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计算机学科相关论文
培养兴趣、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发展个性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著名教育家舒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探索活动。《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门新兴学科,如果在教学中一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说教,无论老师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将得不到学生的真正的认同和满足,反而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枯燥感。在计算机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只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而没有实际的自学能力,这显然又和我们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在讲究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必将使信息技术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它的教学,有着其独自的学科特点。
综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对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兴趣的培养;二是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素质?下面谈谈我不成熟的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到教学情境中去接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鲜明的动手操作性。学生往往一旦进入机房,就会抑耐不住自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根本不予理会老师的说教。因此,调控好学生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成败关键。俗话说:“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特别注意新课导入环节的新颖和教学“任务”的明确呈现,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新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自觉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笔者在进行《字符的修饰》教学时,一开始设计故事情节导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叙述有次大头儿子得奖了,可是一点也不高兴,学生生疑;指出问题,奖状上的字太小,太难看,学生释疑;小头爸爸用电脑对奖状上的文字重新修饰一番,学生解疑,渴望也会小头爸爸的本领,由此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课题。充分体现了创设情境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效果。
其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看书和操作的时间,促使学生逐步养成通过查找书本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的组织引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及时地进行分组调整,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鼓励学生相互合作,通过合作获取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水平相差悬殊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同一时间学习相同的内容,既不应使一部分学生感到缺乏新意而无味,又不应使另外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