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可是,天生愚钝的我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有人跟我说,中国的古人很有智慧,你可以去向古人去借助智慧,向他们去学习,我一听也对啊,于是就打听了一下古人都在读什么样子的书,看了看,说古人都读经史子集,于是我就开始在网络上大肆搜集经史子集,哇咔咔,一个目录就让我汗颜了~我需要多久才能读完啊~~先收藏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读完他们吧~~

经部
《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 《穀梁传》《尔雅》《礼记》《孝经》《论语》《孟子》


《增广贤文》 佚名
《增广贤文》是传统蒙学书之一。旧时有“读了《增广》会说话”的口头语。此书清末直至解放前,风行全国,几至家喻户晓。其内容多为谚语格言,中间有许多话,至今仍脍炙人口,如:“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等

《文心雕龙》 [梁]刘勰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这部著作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其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正如作者在《附会篇》中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其体大精思,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持论得体,在中国文学界,算是一部重要的作品。隋唐以来的词章家,莫不奉为规范。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司马迁
《汉书》 [汉]班固
《后汉书》[汉]范晔 司马彪
《三国志》[西晋]陈寿 撰 [宋]裴松之 注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 [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 [唐]姚思廉
《陈书》 [唐]姚思廉
《魏书》 [北齐]魏收
《北齐书》 [唐]李百药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 [唐]魏徵等
《南史》 [唐]李延寿
《北史》 [唐]李延寿
《旧唐书》 [后晋]刘昫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宋史》 [元]脱脱等
《辽史》 [元]脱脱等
《金史》 [元]脱脱等
《元史》 [明]宋濂等
《明史》 [清]张廷玉等
《清史稿》 柯劭忞等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等
《续资治通鉴》[清] 毕沅



子部

《道德经》 [春秋]老子
道家学说代表作。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

《庄子》 [战国]庄子
又名《南华经》,道家学说代表作。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约十余万言。其文纵横跌宕,善为比喻,极尽变化幽渺之至。

《列子》 [战国] 列子

《鬼谷子》 [春秋]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为纵横家之鼻祖。《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 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 之精髓所在。

《荀子》  [战国]荀子
荀况是战国后期儒法交界的代表人物,他的这部著作包括劝学、修身、不苟荣辱等三十二篇,对“礼”作了新的解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反对“生死知之”的先验论。这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孙子兵法》 [春秋] 孙武
又名《孙子十三篇》,计分九地、用间、火攻等十三篇、全面阐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较好地总结了春秋时代以来方方面面的战争经验,并且提出了在当时极富革命性的创见,对几千年来中外军事家、政治家及现代人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孙膑兵法》 [战国] 孙膑


集部

《太平广记》[北宋]李昉 等编著
小说总集,北宋李昉等人编著,因书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500卷,另目录10卷,按性质分为92大类,采录自汉至宋初时的小说、笔记等475种,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梦溪笔谈》  [宋]沈括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

《河东记》 [唐]薛渔思

《宣室志》[唐]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