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框架刚性节点支撑体系设计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装配式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因高效、灵活、环保特性广泛应用于多高层建筑中。本专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和施工技术实现节点刚性连接的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包括关键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抗震性能评估、维护与检查,以及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 钢结构框架支撑

1. 装配式钢结构概述

1.1 装配式钢结构的定义及特点

装配式钢结构是由预制的钢构件,在施工现场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组装起来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施工速度快、质量容易控制、可重复使用且对环境影响小。

1.2 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

装配式钢结构最早应用于工业建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其在多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其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设计中。

1.3 装配式钢结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装配式钢结构具有许多优点,但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施工问题,材料成本的控制等。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2. 刚性连接的重要性

2.1 刚性连接与结构稳定性

2.1.1 刚性连接定义及作用

刚性连接是指在钢结构系统中,通过焊接、螺栓等手段使得两个或多个构件之间在受力时能够共同变形的一种连接方式。它的重要性在于确保结构在受载时构件之间能够有效协同工作,减少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提高整个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刚性连接能够将载荷均匀地传递给各个构件,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刚性连接的关键在于其能够提供足够的转动刚度,以保证构件在受载时保持相对刚性。这在地震作用下的建筑中尤其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减少结构的动态响应,从而减少由于震动引起的损伤。同时,刚性连接也有助于实现结构的塑性铰设计,这是现代抗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允许在预设的位置进行塑性变形,以耗散地震能量。

flowchart LR
A[构件A] -->|受力| B[刚性连接]
B -->|均匀传递| C[构件B]
C -->|协同工作| D[提高结构稳定性]
2.1.2 刚性连接在抗震中的重要性

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刚性连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刚性连接能够使构件之间共同工作,它有助于控制结构的变形模式,防止脆性破坏。在抗震设计中,刚性连接通过保证连接点的强度和延展性,使得结构在超过弹性极限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以预测的方式进入塑性状态,而不会发生突然的破坏。

为了确保刚性连接在抗震中的有效性,设计师需要仔细考虑连接节点的细节设计,包括合理的焊缝长度、螺栓数量以及适当的材料选择等。这不仅涉及到构件本身的设计,还包括对连接点附近的材料进行局部加强,以及确保足够的延展性,从而允许结构在大变形下不会脆性断裂。

2.2 刚性连接设计原则

2.2.1 设计中的力学考量

在设计刚性连接时,力学考量是核心内容之一。连接点的设计需要能够承受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和力矩,包括但不限于重力、风力、地震力、温度变化导致的热应力等。为了实现这一点,设计师会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精确的应力分析,并使用有限元分析(FEA)来模拟连接点在不同条件下的响应。

力学计算过程中,设计师会关注连接点的屈服承载力、极限承载力以及疲劳寿命。屈服承载力指的是连接点开始进入塑性变形的临界点,而极限承载力则指连接点最终破坏前能够承受的最大力。疲劳寿命是指连接点在反复载荷作用下能够经受的循环次数,这对于长期受到风载或交通载荷影响的结构尤其重要。

graph TD
A[力学考量] --> B[屈服承载力]
A --> C[极限承载力]
A --> D[疲劳寿命]
B --> E[保证塑性变形控制]
C --> F[防止结构破坏]
D --> G[长期耐久性分析]
2.2.2 材料选择与节点构造

刚性连接设计时,材料的选择对于确保连接点性能至关重要。通常会选择高强度钢材,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强度、延展性和焊接性能。在材料选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制造工艺、耐腐蚀性能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除了材料选择,节点构造也是刚性连接设计的关键部分。良好的节点构造可以确保连接点在承受载荷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延展性。构造设计通常包括连接件的形状、尺寸、连接方式等。例如,可以采用内藏式节点或者外伸式节点来实现不同的连接需求。此外,连接件的布局也是构造设计中的一个要素,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应力集中,提高连接点的整体性能。

graph TD
A[材料选择] --> B[高强度钢材]
A --> C[焊接性能]
A --> D[耐腐蚀性能]
A --> E[成本效益]
B --> F[良好力学性能]
C --> G[易加工性]
D --> H[长期耐久性]
E --> I[经济性分析]
J[节点构造] --> K[内藏式节点]
J --> L[外伸式节点]
K --> M[减少应力集中]
L --> N[提高连接强度]
M --> O[整体性能提升]
N --> P[连接件布局]

3. 多高层建筑框架支撑体系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多高层建筑成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框架支撑体系作为多高层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它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经济性和美观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章将深入探讨框架支撑体系的类型及特点、设计要求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

3.1 框架支撑体系类型及特点

3.1.1 不同类型框架体系比较

框架支撑体系根据其承重和传递荷载的方式,可以分为纯框架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和框架-核心筒体系等多种类型。下面将对这几种体系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 纯框架结构体系

纯框架结构体系主要由梁、柱构成,具有良好的空间适应性和灵活性,适合跨度较大的建筑物。其缺点在于抗侧力性能较差,抗震性能也不如结合剪力墙的结构体系。

  • 框架-剪力墙体系

框架-剪力墙体系通过在框架结构中加入剪力墙来提升结构的抗侧力能力。这种体系集合了框架的灵活性和剪力墙的刚性,使得建筑物既具有较好的抗震性,也能适应复杂的平面布局。

  • 框架-核心筒体系

框架-核心筒体系由中央的剪力墙核心筒和外围的框架组成。核心筒承担大部分的垂直荷载和侧向荷载,外围框架则主要负责传递垂直荷载和辅助稳定。这种结构体系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具有很高的空间使用效率和优良的抗震性能。

3.1.2 框架支撑体系的应用场景

不同类型的框架支撑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场景,设计者需根据项目需求、地理环境、施工成本以及预期使用寿命等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体系。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

  • 商业和办公建筑

对于商业和办公建筑,通常需要较大的开间和灵活的空间布局。因此,纯框架结构体系或框架-剪力墙体系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 住宅建筑

对于住宅建筑,尤其是一些高层住宅,框架-核心筒体系因为其卓越的抗震性能和较高的使用空间而受到青睐。

  •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等,对空间的灵活性要求相对较低,更加注重安全性。因此,框架-剪力墙体系和框架-核心筒体系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3.2 多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

3.2.1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 安全性

安全是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设计时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确保结构在极端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倒塌。

  • 可靠性

结构设计应保证其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能够可靠地承受各种荷载作用而不发生破坏。

  • 经济性

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构设计还应考虑经济性,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来降低建造和维护成本。

  • 美观性

优秀的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应符合美学要求。因此,结构设计还需要与建筑造型和城市环境相协调。

3.2.2 设计中的安全性考量

设计多高层建筑时,安全性考量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多个方面:

  • 抗侧力系统的选择

抗侧力系统是多高层建筑中抵抗风荷载和地震力的关键结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抗侧力系统。

  • 结构冗余度设计

结构冗余度指的是结构在失去部分功能后,依然能够保持整体稳定性而不发生连续倒塌的能力。增加结构的冗余度可以提高整体安全性。

  • 连接节点的设计

结构中的连接节点需要进行专门设计,确保其在受力后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防止发生脆性破坏。

在结构设计的具体实施中,需要使用各类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并结合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校核。例如,ANSYS、SAP2000等结构分析软件可以用于对结构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

在此处提供一个表格来比较不同结构设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以辅助读者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结构分析。

表格中的每一项都应当详细描述软件的名称、主要功能、优势和适用场景,帮助读者对这些工具的性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graph TD
A[开始结构设计] --> B[确定设计原则]
B --> C[进行初步设计]
C --> D[选择抗侧力系统]
D --> E[设计结构冗余度]
E --> F[进行连接节点设计]
F --> G[结构分析和校核]
G --> H[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H --> I[施工图和施工准备]

以上流程图展示了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从开始设计到施工准备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严格遵循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性考量。

通过对结构设计过程的深入理解,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多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确保建筑物既安全又美观,满足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

4. 钢结构节点设计与实现

4.1 钢结构节点的功能与分类

4.1.1 节点的定义和作用

钢结构节点是连接钢结构各个构件的关键部分,其设计对于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节点不仅承受由构件传递的荷载,还应能够适应温度变化、施工误差以及材料性能的不确定性。一个高质量的节点设计能够让结构在不同工作状态下保持稳定性,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4.1.2 节点的类型及适用性

钢结构节点可以根据其功能和构造方式分为几种类型,常见的有刚性节点、铰接节点和半刚性节点。刚性节点在受力时能够保证节点处的转角变形很小,适用于需要较高刚度的结构;铰接节点允许较大的转角变形,通常用于跨度较大的结构,其设计使得荷载主要由弯矩传递;半刚性节点的刚度介于两者之间,根据其刚度的不同,可以调整结构的内力分布。

4.2 实现节点刚性的设计方法

4.2.1 设计流程和要点

实现钢结构节点的刚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流程和注意关键要点。设计流程包括确定节点类型、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计算所需材料尺寸、预测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等。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包括荷载类型、荷载大小、构件尺寸和材料属性等。对于刚性节点而言,特别需要关注焊接的细节和螺栓的布局,以确保节点在受力时能够达到预期的刚性。

下面的伪代码展示了节点刚性设计的基本流程:

function design_rigid_joints(loads, components, materials):
    # 确定节点类型
    joint_type = choose_joint_type(loads)
    # 选择连接方式
    connection_type = select_connection_method(joint_type)
    # 计算材料尺寸
    dimensions = compute_material尺寸(components, loads)
    # 预测节点表现
    performance = predict_performance(dimensions, loads, materials)
    return performance

# 调用设计函数
joint_performance = design_rigid_joints(load_data, component_properties, material_data)

在伪代码中, choose_joint_type 函数根据荷载情况来确定节点的类型。 select_connection_method 用于选择最合适的连接方式,这可能包括焊接、螺栓连接等。 compute_material尺寸 会根据构件属性和荷载计算出所需材料的尺寸。最后, predict_performance 函数根据设计参数预测节点的性能表现。

4.2.2 案例分析:成功的节点设计

在本小节中,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个成功的钢结构节点设计。案例中,设计师为了保证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稳定性,选择了一个焊接的刚性节点设计。通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确保节点的剪切板、连接板和柱头能够在极端荷载下不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设计者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了节点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以确保其设计能够满足强度、刚度和延展性的要求。最终,该节点设计在实际的地震模拟测试中表现出色,证明了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flowchart LR
    A[确定结构要求] --> B[选择节点类型]
    B --> C[计算荷载影响]
    C --> D[设计节点细节]
    D --> E[进行有限元分析]
    E --> F[预测节点表现]
    F --> G[模拟测试验证]

上述流程图展示了节点设计的各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确保节点设计成功的关键。通过这样的设计流程,可以系统地评估和改进节点设计,最终达到工程上的要求。

在本章节中,我们探讨了钢结构节点的功能、分类和实现刚性设计的方法。钢结构节点是构建结构完整性和耐久性的基石,其设计方法需要精密的计算和周密的规划。通过深入理解节点的设计要点,并通过案例分析其实际应用,设计师可以有效地实现既安全又高效的钢结构设计。

5. 设计原则:强度、刚度、延展性

在钢结构的设计中,强度、刚度和延展性是确保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核心要素。本章节将深入探讨这三个设计原则,涉及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实验验证、刚度与延展性的设计考量等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和应用指南。

5.1 强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钢结构的强度是指材料或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了解强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进行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

5.1.1 强度的计算方法

强度的计算通常涉及到材料力学中的应力和应变概念。具体计算方法包括:

  • 弹性范围内的应力计算:σ = F/A,其中σ是应力,F是作用力,A是横截面积。
  • 弹塑性范围内,需要考虑材料的屈服极限和极限强度,计算公式将更为复杂。
(* 弹性范围内的应力计算示例 *)
F = 50000; (* 施加的力,单位:牛顿 *)
A = 0.005; (* 截面面积,单位:平方米 *)
σ = F/A; (* 计算应力 *)
Print["应力σ = ", σ, " N/m^2"]

上述计算以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展示了如何计算在给定力和横截面积下的应力值。

5.1.2 强度验证的实验方法

实验验证强度是确保设计合理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步骤。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

  • 材料拉伸实验:确定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 压缩实验:获取材料的压缩性能参数。
  • 疲劳实验:评估结构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耐久性。

实验室测试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可帮助设计工程师准确估计材料的强度,并为其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5.2 刚度和延展性的设计考量

刚度和延展性是衡量钢结构性能的另外两个重要参数,它们影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程度和失效模式。

5.2.1 刚度的要求与测试

刚度通常是指结构或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其设计要求包括:

  • 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最小化。
  • 结构自重、使用荷载和风荷载下的位移控制。

测试刚度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

  • 静载试验:对结构施加静态载荷,测量其变形。
  • 动载试验:使用振动测试来评估结构的动态刚度。
graph LR
A[开始刚度测试] --> B[施加静态或动态载荷]
B --> C[测量变形]
C --> D[计算刚度]
D --> E[完成测试]

5.2.2 延展性的重要性及控制

延展性是材料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决定了结构在超过弹性极限后的行为。对于钢结构设计而言,延展性的控制至关重要,具体要求如下:

  • 确保结构在超载条件下有足够的变形空间,避免脆性破坏。
  • 使用适当的材料和设计措施以提高结构整体的延展性。

控制延展性的方法包括:

  • 材料选择:使用高延展性的钢材。
  • 结构设计:合理配置加强构件以增加结构的延展性。

| 材料类型 | 延展性指标 | 应用场景 | |-----------|------------|----------| | 高延展性钢材 | 延展率 > 20% | 需要吸收较多能量的结构 | | 中延展性钢材 | 延展率 10%-20% | 普通结构设计 | | 低延展性钢材 | 延展率 < 10% | 特殊条件下的结构 |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针对不同需求的结构,延展性指标的差异直接影响材料的选择。

在本章节的探讨中,我们揭示了强度、刚度和延展性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旨在提供一份对专业IT和相关行业从业者有帮助的详实指南。

6. 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6.1 施工工艺的流程与技术

在钢结构项目中,施工工艺是确保结构安全与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涉及从原材料的准备到结构的最终验收。以下详细介绍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及关键施工步骤。

6.1.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开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前期准备,包括技术准备、材料准备、人员准备和现场准备。

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包括施工图的详细审查、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设备的选型与测试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支持。

- 施工图审查:确保施工图的准确性和符合设计规范。
- 施工方案制定:根据项目特点和现场条件,制定实际可行的施工方案。
- 设备选型与测试:确保所有施工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满足施工要求。
- 技术支持: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需要有专业人员现场解决。
材料准备

材料准备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需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 原材料质量检验:对所有进场材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 材料储存:妥善存放材料以防止损坏或变形。
- 预制构件运输:保证预制构件安全、准时到达现场。
人员准备

施工团队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 技术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
- 安全教育: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确保施工安全。
- 分工明确:确定每个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现场准备

现场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布置和搭建临时设施:

- 现场清理:清除施工区域内的障碍物。
- 施工布局:合理规划施工区域布局,包括材料堆放、工作区、运输通道等。
- 临时设施搭建:如施工办公室、仓库、安全网等。

6.1.2 关键施工步骤解析

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步骤包括地基处理、柱安装、梁安装、支撑系统安装、屋面和墙面施工等。

- 地基处理:确保地基满足设计要求,可承受结构负载。
- 柱安装:柱子是承重的重要部分,需要精确放置和固定。
- 梁安装:梁连接柱子并承载楼板重量,应确保安装精度。
- 支撑系统安装:安装横向和纵向支撑,增强结构稳定性。
- 屋面和墙面施工:安装屋面和墙面材料,完成建筑物的封闭。

6.2 质量控制的标准与实施

质量控制是钢结构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下详细介绍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督与管理措施。

6.2.1 质量标准的制定

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需要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具体项目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指标。

制定流程

质量标准制定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标准收集:收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以及项目特定要求。
- 标准讨论:与项目参与方共同讨论,确保所有关键点被考虑。
- 标准文档化:将讨论结果文档化,并形成正式的质量控制标准。
- 标准宣贯:对施工团队进行质量标准培训,确保每个人员都能遵循。

6.2.2 质量监督与管理措施

质量监督与管理措施是控制施工质量的实施步骤,需要由质量管理部门和监理单位共同执行。

实施措施

实施质量监督与管理措施包括:

- 现场巡查: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 抽检取样: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材料和成品的抽检取样。
- 不合格品处理:对发现的不合格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必要时进行返工。
- 质量记录:详细记录质量检查结果,建立质量档案。

通过上述的章节内容,我们了解到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是确保钢结构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在施工前的周密准备,还是在施工过程中的严格监督与管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质量控制不仅是技术活动,更是管理活动,它需要贯穿于整个钢结构项目的生命周期中。

7. 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性

7.1 抗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7.1.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使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并减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抗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惯性力的考虑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会受到由地面运动引起的惯性力。设计时要确保结构的重量分布合理,以及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尽量重合,减少扭转效应。
  2. 延性设计 :延性是指材料或结构在不发生脆性破坏的情况下,能够承受塑性变形的能力。抗震设计中,通过合理配置钢筋、采用延性材料、优化构件尺寸等方法提高结构的延性。
  3. 能量耗散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需要通过一定的变形来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通过设计适当的耗能装置和构件,使结构在地震中通过塑性变形耗散能量,从而保护主要承重结构不受严重损害。

7.1.2 抗震性能提升的策略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采用灵活的设计方法 :现代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有性能基础设计方法,它不是单纯地满足最低抗震要求,而是根据建筑使用功能、重要性等级来确定抗震性能目标。
  2. 合理利用抗震构件 :利用剪力墙、框架、隔震支座等抗震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例如,使用剪力墙增强侧向刚度,使用隔震支座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等。
  3. 利用先进的计算分析方法 :采用计算力学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非线性动态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在强震下的响应,从而优化设计。

7.2 结构安全性评估与加固

7.2.1 安全性评估的方法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对建筑现状的检测、结构性能的分析以及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的评估。以下是常用的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

  1. 视觉检查 :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视觉检查,识别任何可见的裂缝、变形或其它损坏迹象。
  2. 非破坏性检测技术 :利用超声波、红外热像技术等手段对结构内部或不易察觉的部位进行检测,以评估混凝土质量、钢筋位置等。
  3. 结构性能分析 :基于检测数据,利用结构分析软件进行静力或动力分析,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7.2.2 结构加固的技术和案例

在评估出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时,需要采取加固措施来提升其安全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结构加固技术:

  1.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 :通过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
  2. 增加剪力墙或框架柱 :通过增加结构的抗剪和抗弯能力来增强整体稳定性。
  3. 使用后张预应力技术 :利用后张预应力方法提升构件的抗拉、抗压能力。

案例分析:某旧住宅楼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通过粘贴钢板加固梁和柱,并加设剪力墙来提升其抗震性能。加固后经重新评估,结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且对日常居住影响较小。

通过上述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性的深入分析和评估,可以看出,在面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时,合理的抗震设计和及时的安全性评估及加固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所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装配式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因高效、灵活、环保特性广泛应用于多高层建筑中。本专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和施工技术实现节点刚性连接的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包括关键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抗震性能评估、维护与检查,以及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