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时身体各部位旋转角度三维动画
拙帖《“角度辨力法”的思路原理》,提出了一种用身体水平扭转角度来推断正手拉弧圈时,各肢体发力对击球力贡献相对份额的假设,简称“角度辩力法”。
该法总体思路是:1 击球力大小来自球拍速度。2 把拍速看成人体力学链末端球拍水平旋转的线速度,且线速度可换算出相应角速度,与身体各部分扭转角度挂钩。 3 以足底线、髋线、肩线、小臂线的水平旋转角度来近似推断各肢体对击球力贡献的相对大小。大致结论是旋转角度越大,则对击球力的贡献越大。这个结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以把人体抽象为一个多刚体链系统。显然,无论人体足底、髋部、腰椎、胸椎、持拍手臂任何一部分水平转动,都会带来球拍作水平圆周运动的击球效果(如图1蓝色箭头所示方向),对击球力做出贡献。

本帖试着采用三维图形与动画的形式直观展示这“五转”的水平旋转角度。
我们把身体粗分为持拍手臂、躯干、下肢三部分分别考察。
一 转臂 (挥拍) 270度以上
转臂是单指持拍手挥动球拍击球过程,带动球拍水平旋转。肩关节非常灵活,从后向前挥拍(摆大臂加上收小臂)所能达到的最大角度在270度以上。其中挥摆大臂约180度,收小臂90度以上。图2是顶视图,图3是三维动画侧视图。

和其它肢体旋转角度相比,270度这个角度非常之大。可认为身体三部分中,持拍手臂对球拍的加速距离最长,影响最直接,控制也最精细、最有效,对击球力的贡献最大。

二 转身90度
转身是单指双足底部相对地面做水平旋转。比如队列操练中的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动作。打乒乓球时双足前脚掌着地,足尖朝向可轻易旋转达90度以上。此动作主要发力部位是踝关节附近和小腿肌肉群。显然,当双足尖朝向发生旋转变化时,双膝部、躯干及全身朝向都会自然随动,跟着旋转,球拍当然也不例外(图4)。

三 转体45度
转体是单指躯干底部双髋相对足底线做水平旋转(图5)。比如打球时的引拍下蹲、蹬顶挥击时的胯部转动。转体亦可叫做转髋、转胯,主要是双腿不同步蹬地顶髋的结果。此动作主要发力部位是大腿、小腿、足部等肌肉群。显然,因髋部是躯干的底座,当髋部转动时,躯干及全身朝向都会自然随动,跟着旋转,球拍亦然(图5)。

把二、三部分的转身和转体角度加起来(90+45=135度)看成是双腿发力的效果。可见,下肢对旋转角度的贡献也是比较大的。
四 躯干扭转45度

躯干扭转是单指躯干上下部分的相对水平旋转,与俗称扭腰相类似。观察双肩连线相对于双髋连线的水平旋转角度即可(图6)。此动作主要发力部位是腰腹、胸背部等身体核心肌肉群。可以做一个动作自我测试一下:双手叉腰下方在骨盆处,尽量保持双髋不动,全力扭转腰腹胸背肩部,你会发现整个躯干扭转角度并没有多大!据文献,实测肩线与髋线的最大水平扭转角度在45度左右(图6)。其中胸椎扭转35度,腰椎扭转5-10度。因为胸椎骨12块,腰椎骨只有5块且灵活性较小。
五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