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v3700添加硬盘_机 · 科普帖丨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硬盘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cd7417664567303e33645cf354eddc7f.png

硬盘作为电脑的存储媒介,自诞生起就有一段不凡的经历,硬盘既提供电脑需要处理的数据,也保存电脑的处理数据的结果,硬盘不是电脑的灵魂,但却是无法舍弃的躯体。今天ALIENWARE就为玩家科普一下,有着64年历史的硬盘究竟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 懵懂的发展阶段

在1956年,IBM公司为世界打造了第一块硬盘,至今已有64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块名叫350RAMAC的硬盘,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上百公斤的重量和两个冰箱大小的体积,却只能提供5MB的容量。

0c5a663c666dfa4b8bf673d24ddcda95.png

▲350RAMAC

在1973年,绰号“温彻斯特”的IBM 3340出现,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巧与当时“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一致。IBM 3340盘片开始涂磁性材料,并且在同一个轴上装了几片盘片。这使得HDD的体积也得到了减小,是现代机械硬盘(HDD)的雏形。

b580377838fc1a78833cd150a5da3985.png

▲IBM 3340

随后薄膜磁头技术诞生,这项技术能显著减少磁头和磁片的距离,增加数据密度。令硬盘体积可以进一步减小,读写速度可以更快,容量更大。同时期IBM推出了第一款采用薄膜磁头技术的硬盘IBM 3370。IBM 3370最初能存储571MB的数据,最高可扩展到4个单元并能和IBM System/30中型电脑搭配。硬盘来到家用机的时代马上降临。

ed5b012ddf8f8a9f7a9210e20666c99f.png

▲薄膜磁头技术的实践应用示意图

  • 闪光的分歧点

1980年迎来了第一个分歧点,真正的第一款GB级容量硬盘就是在同年诞生的。2.5GB的容量已经有了明显的突破,但是它的重量还是超过了500磅,想要民用还是不太现实。

fcbfb9fe6286488452f5b651f2583fe9.png

▲500磅的硬盘编辑

同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也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也意味着民用硬盘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两位前员工创立的正是如今硬盘市场上家喻户晓的希捷(SEAGATE)公司。

9ac23c1261ceebca93e3b88a1df77e29.png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第二个分歧点在1984年,东芝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工程师:舛冈富士雄博士基于浮栅晶体管技术在IEDM1984会议上首先提出了闪存(Flash Memory)的概念。(小插曲:其实早在1967年,贝尔实验室的施敏博士和韩裔同事姜大元休息吃甜点时,被一层又一层的涂酱触发了灵感,他们想到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中间加入一层金属层,结果发明了浮栅MOSFET。浮栅MOSFET成了后来Flash、EEPROM和EPROM的基础。)

d8782577db298c231692694174e90884.png

▲常见的NAND FLASH

于是在1986年英特尔成立了SSD(固态硬盘)研发部门,在90年代Flash SSD诞生了,90年代末Flash SSD逐渐取代了1970年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开发的RAM SSD,也就是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就此Flash SSD正式成为HDD真正意义上的对手。

  • 技术革新的时代

在1997年时,GMR巨磁阻效应磁头诞生了。新磁头相比MR磁头而言更加敏感,如果说用MR磁头能够达到3~5Gb/inch2的存储密度,那么使用GMR之后,存储密度可以达到10~40Gb/inch2,相对于以前提高了8倍之多,硬盘的储存密度又一次上升。

7c4524b7b5c885fbe038dec33de8817c.png

▲GMR巨磁阻效应磁头

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的利用储存空间。2007年,日立推出的第一款突破TB级容量的机械硬盘(HDD)。到2012年,有了第一款4T的机械硬盘(HDD)。

c4ef9cedbc85f6b7f258ea72829531e9.png

▲垂直写入技术让机械硬盘容量倍增,但依旧无法解决容量提升的瓶颈问题

受限于机械硬盘的瓶颈,从2012年后,固态硬盘(SSD)接过了机械硬盘(HDD)的旗帜,其实早在2009年,各大厂商都进入到了SSD的领域,第一款2.5英寸的1TB容量SSD硬盘也是就此诞生的,读写带宽240MB/s,215MB/s,读写延迟小于100微秒,50K读IOPS,10K写IOPS,已经甩掉HDD几条街了。

2600b6bfb8c20d74c5ecf49730af4be3.png

▲HDD内部构造

2014年3D NAND开始量产。3D NAND让闪存的存储密度更高,这使得更大的容量,更小的体积的SSD成为可能。随后的2015年,东芝和闪迪宣布推出48层TLC 3D NAND;英特尔和美光宣布推出384Gb 3D NAND;英特尔和美光宣布推出全新3D XPoint Memory,表示速度是NAND闪存的1000倍,容量密度是NAND的10倍。

93adc3886c7356df7fd8e93bb36e5059.png

▲原子储存技术或许是新的方向,理论上该技术能够在一平方英寸中存储500TB的数据。 编辑

在2017年各大厂商又推出可达到96层的3D NAND,几乎触碰到物理的极限,难以再进行微缩。于是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存储介质,开发新的存储技术,逐渐从硅基,向非硅基转变,所以无论是机械硬盘还是固态硬盘,面对储存技术的革新,也终将成为历史。但无论如何,玩家都有权利享受当前最尖端的技术,ALIENWARE AURORA R11就是如此。

3364667b1fb197330de282348fd6a4da.png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ALIENWARE AURORA R11最高可配备十代酷睿i9-10900K处理器外加最高可选择的双GeForce® RTX2080Ti显卡,完美运行市面上一切3A品级大作,为玩家提供稳定流畅的游戏画面。

af9cd87b23bbad50d2374d68eac7bc41.png

AURORA R11的内部存储包含一个3.5英寸硬盘位,两个2.5英寸硬盘位,一个M.2 2280固态硬盘位,可扩展至128GB HyperX FURY XMP DDR4内存,至高3200MHz传输速度,搭配512GB SSD+1TB HDD,结合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技术的精华,用容量和速度将两者的优势发挥至极致。

c78ebf7079eb95c8e61062021ef36a28.png

ALIENWARE AURORA R11采用全新的蜂巢散热结构,外加GPU+CPU双冷凝技术,完美附加双进气双排气风道设计,从正面和侧面抽取冷空气,从后侧和顶端排除机身热量,为玩家打造温度适宜的沉浸式体验。

1446f54a7a99da707cd3b38fd38f38c7.png

除此之外,ALIENWARE AURORA R11还拥有AWCC外星人智动能技术平台,支持游戏管理、智能超频、AlienFX™外星人游戏定制灯效、智能调节CPU/系统温度和CPU/系统风扇速度,针对玩家需求可作出各种优化选择,在高性能的前提下,更加人性化。

2dbfe4421631854591f0f902c0042f47.png

硬盘的发展史就是一段超越与被超越的历史,而ALIENWARE始终站在技术前沿,为玩家提供至上的游戏体验。

d061dfd99804c14e24a218acf83ebfb5.png

体验地址: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1099号合生汇4楼04B,地铁10号线五角场站5号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