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总体性原则_西马早期代表人物思想研究之四 | 卢卡奇论“总体性”的辩证法(一)...

本文章是基于复旦大学张双利教授的网课《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思想研究》的听课感受及个人思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们从一开始就说,西马理论的两个向度是: 一是 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二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卢卡奇的 “物化理论” 是第一个向度,而他的对 “总体性”的辩证法 的探讨是第二个向度。
整个西马传统对于辩证法的关注可以说源远流长,梅劳·庞蒂的《辩证法的历险》就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线索来对西马的思想历程进行梳理。又因为辩证法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所以西马很多时候会从德国古典哲学中汲取力量,因此也被称为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Hegelian Marxism)。
一、辩证法与革命   上期我们在最后提到,卢卡奇将辩证法和革命联系起来是非常令人费解的,所以我们首先就来看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而理解这一关系的关键在于 理解辩证法的实际内涵 。西马早期的很多思想家,包括卢卡奇和布洛赫,都是 关于十月革命的哲学家 ,他们之所以倒向马克思主义并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很大的一个促动因就是十月革命的爆发。而作为一个十月革命的哲学家,他们的工作在于对十月革命进行反思,或者说,他们要守住十月革命开创的这一条革命斗争道路,从而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质。而卢卡奇特别指出,这就是要重新焕发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的黑格尔主义的辩证法的传统。 于是问题就来了,对于辩证法这样一种在黑格尔哲学内,是包裹在唯心主义哲学内的纯理论、纯哲学,作为黑格尔晚年的保守思想,马克思是如何发扬继承的? 卢卡奇将这个问题具体阐述为两个环节:

一是以黑格尔为最高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当中所蕴含的辩证法的传统,与马克思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者说,我们可能都认为是一种继承和超越,那么这样的继承和超越又意味着什么?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什么不是纯理论的方法?

87ec0134e19fef3c7a69e94497c94a9f.png

《历史与阶级意识》

而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本通过从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来回答欧洲革命的难题,或者说,探讨辩证法到革命的历险/跳跃的书中。卢卡奇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 厘清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与革命的关系、与资本主义社会难题的关系 。 继而 探讨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是在完成黑格尔未完成的事业,卢卡奇对此的概述是:马克思把握到了黑格尔和康德思想中辩证法与革命的内在关联,并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实现出来。 在理解这两个关系的前提下, 以当下资本主义社会为切入点,以一种回溯的方式去理解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辩证法的实际内涵 。 这样理解了辩证法的实际内涵,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如何继承黑格尔的事业,进而 在当代落实蕴含于历史中的实际革命道路 。 可以说,辩证法与革命的关系在发展上是三个递进的向度: 一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就蕴含了辩证法与革命的关系; 二是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与革命的关系; 三是卢卡奇作为一个十月革命的哲学家,基于十月革命对辩证法与革命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德国古典哲学与关于“内容”的辩证法

1、“第二自然”的难题:

循着卢卡奇的思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与革命的关系。在这一部分,卢卡奇鲜明地指出: 德国古典哲学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 。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卢卡奇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回应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难题: 我们似乎从自然中被解放出来,但其实我们依然被束缚在“第二自然”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人从传统的关系中解放出来,生活被交到了现代人手中,但现代人用自己的手又造出了一个人依然不是生活的主人的新世界。这里的所谓的“第二自然”,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的概念解释就是那个自动的、合规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德国古典哲学把这个难题提炼为非理性内容的难题
理性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当生活交到现代人手上后,人们应该凭理性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第二自然”的产生说明了“第二自然”不能被我们所主宰,不能被人的理性所消解,所以我们生活中存在非理性内容。
而在非理性内容意义之上,整个 德国古典哲学最根本的线索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
生活实际存在许多非理性内容,使得我们不能成为自己所造出的世界的主人,为了成为生活的主人,我们就要追问理性(形式)与没有被理性把握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否被把握的问题。
 

2、康德的思想环节:    

bd923e15108da5c354dc29f7d550fd1e.png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卢卡奇认为 康德的批判哲学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直接回答体现在“物自体”概念中 。同时“物自体”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哲学家开始关注实际的生活本身,要开始回应生活的难题了。 “物自体”概念的提出最重要的就是给理性划界。在哲学史中,我们会说,这样的划界为信仰留下了空间,但是卢卡奇对此的阐述是:对理性划界, 说明理性没有能力把握全部的生活 ,有些东西(非理性内容)是必须被我们接受的。 卢卡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推理:理性没有能力把握全部的生活,说明了生活中的大量内容实际完全超出我们的理性,我们的理性所能把握的生活只能是局部性的,进而仅凭理性我们不能与作为总体的生活本身发生关系,换言之,作为总体的生活和我们之间隔着无穷的距离。所以卢卡奇得出的结论比上面的更为绝对: 人的理性根本没有能力完全去掌控生活中的内容 卢卡奇同时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蕴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即 实践的道路 。而实践的道路具体的含义就是形式来源于生活的内容而不是纯粹的分析性概念,但是康德走的是先验哲学的道路,在他那里形式一定是先于、高于内容,所以他无法沿着实践的道路坚持走下去。  

3、黑格尔的思想环节:

599316aa1150ed92d5a5770f14751476.png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 W. F. Hegel,1770-1831)

康德的局限性使得他无法坚守这条实践的道路,而发展到黑格尔那里,他抓住了“具体”这个概念,将这条实践的道路落实为 关于内容的辩证法,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阐述为具体的统一 ,在他的辩证法中,概念是源自内容的,这样概念就成为有内容的、具体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逻辑是关于内容的辩证法。 关于内容的辩证法不仅探讨了我们如何去获取一个又一个的概念,而且讨论了“ 如何理解我们是生活的主体? ”这个问题。 卢卡奇强调,人之为生活的主体,不在于人事先已掌控了一切,而是在和世界实实在在地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能够拥抱世界获得内容,成为有具体内容的主体。这样的一条关于内容的辩证法的道路就是实体即主体的道路。  
这条实体即主体的道路同时也是一条关于历史的总体性的道路。也就是说历史不是一步一步的进展,不是一个一个时间段的积累,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是因为在每一个新的现实难题面前,我们都能把这个新的难题纳入到对生活的总体性理解当中。换言之,在每个当下都必须有着总体性的向度,这也就是所谓的“总体的历史”,只有对“总体的历史”有把握,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否则生活之于我们就是一堆散落的拼图,而我们没有能力将它们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也是卢卡奇在康德的思想环节中从不能把握全部生活推到完全不能把握的生活的思路和理由。

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这里,看似“第二自然”的难题已经解决了,我们通过黑格尔关于内容的辩证法,以实体即主体的原则,把握“总体的历史”,成为生活的主人。

但卢卡奇认为问题完全没有解决,他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的物化意识,而这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面对的问题是生活上的问题,但它解决问题的场所是哲学,黑格尔是从绝对精神出发去构建他的辩证法的,而不是从生活出发。而真正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要把困在哲学中的辩证法解放出来,成为历史过程中的辩证法,这也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的重大任务,我们将在下一期继续探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