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云计算(转自天涯感谢原楼主iamsatisfied)

如果把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之前可以大致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IBM为代表的大型机时代。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微机(PC)时代。在大型机时代,计算机属于少数IT精英人群的玩物。所以有些人就想把这种计算机的设备和技术推广开来。接下来逐渐的,IT领域就成为Intel和微软的舞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PC的推广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它的功能(计算及存储)似乎总是过剩的,并且软件的管理和数据的管理也会常常成为麻烦。一开始在九十年代人们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表明互联网使得计算重心发生转移。至于转移到什么地方,大致上被认为会是一些服务器。不过总体上当时这方面是比较模糊的。在这一时期,马克安德森(网景公司)和Sun公司是明星。遗憾的是他们均被传统PC势力反扑。就这样又过了好几年,似乎平淡无事,但又暗流涌动。接下来服务器集群、分布式系统、网格等概念前仆后继,直到“云”的提出。


云计算本质上是把计算工作交托给远方的服务器和专业人员。计算机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一个是存储(数据相关),一个是控制(软件相关)。当这些交到远方的“云”之后,普通用户就可以降低很多的计算机维护及管理工作,而可以专注于使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回顾一下,从大型计算机时代---》PC时代---》云时代,就像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如果谈到这些云技术,很多人会想到后台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平台开发及维护人员等等,但另一方面,终端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实际上“云”和“端”是成对出现的,有你就有我,并且,如果厚此,则必须薄彼。所以在云时代,“云”厚重,“端”则必须轻薄。如果传统臃肿庞大的PC还活的很滋润,那么云时代实际上是不可能被开启的。因为若那样的话,计算重心还是在终端(PC),并通过软件下载(购买)、升级、存储设备购买等等方式来实现。最多软件公司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但一切还是需要客户去学习、操作。


所以,“端”的重要性必须被足够重视。在Amazon公司的战略中,Kindle fire的研发被放在一个最核心和机密的位置。也许很多人觉得那不就是个平板电脑嘛,国内台电昂达什么的不是也生产的很High。但Amazon推广Kindle Fire是为了其“服务”开路的,而服务才是云计算时代的灵魂。反观PC时代,微软也是试图通过其Windows来“为人民服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计算重心的问题:到底是在谁的家中、在谁的主场、在谁的地盘上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有人说微软也有云服务、迈向云转型。不过,微软如果会跳舞的话,他跳的是PC Style,而不像亚马逊那样跳的是云Style。所以迈向云时代等于微软自己革自己的命,并且需要放弃掉the way of Windows。这可能是相当艰苦的,因为人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鲍尔默说微软的未来是“设备与服务”。对比一下,他瞄准的正是Amazon。


平板电脑虽然是一个云时代终端利器,然而它还是不够完美,因为给它配个键盘,它又成了“一台PC”。并且因为它够大,它就有足够大的自我膨胀的余地。所以我们观察Surface或者其后续Pro,发现它们在概念上是最接近PC的设备。所以它们由微软制造出来,在逻辑上非常通顺的。真正完美的云端利器,是智能手机。因为它够小,并且限于人类手掌及携带,它不可能被做的太大。因着通信的需要,它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因此不可以给本地软件过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它是一个理想的“瘦终端”。尽管它正在越来越肥,比如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强、存储容量越来越大,但先天决定了,它不可能长的太大,比如被极客们用来作为编程工具。就像一只荷兰猪永远不能长成一匹斑马一样。所以智能手机最终将成为开启云计算时代的钥匙。




云计算时代的操作系统
Google的未来到底是Chrome OS还是Android?Google的未来应该是其云服务,比如搜索引擎、APP和地图。但是Google把Chrome OS或者Android放在战略高度,也是合情合理的。就像Amazon把它的Kindle Fire放在核心机密的地位上一样。因为云和端是必须成对出现的。
端虽然微小,但它对其背后的“云”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未来云计算时代,对Google来说,终端到底是Chrome OS还是Android,会影响到它关于云的设计与部署。Chrome OS依托于Web和Html5,它是一个更加轻量化的操作系统,比较符合标准的关于“云计算时代终端操作系统”的定义。Android略肥了点,也略庞大了点,它更接近于传统的PC操作系统。就比如Chrome,在Chrome OS中,它就是一切;但在Android中,它只是一个浏览器。在三星公司最新定制的Android系统中,引入了类似Windows那样的多任务窗口。想想看,如果再加个鼠标,它就快要变成一台PC了。


所以Chrome OS和Android之间牵扯到了云计算的理念之争,尽管他们是同门师兄弟。大师兄Chrome OS是Google门下的忠实的开门大弟子,严谨执行师傅的理念和信条。但小师弟Android则圆滑很多,一个不留神,它就可能因为吃得太胖而向PC转变;师傅若管的严一点,它就又可以被约束成为“只为网络及云计算而存在”的瘦终端。与Android相比,Firefox OS更像是云时代的手机终端。Google应该也想做Chrome手机,只不过可能由于Android太火而只好作罢。
这种理念之争人们并不陌生,其实就是“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对于PC计算,云计算有种天然的“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倾向。但是小我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苹果搞出很多i字头的东西,连Cloud(云)也要小i牵出来。这个也算是符合人性的。胖一点的终端更能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哪怕只是拿出来炫耀。并且很多时候,冗余是设计上的必需品。就好比人体脂肪。如果设想一下微软发力于手机终端的结晶体,那一定会是肥头大耳了。据说WP8手机还可以用来编写微软的Office文档,相当强大。


Android的一大特点是可以被定制。被定制后的Android是为应用商店服务的,就比如Amazon定制过的Android。国内很多有点实力的厂商定制Android,是很好的思路和实践。一方面对这个操作系统了解的更加深入,另一方面,会促进UI界面和用户体验的优化。不过在最重要的“应用”(也就是云服务)这一环节,普遍比较欠缺。但这一块儿才是围绕Android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所以足以引起重视。小米CEO雷军就期望能通过应用和服务赚钱,不靠硬件,但现在还没能实现。
阿里巴巴可能是国内最能够模仿Amazon的企业,它们都是搞电商出身,技术能力也都很强。同样是电商出身的京东最近也在搞云计算。阿里搞的云OS与Amazon定制过的Android很像,都与Google的Android不太兼容。这跟魅族或者小米定制过的Android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阿里的云OS目标与Amazon的相似,是瞄准“应用商店级”的。几个月前阿里云OS与Google之间的冲突闹得沸沸扬扬,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有很大的误区。


Google是支持别人在它的Android上建造自己的东西。在云时代的终端操作系统这块儿,它的亲生儿子实际上是Chrome OS,Android只是个收养的娃。或者可以把Android比作一辆Google设计的公共汽车,谁都可以乘坐;而且车门上写着“欢迎”两个字。但Google对其Android的约束在于其Google Play(前身是Android Market),也就是说:应用商店。那个才是Google关于Android战略的商业命脉。
当定制Android时,深度的定制并打造与Google Android不兼容的应用商店,这个Google也是许可的,尽管会带来竞争。但阿里的问题是它选择宏基这家OHA(开放手机联盟)成员,而OHA在本质上是Google Play的护城墙。所以Google才会对宏基发出“OHA除名”的威胁(Google并没有去直接挑战阿里)。Google这么做是名正言顺的。实际上,Amazon推广Kindle Fire时,在硬件制造环节遵守规矩,Google就不会去反对它。



国内软件企业如何应对云时代
关于当前云计算的一个事实是它还比较稚嫩。所以短期内,至少,不要对基于它的产品的盈利能力有过多的期待和要求。查考一下云计算元老之一Amazon公司,相比其它IT企业,当前它的盈利能力是相当弱的。苹果的iCloud也是公司未来的核心战略,不过它短期内还是主要靠销售硬件终端(比如iPhone)来赚钱。
在PC时代早期,软件的生产和销售与传统工业产品一样,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并且主要是单向的。九十年代之后,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很多软件公司推出了其软件产品的“网络版”。在云时代,若按着SaaS(软件即服务)的观点,可以看作是这些网络版软件再进行一次架构上的升级,使得计算及存储的重心彻底远离终端,而放到远端的服务器上。并且另一方面,SaaS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软件生产商和使用者的距离被空前拉近了,这样就能及时反馈使用者的需求和建议,并进行升级。就好比传统软件是房地产开发商,盖好了房子让人进去住。但云时代的软件厂商像把自己的房子盖好,然后让千千万万的使用者搬进来一起住。(好大一个房子。)


SaaS对软件开发商的技术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为了降低云计算开发的复杂度,大的并且有实力的IT公司面向企业用户推出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使得他们不需要对计算机集群的底层设施(如存储器管理或者Linux系统)有过多的了解。到了这一步,以前Sun公司的那句“网络就是计算机”的著名论断才渐渐浮出水面。
国内软件企业若想应对云时代,首先考虑自己的消费群体是哪些。如果是面向普通消费者(个人用户),那么就应当首先考虑面向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的开发。第一个原因,手机很便宜,也很普遍,第二个,人们伴随手机的时间大大超过与PC所共处的时间。但如果是面向企业用户,那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面向手机、平板或者PC。如果云软件是面向桌面的PC终端,那么一开始需要让用户体会到它的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如果用户比较满意,接下来他们可能会采购更加轻量化、也更便宜的终端(客户端),比如Chrome OS笔记本、Android平板、iPad等等。如果到了这一步,PC之路就回不去了,云软件企业也才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比如想方设法攫取企业用户在终端部署和升级时成本节约下来的那一部分。但是第一步是最艰难的,也就是让部署了PC的企业用户使用云服务。每一个立志于云计算的IT企业都应当对轻量级终端的推广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至于这个终端移动或者移不动,那倒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它足够便宜。


智能手机生产商如何应对云时代
为了迎接云计算时代,终端的生产和推广是非常重要的。智能手机使得手机厂商由传统的“通信终端制造商”摇身一变为“智能设备制造商”。不过,云计算时代要求终端够轻够薄,所以在终端操作系统的选取上应当避免臃肿的传统操作系统。这两年微软WP手机卖的不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思路上它有点倾向于“小PC”,所以不符合云时代的内在要求。
相比较Firefox OS或者Web OS等,Android和iOS比较类似,像是云时代终端操作系统的折中方案:一方面它们都能够提供部分类似PC的操作体验,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互联网终端,离开网络用处就很小。Android和iOS的兴盛是有原因的。当经历过漫长的PC时代,并在Windows的熏陶下,人们已经有了很多PC的操作习惯和体验,它们很容易被顺延到新的智能设备之上。


在未来,等云计算成熟稳定了之后,不排除有更加轻量化的手机操作系统流行的可能性。但当前,Android是智能手机生产商的首选。有软件实力的厂商会对它做一些修改和定制,比如三星定制的Android已经开始有多任务窗口,这可能是短期内的一个趋势。不过总体上,由于云的缘故,系统厂商将Android复杂化和PC化的方向并不会走的太远。手机生产厂商在这方面没有太多可以发挥的余地。
相比较软件,手机厂商更应当在硬件上发力,比如保证质量、性能、升级,以及外观设计。高配置的硬件永远是有市场的,即便性能过剩。这就好比收藏,有人花钱购置日本武士刀,但从来不用,只用来赏玩,满足心理需要。
互联网及应用是智能手机的生存之本。互联网企业需要智能手机来推广其服务,所以他们对智能手机非常感兴趣。其中有些甚至想亲自上阵,自己生产手机。不过互联网企业生产手机是有风险的,比如,品牌认知方面容易发生混淆:毕竟硬件和软件跨度太大。另一方面,从PC时代来看,软硬件分工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所以很多互联网企业试图做手机,但最后都退缩了。传统的手机制造商若想涉及应用和服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互联网企业和智能手机生产商既是松耦合(与传统的《微软---PC制造商》的关系相比),但又密切相关: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联网企业在推广云计算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时的动力明显比传统软件厂商要强很多,即便不能身体力行地帮忙,也至少表达很多精神上的支持。比如,天涯就把很多关于智能手机的文章放到了首页。



云计算时代的软硬一体化
从大型机时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如果一个企业购买了IBM的服务器,他就购买了IBM的服务(至少是一部分)。反之亦然。这种设备和服务捆绑销售的类似概念是软硬一体化,体现最明显的是苹果。IBM和苹果这两家公司似乎截然不同,其实有相通之处。
IBM是面向企业用户市场的。其服务器及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大企业,或者那些资金充裕的企业。其实服务器及信息化方案并非只有IBM在做,惠普戴尔等也生产服务器,但是IBM面向的是大客户,比如银行等。与之相比,苹果则是面向个人用户的,其电脑产品及智能设备是瞄向那些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与IBM一样,苹果公司既生产硬件,也生产软件,两者不可分割。苹果电脑刚诞生的时候是以新锐面貌、敢于挑战权威(当时的IBM)的形象出现,可是它最终还是走上了与IBM相仿的道路。


在企业用户市场,正在效仿IBM的公司是Oracle。Oracle自从收购了SUN之后,就能够像IBM那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从硬件到软件。目前Oracle仿的还是比较成功的。而在个人用户市场,正在效仿苹果的,是微软。微软正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硬件设备,并连同其软件产品一起卖给消费者。所以可以分两组,每组两个成员:《企业市场---IBM---追赶者:Oracle》。《个人市场---苹果---追赶者:微软》
像这种软硬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目标是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及服务,因此价格也应当比市场同类产品更高。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化了品牌。如果把一个产品能够让消费者心满意足的因素分作三个等级,那么大致上是这样的:1,低级:过硬的质量。比如诺基亚抗摔。2,中级:更高的科技含量。比如1080P分辨率、5.5寸大屏、四核1.6(按当前的水平)。3,高级:更高的品牌含金量。比如,苹果。


苹果的4寸小手机之所以卖的火,因为它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最高一级的心理满足感。所以它能战胜很多硬件性能很高的手机。这种品牌感的建立与其软件硬件一体化的模式密切相关。很多人质疑苹果的辉煌到底能持续多久,实际上看看IBM,就知道苹果再火上许多年,并非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质疑者主要拿出诺基亚的例子。这个类比是不妥当的。诺基亚的问题是他够硬(比如抗摔),但是不够软。诺基亚很火的时候,是在智能手机的早期,那时的智能手机基本上还算是“通信硬终端”。正因诺基亚软件能力不强,最后才与微软结盟。所以它不能像苹果那样通过软硬一体化来建立品牌美誉度。
在云计算时代,软件硬件的捆绑式经营销售会越来越普遍,Amazon公司的Kindle Fire平板电脑就是个例子。这些公司相信:一体式的方案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以传统的IT企业为例,IBM通过软硬一体带给了那些大客户安全感;苹果则通过软硬一体带给了果粉们满足感。另一方面,在云计算时代,终端实际上是云服务的开路先锋。所以云时代有一种软硬兼顾的内在要求。比如Google强力推广Android系统的手机、平板和Chrome系统笔记本,甚至收购了摩托罗拉为硬件制造留条路。这种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必然带来服务质量的提高。


国内小米等也在试图做软硬一体。硬并不难,软才是有点难度的(以诺基亚为例可以知道这点)。并且在软的难度系数中,技术不难,创意难。



软硬兼顾时的品牌经营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为了推广其服务,想亲自入场参与终端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添加网络服务内容。互联网企业(或者软件企业)生产手机或者其它终端,其障碍主要在品牌这一块:容易引起品牌混淆。
解决的办法可以参考微软,它主业是生产Windows软件,当生产家庭游戏机,起名Xbox,生产平板则起名Surface。亚马逊的平板被称为Kindle Fire。对比之下,华为生产手机,依然叫“华为手机”,这样容易产生迷惑。中兴以前生产“中兴手机”,现在正试图建立新品牌Nubia,是一个很好的尝试。(Nubia = Nokia + Lumia ?)
除非像IBM或者苹果那样,软件和硬件一一对应、密不可分,这个时候可以用同一品牌来指代产品。互联网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的互联网产品可以运行在任何网络终端之上,也就是说,若按着集合论,他们的软件产品是硬件产品的一个“超集”,这个时候品牌就当分开。按照这个观点,腾讯不生产“QQ手机”,Facebook不生产“facebook手机”,是明智之举。假如它们未来生产,需要更换品牌。比如Google不生产“Google手机”,它的手机品牌叫摩托罗拉。



Android在云计算时代
在PC时代,微软兴盛之后,渐渐地就再也没有大的PC软件企业了。系统软件虽然被称为“软件”,但它比其它软件更像是硬件,并且它也是主要跟硬件打交道。在未来的云时代,云服务平台提供商,无论PaaS或者IaaS,他们都对硬件有很强的控制力,无论后台的服务器还是前台的终端。云时代为了避免大的云计算公司形成像PC时代微软建立的那种垄断优势,这些公司,比如Amazon和Google,应当有充分的竞争。国内也有一些有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IT企业正在争当“云平台先锋”。
现在再回到Android和Chrome OS到底谁是“云时代终端”的话题上。很多人看好Chrome OS,但Chrome OS的问题在于:它与Google关系过于密切。Google对Chrome OS的控制力度很强,比如其沙盒技术。这有点像苹果掌控其iOS。除非未来的云计算是Google一家的天下,否则Chrome OS并不容易流行起来,尽管它有可能在Google的云计算体系中很流行,比如Google云服务的企业用户。


相比之下,Android成为未来云时代的终端,这个好像更靠谱一些。云计算时代软件或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以定制Android,甚至亲自生产Android设备,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自成一体的、软硬兼顾的体系。不过这时候新系统就不好再叫Android了,而是叫“基于Android X.y”的米OS、魅族OS、Kindle Fire OS、百度OS、阿里OS等等。这些OS之间彼此兼容的程度可以根据自身服务的特点进行调整。比如某公司是生产医疗软件的,受众很小(主要是些医院),他们提供的终端就可以是基于Android、但又不跟任何其他Android系统兼容的系统。因为医院够专业也够封闭,它们就不需要去跟别人兼容。很多人都在批评Android的碎片化,但问题是,它为什么就不能碎片化。PC时代Windows一统天下,但造成了很多问题。Android为那些想软硬兼顾的IT企业提供了廉价而又实用的终端解决方案。



在云计算时代,为什么黑莓将复兴
黑莓和诺基亚最近都在落难之中,不过黑莓的复兴前途比诺基亚强很多,除非Nokia投奔Android怀抱,像三星或者小米那样,定制有自己个性的Nokia OS(based on Android)。
黑莓走类似苹果的路线,就是软硬一体式经营,这种模式最容易培养忠实的粉丝。在国内,通过软件硬件两手抓,魅族已经早早尝到了甜头。小米则正在品尝。但他们都不如黑莓那样,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排他性的Blackberry OS及软件生态。现在全世界手机厂商中,最像苹果的就是黑莓了。
云计算时代人们拥有自己的计算机产品会与之前有所不同。PC时代,人们拥有自己的电脑主要是通过实体形式,比如台式机或者笔记本。云时代,计算机可以虚拟化为云里面的某台提供计算和服务,并又有消费者本人个性的“虚拟机器”,甚至只为消费者本人所独有。这样最起码一个好处是人们不用背着电脑包到处走动。但这台虚拟机器需要一个入口,智能手机或者平板可以充当“云PC”入口。


如果这个“云PC”或者“云服务”的入口是通用的,当然很好,但问题是:它无法在公众面前被标示出来。比如,一个人拿一台摩托罗拉手机,或者拿一台国内品牌手机,同时登陆自己花钱购买的某个云服务,别人并不晓得具体情况。在这一前提下,iPhone或者iPad显示了它们的优越之处,人们看到这些设备,就知道其主人,只要不是越狱的极客,就很可能会购买苹果的服务,比如iCloud。在云时代早期,服务比设备便宜很多;但随着云进程的推深,也许有一天服务比设备还贵不少。这个时候人们就知道标示的重要性了。
那些软硬一体的终端厂商,比如苹果或者黑莓,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开发基于Android、但又不跟其它任何Android兼容、并且同时提供云服务的手机厂商(现在还没有。如果Amazon推出手机,可能会是这种类型),这三类手机厂商最能满足人们在云时代对身份标识的需要。其次是那些软硬兼顾的厂商,比如小米或者三星。


因为云时代有种软硬兼顾的内在要求,所以黑莓的复兴也几乎是必然的。









云时代终端的三国演义
关于未来智能手机格局,很多人都在讲三国演义:Android,iPhone和Windows Phone。这是一个比较粗略的说法,如果更细致一点,大致上应该是这样三个派别:
一,水果系:苹果、黑莓及其它封闭的软硬一体系统。
这些厂商有硬件,有软件,有服务,符合雷军关于铁人三项的定义。不过,雷军的小米公司却不在此列。小米有硬件,也有服务(比如米聊等),但是它的软件系统是基于Android、并与其它Android系统兼容。封闭的软硬一体系统的特点是与其它系统不兼容、或者兼容性很差。比如Amazon定制过的Kindle Fire。按照这个定义,Kindle Fire及其它类似系统也可以归入“水果系”。


这些封闭系统的IT企业,一方面做终端,比如手机或者平板,另一方面做后台的Cloud开发。云时代早期,起决定因素的是终端的设计和体验(所以iPhone这么火)。但是随着时间推进,后台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会成为越来越大的影响因素(比如地图服务等)。
可能有人会担忧,如果这样下去,互联网将成为一个个的孤岛。的确,在云时代会有这样的趋势,不再像PC时代有微软那样的“盟主”存在。但是各个封闭体系并非毫无连通性,它们连通的方式是Web。以前由于iOS App的火爆,《连线》说Web已死,互联网永生;但是正是因为未来水果系的崛起,又使得Web再次成为各个封闭的“水果系统”间唯一的互通桥梁和统一的协作平台,而“Web已死”的断言也不再会有可能性。


二,android系:定制或者没有定制过的Android手机。
一方面是广大生产标准Android系统(2.3,4.1,4.2,5.0......)的终端厂商,另一方面是定制过Android系统的厂商。大多数的定制Android系统与标准Android系统(Google所发布的)互相兼容,也就是说,从系统上讲是两者等价的关系。定制厂商只是做了一些UI设计与优化。比如小米和魅族现在所做的系统。但是未来可能出现一些这样的定制系统:标准的Android应用与其兼容(可以运行在其上),但是这些系统却有一些特有的、与标准Android系统不兼容(不能运行在标准Android之上)的应用。按着集合论,这些深度定制的Android(A)是标准Android(B)的超集;若按着面向对象的思路,B是基类,A是B的继承类。简单的说,A与B的特点是:A > B。这些深度定制系统的存在使得Android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碎片化”样式。


Google是这个联盟的盟主,不过只是一个“名誉盟主”。Google只有在其OHA中才有像PC时代微软那样的盟主地位。对于其他系统成员,Google只具备影响力,而不具备控制力。
三,微软系:Windows Phone手机厂商
微软对其系统的控制比Google对Android的控制严格很多。Windows Phone手机不存在像Android那样的碎片问题。但Windows Phone的特点远不止这个。
Windows Phone的核心战略是“向左打通PC”。所以微软不惜抛弃Windows Phone 7,将Phone,Pad,PC三者用同一操作系统内核,也设计了同一“方块儿”界面。微软的意思是想让PC这种PC时代设备和Phone这种云时代设备互相提携,形成更大的用户黏性。然后微软再对后台的“云”发力,于是就形成微软所特有的“云 + 端”布局。从视觉上,“开始菜单”的传统界面代表PC计算,而“方块儿”新界面代表互联网与云计算,而这两种模式用户可以切换,可以选择。微软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一点都不混乱。然而云和端本身存在“二选一”的问题(一山不容二虎),所以这个战略布局有内在的矛盾性和潜在的分裂可能。这是很多人指责Window 8混乱的原因。


由于微软对Windows Phone系统完全的掌控力,使得WP手机厂商只能沦落为“纯粹硬件厂商”,不再具备像Android厂商那样的兴风作浪能力。诺基亚在这方面吃了大亏。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xuehaonasa/blog/114040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适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业。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所有源码均经过严格测试,可以直接运行,可以放心下载使用。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博主沟通,第一时间进行解答!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小程序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适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业。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所有源码均经过严格测试,可以直接运行,可以放心下载使用。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博主沟通,第一时间进行解答!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适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业。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所有源码均经过严格测试,可以直接运行,可以放心下载使用。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博主沟通,第一时间进行解答!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