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到现在,我至少倒腾过不下十款ANC耳机
小米首款混合降噪耳机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多在意。
在我和很多科技圈小伙伴的眼里,小米的耳机一直是一个半吊子的形式存在的,比如什么音质差,品控差,降噪不行等等。
但是,但是
小米的这款降噪项圈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
小米混合降噪项圈耳机开箱
这次小米的包装盒也是一贯小米风,其实是耳机界很传统低成本的设计,这样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用料更好的机器。
耳机的造型继承了小米项圈一贯圆润简约的设计语言,一体化极简黑色,比较低调,对于群体较大的年轻白领市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
耳机腔体采用类似电镀的亮面金属材料,腔体磁吸面以及底部耳柄则是哑光的金属材质,想想我之前的fiil亮面磁吸才用几天就划痕满满,想吐槽皮裤家的产品经理O(∩_∩)O哈哈~
几个按键在前端的金属外壳上,反馈很灵敏。
左侧部分是常规的开关、音量+-,Type-C的充电接口,而右侧只有一个Hybird降噪按键,耳机腔体采用祖传的圈铁模具,加上自带的耳套总共有4副耳机套和一对耳鳍,算是比较有诚意
项圈右侧只有一个hybrid按键,用来开启和关闭降噪,降噪分为强弱两档,可根据环境状况选择不同降噪挡,另外开机后可以独立开启降噪,不连手机也可用降噪。
耳机本体重量轻,软胶曲度项圈设计符合人体工学,佩戴也很舒服,耳机线很长,听诊器效应很小
主要参数方面,蓝牙5.0+Type c+LDAC+混合降噪+15h续航+不错的做工和佩戴感+圈铁双单元,老实讲,目前能给你的应该都给你了,而且是目前唯一一款。
深度消费思考——谈谈目前的国产ANC方案
回到标题,我为什么会说国产主动降噪终于可以站起来了呢
通过我向小米的朋友打探消息(PY交易),小米此次使用的主控解决方案是BES的,也就是我去年评测华为CMQ3主动降噪耳机的那家公司——恒玄科技。
通过我神通广大一顿操作,终于找到主控的型号,那就是BES2300
全集成HIFI音频、射频、电源管理、LBRT以及Cortex-M4F MCU,支持多端EQ调整、回声消除、双麦克风降噪、以及前馈/反馈和混合主动降噪技术。
这也就是小米宣传的Hybrid混合数字主动降噪技术,这一技术是由前馈(Feed-Forward)降噪和反馈(Feedback)降噪组合而成,还记得去年评测的小米有线主动降噪耳机吧,那个就是单前馈方案,降噪很稀烂被我吐槽了很久。
而这次小米使用的全新国产ANC主控实力表现实际到底如何?这里我们使用万魔1004BA来做对比
这两款的耳机的解决方案非常相似,而且小米的朋友告诉我万魔还是小米这款的算法提供方之一,这就很有意思了。
首先是底噪抑制,小米降噪项圈不开启ANC几乎听不到底噪,ANC开启后,底噪明显比小米降噪耳机typec要好很多,比万魔也略好一些
降噪深度,这里我咨询了一位声学博士,他表示由于入耳式耳机涉及到耳道参数修正补偿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室调试过程,所以普通人无法针对入耳式耳机做客观的降噪性能分析。对于头戴式耳机,在上几期视频已经做了详尽的测试,欢迎收看
回到降噪,小米的这款耳机降噪深度在我听过使用AMS和BES方案耳机里是最好的,和大法bose家差距其实主要体现在底噪消除上,声波的相位消除深度会更深更稳定,当然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实际上当我们开启音乐之后压根就听不到,如果在强噪音环境下,底噪就不是什么事了。
万魔在坐车或者有瞬态噪音的时候经常出现爆音,小米的算法就抑制的很好,另外小米的风噪也抑制也更好,这两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算法有改进,因为两者主控是一样的,显然小米磨合的更好。
音质,LDAC和SBC还能打吗?而且小米采用的是13.6mm 直径大动圈+动铁声学架构,连上手机开启LDAC音质优先模式,小米相比万魔明显细节多了不少,在听器乐和人声的时候更明显,但是小米本身的音质也是有一些问题的,低频有些过饱和,整体层次感一般,当然开启ANC之后声场会小很多,这点无法避免,但是在不到500元的价位上已经算是非常好的音质水平了。
不知道你们的感受,反正我是把我忍了很久的万魔扔进了垃圾桶
除了硬件方案的剖析,再给大家总结一个规律,那就是由于国产颇有竞争力的ANC方案已经开始快速占领市场,ANC领域的方案成本开始往下降低了,原先千儿八百的机器现在只能卖四五百甚至更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采用奥地利ams芯片的fiil,原先七八百的随身星换个名字继续卖399,真当消费者呢?所以这种水分机器到了现阶段已经开始走投入路,价格已经到了比较稳定的阶段,推荐大家此时入手ANC蓝牙耳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小米这次其实这就是高阶的市场规模效应,恒玄提供性价比不错的公版方案,万魔定制降噪算法,小米提供产品和渠道,消费者以最低价格拿到市场最快最均衡的解决方案,整个生态链全部获益,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能做好更能卖好一款产品的原因。
最快首发(吸引第一波刚需用户)+最佳性价比(最大程度覆盖主流消费群体)
当然,肯定有一部分资深粉丝会觉得我讲得不够深,那我简单展开一个点讲一讲,比如同样是AMS和恒玄科技,如果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会选谁呢,一定会是国产的。从时间成本上讲,跨越数个时区和老外专家沟通调试方案必然是不能忍受的,从资金成本上讲,即使报价一样,使用国产方案没有报关,物流仓储风险低,人力物力更少太多太多。
而且,是什么让你觉得老外报价能比国产低?嘿嘿
当然国产数字降噪竞争对手还是很强,比如ANC领域的龙头AMS已经宣发了ALC和APS技术,国产暂时还没有消息出来,希望国产加把劲,不然半入耳降噪的价格还是降不下来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