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机以其极低的制造成本,加上或雷人、或新潮、或仿造的外观,一次又一次的给那些所谓的“名牌”带来致命的市场冲击,然而时过境迁,自全国下令展开“双打活动”以来,这个曾经“无限风光”的行业便一次又一次面临着行业的洗牌,由于深圳“大运会”的临近,在华强北这场电子行业的洗礼便越发激烈,那么这样的“黑色产业”,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了解 ?

笔者曾有幸接触到这个行业制造中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关于手机按键部分的生产,从其产品设计图 - 开模打样 - 注塑成品 – 喷漆处理 – 组装半成品 – 成品打包出货,而这样类似其他的一些部件如手机外壳等同样是如此的制作流程。

在这样一个极其低廉的手机价格面前,这样的行业利润又出自那里 ?笔者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从一些设计工程师处了解到,这个行业的一款新式的手机从诞生-销售-死亡,其“生命周期”不会超过三周的时间,而大部分的中小型制造厂,只不过某些渠道“大鳄”下线的“制造傀儡”摆了。

然而从这样一些厂家制作的手机,在其质量关面前又是如何呈现 ?从笔者了解到的制造流程,似乎这些下线的制造厂,关注的永远只是产品的合检率以及半成品装配的不良率,而从其原料的选购、再到成品的制造,似乎完全没有关于对人体这方面的检测,难道这些化工制造品、原料、制造的成品已经完全达到了“100%无害”的标准?

显然这也成为了众多厂商的利润空间,由于缺乏专业的测试环境、设备、人员,再加上这些测试建立所需费用同样是价格不菲,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那些所谓的“名牌”是不是同样按这样的方法生产,但我们所知道的是,那些背后看不见的真相已经完全被那“名牌”所遮掩。

再而言那些廉价的劳动力同样是这些组装、加工类行业的“黄金制造者”,而劳动者所面临的却是一间又一间血汗工厂的剥削,在这些高新科技产物的背后那些中国制造的字样又伴随着多少劳动者的“血与泪”?

这是一个宏观现象,然而这些只能单纯依赖国家“双打”的背后,又有谁追查那些背后操作的“大鳄”,似乎那些劳动者、制造者、销售者永远都是些“罪该万死”的人,那么背后的利益者呢?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藏匿于“有关部门”的背后 ?

这样的看似“黑色”产业的打击曝光,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类似的制造问题永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有关部门什么时候才能给力工作 ?似乎这样的利益问题给力是没有用的,只有给钱才能真正的处理问题!很多人抱着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理想出发,再而奋斗、努力、拼命,但是这部分人永远都只能在这个巨大的内网环境下一次又一次的“被战死沙场”,为此仅为这些理想者祈祷:“阿门,笔者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