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前抢救一下--支持向量机推导

前言

支持向量机是现有机器学习算法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完备数学证明推导的算法之一。其主要思想简洁实用,所以应用广泛。我觉得想要更深入了解一个算法,得先了解其命名。因为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这算法为解决什么问题而诞生,并且如何一步步改进成现有的样子。本篇文章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听了国内外众多网课,在支持向量机最初的思想上给大家阐述这个问题。

初观支持向量机,我就一直想知道为啥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不如决策树那般好懂好理解,也不是贝叶斯决策那样以人为名。相信一些刚学的朋友也有此困惑。我将从这算法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来,又如何一步步改进。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是这个名字。

支持向量机分为三个部分,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线性支持向量机、非线性支持向量机。我今天先给大家一个入门的推导,介绍的是入门---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希望大家可以注重推导,才算真正学会了此算法。近期更新完整的部分。请大家关注。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是一种最基本的二分类模型,是一种监督学习。输入的必须是有类别标记的数据。

二分类器

支持向量机最早从二分类器引入,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以此二维数据为例(二维指的是此数据有两个特征),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直线能够将这两个类别完美的划分开,这条直线的表达式可以这样写:

w\cdot x+b = 0

我们最终是要通过算法来求解出这个wb,这个后面再提。那么我们已经得到了这个分类决策函数:

f(x) = sign(w\cdot x+b)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维的数据空间下,我们的直线被称作超平面,而且我们的wb都变成了多维向量。

间隔与支持向量

当然二分类器有很多天生的劣势。比如我们看到上图的实线分割线就不如虚线的正。就有一种感觉虚线分割的更加符合我们的期望。那我们该如何量化这种期望呢,这还得对于分类正确的确信度说起。

二分类器学习结束后,我们便得到了一条孤零零的分割超平面。这时候有输入新的数据我们便可以输出其分类结果。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A离超平面更近,错判的概率比C更大。这样我们便可以用数据距离分割超平面(绿色实线虚线)的距离,量化分类正确与否的确信度。我们想使所有的数据分类正确的确信度尽可能高,这也就意味着离超平面最近的那个点的距离超平面要尽可能远,也就是A点离绿色线越远越好。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虚线的效果比实线更好。

几何间隔与函数间隔

点到直线距离引申出几何间隔。我们在点到直线距离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类别标记

我们定义超平面与样本点的几何间隔为:

\gamma _{i} = y_{i}( \frac{w}{||w||} \cdot x_{i}+\frac{b}{||w||} )

其中||w||w向量的二范数,其值为w中的每一个元素平方和取根号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的y_{i}并不是y轴的坐标,而是类别标记,取值为{-1;+1},当点被划分在超平面右侧时为正例,其中正例 y_{i}为+1。

我们将结果与这个y_{i}相乘的目的就是是结果始终为正,类似于原点到直线距离中的绝对值功能。考虑到w \cdot x +b在直线左边会取负的情况。

这样我们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将超平面与数据的几何间隔定义成所有样本到超平面几何间距的最小值:

\gamma = \min_{i=1,...N} \gamma_{i}

考虑到对于某一个分割超平面,||w||是一样的,我们便把这一部分舍去,得到了我们超平面与样本点的函数间隔

\hat{\gamma_{i}}=y_{i}(w_{i} \cdot x_{i}+b)

并有超平面与数据之间的函数间隔

\hat{\gamma} = \min_{i=1,...,N} \hat{\gamma_{i}}

那么我们这个分割间距便是由最近的那几个点支撑起来的,由于这几个数据样本点每个都是一个多维向量。所以离得最近的这一个或者多个样本点被称作 支持向量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支持向量机的命名就由此而来,因为支持向量是整个算法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的优化目标都将由支持向量来展开,具体如何展开,我们往下看:

间隔最大化

依据前文,我们对分隔超平面进行调整,使得两类数据距离超平面间隔最大化。

那我们便很容易得到如下式子:

\begin{array}{l}         \text{$ \max_{w,b}$} &\frac{\hat\gamma}{||w||}\\         \end{array}
\begin{array}{l}         \text{$s.t.$} &y_{i}\left(w \cdot x_{i}+b\right)\geq \hat\gamma  &&& i=1,2,...N\\         \end{array}

我们要在下式的约束下得到使得\frac{\hat\gamma}{||w||}最大的w,b值,优化的过程是优化w,b,所以这个\hat\gamma具体值是多少没关系,算是一个常数。再者我们需要将两类的数据距离超平面一样远,以表示超平面是正好平分两类数据的感觉。这样我们便由计算方便设定\hat\gamma为1,并且是正反两类数据距离均为1.

在凸函数优化中,一般最小化更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用一些方法将最大化变换成最小化。比如此处我们也是根据计算方便,将问题换作:

\begin{array}{l}         \text{$ \min_{w,b}$} &\frac{1}{2}||w||^2\\         \end{array}
\begin{array}{l}         \text{$s.t.$} &y_{i}\left(w \cdot x_{i}+b\right)-1\geq 0  &&& i=1,2,...N\\         \end{array}

这里||w||^2前还有一个\frac{1}{2},也是为了后面计算方便。有无均可。取平方是因为||w||在表达式上有根号,不太好计算。

那么这样基本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就很明朗了,看如下为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最大间隔法

输入:线性可分训练数据集T={(x_{1},y_{1}),(x_{2},y_{21}),...,(x_{N},y_{N})},其中x_{i}\in\chi=R^n, y_{i}\in{-1,+1},i = 1,2,...,N

输出:最大间隔分离超平面和分类决策函数

  1. 构造并求解此约束最优化问题:
\begin{array}{l}         \text{$ \min_{w,b}$} &\frac{1}{2}||w||^2\\         \end{array}
\begin{array}{l}         \text{$s.t.$} &y_{i}\left(w \cdot x_{i}+b\right)-1\geq 0  &&& i=1,2,...N\\         \end{array}
  1. 得到分离超平面:
w^* \cdot x+b^* = 0

以及分类决策函数:

f(x)=sign(w^* \cdot x+b^*)

存在唯一性定理:若数据集T线性可分,则可将训练数据集中的样本点完全正确分开且最大间隔分离超平面存在且唯一

求解问题

这一部分干货还蛮多,我就另起炉灶单独写了一篇文章作为辅助。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拉格朗日对偶》作为引子。也有一些关于KKT条件,对偶与原问题等价方面的,大家请戳我这一篇《拉格朗日乘子法》,里面有KKT条件由来的推导以及其他详细推导。

我们在求解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入了拉格朗日对偶,这样做的优点,一是对偶问题往往更容易求解,而是自然引入核函数,进而推广到非线性分类问题。

首先我们写出拉格朗日函数,并引进拉格朗日乘子\alpha_i \geq 0,i = 1,2,...,N,则有:

L(w,b, \alpha) = \frac{1}{2} ||w^2|| - \sum_{i=1}^N  \alpha_i y_i (w \cdot x_i+b)+  \sum_{i=1} ^N \alpha_i

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为:

\max_ \alpha \min_{w,b} L(w,b,\alpha)

第一步先求\min_{w,b}L(w,b,\alpha)

我们将拉格朗日函数微分置0,大家简单计算一下,可算得如下两个结论:

w= \sum_{i=1}^N \alpha_iy_ix_i \qquad \qquad (I)
\sum_{i=1}^N \alpha_iy_i=0  \qquad \qquad (II)

将(I),(II)代入原拉格朗日函数,即得:

L(w,b,\alpha)=\frac{1}{2} \sum_{i=1}^N \sum_{j=1}^N \alpha_i\alpha_jy_iy_j(x_i \cdot x_j)
\qquad \qquad \qquad \qquad -\sum_{i=1}^N\alpha_i y_i \left[ \left( \sum_{j=1}^N \alpha_jy_jx_j \right)\cdot x_j+b \right]+\sum_{i=1}^N \alpha_i

化简之后,得:

\min_{w,b}L(w,b,\alpha)=-\frac{1}{2} \sum_{i=1}^N \sum_{j=1}^N \alpha_i \alpha_jy_iy_j(x_i \cdot x_j)+\sum_{i=1}^N\alpha_i

我们再将此极小问题取极大化,即是对偶问题

我们顺便取个负,将极大化变成极小化方便计算,则原问题的对偶问题转化成:

\min_\alpha  \frac{1}{2}\sum_{i=1}^N \sum_{j=1}^N \alpha_i \alpha_jy_iy_j(x_i \cdot x_j)-\sum_{i=1}^N\alpha_i
s.t. \sum_{i=1}^N \alpha_iy_i=0  \qquad \alpha_i \geq 0, \quad i=1,2,...,N

考虑原始问题与对偶问题,我们由拉格朗日对偶的定理可判断,此问题存在原始问题与对偶问题同解,解为w^*,\alpha^*,\beta^*

对于线性可分训练数据集,假设对偶最优化问题对\alpha的解为\alpha^*=(\alpha_1^*,\alpha_2^*,...,\alpha_l^*),则可以由\alpha^*求出原始最优化问题对(w,b)的解w^*,b^*:

w^*=\sum_{i=1}^N\alpha_i^*y_ix_i
b^*=y_j- \sum_{i=1}^N\alpha_i^*y_i(x_i \cdot x_j)

分离超平面原形式为:

f(x)=w^*+b^*

代换之后分离超平面为:

\sum_{i=1}^N \alpha_i^*y_i (x \cdot x_i)+b^* = 0

分类决策函数可以写成:

f(x)=sign \left( \sum_{i=1}^N \alpha_i ^ *y_i(x \cdot x_i)+b^* \right)

总结

那么我们就解决了这篇文章提出的主要问题了---为什么叫支持向量机。当然我们从这个问题上,顺带着还推导了一下支持向量机最基本的部分---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如何由二分类问题引入,又是如何需要提出支持向量机算法。又是如何导出最后答案的公式。比较详细的推导过程,大家不妨多看几遍手推一下。

近期我会再给大家分享线性支持向量机,算是进阶的部分了。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使用Matlab实现CNN-SVM卷积支持向量机分类预测的步骤如下: 1.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训练和测试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应包含已标记的样本图像和对应的分类标签。 2. 卷积神经网络(CNN)训练:使用Matlab的深度学习工具箱,可以构建和训练卷积神经网络。首先,定义网络架构,包括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并设置相应的超参数(如学习率、批处理大小等)。然后,使用训练数据集对网络进行训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优化网络权重。重复训练过程直到达到预设的准确率或迭代次数。 3. 特征提取:在训练完成后,使用训练好的CNN模型提取图像的特征表示。通过将图像输入到CNN中,获取卷积层或全连接层的输出作为特征向量。 4. 支持向量机SVM)训练:使用Matlab的SVM工具箱,将CNN提取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数据,对SVM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核函数(如线性核、高斯核等),并设置相应的超参数(如正则化参数、惩罚项等)。训练过程将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权重和偏置。 5. 分类预测:使用训练好的CNN-SVM模型进行分类预测。首先,将测试样本输入到CNN中,提取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作为输入数据,通过训练好的SVM模型进行分类预测。根据SVM模型返回的分类结果,确定图像的类别。 综上所述,借助Matlab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工具箱,可以实现CNN-SVM卷积支持向量机分类预测。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模型,提取图像特征并进行分类预测。这种组合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的优势,并借助支持向量机的分类能力,提高分类预测的准确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