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机械表的朋友都知道,机械表功能有简单的有自动、日历、星期,比较复杂的有月相、星辰、响闹,能量显示、24H、秒表、逆跳指针等,还是超级复杂的万年历、追针计时 、打簧表和陀飞轮等。其中关于天文气象功能的我听得比较多的是月相、星辰,但其实还有一种罕见的功能“时间等式”。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看看这个“时间等式”功能里面藏着什么药。

“时间等式”功能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能指示出当地太阳“日出日落”的具体时间。但是这个功能里面存在“时偏差”,指的是实际太阳时(“真太阳日”)与民用时(“平太阳日”)在时刻上出现的偏差。
真太阳日(True solar Time):太阳的中心,一天中连续两次经过当地中午的时段,起算点是每天中午的12:00。平太阳阳(Meam Solar Time):一个整回归年所有真太阳的平均值,起算点是每天午夜的0:00。

意思就是说,平太阳日是根据人类假想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出的正圆轨道,所以一年一圈,每一天都均等。但在实际情况,则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类似椭圆的肾形(真太阳日)。从很早以前全世界的钟表制造业,就是将平太阳时作为计量依据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也因此很多品牌都尝试将“时间等式”运用到腕表上,但是都出现了严重的差错。

大家都知道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取决于经度和纬度,太阳的极点位置取决于经度。例如:天安门广场每天升旗和降旗的时间并不相同,就是根据北京当地的真太阳时进行安排的。另外就拿我国区域内,夏至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最短,春分和秋分昼夜等长来说是在正常不过了;但是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都是等长的,离赤道越远,昼夜长短的变化越大,南极和北极每年都会出现“极昼”现象。

因此想真正做到准确指示“日出日落”,还是得按照“真太阳日”进行设计。但即使是根据“真太阳日”时间,每年都会有些许差异。一年当中有4天是特殊的,其中有2天的昼夜等长,分别是春分和秋分;还有2天是夏至和冬至,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从资料上查到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个交叉的数据偏差

4月13日(春分)相差+0分1秒;
6月11日(夏至)相差+0分1秒;
8月29日(秋分)相差+0分2秒;
12月25日(冬至)相差+0分7秒。

以致于时间等式手表表不仅结构设计复杂,还需要大量技术数据的支持。而且必须针对地区,例如爱彼就设计16种版本时间等式手表:新加坡、香港、墨西哥、洛杉矶、纽约、罗马、米兰、巴黎、日内瓦、布鲁塞尔、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莫斯科、明石、马德里、并加以城市名称刻在手表外圈12点位置。

虽然这个“时间等式”结构具有一定层面上的价值,但是受到很多地理因数的限制,导致市场的需求量不会很大,当然许多人对“时间等式”不是很了解,这一点也是直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