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ArcGIS10.0的缓存机制:
切片方案
切片方案包括缓存的比例级别、切片尺寸和切片原点。这些属性定义缓存边界的存在位置,在某些客户端中叠加缓存时匹配这些属性十分重要。图像格式和抗锯齿等其他属性也会写入切片方案,但对于客户端应用程序能否成功叠加切片没有影响。
切片方案原点
切片方案原点是指切片方案格网的左上角,默认原点为地图文档定义的坐标参考的左上点。原点不一定代表创建切片的起始点;只有在达到地图全图范围时才是这样。进行缓存时使用公用切片方案原点可确保所创建的缓存能够在 Web 应用程序中相互叠加。注意,切片是从地图的全图开始切的,不是从切片方案原点(切片方案原点落在地图原点右下方另算)。
另外一点,我经过试验,发现切片的行列号是从0开始算起的。
切片宽度和高度
切片的默认宽度和高度为 256 像素。
DPI
每英寸点数 (Dot Per Inch),是指服务器将生成的缓存切片的分辨率。即生成的图片每英寸长度内的像素点数。默认为96。
切片方案缓存文件结构
缓存目录 -> 地图服务名 ->地图数据框名称(DataFrame) ->如果是所有图层一起切割就是_alllayers,否则就是各个图层的名称 -> 各比例尺等级文件夹。如下图
地图数据框文件夹里放着conf.cdi和conf.xml两个标识缓存范围、以及切片方案的配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