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取台风后的图片_【技术·航天】卫星是如何给台风“把脉”?

8fdc93a38a2e3a16709b68c50900b2e6.png

台风是一种强灾害性的天气系统,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几个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登陆。 2020年七月没有台风,但八月以来台风“森拉克”、“黑格比”、”蔷薇”相继生成,打破7月以来的“空台”局面。

f5cd6e0f1adc88fa1cb3d09ba66b10d1.png
8月2日10时00分,风云-4号卫星监测到的“森拉克”和“黑格比” (来自网络)

台风实际上是强烈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称为台风或飓风。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 热带气旋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1. 台风生成的条件

台风生成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要有较高的海水温度,台风只生成在水温26、27℃以上的广阔洋面上;

②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随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减小,在赤道地区为零,这就是纬度低于5º海洋上没有台风生成的原因;

③要有初始扰动,并有使其不断加强的环境。

因此,台风形成在低纬度热带洋面上。洋面越暖,越容易形成台风。在太平洋,由于赤道洋流是由东向西,洋面表层暖海水吹向西太平洋,使得西太平洋成为一个暖池。这里是全球热带风暴、台风形成最多的地区。其他洋面上的风暴也是如此。

2. 台风发展的机制

在暖洋面,由于热力对流,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环流,这就是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叫台风。台风涡旋中的上升气流把水汽输送到高空,开成云,凝结放出潜热,这个热能反过来又更加促进了对流发展。这就是台风发展的CISK机制。

0f778dbf336d7bf06011af83b5185a31.png
台风的形成过程

3. 台风的监测要素

由上可知,要对台风进行准确分析与预报,需要全面了解的环境参数包括:温度场、湿度场、风场、降水、云系、云垂直结构等。

预报员对台风进行预测,就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开化验单,全面掌握其身体状态,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在古代,可以利用地面观测的天气现象预测台风。例如,福建等沿海渔民根据天空现象预测台风。当台风中心距离海岸大约五、六百公里时,沿海渔民可以看到东方天边散布着象乱丝一样有光的云彩,从地平线象扇子一样四散开来(这在气象上称辐辏状卷云),且在早晨或晚上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霞。群众称做“台母”,意思是说看到这种云霞,台风就要来了。

b9dbfe773d8ef2bc51a2d16c66193ef4.png
(来自中国天气网)

在有卫星之前,可以在陆地或岛屿上释放探空气球获取台风系统的局部区域的温度场、湿度场、风场等。或是利用高空侦察飞机在台风顶端投下带有降落伞的无线电探空仪,侦测台风的各种现象。例如,在缺乏测站的海区,美国还常派出气象飞机进入台风探测,施放下投式无线电探测仪,测量台风中心区的气象要素,它们对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和台风预报有重大帮助。

015d0c752603468e42f65a45dfd52f2f.png
地面施放探空气球

3b250ff977660b4eb67a95c883df153c.png
飞机上放探空气球(图片来自网络)

4. 台风的卫星观测

自从有了卫星之后,台风从来没有逃脱我们的眼睛。现在让我们看如何利用卫星观测来把脉台风。

c5d48cbec499c85ac79afd598702ddfa.png
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图片来自网络)

5. 卫星观测仪器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高级气象站,携带的仪器可以对台风的位置、大小、强度、移动发现进行准确高效地监测。

227d2bd91126dc8cc5b05f02d0cd22d3.png
美国极轨卫星JPSS和我国风云三号卫星装载的探测载荷

6. 看面相——卫星云图

c4044ab8ab5e1ffa77f5a622e4a497f6.png
有着清澈“眼睛”的台风潭美(图片来自网络)

卫星可见光图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照片。2018年9月24日(中秋节)傍晚,24号台风潭美已加强超强台风。 卫星云图可见,台风潭美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台风眼,台风眼浑圆清晰,核心对流旺盛。傍晚前后,夕阳斜照在台风潭美浑圆的台风眼上,大气磅礴摄人心魄,仿若地球表面的巨洞。

气象学家Vernon Dvorak在1960年代后期发展出Dvorak技术,一种根据红外卫星云图判断热带气旋强度的方法。预报员可以利用Dvorak技术分析云层的弯曲模式、云层覆盖密度、风暴的风眼形状和云顶的温度,以估计风暴的最大风速等。

卫星可见光图像可以帮助预报员确定风暴中心是否有清澈的“眼睛”。一只“眼睛”是强烈风暴的标志,一只清澈的“眼睛”是风暴在急剧增强的标志。

红外卫星图像告诉我们风暴中云顶的温度。较冷的云顶预示着强烈的雷暴,如果这些不断增长的雷暴位于飓风的眼壁,则是增强的信号。

水汽图像告诉我们干燥的空气是否正在穿透风暴的核心,这可能导致风暴减弱。风暴的眼睛里有非常干燥的空气,这也是快速增强的迹象。

7. 背景调查——全球监测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可以得到全圆盘图像,用于获取大范围的环境信息。韩国地球同步卫星GK2A 云顶温度和云顶高度产品的 10 分钟完整圆盘图像。在 00:00-05:00 UTC 期间,2019年超强台风北冕( Kammuri) 相关的云顶温度CTT 低至 -80°C,云顶高度 CTH 值高达 15 km。

ab9f485d299d8ac2dbca538fe87ffd0a.png

8. 看呼吸——气流的进出

利用连续的图像可以导出大气的运动或风场信息。日本Himawari-8 水汽(6.2 μm)图像与风切变线(上图)表明,2019年超强台风北冕(Kammuri)正在通过低至中度剪切环境移动。Himawari-8 水汽图像与卫星观测导出的大气运动矢量图(下图)显示了热带气旋以北存在一个明确的流出通道。

f0d9579647c56deb7acd393d588f9df5.png

9. 重症监护—2.5分钟间隔区域连续观测

2cf32fc0f77adf93076ed5bb46b3a3f6.png

利用静止卫星的区域观测模式,可以得到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图像。JMA的Himawari-8 红外 (10.4 μm)2.5 分钟快速扫描图像显示2020年第1号台风黄蜂于5月13日起在24 小时内快速增强到 3 级强度,并最终于5月14日作为2级风暴登陆菲律宾萨马尔岛。在此期间,有一个清晰的眼睛间歇性出现,以及多个眼壁对流爆发。

10. 夜间监测——微光成像仪

3824f8c1ac0f384a29493d74ad39e7bf.png

13f93131531f57bac940237b5fef8dca.png

卫星上的微光成像仪可以与红外图像配合得到更丰富的夜间台风信息。美国大气海洋局的NOAA-20 VIIRS日/夜通道(0.7μm)和红外窗区(11.45 μm)图像之间的切换提供了2020年第1号台风黄蜂5月13日UTC1703夜景。月亮反射的足够太阳光提供了热带气旋在2级强度时的详细夜间图像。

11. 降水监测——微波成像仪和双频雷达

691ee9e91f8d0da45354daae37cce26d.png

微波可以穿透云层,反映云层下的降水信息。雷达根据发出的无线电脉冲被台风云雨滴反射回来的强度可以测量台风(云雨)的强度。2018年10月29日20时12分,在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利用GPM微波成像器(GMI)和双频降水雷达(DPR)仪器收集的数据,进行了降雨分析。这些GPM数据显示,台风内部的强降雨覆盖了吕宋岛大小的地区。GPM的雷达(DPR Ku波段)在Yutu西南眼壁的强风暴中,也揭示了每小时超过178毫米的极端降水量下降。 (来自网络)

12. 做“CT”——毫米波测云雷达

54c52bed9ced7c47c75920b904c91960.png

毫米波测云雷达可以得到云的垂直结构信息。这幅图像会让人类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2009年8月7日,美国宇航局CloudSat卫星装载的毫米波测云雷达观测的台风云系的垂直剖面,它显示巨大的台风莫拉克的中心即将穿越台湾。 (来自网络)

13. 测体温——大气垂直探测器

69887f454c4bc0cfee37866fe91c6df1.png
美国宇航局资料图

卫星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器,可利用其数千个探测通道得到云层以上及台风周围晴空区域的大气温度信息。美国宇航局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仪器在NASA的Aqua航天器上捕捉到了2013年超级台风海燕的红外图像,这些红外图像是在11月7日(左)和9:17(右)的超级台风海燕。风暴最冷的云层温度和降雨量最大的地区被最亮的紫色阴影所描绘。

微波大气垂直探测器可不受非降水云的影响,获取不同高度上的大气温度信息。美国小型卫星TEMPEST-D于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9月3日凌晨2点得到的飓风多利安的三维温度场信息。

14. 海面风场——散射计

1bbdbf10e6553d557c173545f4619ad3.png

散射计沿倾斜方向发射微波辐射脉冲,并测量载有被照射区海况信息的后向反射回波的能量强度。根据可用的波长,以及实时海面附近风力、海面风应力或海面波场能量对所获取的海况信息进行解释。从不同方向探测同一海面,还可以测量风。2013年11月6日下午5时30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海洋卫星二号上的OSCAT雷达散射计测量了超级台风“海燕”的海洋表面风速。颜色表示风速,箭头表示风向。

15. 发展预测——助力数值预报

4779c9c3bcc16b5e7e7de15498670990.png

16. 为什么要如此多的探测手段

台风只是一种典型的天气系统。对大气海洋观测,一种手段,就像盲人摸象,只能得到部分特征信息。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多平台(极轨、静止、倾斜轨道)、多载荷(成像仪、辐射计、雷达)、多波段(可见光、红外、水汽、微波)等手段,可全面掌握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

有了卫星之后:人类知道台风长什么样了;

有了卫星之后:人类能够抓住所有的台风了;

有了卫星之后:人类可以根据云系形态诊断台风了;

有了卫星之后:人类可以将台风的预报时效提高5天;

有了卫星之后:人类可以将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由数百公里(240公里)提高至数十公里(70公里)。

卫星是气象学家估计热带气旋风力强度的重要工具。虽然它们不能代替直接测量地面上或飞机飞过风暴中心的风速,但今天的卫星技术让预报员对远离陆地的台风情况有了相当准确的估计。

参考资料:

Satellites provide a safe and accurate alternative.By Dennis Mersereau October 23, 2018

作者: 遥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