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应龙的课我会用计算机吗体会,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孤山子中心小学 徐银平

之一:《平行四边形》

华老师是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可又有谁知道他曾经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名乡村的普通教师?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华老师用每个精彩点滴汇就了自己杰出的数学流年。

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在网上搜集到了华老师的课,今天我先谈一谈听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应该是很传统的一节课,很多老师都上过,我们在上的时候一般都是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知识点,通过拼、剪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然后就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而华老师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把这节课上出了新的味道。这节课他也是在努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通过让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到新知识。但是让我们学习的是:整节课从头到尾他都在渗透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这就是——转化。他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明天考试能用到的,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要用到的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他先给学生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这边缺个角,而那边多个角,然后问学生可不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很容易的就知道了把多的那个角剪下来补到缺的那个地方去,这样就把它转化成了长方形,华老师提出:“我们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的,这就是——转化。”这是华老师这节课要渗透的最关键的地方。很自然的就把这个知识给了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他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因为之他已经给了学生一个转化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把平行四边形拼剪成一个长方形。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不是太困难了,难点是好多孩子在高和底的对应问题上经常出错,华老师的练习设计不仅仅追求的是平面的设计了,而是那种比较立体的、综合的设计。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加深加固对知识的掌握。结尾处又回到了用转化来解决问题。

华老师的课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一种一生受用的数学思想,华老师的课太有深度了!

之二:听——《圆的认识》有感

第一、圆的认识重点学习什么?我们一般认为,总是会把重点放在探求半径、直径的概念,探索半径、直径的特点与关系上。这固然是需要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但正如华应龙老师所思考的,这对学生而言,是认识的重点吗?既然不是认识的重点,那么就无需大加渲染。究竟什么是重点呢?华老师浓墨重彩,与学生一起讨论了“圆,一中同长也”,抓住了圆的根本特征:圆是从定点到定长的点的轨迹。在认识这个根本特征的同时,半径、直径,它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画圆,都随之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第二、圆如何引入?一般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感知圆形物体,找出其中的圆面,再抽取出圆形,引出圆。而华老师却是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在学生尝试刻画出这个宝物点的过程中,引出圆,同时体验到半径和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这样的事实。

第三、注重数学的人文性。华老师的课,充满了一种浓浓的人文气息。把数学史料引入课堂,通过对“圆,一中同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方无隅”等古人对圆的认识的理解,完成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为什么最美的追寻,得出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这些过程,既充满了科学探索的意味,又富于人文关怀,是把这种数学文化发挥的恰到好处。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展示现实情境中的圆,把圆回归到生活。

第四、引发学生的思维,在深刻的思维活动中完成对圆的认识。华老师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推动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前行,由低到高,逐步建构圆的认知。特别是让学生对每个结论想想“为什么?”,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