬盘为PGT格式

parted /dev/sdb  选择硬盘

mklabel 创建分区表

gpt

mkpart 分区

分别输入分区名称1234,文件系统(ext4)和分区 的起止位置(G为单位)】

完了可以print看分区信息

rm 1是删除1区

分完区后可以用mkfs格式化成ext4


开机自动挂载
cat >>/etc/fstab<<EOF

# <file system> <mount point> <type> <options> <dump> <pass>

dev/sdb5                /data                   ext4    defaults        0 0

EOF

dump用来决定是否做备份,0不并备份,1备份

pass用来决定是否fsck磁盘检查,0不检查,/ 根目录分区永远都为1。其它分区从2开始,数字越小越先检查,如果两个分区的数字相同,则同时检查。重启服务器生效。

RAID

raid0 就是把多个(最少2个)硬盘合并成1个逻辑盘使用,数据读写时对各硬盘同时操作,不同硬盘写入不同数据,速度快。

非常适合于视频生产和编辑或图像编辑


raid5也是把多个(最少3个)硬盘合并成1个逻辑盘使用,数据读写时会建立奇偶校验信息,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5的一个磁盘数据发生损坏后,利用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相当于raid0和raid1的综合。

适合于不需要关键特性或几乎不进行写操作的多用户系统


raid10就是raid1+raid0,比较适合速度要求高,又要完全容错,当然¥也很多的时候。最少需要4块硬盘(注意:做raid10时要先作RAID1,再把数个RAID1做成RAID0,这样比先做raid0,再做raid1有更高的可靠性)


不常用类型

raid1就是同时对2个硬盘读写(同样的数据)。强调数据的安全性。比较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