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拓创新(北京)是LSI下属从事存储管理和数据服务产品和技术的子公司,致力于企业级数据资产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异构存储的整合和虚拟化,SAN网络规划和咨询,基于网络的整体数据保护和容灾, 高可用性和安全!目前我们在为中国政府管理着超过170TB的数据,我们为中国企业成功实施过从中国某城市到新加坡(大约6000公里)的容灾项目。通过软件功能把高端的存储功能提升到网络层,让SAN中每一块硬盘和控制器直接拥有业内最高端和最新功能。我们一直在为您的成功而努力。
 
在1993年,最大规模的数据仓库应用系统也只能支持50GB的总数据量。这种容量在今天的标准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正说明存储在数据处理中的不停止的进步。这些需求推动着存储技术向着与大型主机和开放式服务器环境相类似的传统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和演进。SAN将整个基础设施用于存储用于对存储系统的支持。同时SAN在独立网络中工作使数据可以为数据中心的所有服务器所共享而不占用主机的资源、高速访问和拥有高度的IO自由和扩展性。
存储系统虽然也被很多的客户称之为磁盘阵列、盘阵或者磁阵,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存储已经远远不是从前所谓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而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的IT系统核心设备或者说是IT基础支撑系统。存储部分主要是由存储控制器和硬盘组成,还包括在网络层的存储网络交换机。
存储系统不是终端设备,不会象网络设备一样出现在客户的每一个办公室,它是数据中心设备。对于一个业务系统来说,可能会有成千上万个业务终端(例如网上终端),而要成功完成一笔交易,最后都必须访问数据中心的存储系统。因此存储的稳定性和性能对整个业务系统来说,影响非常大。不仅要求对数据请求的响应速度快,而且由于企业的所有关键数据都存储于此,繁杂的应用种类,不同类型的数据要求存储系统的管理成本要尽可能低,安全性和数据保护功能等。
特别是高端存储系统,要支撑多个核心业务,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每笔业务。因此存储,特别是高端存储系统,其性能对业务影响非常大。这是客户在进行存储选型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之一。但是对于许多的要求的功能,往往在最新的存储阵列产品上才有实现,例如精简配置,动态数据迁移,虚拟化管理等,但这些高端设备动则300-400万元,而且对于以往的存储设备基本上无法继续使用,或者被挂在高端存储的后端做为扩展存储使用。但不同厂商的产品所提供的存储管理工具并不相同,所以在管理和扩展上仍有很多不足。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呢?
由于存储阵列可以看做个人PC系统上的一块大硬盘,所以我们可以想到在硬盘之外我们如何提升存储的功能和效率。通过RAID技术或硬盘管理软件可以提升对硬盘的易管理性和效率,所以对于企业级的存储系统,我们可以在存储阵列之上的网络上层寻求解决的方法。由于存储阵列接在SAN网络中,所有的数据块在服务器和存储之间会通过SAN光纤交换机,我们是否可以在SAN交换机这一层来为整个存储网络内的设备提供普适的功能?把高端存储阵列的管理功能转移到网络层,让SAN内的所有设备可以得到高级管理功能。尤其在存储网络的多年建设过程中,许多异构存储并存于IT基础环境中,依赖于任何一家的存储阵列产品都不可能解决其他厂商的管理问题,而且各存储阵列厂商处于相互竞争的格局,对许多存储的管理功能有意避免同质化或避开知识产权的竞争,所以不可能依赖存储阵列厂商解决异构的问题。我们曾经遇到的客户在一个数据中心有五种不同品牌的存储阵列,经过几年的使用,存储整合和数据保护被提到日程上,但是异构的产品让客户吃尽了苦头,最后还是在网络层虚拟化解决了问题。我们个人可能遇到过类似但比较简单的情况,自己的数据保存在多个硬盘中,因为曾经硬盘的空间很小,或者在不断的升级过程中,新的硬盘被不断加入,或者不同硬盘被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来使用以达到不同的目标,经过几年积累,数据被分散在不同的角落,如果你新购一块容量可以放下现在硬盘内所有数据的硬盘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但仍存在所有数据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大的一块硬盘(对企业的数据存储容量基本是这样),那我们的解决方案要求存储的整合是基于许多硬盘之上的。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有寻求硬盘厂商的解决方案吗,没有。我们是通过一些第三方软件来完成这些功能的。
企业的情况要远远比家用系统的情况更复杂,我们同样即不愿意被某家存储厂商锁定在其架构和技术产品上,还要求我们有能力对异构存储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这是存储管理人员迟早会面临的问题。
数据管理在近年已经被放在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在数据资产生成以后,将被用于效益的产生。对于复杂系统,有一种有效的手段是通过增加一个抽象层来解决共性问题,这就是虚拟化产生的根本思想。文件或数据的物理存放场所、磁盘位置以及存储介质之上提供一个抽象层,将数据的查找和管理功能与物理数据、物理位置进行分离,这就是虚拟化。虽然对于应用系统可能并不了解实际的数据放在了哪里,但存储管理软件却可以追踪这些数据的整个生命轨迹。这样的分离正是有效提高存储效率,降低服务器负荷的有效手段。虚拟化技术目前在所有的高端存储中都有被采用,只是需要我们抛弃以往的设备升级到新的设备,需要存储管理人员向管理层提交一份金额不菲的设备新购预算。而这笔花费却不能为目前存储的管理和数据保护彻底解决问题,而且对目前SAN架构可能需要重新规划,对应用系统或组织架构的权限进行重新设计。而且针对的只是新增存储的功能,如果日后想扩展其他品牌的存储,这些功能可能随着不同厂商的技术或产品的不同,而需要再次重新构架。
存储网络的核心是存储SAN操作系统,被安装在光纤交换机上,如果我们可以有一种解决方案利用现有的FC交换机功能而不是存储阵列的控制功能或软件,我们则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这些功能而不需要改动现有的架构。在前几年这种方案已经开始成熟,但一种折衷的方案在没有明确说明的前提下被提出,即带内方案,它的缺点不只是影响了SAN网络的数据路径,而是直接使SAN的可靠性降低。但由于技术成本的原因,目前这种解决方案被包装成多种貌似可行的方案被很多厂商得到推广。技术的进步也许总是需要这样的缓冲期或过渡产品,然而问题是在真正的技术方案提出后,这些差异和区别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由新兴的技术领袖去对市场进行教导。在此过程中,那些固守旧有技术和产品的厂商因为某些利益却会对这些客户进行误导。
基于网络层的SAN虚拟化管理技术目前在处于这样的阶段。
通过基于SAN的管理软件功能,可以直接提升SAN内所有存储设备的能力,把高端存储阵列才具有的功能赋予旧的存储设备,所有的功能可以通过软件得到升级和改进,而这一切对于现有的SAN架构没有任何的改动。数据和系统的高可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在数据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不仅解决了异构存储的管理,而且对于数据的远程容灾和数据保护同时得到了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SAN的技术将因为需求而得到更快的演进,一个新的抽象管理层将存储系统中积累下来的共性问题得到统一的解决,留给阵列或磁盘控制器的需求将不断被简化,也许未来某次采购招标时,对存储阵列考核的指标只有IO速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