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擅于制造热点和概念的国家,产业互联网就是这样的新兴产物,这是从2018年乌镇的互联网大会以来,最火的提法。当然有很多背景原因,其中最大的应该是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反思,他们对于未来出路的一种思考。
为什么会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呢?
相对来说,是消费互联网。很多人就把这解释成互联网的下半场,互联网的新方向。因为互联网在最初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以人为主的,从人的需求属性出发,建立了若干个应用航母,包括社交、电商、搜索等,这些更多是面临的个人消费领域,因此很容易,就套用成消费互联网。
那么,我们曾经提出的“互联网+”为什么不火了?
曾经的“互联网+”战略也是一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它甚至成了互联网人的法宝,互联网可以加一切。当时很重要的产生根源应该也是希望试图通过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所以后来就有了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大讨论。
“互联网+”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用互联网改变或者改造传统产业,因为这是站在互联网为基础的企业的角度出发。也是给互联网企业们一个尚方宝剑,从理论上作为国家的认可,互联网企业可以大踏步地去拥抱传统产业。
“+互联网”恰恰是反过来,是传统产业的看法。就是我们产业本身才是正根,是王道,而互联网说穿了无非是一个工具。是工具你就必须依附在我们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你得按照我们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要求来运作。
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对于未来的判断。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非常不一样的结果。
最著名的案例应该是万达的“互联网+”就是从产业本身出发,虽然在巅峰时代,万达拉起了一个超豪华阵容,而且其他的主要也是占领了互联网半边天的腾讯和百度助阵,但是他的基因是站在产业本身生发的,从骨子里就是觉得互联网无非就是我的工具而已。
2014年这家横空出世的新公司从名字上来看就叫万达电商,三家公司对这家新的电商企业投资约50亿元,其中万达持股70%,百度、腾讯各持股15%。董事会成员有6到7人,百度、腾讯各占一席,其余为万达派人入驻。万达老王为此信心爆棚,拥有江湖上的南帝和北丐助阵,所以跟另外的大佬马老板开始叫板。当然结果今天不言自明,如果真的是如各方公布的投资金额,那也就是说明一个答案:在互联网的江湖,50亿不禁烧!
翻过看“互联网+”的结局又如何呢?
也鲜有成功案例,但是确实烧出了滴滴和摩拜这类的独角兽,因为从互联网方向望过去虽然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也需要具有足够的资本,还是那句话,这种战略性资金的储备至少是百亿级以上规模才能有得一拼。共享出行的市场在“互联网+”的指引下,打下了天下,毁了领头部队,未来鹿死谁手还真很难说。因为消费级市场就是这样残酷,消费者天生有个身份,叫“上帝”!
不过这波“互联网+”也教育了各方力量,最终互联网界深刻认识到,还得换套路,既然“互联网+”不行,重新换了身马甲,这就是产业互联网。这次的头阵还是以腾讯为代表,改组腾讯的组织架构同时,开始呼喊拥抱产业互联网。当然前面还有很多的铺垫,其最主要的说法就是互联网的上下半场。真的特别形象。就像足球比赛,有上半场和下半场,中间休息期,大家恢复一下体力,教练们根据前面的比赛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更主要的笔者觉得还得是大家带队,腾讯一出手就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前面上半场的问题,总结到位,直指人心,迅速形成了共识。客观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当前互联网产业面临的寒冬,中国互联网的中流砥柱腾讯以及互联网思维著称的小米股价都跌超了30%以上,就连每季度保持高利润增长的阿里都在跌,其它互联网公司自不必说。最后逼得互联网大佬们不得不变招:不是我们不努力,确实是互联网上半场已经结束。上半场主题是消费互联网,消费者已经被瓜分殆尽,遇上了天花板。
产业互联网是什么?
据说早在2000年,硅谷的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就曾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在这份报告中,产业互联网被定义为用复杂物理机器和网络化传感器及软件实现的制造业企业互联。不过,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概念并没有受到重视。这就让我想起来物联网的起源一样,也是在1999年来自于一个口红在超市补货的故事,年轻的阿斯顿先生由RFID的应用引发了物联网的思考,但是那个年代真的是互联网大家都未可知,更何况是物联网呢?
直到2012年,通用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产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的报告,对“产业互联网”重新进行了介绍,这才让这个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都是同一个词industry(形容词为industrial),加之产业互联网的最早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因此在这一概念被引入到中国时,被译成了“工业互联网”。后来,“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逐步和德国“工业4.0”的概念融合,成为“产业互联网”的通行翻译。不过,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原始文献,就不难发现产业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并不止于工业。至少在通用电气的报告中,它就涉及到了航空管理、医疗等领域。
其实这就让我们理解了当前另外一项国家信息化的战略定义为“工业互联网”就是这个道理。有机会我们在仔细分析这个概念。
话归原题,继续谈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蕴含着远为巨大的商机。我们可以从两者的连接数和app需求量来窥得一些端倪。消费互联网的连接对象主要是人与PC、手机等终端,其连接数量大约为35亿个,而产业互联网连接的对象则包括人、设备、软件、工厂、产品,以及各类要素,其潜在的连接数量可能达到数百亿。物哥不由得暗喜,其实这就是物联网啊!
再从app的数量上看,整个消费互联网现有的app只有几百万个,而据估计,仅在工业领域,产业互联网需要的app数就约有6000万。
从功能上看,消费互联网解决问题主要是连接消费者,帮助既有的产品更好地进行销售和流通。尽管它也会对生产产生促进效应,但总体来说这种影响依然是间接的、有限的。
相比之下,产业互联网对生产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也更为明显。通过借力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传统企业可以更好地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更快捷地实现产品的物流和销售,从整体上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生产效率。这对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C到2B的迈进
消费互联网用户是个人,这是2C。产业互联网用户是企业供给侧,这是2B。腾讯、百度、头条、小米等都是典型的消费互联网公司。他们面向消费端提供产品和体验,并借助聚集起来的巨大流量获得收入。供给侧改革,就要求这些消费型互联网公司转身服务产业供给端。从向消费者提供衣食住行玩的体验为中心,转向为企业内部以及产业链提供互联网化为中心。从生产、销售、流通、融资、交付几大领域进行技术开发和互联网改造,通过使中国的产业效率提升来获取收益。这一番闪转腾挪后,产业互联网的马甲俨然有了西服正装的效果,如此名正言顺,如此堂而皇之,如此顺应上下潮流。
这些消费型互联网公司能成功转型成产业互联网公司吗?转型产业互联网的入口在哪里?其实这还是一个围城的概念,城里的人觉得城外好,城外的人羡慕城里人的日子。互相调换一下,你就能发现,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因为从企业端看,中国实体经济的日子眼下也不好过,无论是大 B还是小 B们都在面临困境,去杠杆去产能,新旧动能转化,让B界上下也辗转反侧。那么同样困境下的实体经济对互联网公司的改造意愿,接受性强吗?综合起来会有几个大问题。
第一,各产业都具有自身的特征,使得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很难实现。虽然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潜力巨大,但由于产业的性状各异,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产业,其市场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进行建设的规模经济就很难实现,投资很难得到回报。
第二,产业互联网对产业组织的变革有很大要求。如果没有组织的系统变革,单靠信息系统和技术来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难度很大。然而,组织变革并非易事,难以在一朝一夕实现。
第三,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多个环节环环相扣,很难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实现单点突破。在消费互联网中,企业的盈利模式相对简单,只要开发一个软件,开通一个app,就可以让用户下载,通过增值来获得收费。这种模式很简单,很容易复制,可以迅速扩大规模。但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却很困难,一个模式的成功往往需要其他产业和企业的配合,因此很难迅速发展。
第四,产业互联网对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资本的需求也更大。
互联网企业们到底会不会,能不能通过对资金、数据、渠道、消费者等产业链上游资源的掌控,来抢夺实体经济的利益空间呢?综上分析,产业互联网概念和理论上都是讲得通的,但实际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笔者还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是产业互联网,为何不旗帜鲜明的提出“拥抱物联网”呢?
我们必须先要承认名人效应,因为由腾讯提出的互联网下半场,因为腾讯要玩产业互联网,所以互联网的半壁江山就应时而动。其实早在3年前,笔者就提出了“产业物联网”的概念。
早在,3年前笔者曾写了一篇《如何重新定位物联网?》 的文章,今天回头来看,应该会对互联网企业们带来更深的参考价值!当时笔者的判断是这样的:
“这两年,我一直在做产业落地的工作,大量接触了各地政府部门,我发现实际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划分更为科学,而此时像NB-IOT这些新的技术也都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我感觉应该大胆创新,重新定位物联网。物联网的定义就是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从而建立新的应用,出现新的模式,改变世界。因此物联网的划分基本上就是两大维度:产业物联网和个人物联网。其中产业物联网可以进一步分为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电力物联网,物流物联网等产业方向,可以根据行业属性的不同去深耕细作。解决的是2B或者是2G的问题。而个人物联网更多的是面向民生应用的,围绕个体的,甚或于家庭的各项应用。包括各种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车载系统,娱乐等方向的都包含其中。这样,做消费类的厂家就会重点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物联网,更偏向各项生活的改进,而物联网对于基础产业的促进,就是我们传统谈的产业物联网的概念,两者之间进行清晰划分,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方向也都明确了。这是巨大的价值,而这么简单的问题,可能大家都忽视了,也可能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忽视了自己的定位,大家可能都是感觉物联网好像是“国王的新衣”,好像看的着,却摸不到。”
另外很多人会有疑问,这样划分的道理是什么呢?
其实这不仅是在于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的。更多的也是为了物联网产业在社会中的传播与普及。
笔者接触了大量的企业,都说在做物联网,但是到底在做哪一块,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思路混淆问题。企业发展方向非常不清晰,核心战略出了问题。企业老板经常说自己具备某方面核心技术,于是各行各业盲目跟风,发展到后来捡了一堆芝麻,而没有发现一个西瓜。
后来深度研究了好久,也是结合这几年我们组织的智慧北京大赛中申报的很多项目和案例,发现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大多数人都喜欢做平台战略,因为看上去宏观壮美,心理也舒坦,于是围绕着某个大平台去布局,方案做得很完美,最后就是一个结果,落地的时候资源不够,或者资金不够,人员不够,所以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是很让人崩溃的事情,看的多了,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有意识的提醒大家,但是经常会遇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人家企业老板会觉得你多管闲事儿,而我们自身确实也不便于更深入多说什么。
所以,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今天核心要讲的是企业定位的问题。
不管是做物联网也好,不做物联网也罢,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把企业定位好,会出大问题的。而这件事情又会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退出画面看画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什么?是专业的分析研究,策划。所以你看欧美日为什么都是咨询先行,智库受到重视。
在此笔者不想重复多说,只讲两个要点:
第一,大道至简。越是复杂的事情一定会有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按照古人的说法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从纯物理的研究来看,升维(维度)的目的一定是为了降维打击。我们通常认识世界都是站在二维或者三维空间的角度去认知,有时候已经晕菜了。而实际上你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深入,因为后面还有四五六七八维呢!所以我们就理解到任何事物都存在变量的,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就好了。
那么所谓大道至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科学世界观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要有道必然要有另一个产生任何一个道的根源,此即为一切道的根源,简称宇宙根源。而万物之道即为常道之“道”。你看,古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要比我们今天深刻的多。
认知一定是一个过程,所以我才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无非是他背后的信息量的多少决定的。你不知道的事情不意味着不存在。而你觉得不存在的时候你就贸然说,不对!而事实上一定是你错了。所谓眼界决定财富,认知创造价值。
其实不管叫什么,产业互联网也罢,产业物联网也罢,笔者衷心希望朋友们要建立深度思考,要敢于挑战权威,产业互联网的道路漫长,开局很重要,认知更重要。
——————本文完——————
作者: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 王正伟(物哥 ) 本文系作者原创 51CTO博客-新社汇and微会动袁帅 授权发布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13613143/234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