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让我们的社会高速发展和进步,在对物质的无限索取和科技的高度依赖过程中,人们发现,未来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人类感性世界的匮乏,对于生命本质的迷失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失衡。
《机器人总动员》用极其浪漫的CG艺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卸掉了枷锁,用高情感平衡高科技,带领着观众翱翔在两个宇宙之间,探寻生命的本质,用极其奇幻化的场景呈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看似讲述一个荒诞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却隐喻了科技的理性发展观念,呼吁维护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回归理性。
这部电影荣获了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在豆瓣上91万人打出了9.3分的高分成绩。
01,人类活动和生态的失衡
“你家里的垃圾成堆,太空中还多着呢,买巨多星际航班每天出航,我们将在您外出的时候,将你家里的垃圾清理妥当。”
——《机器人总动员》画外音
在电影的前半个小时,可以用“默片”来形容。然而,伴随着这样的画外音,我们知道了机器人瓦力的工作内容。
距今700年之后,地球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只有一个叫瓦力的机器人在清扫着垃圾,它的背后,是一座座用垃圾堆积起来的宏伟建筑,还有那地球时时来袭的沙尘暴,侥幸留存下来的蟑螂,人类似乎刚刚经历过了集体的“迁徙”。
地球上没有了半点的生命气息,它每天做着垃圾分类,不断重复的放着人类世界遗留下来的歌舞和影响,然而瓦力居住的车库却被它布置的非常温馨,原本冰冷的机器人顿时充满了人情味,它有血有肉,勤劳耕作,热情活泼。
随着音乐的响起,垃圾成堆,满目疮痍的地球逐渐进入了观众的视野,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于生存空间的不断索取和争夺,都成为了活下去的一种手段。
进驻宇宙生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寻找人类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更对的是人类被迫“移民太空”的最后出路。
电影用极其逼真而宏伟的画面,设计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相对失衡的生态。
达科·苏恩文指出:
“创造一个替代性的小说世界,拒绝将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视为理所当然的,或隐或显地对认知进行批判性的质询。”
人类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产物,然而,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原本应该保持的和其他生物“平等尊重”的姿态已经逐渐消磨,人类凭借着自身能力的强大,逐渐丢掉了和其他自然生物分享世界资源和精神资源的义务。
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更是成为了自然的对立面,不断地征服自然和索取资源,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抛开剧情本身,这部电影体现的正是科技进步之后,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带给人的压迫感。
毋庸置疑,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在引领我们寻找看似遥远而憧憬的未来同时,也在切实的关注人类的当下境遇带给地球母体的影响,用看似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人类行为对宇宙生态的失衡的直接影响。
02,高科技的“双刃效应”
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让我们在理性空间极度张扬的同时,却也让人类的情感和心灵逐渐迷失,以致于让我们在面对生态失衡,社会失衡以及人类内部失衡的同时,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羸弱无能。
德国的学者雅斯贝斯曾经说过:
“高科技发展下的人们仿佛细沙一样,被搅拌在了一起,他们都是一架机器的组成部分,对事物和人类的感情减弱了,丧失了。”
《机器人总动员》这部电影用极其夸张和讽刺的情节呈现了,高科技环境中的“生态难民”。
太空宇宙是他们的家,他们可以在宇宙之间不受约束的飘逸,他们生活在一个数字高科技所支撑的躺椅中,每一天都只是通过向机器人发出口令,就有机器人为他们执行一系列的任务。
他们日复一日的躺在躺椅中,几年之后竟然都忘记了离他们的轨道躺椅仅有一步之遥就是可以供人类放松和休息的游乐场,在这里,他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是作为简单而随机的零件或者是符号进行交往。
电影用这样幽默而诙谐的手法,深刻的揭示了高科技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100年后地球上的衰败萧条,垃圾如山。如果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展开叙述和说明,移民宇宙,开疆扩土只是为了人类的繁衍生存,建设改造,或者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然而,《机器人总动员》在为我们呈现宇宙壮观的同时,也在启迪观众去思考,如果站在星球,这个有生命的球体角度来思索问题,那么人类一次又一次的索取与开拓,都有可能对星球中的其他生物造成极大的破坏与摧毁。
当地球被人类摧毁的面目全非,满目疮痍的时候,人类可以冠冕堂皇的冠以高科技的借口来通过探索空间,将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宇宙星球,构建属于未来的遥远幻想。
在人类满足自身的探索欲望和要求之后,总有人要为人类的行为所买单,不管是瓦力,伊芙,还是无数个同他们一样善良可爱的机器人。
03,“回归理念”——人性的曙光
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说:
“我怎么能让瓦力看起来更逼真和可爱一些呢,我们尝试了这种比较小的人物形象,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小人物,让观众们找回自己的影子。”
在高科技时代,一个灰土土脸的,毫不起眼的机器人,在蔚为壮观的垃圾建筑面前,是那么的渺小而无助,他每天重复着一样的工作,细心收集着垃圾中的“宝物”而欣喜不已。
它拥有着现代普通小人物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和人生理想,有着人类的孤独感和爱情憧憬,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护。
而女友伊芙现代化的造型,不可一世的极端化能力,正是现代人对于高科技的魅力与追求,当瓦力排除了万难,用自己的行动征服了伊芙的时候,我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瓦力在追随着伊芙穿梭在银河星球中,跨越千难万险,寻找自己爱情的过程中,观众们也跟随着它的脚步,释放自己的压抑感,试图平衡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便捷和约束。
我们都喜欢瓦力和伊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爱,更多是对于自身生活理想的一种认同。
当瓦力找到自己的爱人并且携手重返地球的时候,高科技幻化下的宇宙世界灿灿夺目,瓦力用烈火器的泡沫在宇宙中划出了一个“心”的形状,和太空世界相得益彰。
这是一次机器人爱的回归,何尝又不是人类的回归和精神世界的象征。电影呈现出来的,并不仅仅只是物理世界的大气磅礴,更是对于人性熠熠生辉的体现。
主角的善良照亮了整个宇宙,电影中释放的艺术场景,向观众展示了主角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立足于世界,纵横于宇宙间。
这样的美丽和富庶,并不仅仅是生命本源的索求,更是精神世界的富庶和充实。
包括那一颗小草,一颗代表着地球生物的小草,都代表着人们对于地球这个“家”的向往。
伊芙来到地球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这一株植物,向太空中的人类传输信息——地球是否恢复了可供生命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甚至是异化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而人们即居住在宇宙中,心里永远抛弃不了的都是每个人的“家庭”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地球就是我们的家,不管迁居到哪里,都心怀地球生态,这是人类共同的“家”。
这样的思想,在国产电影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比如《流浪地球》中,木星受到了引力,地球上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面对绝境,人们开始了“流浪地球”的计划,然而,在流浪之余,人们让人要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去寻找新家园,而不是独自出走。
而《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虽然没有带着地球一起走,然而,伊芙还是在为人类尝试着不断地寻找地球是否已经恢复了生态,“回归”思想,永远都是科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主题和内核。
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说过:
“回归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一次自我超脱,是向着人类崇高纬度的一次艰难摩登过程,在超越和攀登的过程中,享受自然的生活。”
回归,不仅是人类回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多的是端正人类的生存态度,发掘人类的生存智慧,及时调整和改进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纠正人类被错误放置在宇宙间的坐标位置。
结语:
《机器人总动员》在营造了一个爱情故事,突出两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同时,也给观众们上了一场深刻的环保课,引发了观众对于自身行为,对于地球和宇宙生态和谐的思索,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的和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