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食品加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来源。
宁波大学张鑫团队:青钱柳黄酮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肝脏时钟基因的调节作用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肠道微生物在组成和功能上表现出受宿主昼夜节律及进食影响的昼夜节律规律,同时肠道菌群参与维持宿主的昼夜节律以及微生物衍生的代谢物,进而可能调节中枢和肝脏的生物钟以及相应的代谢功能。宿主昼夜节律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表明益生元或益生元类似物质是调节昼夜节律的一种可能方法。该团队前期的研究表明青钱柳黄酮(CPF)具有类似益生元的活性,为研究CPF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肠道菌群和肝脏时钟基因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
英文文章题目:Modulatory effect of Cyclocarya paliurus flavonoids o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liver clock genes of 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 mice model
期刊名称: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通讯作者:张鑫,博士,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作者:宋丹,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18级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文献页面)。
成果介绍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将人源粪便微生物群落移植到无菌的C57BL / 6J小鼠中,以构建人源菌群小鼠模型。人源化结束后将所有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组)、昼夜节律紊乱组(CD组)和昼夜节律紊乱加青钱柳黄酮灌胃组(CPF组)三组。对照组小鼠在12h光照,12黑暗的正常光暗循环环境中饲养;CD组和CPF组小鼠在持续黑暗环境中饲养。分组饲喂4周后的第一天,24h 内每6h每组处死一批小鼠,并立即收集小鼠的血清、肝脏和粪便。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研究了CPF干预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昼夜节律振荡的影响,并采用宏基因测序分析了CPF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CPF对肝脏时钟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对肠道微生物丰度变化和肝脏时钟基因表达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
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CPF改善了昼夜节律紊乱引起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与持续黑暗组相比,CPF干预4周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明显降低。并且,CPF显著减轻了持续黑暗诱导的特定肠道微生物和肝脏时钟基因的昼夜振荡不齐和相移。此外,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在CPF干预后,富集了最多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途径,包括异生物素生物降解和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细胞运动。
研究结论
CPF可以积极调节宿主昼夜节律紊乱干扰的肠道菌群,包括其组成、昼夜振荡和功能,并影响肝脏时钟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和健康。

论文受资助情况: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9C200006);宁波市自然 科学基金(2019A610433)
创新性/应用前景通过研究青钱柳黄酮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和肝脏时钟基因的调节作用,让研究人员可以更好的评估青钱柳黄酮对肠道菌群失调和昼夜节律紊乱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仅促进了我国青钱柳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为青钱柳黄酮相关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完善了昼夜节律调控科学理论,为通过膳食提升睡眠质量、改善人体健康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0.109769
专 家 简 介

张鑫,博士,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食品生物技术、天然产物化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特别是植物多酚与人体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近5年来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文献4篇。
撰稿人:宋丹,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18级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多酚与人体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编辑:陈敏/ 主编:王旭/ 学术顾问:寇兴然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推送文章仅为学术交流使用,‘原创’为原创编译之标记,不表示本平台对文本主张版权。作者团队或单位如需使用编译文本,可联系小助开放白名单。凡是注明“转载”的稿件,均已注明直接来源,如需使用,请联系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点击,进入原文页面
你“在看”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