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ISO 13849-1-2023》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关于机械安全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包括安全相关部件定义、设计原则、风险评估、冗余设计、故障安全设计、诊断覆盖率计算(DCM)、性能等级(PL)选择等。该标准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安全设计提供最新指导,并且可能包含使用说明和文件管理工具,帮助设计者正确理解和实施标准,从而提高产品安全性能。
1. ISO 13849-1-2023标准概述
1.1 ISO 13849-1-2023标准的产生背景
ISO 13849-1-2023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针对安全相关电气、电子和可编程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标准,它是在广泛吸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和论证,发布的一个全新版本。该版本相比以往版本,在风险评估、设计过程、验证和诊断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1.2 ISO 13849-1-2023标准的核心内容
ISO 13849-1-2023标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安全相关部件的定义、分类和处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冗余设计原则,故障安全设计要求,诊断覆盖率(DCM)计算方法,以及性能等级(PL)的选择指导。这些内容为实现安全相关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南。
1.3 ISO 13849-1-2023标准的应用价值
ISO 13849-1-2023标准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它不仅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就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还可以在系统运行阶段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故障,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该标准在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众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 安全相关部件的定义与处理
2.1 安全相关部件的定义
2.1.1 安全相关部件的概念
安全相关部件是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用于确保人员、设备及环境安全的关键组件。它们的设计、实施和使用都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安全相关部件的可靠性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核心。从简单的紧急停止按钮到复杂的传感器和控制器,这些部件都必须满足特定的安全性能要求。
安全相关部件的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
- 传感器:用于检测系统状态的部件,如位置、速度和压力传感器。
- 执行器:用于控制机械动作的部件,如伺服电机和电磁阀。
- 控制器:用于处理输入信号并做出逻辑判断以控制系统的部件,如安全PLC。
- 人机界面:用于与操作人员交互的设备,如紧急停止按钮和指示灯。
安全相关部件必须能够可靠地执行其功能,在发生故障时引导系统进入安全状态,防止可能的危险发生。
2.1.2 安全相关部件的分类
安全相关部件按照其功能和应用可以分为若干类别,例如:
- 安全输入设备:用于检测安全状态并提供相应信号的设备,例如安全光幕和门控开关。
- 安全输出设备:用于根据安全信号作出反应的设备,如安全继电器和急停驱动器。
- 安全控制器:负责处理安全相关信号并管理整个安全系统的部件,例如安全PLC和紧急停止系统。
- 安全软件:运行在控制器上的软件,负责安全逻辑的编程和执行。
在进行安全相关部件的选取时,必须清楚它们所属的类别及其在安全系统中的作用。
2.2 安全相关部件的处理方法
2.2.1 安全相关部件的选择标准
选择安全相关部件时,必须依据国际标准ISO 13849-1所定义的性能等级(Performance Level, PL)和结构安全类别(Structure Safety Category, SSC)。性能等级是对安全相关部件性能的量化描述,而结构安全类别则是根据部件设计和冗余程度来评估的。
选择标准主要包括:
- 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 评估部件的安全性能等级(PL)和故障安全能力。
- 考虑部件的适用性,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等)。
- 分析其与其他安全相关系统的兼容性和集成性。
- 部件的维护和诊断要求。
2.2.2 安全相关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安全相关部件时,需要考虑一系列的注意事项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 安装和布线:遵循制造厂商的指导手册,确保正确安装和接线。
- 维护计划:制定定期检查和维护计划,及时更换或修复可能老化的部件。
- 操作员培训:确保操作人员了解安全系统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
- 更新和升级:保持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最新状态,以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 故障处理:遵循预定的故障处理程序,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安全地处理问题。
通过遵循上述选择和使用原则,可以确保安全相关部件在工业自动化环境中发挥最大的安全保护作用。
现在,我们以表格和mermaid流程图的形式来进一步解释安全相关部件的分类和选择过程:
表格:安全相关部件的分类
| 分类 | 子分类 | 例子 | | ------------------ | ----------------------------- | ------------------------ | | 安全输入设备 | 位置感应器、压力传感器 | 光电传感器、压敏传感器 | | 安全输出设备 | 驱动器、安全继电器 | 电磁阀、紧急停止继电器 | | 安全控制器 | 安全逻辑控制器、安全I/O模块 | 安全PLC、安全I/O系统 | | 安全软件 | 安全编程软件、诊断软件 | 安全编程环境、在线监控软件 |
Mermaid流程图:安全相关部件选择流程
graph TD
A[开始] --> B[确定性能等级PL]
B --> C[评估结构安全类别SSC]
C --> D[选择符合标准的部件]
D --> E[考虑环境适用性]
E --> F[集成性与兼容性检查]
F --> G[制定维护计划]
G --> H[最终审核与采购]
H --> I[结束]
以上表格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现了安全相关部件的选择过程,确保了在实际操作中的直观性和逻辑性。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安全相关部件的性能等级和结构安全类别,这是选择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3. 风险评估方法
3.1 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
3.1.1 风险评估的步骤
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并评估在工作环境中发生伤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下为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
-
危险识别 :首先需要识别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这包括评估工作流程、操作程序、设备使用等方面可能带来的风险。
-
风险分析 :在识别出潜在危险后,评估它们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和发生的概率。分析结果帮助我们确定哪些风险是可接受的,哪些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
风险评价 :将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确定风险的优先级。通常使用风险矩阵来评估风险的严重性,以决定处理顺序。
-
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风险评价,选择和实施降低风险的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个人防护装备等。
-
监控与审查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后,需要持续监控其效果,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的复审,以确保措施有效且适应环境变化。
3.1.2 风险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风险评估需要借助一系列工具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工具:
-
风险矩阵 :一种视觉工具,用以评估风险的严重性与发生的可能性,从而确定其优先级。
-
故障树分析(FTA) :一种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分析系统故障的原因。
-
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一种系统化技术,通过识别流程中的偏差来评估潜在的风险。
-
检查清单 :列出常见的潜在风险点,用于系统性地识别风险。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通常需要结合多种工具和方法来获得全面的风险概况。
3.2 风险评估的实操应用
3.2.1 典型案例分析
在具体应用风险评估时,以一个制造业设备为例,我们可以分析该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以下是应用风险评估步骤的案例分析:
-
危险识别 :检查设备操作手册和维护记录,采访设备操作员和维护人员,了解潜在的危险。
-
风险分析 :使用风险矩阵对识别的危险进行评估,评估它们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
风险评价 :通过风险矩阵确定的风险优先级,将注意力集中在高风险和中等风险的项目上。
-
风险控制措施 :对高风险项目制定预防措施,例如增加防护罩、调整操作流程、提供安全培训等。
-
监控与审查 :设备运行后,记录任何接近或超越风险标准的情况,并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时进行调整。
3.2.2 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风险评估的结果可用于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和紧急应变计划。企业可以据此建立相应的安全政策,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以及购置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同时,评估结果可以为设备的安全设计提供指导,通过提高设计的安全性能来降低风险。
graph LR
A[开始风险评估] --> B[危险识别]
B --> C[风险分析]
C --> D[风险评价]
D --> E[风险控制措施]
E --> F[监控与审查]
F --> G[制定安全管理计划]
G --> H[设备安全设计指导]
在上述的流程中,每个步骤都需要详细记录,以便后续的审查和改进。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应用,企业可以更有效地预防风险,保护员工安全,提高生产效率。
3.3 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的代码实现
在IT应用层面,我们可以用编程语言来辅助风险评估的流程。以Python为例,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简单的风险矩阵评估工具:
# 定义风险评估函数
def risk_assessment(probability, severity):
if probability == 'high' and severity == 'high':
return 'red' # 高风险
elif probability == 'medium' or severity == 'medium':
return 'yellow' # 中等风险
else:
return 'green' # 低风险
# 定义一个风险矩阵字典
risks = {
'HAZARD1': {'probability': 'high', 'severity': 'medium'},
'HAZARD2': {'probability': 'medium', 'severity': 'high'},
'HAZARD3': {'probability': 'low', 'severity': 'low'},
# ... 其他危险
}
# 进行风险评估
risk_colors = {hazard: risk_assessment(risk['probability'], risk['severity']) for hazard, risk in risks.items()}
# 输出结果
for hazard, color in risk_colors.items():
print(f"{hazard} is classified as a {color} risk.")
# 某些情况下,风险矩阵可能需要根据特定行业或企业的标准进行调整。
代码中的 risk_assessment
函数根据危险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返回一个风险颜色类别。这是一种简化的风险评估示例,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逻辑和数据结构。
通过这样的代码实现,IT系统可以支持风险评估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通过适当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对历史风险评估数据进行分析,以持续改进安全流程和预防措施。
4. 冗余设计原则
冗余设计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增加系统组件的副本,可以在部分组件发生故障时,保持系统的整体运行,从而增强系统的鲁棒性。本章节将深入探讨冗余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在实际中进行实施。
4.1 冗余设计的理论基础
4.1.1 冗余设计的定义和原理
冗余设计是指在系统中增加额外的组件或功能,这些组件或功能在正常运行中并不被使用,只有在主要组件发生故障时才会被激活。冗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单一故障点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按照冗余设计原理,系统至少应该有一个工作状态,即使在部分组件失效的情况下,系统也能保持运行,或者至少能够安全地进入停机状态。
4.1.2 冗余设计的优势和局限
冗余设计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它通过提供备用路径或备用设备来降低故障的影响。然而,冗余设计也有其局限性。增加冗余部件可能会导致系统复杂度提高、成本增加以及维护难度加大。此外,冗余系统的设计和测试也相对复杂,需要仔细规划以确保在所有预期的故障情况下系统的行为是可预测的。
4.2 冗余设计的实践操作
4.2.1 冗余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
冗余设计的实施步骤包括需求分析、冗余方案选择、设计规划、实施和测试验证等几个阶段。首先,应进行需求分析以确定系统对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选择合适的冗余方案,如静态冗余、动态冗余或者混合冗余等。
接下来,设计规划阶段需要详细考虑冗余组件的布局、连接方式以及它们与主系统间的交互。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文档进行组件装配和系统集成。最后,系统测试验证阶段应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故障模拟测试等,确保冗余设计在各种情况下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4.2.2 冗余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冗余设计的实施过程。例如,对于一个关键的工业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双控制器的静态冗余设计。在这种设计中,两个控制器执行相同的任务,并且互为备份。当主控制器发生故障时,备用控制器可以立即接管系统,从而保持系统的连续运行。
在设计中,需要为两个控制器之间的数据同步提供机制,并设置相应的故障检测和切换逻辑。测试阶段,通过模拟单个控制器故障或通信中断的情况,验证系统的切换是否平稳、数据是否一致,以及备用控制器是否能够正确地接管主系统的全部功能。
在冗余设计的实施和测试中,常见的代码块示例可能如下所示:
# 控制器切换脚本示例
# 检测主控制器状态
function check_primary_controller_status() {
# 这里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状态检查逻辑,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复杂的检测机制
if [ $STATUS -eq "OK" ]; then
echo "Primary controller is running normally."
else
# 如果主控制器故障,执行切换逻辑
switch_to_backup_controller
fi
}
# 主控制器故障时切换到备用控制器
function switch_to_backup_controller() {
# 需要确保通信和数据同步机制正常工作
if sync_data_to_backup; then
# 切换控制流
redirect_control_to_backup
echo "Switched to backup controller."
else
echo "Failed to switch to backup controller."
fi
}
每个代码块后,需要有逻辑分析和参数说明,例如:
-
check_primary_controller_status
函数负责监测主控制器的状态。在实际应用中,状态检测可能涉及硬件接口和协议,需要根据具体环境进行开发。 -
sync_data_to_backup
函数同步数据到备用控制器,这通常涉及到数据完整性校验和确认机制。 -
redirect_control_to_backup
函数负责切换控制流到备用控制器,这涉及到控制逻辑的重定向和执行流程的切换。
在实际操作中,设计者需要根据ISO 13849-1标准的指导,详细规划和实施冗余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将诊断覆盖率(DCM)和性能等级(PL)的要求融入到冗余设计之中。这样可以确保系统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安全性的要求。
下一章节,我们将探讨故障安全设计要求,这部分内容与冗余设计紧密相关,因为两者都旨在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
5. 故障安全设计要求
5.1 故障安全设计的理论基础
5.1.1 故障安全设计的定义和原理
故障安全设计(Fail-safe Design)是一种在安全相关系统中预防故障或在故障发生时确保系统进入安全状态的设计理念。该设计的中心思想是当系统或其任何部分发生故障时,系统应能够采取措施,预防任何危险或不安全的情况发生。故障安全设计通过冗余、监视和控制逻辑来确保即便在部分功能失效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安全地停止或者以一种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的方式继续运行。
故障安全设计原理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 故障检测 :系统能及时识别出故障,并确定故障的性质和位置。
- 容错能力 :即便在检测到故障后,系统依然能继续运行,通常会降级运行至安全模式。
- 故障响应 :系统会执行一系列操作来处理故障,例如,停止运行、转移到一个安全的状态或切换到备用系统。
5.1.2 故障安全设计的要求和标准
故障安全设计要求关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遵守具体行业和国家/国际的安全标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ISO 13849-1标准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评估和设计符合安全要求的控制系统。故障安全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要求:
- 故障响应时间 :系统必须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响应故障,以防止发生危险情况。
- 安全相关部件 :需要使用符合特定性能等级(PL)的安全相关部件。
- 诊断能力 :系统需要具备定期自检和实时故障诊断的能力。
- 操作员介入 :在系统故障时,应尽可能让操作员能够安全地介入和控制情况。
5.2 故障安全设计的实践应用
5.2.1 故障安全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
实施故障安全设计分为几个关键步骤,以下为简化流程:
- 风险评估 :识别可能的故障场景及其后果。
- 确定PL :根据潜在风险和后果,选择适当的安全性能等级。
- 设计故障安全控制逻辑 :开发逻辑确保在故障情况下系统进入安全状态。
- 实施诊断功能 :通过内置检测机制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 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 :确保所用部件符合安全标准,能有效响应故障。
- 验证和测试 :对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以验证故障安全设计的有效性。
5.2.2 故障安全设计案例分析
以一个简单的传送带系统为例,考虑如何实现故障安全设计:
- 风险评估 :分析可能的故障场景,比如电机过载、传送带断裂或控制系统的硬件故障。
-
确定PL :根据评估,选择适合的性能等级,比如PLd。
-
设计故障安全控制逻辑 :当传感器检测到传送带断裂或电机过载时,控制系统会立即停止传送带运行。
-
实施诊断功能 :控制系统定期检查电机和传感器的工作状态,确保它们在预定时间范围内响应。
-
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 :电机选用带有内置过载保护功能的产品,同时软件支持实时故障诊断。
-
验证和测试 :执行模拟测试以确保在所有故障情况下,系统都能安全地停止。此外,还进行实地测试以验证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故障响应能力。
故障安全设计案例不仅展示了一个具体实施过程,同时也强调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性,确保系统始终符合安全要求。
graph TD;
A[风险评估] --> B[确定PL]
B --> C[设计故障安全控制逻辑]
C --> D[实施诊断功能]
D --> E[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
E --> F[验证和测试]
在这个流程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故障安全设计的实施步骤是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每一环节都紧密相连,任何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通过本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故障安全设计在确保工业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要求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诊断覆盖率(DCM)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扩展我们对故障安全设计的理解。
6. 诊断覆盖率(DCM)计算方法
6.1 诊断覆盖率(DCM)的理论基础
6.1.1 诊断覆盖率(DCM)的定义和原理
诊断覆盖率(Diagnosis Coverage, DCM)是评估安全相关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的一个关键参数。其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成功检测到的故障次数占总故障次数的比例。DCM高意味着系统具有较高的故障检测能力,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故障的发生和传播。
DCM的原理基于对系统的连续监控和测试,以发现故障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该指标关注系统的容错能力,即系统能够在检测到错误后,采取措施以维持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高的DCM通常意味着系统能够在故障发生时更快地定位问题并采取措施,从而降低风险。
6.1.2 诊断覆盖率(DCM)的计算方法
DCM的计算涉及到多个变量,包括检测到的故障数、未检测到的故障数以及总故障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DCM = (检测到的故障数 / 总故障数) × 100%
其中,检测到的故障数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现的故障数量;未检测到的故障数是在同一时间内,被遗漏或未被系统识别的故障数量;总故障数是系统在同样的时间内发生的所有故障数量。
代码示例
def calculate_dcm(detected_failures, total_failures):
"""
Calculate the Diagnostic Coverage (DCM)
Parameters:
detected_failures (int): Number of failures detected by the system.
total_failures (int): Total number of failures occurred.
Returns:
float: Diagnostic Coverage as a percentage.
"""
dcm = (detected_failures / total_failures) * 100
return dcm
# Example usage
detected_failures_example = 95
total_failures_example = 100
dcm_result = calculate_dcm(detected_failures_example, total_failures_example)
print(f"The Diagnostic Coverage is: {dcm_result}%")
此代码块定义了一个函数 calculate_dcm
,它接受两个参数:检测到的故障数和总故障数。函数返回DCM的百分比值。接着,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该函数计算DCM。
6.2 诊断覆盖率(DCM)的实践应用
6.2.1 诊断覆盖率(DCM)的应用案例
在实践中,DCM的计算和应用通常涉及对安全相关系统进行详尽的测试和监控。例如,在自动化生产线中,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软件对机器人和其他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系统对潜在的故障和异常行为有高DCM值。
在此过程中,系统需要模拟或实际经历各种故障情况,并记录系统是否能够成功检测到这些故障。这通常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和操作错误等。
表格展示
| 故障类型 | 检测次数 | 总故障次数 | DCM (%) | |----------|----------|------------|---------| | 硬件故障 | 30 | 35 | 85.7 | | 软件故障 | 25 | 30 | 83.3 | | 操作错误 | 40 | 45 | 88.9 | | 总计 | 95 | 110 | 86.4 |
在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统计了不同类型故障的检测次数、总故障次数和计算得出的DCM值。这有助于分析和改进系统的性能。
6.2.2 诊断覆盖率(DCM)在故障安全设计中的应用
在故障安全设计(Failure Safety Design)中,DCM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通过提高DCM值,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减少由于故障导致的风险。为了达到较高的DCM值,设计师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考虑如何有效地检测故障,并设计出能够快速响应故障的机制。
Mermaid流程图展示
graph LR
A[开始] --> B[系统设计]
B --> C[故障检测机制设计]
C --> D[故障模拟与测试]
D --> E{DCM是否满足标准?}
E -- 是 --> F[完成设计]
E -- 否 --> G[重新设计故障检测机制]
G --> D
以上流程图展示了在故障安全设计中,DCM的计算和应用如何与系统设计、故障检测机制设计和故障模拟测试相结合。
实践应用的代码块
// Example code for a simplified fault detection system
bool detect_fault() {
// Simulated sensor input
int sensor_value = get_sensor_value();
// Check if sensor value is within normal operating range
if (sensor_value < MIN_THRESHOLD || sensor_value > MAX_THRESHOLD) {
return true; // Detected a fault
}
return false; // No fault detected
}
// Main system loop
while (system_is_running) {
if (detect_fault()) {
// Execute safety protocol
execute_safety_protocol();
} else {
// Continue normal operation
}
}
在上述代码中, detect_fault
函数模拟了故障检测系统的一个简单实现。该函数检查传感器的输入值是否在正常运行范围内。如果检测到超出范围的值,则认为检测到一个故障,并执行安全协议。这是DCM在实际系统中应用的一个例证。
7. 性能等级(PL)选择指导
7.1 性能等级(PL)的理论基础
7.1.1 性能等级(PL)的定义和原理
性能等级(Performance Level,简称PL)是一个标准安全相关的性能度量,它根据ISO 13849-1标准定义为机器安全功能在执行其安全相关任务时可以达到的安全性能水平。性能等级的评估考虑了安全相关部件的故障概率、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诊断功能以及外部条件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性能等级从a到e,每个等级都有其对应的最小平均失效概率(PFHd)和最小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的指标。
7.1.2 性能等级(PL)的选择标准
在选择性能等级时,需要考虑机械、物理和人为因素对安全功能的影响。选择性能等级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以下步骤: 1. 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减小需求。 2. 根据安全功能对安全性能的需求,确定所需达到的最小安全等级。 3. 考虑安全功能在实际操作中的限制,包括成本、空间、可用技术等因素。 4. 对比各性能等级的要求与现有技术,选择适合的性能等级。
7.2 性能等级(PL)的实践应用
7.2.1 性能等级(PL)的选择实操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性能等级涉及到与风险评估和安全系统设计的密切结合。例如,假设某工厂需要增加一套安全门保护系统以防止人员意外进入危险区域。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 风险评估 :通过分析,确定风险减少需求为PLr级。
- 制定方案 :根据PLr级,评估所需的安全功能,如安全门的关闭时间、安全监控系统等。
- 选择PL等级 :对比PL a-e,根据安全门系统的技术规格,最终选择PL d级,因为它满足风险评估的需求且在成本和技术上是可行的。
- 系统设计 :按照PL d级的要求设计安全门系统的控制逻辑和故障响应机制。
- 实施与测试 :完成系统搭建后,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确保系统满足PL d级的性能标准。
7.2.2 性能等级(PL)在安全相关部件中的应用
在安全相关部件中,性能等级的应用帮助工程师们确保设计满足预定的安全标准。以下是一些应用性能等级的示例场景:
- 紧急停止(E-STOP)按钮 :E-STOP按钮设计需要符合特定的性能等级要求。例如,按钮需要在不超过200毫秒的响应时间内触发安全链路,这通常与PL c或d等级相关。
-
安全光幕(Safety Light Curtains) :安装在机器周边的安全光幕必须具备足够高的检测速率和准确性。若光幕需要防止手或其他身体部位进入危险区域,它可能需要达到PL e等级,这要求光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快速的响应时间。
-
安全监控系统(SMS) :SMS监控机器的运行状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作出响应。对于需要快速响应和高可靠性监控的应用,性能等级可以定为PL d或PL e,意味着系统必须有较低的故障概率和强大的诊断功能。
在上述应用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性能等级是确保人员安全和机器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性能等级,可以避免在产品投入使用后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简介:《ISO 13849-1-2023》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关于机械安全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包括安全相关部件定义、设计原则、风险评估、冗余设计、故障安全设计、诊断覆盖率计算(DCM)、性能等级(PL)选择等。该标准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安全设计提供最新指导,并且可能包含使用说明和文件管理工具,帮助设计者正确理解和实施标准,从而提高产品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